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2020|出版界那麼多外國經典重譯,這是文學的需要嗎

2021-01-09 澎湃新聞

今年的文學出版翻譯界「不大太平」。

先是年初的《在路上》引發又一輪公版書之爭。美國「垮掉的一代」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作品從2020年起進入公版領域。2020年1月才過去幾天,澎湃新聞記者就發現凱魯亞克的代表作《在路上》已在豆瓣上呈現「五花八門」的面貌。

「五花八門」的《在路上》。出版業內對此討論不斷,此後《暢銷書公司大規模做公版,是行業衰退的信號嗎?》《出版社別拿公版書蹭熱度》等文章一度引發熱議。公版書的重複出版早已不是新鮮事,比如北京市新華書店的網上購書查詢系統中有1411種《格林童話》、某省八家出版社近十年來共出版了186種《格林童話》。在果麥和讀客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中,不少經典作品的譯者來自於一些新譯者和新作者。今年8月,「麥芒」譯《莎士比亞悲劇集》被指抄襲「朱生豪」經典譯作,而且「麥芒」譯著多達數十部,翻譯領域涵蓋了小說、戲劇、散文、心理學、哲學等諸多領域。而如此「著作等身」的譯者竟然查不到其任何個人信息。

「麥芒」譯《莎士比亞悲劇集》被指抄襲「朱生豪」經典譯作。就此,澎湃新聞記者在年底採訪了諸位知名譯者、學者、出版人、文學批評家,請他們談談當下外國文學經典重譯的現狀、必要性及其背後的種種問題。為什麼冒出了這麼多經典重譯?

兩年前,文學評論家、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原副總裁潘凱雄就曾針對「重複出版」寫過文章。當時的CIP數據顯示,在涉及重複出版的文學、哲學、軍事、 歷史、古漢語、啟蒙、生物和林業等七大門類的選題中,文學類重複出版率之高榮登榜首,共計4000餘種,佔整個年度文學類選題的8.54%。

他還就此歸納出文學「重複出版」的三點特徵:一是進入公版的外國文學名著佔比最高,在4000餘種重複選題中,這類選題已逼近3000種,佔比64.57%;二是進入公版的中國原創名著也不少,像老舍的作品2016年進入公版,一年後就是一堆「祥子」扎著堆兒騎著「駱駝」接踵而至;三是700多種文學名著的重複出版者都不約而同地被貼上了「新課標」的標籤。

「值得注意的是,重複出版不是外國文學名著裡才存在的現象,中國文學名著裡也有。中國市場這麼大,一般的讀者很難鑑別出版質量的高低,所以只要是出已被經典化的名著,多少就能分一杯羹。這些現象也說明我們的原創出版依然不夠豐厚。」

潘凱雄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就外國文學出版而言,如果是真正優秀的翻譯,多幾個譯本也不是壞事,但平庸的譯本就沒有必要了,至於那種拼湊的近乎抄襲的所謂新譯本,則必須堅決地予以取締。

出版人彭倫也認為「洗稿式翻譯重複出版的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冒出來,已屬老生常談。但始終無法真正解決。」他提及,像前些年著名翻譯家、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馬愛農被人冒名侵權,人文社和馬愛農還起訴侵權的出版方,雖然勝訴,侵權者付出的代價也不大,結果並不令人滿意。而各種重譯的版本,只要不涉及抄襲,「孰好孰壞」本身是沒有絕對標準的。

「從出版的角度,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想想,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名著重譯?」他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現在的公版書有點像出版方的獵物,出版方們都盯著作家的生卒年表,看哪些著名作家在今後一兩年內去世滿五十周年,以此制定出版計劃。公版書沒有版權約束,成本低,加上書的知名度大,市場也大,所以哪怕書商知道這個市場競爭激烈,也會因「風險小於利潤」一擁而上。

據《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年4月報導,當當網公布的數據顯示,其銷量前五十的圖書中,公版書所佔比重越來越多,從2016年的9%上升至2018年的15%,增長超過60%。

「這背後其實還涉及我們圖書市場的價格規範問題。現在的圖書定價太混亂了,新書在網店經常五折,每逢節假還能再做活動。出版方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出版新書的風險越來越大,自然就會想著從公版書那獲利。」彭倫說。

問題出在公版書,還是譯者?

