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近日,圓明園馬首銅像回家的消息牽動無數國人心弦。從牛首、虎首、猴首在拍賣中回流,到馬首、豬首被華商捐贈,再到鼠首、兔首由國外藏家返還……12尊獸首銅像,從0到7,等待了159年。受黨報評論君邀請,今天我們來聊聊關於流失文物回歸的那些事兒。
當人們站在圓明園海晏堂的廢墟上,或許很難想到這裡曾是一處華美絕倫的歐式景觀。當年,十二尊生肖人身獸首銅像在這裡依序呈「八」字形排開,每個生肖代表一個時辰,輪流噴出水柱,被稱為「水力鍾」。它們鑄工精細,用材考究,展現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以水報時」所應用的先進科技原理,至今尚未被完全破譯;中國傳統生肖文化與西方寫實風格造型的融合,使其成為中西文化交融的典範;而回歸獸首上的劃痕與破損,則時刻提醒著人們戰爭所帶來的傷痛。
文物,凝結人類智慧,維繫民族精神,見證歷史變遷。這也是為什麼新中國成立後,便開始將遏制文物流失、搶救重要國寶提上議程的原因。近些年,中國已成為國際舞臺上最積極展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國家之一。從國內艱難尋訪、各方出資購入,到國際談判合作、海外主動返還,正不斷開闊的文物回歸之路證明,一個國家只有對文化遺產自重,才能贏得其他國家的尊重。
此次「駿馬」歸來,將劃歸北京圓明園管理處收藏。這是159年以來,第一個回歸圓明園的重要可移動文物,其意義不言而喻,也再次鞏固了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文物保護國際共識。文物如人,有「姓名」,也有「祖籍」。當它們離開故鄉,那些與生俱來的歷史文化信息便也損失了大半。《紅樓夢》中賈寶玉曾論及大觀園中稻香村,他說這個人力穿鑿而成的田莊,「遠無鄰村,近不負郭;背山山無脈,臨水水無源;高無隱寺之塔,下無通市之橋」,所以並不合適。文物也同樣如此,我們強烈打擊文物盜掘、反對非法貿易、支持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也是讓文物回到自身所處的文化語境。當歷經戰火的頤和園寶雲閣銅窗終歸故裡,使這座銅質建築恢復完整形象;當商代皿方罍器身重回湖南省博物館,再度與器蓋合體;當唐代鄧峪石塔塔身落地山西博物院,甚至有可能重回榆社縣原存放地,使塔身實現永久的「金身合璧」……這些久別重逢,激發出巨大能量,既還原蘊藏於文物中歷史的細節,也將人們拉回到歷史的現場。
近日,一檔綜藝節目關注了一個論題: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只能救一個你救誰?節目中,有人拋出一個頗為動人的比喻,對世界的認知越高,越能聽到「遙遠的哭聲」。應該說,辯論本身決定不了對錯,只是語言和思想技巧的展示而已,「眼前的哀嚎」和「遙遠的哭聲」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選項。讓文物回家,正是因為我們聽見了「遙遠的哭聲」,不僅承載著億萬人民的愛國之心,更擔當著促進文物研究、展示、教育、保護的重任。難以忘記,因對中國古代繪畫修復技術不了解,國外某博物館曾用日式方法對中國書畫展開修復;無法迴避,大批海外流失文物只能沉睡在庫房的一角,等待重現世間的微茫機會。儘管流失文物在海外也發揮著傳播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功能,然而,沒有文化背景的支撐,沒有系統研究的開掘,這些「遙遠的哭聲」只能化為零散的呢喃。
今天,中華民族血脈裡敬畏歷史、傳承文化的基因,全社會對流失文物回歸之路的高度關注,使「哭聲」得以更近、更少。接流失文物回家,只是守護中華文明燦爛遺產的第一步。大力發展文物保護科學技術,重視對文物的全面展示、深入研究、妥善保管,積極推動相關學科理論體系建設,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才能鑄就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這正是:戰火硝煙杳然遠,唯聞流失文物聲。河清海晏逢盛世,當奏千古傳頌音。
(文 | 馬蘇薇)
薦書
《與時代談談心——睡前聊一會》
簡介
兩年前,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年輕人,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開了個小欄目——「睡前聊一會兒」。聚焦文化現象、社會心態,以大時代為底色,以輕閱讀為指向,與年輕人360°無死角對話,這個欄目很快吸引了大批讀者,成為了近300萬人的睡前必看的讀物。
化身「黨報評論君」觀世相,這一欄目提供了一個觸摸時代、感知社會的窗口,成為主流媒體評論放下身段、延展新可能的有益嘗試。以坦誠與真摯的姿態觀察世界並不容易,以文字推動更多人理解、包容社會的多元則更難,但是這本書做到了。
— 京東已售,掃碼即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