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獲悉,科研人員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和紅河州綠春縣各發現一個灌樹蛙新種,命名為勐海灌樹蛙和黃蓮山灌樹蛙。
▲勐海灌樹蛙的不同色型 王凱 攝
灌樹蛙屬包含68個物種,其中超過80%的物種分布於印度(尤其是西高止山脈)此外還分布於尼泊爾、緬甸、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以及我國的雲南和西藏。灌樹蛙屬的物種體型較小,體長在14~45毫米之間,常棲息於灌木叢中,繁殖方式為直接發育,即蝌蚪在卵內完成變態過程,直接孵化出幼蛙。
由於灌樹蛙缺乏系統性研究,在分類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為了解決灌樹蛙屬分類問題,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家堂團隊牽頭,與紅河學院、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單位合作,對雲南邊境地區分布的灌樹蛙屬物種進行分類釐定。
▲勐海灌樹蛙 任金龍 攝
▲勐海灌樹蛙的生境 蔣珂 攝
在2018年至2019年的野外考察中,研究團隊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獲得灌樹蛙屬物種標本20餘號,包括勐臘灌樹蛙地模標本和疑似新種1個;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獲得疑似新種標本10餘號。
通過分子系統發育關係構建並結合形態學數據,科研人員發現:我國報導的侏灌樹蛙其實是勐臘灌樹蛙的錯誤鑑定,應取消侏灌樹蛙在中國的分布記錄;結合地模標本,對勐臘灌樹蛙作了分類釐定及補充描述;西雙版納州勐海縣西定鄉的標本發表為新種——勐海灌樹蛙;將採自紅河州綠春縣黃連山的標本發表為新種——黃連山灌樹蛙。
▲黃蓮山灌樹蛙 任金龍 攝
▲黃蓮山灌樹蛙的生境 王劍 攝
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B類先導專項項目、國家自然基金、中科院國際合作重點項目、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西部之光交叉團隊、四川省委組織部人才計劃,以及環境保護部生物多樣性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楊質高 實習生 聶亞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