「大家現在似乎把批判焦點都集中在公版書,但大量非公版書的譯作質量同樣令人擔憂。問題不在於公版書,在於譯者。」「注釋導讀本」《新譯莎士比亞全集》譯者、學者傅光明認為,外國文學經典重譯的必要性始終與翻譯質量密切相關。

「莎劇是莎士比亞用英文寫的,全球有超過百種語言的譯本。各語種譯本是莎劇傳播的載體。但是,譯本並不等於莎劇。」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即便是莎劇的英文本,也分「牛津」「劍橋」「阿登」「河畔」「皇莎」等多個權威注釋本,沒有唯一,更何況有一半莎劇,自身還存在「四開本」與「第一對開本」的複雜問題。英語世界研究莎劇的普遍做法是,要註明自己採用的哪個版本,並對不同底本加以對比、研究。

就中國而言,目前市面上以《莎士比亞全集》行世的譯本有多種,其中尤以早已進入公版的朱生豪譯本流傳最廣。

「但我想說的是,產生於1936-1944年的朱譯本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傅光明稱,這不是朱前輩的問題,而是那時候遠沒有今天優越的客觀條件。而且,語言也隨時代而變。對於經典化了譯本,我們亦應歷史地、理性地、學術地看待,尤其在研究層面上。

前輩朱生豪、梁實秋等人的莎士比亞翻譯作品。在決定新譯莎翁全集之前,傅光明閱讀了朱生豪、梁實秋、彭鏡禧等多位前輩的譯作,感到通行許久的莎劇譯文已有許多不大適合現代閱讀,翻譯中的「歸化」現象也十分嚴重,在嚴格意義上時常連「信達雅」之「信」都難以達到。以莎翁名劇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為例,朱生豪將其譯為《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梁實秋譯為《溫莎的風流婦人》,彭鏡禧譯為《快樂的溫莎巧婦》。傅光明覺得這三個譯名都不妥帖,他本人譯為「溫莎的快樂夫人們」。「也許當成譯為『風流』,受了20世紀初那首著名舞曲『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的影響。反正單從劇情看,是一肚子壞水的爵士福斯塔夫要勾引溫莎鎮上的兩個夫人,結果反被兩位忠貞的夫人捉弄了。在中文裡,『風流』一旦和『娘兒們』(尤其『娘們兒』)組合在一起,便具有特定的貶義,而事實上,這兩位夫人一點不風流。玩笑地說,從劇情看,叫《溫莎的風流福斯塔夫》更合適。」傅光明剛新譯完了《溫莎的快樂夫人們》,正打算以「溫莎」一劇為例子,寫篇莎劇閱讀、翻譯、研究需正本清源的長文。

「朱譯、梁譯、彭譯,包括我現在的傅譯,其實都只是多種中譯本之一。作為莎劇研究者,顯然不能只以某一個中譯本為底本,這是核心問題。」他表示,新譯莎翁全集,他之所以注重在注釋上花功夫,就是希望給新時代的莎劇讀者提供自行比較、深入理解的可能。

「目前已出的十三部新譯莎劇,每部都有數百條注釋,再配有幾萬字長篇導讀。通過注釋導讀本,讀者會發現莎劇並非高不可攀,難以理解,它很好玩兒,充滿了鮮活的市井氣。莎劇本身是一個打開的、言說不盡的文學世界,是豐富、博大的知識海洋。只有不斷求知、問學,我們才能真正推進莎劇的閱讀、翻譯與研究。」

經典重譯,還有必要嗎?

在《世界文學》主編高興看來,外國文學經典重譯固然有出版方的商業考量,但也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

「我們對翻譯前輩們充滿敬意,因為他們做了一件開拓性、建設性的事,也是文學翻譯中最重要的事。但完美的文學翻譯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前輩們的翻譯也存在著種種遺憾,比如理解有誤、漢語與外語不對應等等。另外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前輩們在翻譯時可能用的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語言或者三四十年代的語言。相比現在語言來說,這些語言有時是有點落後了。」

因此他認為外國文學經典重譯在今天依然是必要的,同時「大有可為」,比如彌補之前的遺憾,更新語言,加強對原作者的理解,還有外語和漢語的平衡。

譯林出版社法語文學編輯、青年譯者唐洋洋也認為經典重譯是很有必要的。「這裡的 『重譯』,主要是指更換新的譯者翻譯,推出新的譯本;有時也可以指原譯者在完成翻譯一段時間後,對譯文進行大規模的修訂。無論哪一種,對於提高譯文質量都是很有必要的。」

她表示,受物質條件限制,老一輩譯者對語言本身或者文化背景的認識不夠深入,也會影響翻譯的準確性。而發達的現代科技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便利,譯文質量的提高得到了保障。例如譯林出版社在上世紀90年代組織譯者翻譯《蒙田隨筆全集》,當時用的底本裡有不少古法語,譯者的工具基本上也只有紙質詞典,翻譯難度很大,障礙重重;到前幾年修訂和重譯時,可以直接參照現代法語版本,翻譯工具也得到了升級,就使得重譯工作順利了很多。

其次,隨著語言習慣不斷變遷,一些詞語或說法或許會顯得「過時」,舊譯本會變得不再符合年輕讀者的需求,這時候就需要適時推出新的譯本。再次,譯者的語言風格、個人經歷、年齡階段等,也會直接影響翻譯質量。她覺得很多譯者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文體,擅長翻小說的譯者,未必適合翻譯詩歌,反之亦然。「譯者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經歷,會對文本產生不同的認識,造成不同的翻譯結果。在譯本不那麼理想的情況下,換其他人翻譯,或者由譯者本人進行修訂,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前段時間唐洋洋讀了翻譯家郭宏安以《局外人》為例談文學翻譯的一篇文章,她特別認同其中一段話:「一件經典的作品,因時代的前進而煥發出新的光彩,所謂『苟日新,日日新』,是常見的事情,所以,沒有『定於一尊』的譯作。新譯未必勝過舊譯,後來未必居上,藝術並不時時處處以新為貴,但是,人們總是希望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新的譯者正是在這一信念的激勵下力爭推出勝過舊譯的作品。他們的努力是值得尊重的。」

呼籲翻譯批評的在場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許鈞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中國加入《伯爾尼公約》,外國經典名著的重譯問題就非常突出。從市場而言,一旦圖書進入公版領域,理論上誰都可以對其進行翻譯。

許鈞也不全然否定重譯,因為每個時代的讀者都有自己的審美習慣、語言習慣,有時新譯本的誕生也合乎時代需要。他說,但有幾個問題需要思考,比如譯者是否達到了翻譯水平;重譯是否能超越前人譯作,是否帶來了新的可能。比如周克希翻譯的《包法利夫人》,黃源深翻譯的《簡·愛》,都是讓人「眼前一亮」的重譯。

「事實上,當下的外國文學名著重譯出現了三種不好的傾向。」許鈞表示,一是譯者水平、責任心與道德感不夠,二是出版方完全服從於市場導向,並延生出抄襲、拼湊等「翻譯亂象」;三是在重譯宣傳上不夠尊重之前的譯本。在他看來,真正的文學翻譯應該是一個「發現經典」或者「重新闡釋經典」的過程,比如韓少功和他姐姐發現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他自己也最早翻譯了勒克萊齊奧的《沙漠》。「很多人說 『我翻譯的是經典』,可這個經典是已被公認的經典,那你的貢獻自然不如第一個發現它的人大。一個譯者要會『發現經典』,並通過翻譯『成就經典』。」

他還特別強調當下的翻譯出版市場缺乏專業批評。換言之,翻譯批評在今天是不在場的,是缺席的。「我們在歷史上有過一次關於《紅與黑》翻譯的批評與討論,那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批評。現在市面上有一百多種《小王子》,今年又來了一窩蜂的《在路上》,這些版本肯定是有好有壞的。在市場導向裡,宣傳最多的或許是翻譯問題最多的,這非常危險。所以在市場導向之外,我認為還應該有學術導向。」

現在市面上有一百多種《小王子》。「總而言之,譯者要有自律,出版社要有追求,讀者要有判斷,批評者要能擔負責任,出版管理者要能規範市場,這樣我們的外國文學翻譯事業才能呈現出更好的面貌。」許鈞說。高興也呼籲翻譯批評在場。他說:「中國只有零零星星的翻譯批評,而且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翻譯批評。實際上,中國文學界在某種程度上也沒有形成真正的系統的文學批評,因為印證式評論,或者讚美式評論比比皆是,批評的聲音還是太少了。」他堅持譯本的好壞肯定是有標準的,否則翻譯學也沒有存在的理由了。

他也希望,未來的經典重譯不僅有譯文,同時還有專家的導讀、賞析與批評,這可以幫助讀者進行選擇和判斷。「讀者們也需要對譯者有一些了解。我原來曾極端地想,翻譯是需要準入證的,現在是門戶大開,誰都能做。這裡邊確實魚龍混雜。優秀的翻譯者引導著讀者。糟糕的翻譯者誤導著讀者。有時,一次翻譯就是一場馬拉松。」

李文俊譯的《喧譁與騷動》。一直以來,高興十分不解文學翻譯在許多學術單位「不算成果」:「在當今中國,無論評估體系,獎勵機制,還是稿酬標準,都對文學翻譯表現出嚴重的歧視和輕視,沒有最起碼的尊重。自然,我指的是那種嚴格意義上的文學翻譯。我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文俊先生譯的《喧譁與騷動》,高莽先生譯的《人與事》,楊樂雲先生譯的《世界美如斯》,葉渭渠先生譯的《雪國》,易麗君先生譯的《太古和其他的時間》,劉星燦先生譯的《好兵帥克歷險記》不知要勝過多少篇『學術論文』和『文學評論』。反倒是作家和讀者給予文學翻譯十分的尊敬。他們甚至明白,由於特殊的歷史緣由,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學翻譯曾經引領中國的寫作者走過了一段路程。」(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傅惟慈去世引發悼念 文學翻譯界或將「青黃不接」
    2008年,他出版了《牌戲人生》講述自己的故事,書裡面的很多圖片都是他自己拍攝的。  傅惟慈曾經翻譯過毛姆、格林、託馬斯·曼和喬治·歐威爾等作家的經典名著。《動物莊園》、《問題的核心》、《月亮和六便士》都是他留下來的經典譯作。傅惟慈老人很少接觸媒體,他曾在採訪中簡單談及對翻譯的看法,坦言早點投入翻譯工作更像是一種逃避,為了爭取某一種自由,不想年華虛度。
  •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和連趣網合作出版《外國文學作品連環畫特輯》
    慶祝連趣網成立15周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和連趣網隆重推出經典連環畫32開限量收藏藝術版套裝系列——《外國文學作品連環畫特輯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自1999年全面再版連環畫以來,一直作為連環畫出版行業的領頭羊,再版了數以千計的連環畫,各種題材、各種版本的連環畫數不勝數。
  • 七百部經典小說被翻譯成外文版,熟悉的話用外語說出來竟自帶笑點
    近日,2020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活動在上海舉辦。活動中發布的《2020網絡文學出海發展白皮書》,小編著實被內容驚豔到了。畢竟官微權威發布,想不信都難。據統計,過去的一年,咱們的網文海外市場規模已達4.6億元,海外關注我們的用戶橫跨多個國家,數量逾3000萬人。
  • 綠茶書情|2017好書榜:最獨特的22本外國文學好書
    雖然這一年看原創小說多一些,但不得不承認外國文學大咖的作品更讓人心動。揚·馬特爾、阿摩司·奧茲、君特·格拉斯、胡裡奧·科塔薩爾、羅貝託·波拉尼奧、馬丁·艾米斯、維克多·阿斯塔菲耶夫、科爾森·懷特黑德、薩曼·魯西迪、翁貝託·埃科……這一座座外國文學高山,每座山都在自己獨特的文學場域內閃現著文學之光。
  • 文學是可以促進法律的,廣義的文學強化了法律在其中的渲染和表達...
    以「法律與文學:經典文學中的法律隱喻」為主題的北京大學出版社第六屆法律圖書宣講會2020年1月6日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報告廳舉行。北京大學出版社在法學教材、學術出版方面佔據得天獨厚的優勢,是有口皆碑的出版品牌,這其中作者是強力後盾,專業的發行人員帶來市場信心,而讀者是進行持續性的文化生產的強大動力。
  • 中國文學走出去 切忌簡單迎合西方
    可大家想一想,中國人講一點帶中國味的英語,不是很有趣嗎?你講得再地道,英語世界還缺一個講地道英語的人嗎?他們真正缺的是不僅會講英語,而且有中國文化文學功底、有中國元素和積澱的人。而在我們的翻譯界,恰恰缺少這樣的人。還有人經常批評中國學生或學者,希望他們要用英語思維。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think in English(用英語思維)」?
  • 世界文學新動向|阿特伍德最新詩集出版
    阿特伍德和最新出版的詩集2020年年終,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最新詩集《深深地》(Dearly)出版,隨後登頂各大年終書單,其中包括goodreads2020年度書選。這是阿特伍德十多年來第一本詩集。這首詩歌的語言是二十世紀早期加拿大英語,當時的英語有短語「沒那麼糟」(less of a shit)。這個短語從來沒在丁尼生的《悼念AHH》中出現過,但可能出現在喬叟的方言故事裡。2017年12月,我從抽屜裡拿出這首詩,勉強辨認出了筆跡,將它打成了一份電子文檔。我是從文檔的時間記錄上,了解到了這些。這首《深深地》,一首符合它的時代精神的詩歌,卻聲稱自己不符合它。
  • 原版經典音樂劇《貓》石家莊盛譽歸來 2020再譜難忘「回憶」
    2018年8月,世界經典原版音樂劇《貓》CATS在石家莊大劇院演出五場,三天裡和近六千名觀眾共同譜寫月光下難忘的「回憶」!世界經典原版音樂劇《貓》石家莊站1月17日10:18首輪開票,特惠8.5折!
  • 李繼宏就是中國翻譯界的恥辱
    他在一次採訪中表示「2000年以前,90年代、80年代出的那些譯本基本上是不能看的」,因為「翻譯家傅雷號稱是巴爾扎克專家,可他連巴爾扎克的全集都沒有」。此論一出,在豆瓣、微博、朋友圈裡引發批評質疑口誅筆伐。有網友說:「他翻譯的書都會在腰封上寫上『史上最優秀翻譯』之類的話,《小王子》出版時,他就批評前人翻譯不準確,他一個英語翻譯者竟然敢批評馬振馳騁這樣的法語翻譯家。」
  • 展望2021|石黑一雄、村上春樹……這些外國文學值得期待
    新年到,諸多出版機構的新年好書已在計劃之路上「奔跑」。在2021年第一個周末到來之際,澎湃新聞記者特按華語文學、外國文學分別整理了新年書單,以饗讀者。這本暖心的書即將由新經典首次引進大陸出版。 《我的奮鬥5:雨必將落下》 [挪威]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 著 李樹波 譯
  • 德保:2020年文學創作再上新臺階
    德保:2020年文學創作再上新臺階 www.gxbszx.gov.cn  2021-01-13 09:20  閱讀:139次  作者:陸 杉  編輯:楊煜智  來源:右江日報
  • 2020年北京圖書訂貨會:原創井噴,社科、文學、少兒為重點
    人文社推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短經典」    本報訊「這套書的編選立意非常新,編選方式全面立體,設計也小巧精美。無論對文學史研究還是對普通讀者,都是了解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必讀書。」1月10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短經典」系列新書發布會上,評論家潘凱雄評價。
  • 漢英雙語詮釋中華經典 國內首部《論語》中英文音頻書在京亮相
    6月21日,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論語》(中英雙語·誦讀版)新書首發式在北京舉行,來自法國、墨西哥、剛果、印度尼西亞、克羅埃西亞的外國留學生代表與近百名小學生一起,用中英雙語誦讀《論語》經典名句,用一場別開生面的《論語》中外誦讀會宣告國內首本漢英雙語《論語》音頻書正式面市。
  • 文學已死?豆瓣均分8.7經典集結,看過10本的不多
    在娛樂方式千奇百態的今天,我們偶爾會困惑「還有人在讀文學嗎?」「文學究竟還有什麼價值?」作家賈平凹認為「文學的力量是改變人心靈的東西。」時代發展越是迅疾,日常生活越是碎片化,我們愈發需要文學的精神補給。
  • 遼寧出版集團和北方聯合出版公司展拓國際出版業務
    [摘要]作為國際出版業務的另一重要組成,各出版社積極結合國內市場建設實際需要,為充實出版實力、擴大市場佔有和品牌影響,有針對性地加大引進版圖書出版力度,一批世界級優秀暢銷書紛紛落戶。、醫療保健、人物傳記、文化古籍、少兒文學等「走出去」產品線,構成參展圖書的主體。
  • 一個日本翻譯家眼裡的中國當代文學
    「這是個付出多、收穫小、孤獨的事業,但是仍有很多人在堅持,我只是他們中的一個。」    讀書報:您對於中國文學的愛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飯塚容:我本來就喜歡看文學書,開始學中文以後,對翻譯中國文學產生了興趣。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發行《中國現代小說季刊》雜誌,每年發行4季,專門介紹同時代以短篇為主的中國小說。
  • 紀念|2020年逝世的文學大師
    克莫·布拉斯維特(Kamau Brathwaite):加勒比經典和闡釋者1930.5.11 - 2020.2.4克莫·布拉斯維特,巴貝多詩人和學者,加勒比經典。據他說,中國文學確實有自己的史詩傳統,不過它並非如西學中的那麼完整和尚武。中國實在是有自己的The Weniad(對照Iliad),它分散在中國的詩經、楚辭、漢賦和早期民謠中,這些詩歌都有著對於社稷、國土、人民和文化的殷切表達,它們從尚武精神中割裂開了,形成了一種委婉、富麗、憂患的精神。
  • 難忘2020|這一年的藝術人物,那些真趣、寬闊與反思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在「難忘2020"裡選擇的只是中國藝術界群體裡的部分代表,更多的感動當然仍在文字之外。讓人難忘的在於——當武漢因為疫情而封城時,當疫情一直在延續時,我們清晰看到的那些責任與擔當,還有,真正的反思。韓羽九十:愈見真趣,讀了白石讀紅樓韓羽先生九十歲了,卻活得愈見真趣。
  • 公版書密集重複出版 說明了什麼?
    短短兩個月,十餘個譯本密集出爐,幾乎涉足外國文學的出版品牌都加入「搶奪香餑餑」賽道,目測今年內還有一波版本「在路上」。因其沒有版權成本,熱門公版書幾乎難逃「你出、我出、大家出」的怪圈。除了凱魯亞克,美國小說家約翰·甘迺迪·圖爾、英國科幻作家約翰·溫德姆、波蘭小說家維託爾德·貢布羅維奇、德國哲學家西奧多·阿多諾等作家學者2020年也進入公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