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傳奉官:做官的綠色通道,不用考試,不用銓選,皇帝直接任命

2021-01-09 柚子愛歷史

在古代,一個沒有背景的普通人想要當官,原本是相當艱難的。先是寒窗苦讀十年,然後參加科舉考試,如果通過了考試,還得經過吏部的銓選(選才授官)才能授予官職,可以說是千辛萬苦,歷經磨難。

然而,在明朝的明憲宗成化年間,卻有一種官,無需考試,更不用經過吏部的銓選和內閣的審核,而是由皇帝本人直接任命,由此開闢了一條大明仕途的綠色通道,很多普通人藉此成為官身。

然而這種選官方式無疑是皇權對人事任免的粗暴幹涉,它失去了人才選拔制度的公平公正,導致政府權威性和公信力的下降。而皇帝為了一己私慾,利用傳奉官來聚斂財富,更是導致吏治進一步敗壞,甚至引發了冗官、財政危機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成為明朝中後期的政治痼疾。

一、傳奉官出現的初衷是為了滿足服務皇室的需要

傳奉官現象最早出現於明英宗時期,天順七年(1463年)七月,明英宗曾「特命中貴傳旨」升授官員。而「傳奉官」的稱謂則最早出現於明憲宗時期,天順八年(1464年)二月十七日,明憲宗成化帝即位的第26天,司禮監太監牛玉「傳奉聖旨」,任命工匠姚旺為文思院副使。

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

官雖小(從九品),但卻是明代第一位不用參加科舉考試,也不由吏部銓選和大臣舉薦,直接由皇帝通過宦官「傳奉聖旨」的方式直接任命的官員。「傳奉官」之名即由此而來。

傳奉官在成化末年泛濫,最多時達到了4000多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一直延續到了弘治、正德年間,到嘉靖時終被廢除。

關於傳奉官,成化年間的閣臣尹直是這樣解釋的:「成化間四方白丁、錢虜、商販、技藝、革職之流,以及士夫之子弟,率夤緣近侍內臣進獻寶玩,輒得賜太常少卿、通政、寺丞,署郎、中書、司務、序班等職,不由內閣、吏部,謂之傳奉官」(尹直《謇齋瑣綴錄》)。

最初任命的傳奉官大多都是為皇室服務的匠人、藝人等

由此可見,傳奉官的人員構成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只要你能買通宦官內侍,給皇帝進獻古玩寶貝,就可以直接獲得太常少卿、通政、寺丞等官職,根本不用走吏部和內閣的人事任免程序。

這是成化後期傳奉官泛濫之後的情狀,而傳奉官在出現之初,實際上還不是皇帝賣官鬻爵的工具,只是為了滿足服務皇室的需要,皇帝特任命一批有一技之長的匠人為官,使他們可以更好的為宮廷服務。

因此,傳奉官一開始的核心人員主要是在各領域有一技之長的人,如擅長書法字畫的士子、製作精美器物的工匠、精於醫術通曉藥理的醫生、擅長詞曲的藝人、驅神捉鬼的術士以及其他有特殊技能的各色人等。

傳奉官的核心構成大多是各領域的頂尖人才

作為各自領域的頂尖專家,他們用自己的特長為皇室服務,作為回報,皇室直接授予他們官職。

二、傳奉官為什麼會在成化年間泛濫?皇權的惡性膨脹是內在關鍵,宮廷的揮霍無度和缺乏監管是催化劑

01、明憲宗通過對人事任免的直接幹預,實現了對內閣和司禮監的打壓,滿足了自身擴張皇權的內在需求,也是憲宗極力推動傳奉官制度的主要原因

明代中期以後,中央逐步建立起以司禮監和內閣為主的雙核心輔政體制,在這個體制下,官員任免大多出自內閣、吏部的擬議,或者是大臣廷議,皇帝對於人事任免的權力受到極大束縛。

為了加強皇權,明憲宗又增設了特務機構——西廠

然而,這一體制卻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被打破,明憲宗利用增設特務機構——西廠的契機,將司禮監太監黃賜、陳祖生貶謫南京,又迫使內閣大臣商輅辭職致仕,由此沉重打擊了司禮監和內閣的輔政體制,擺脫了兩者對於皇權的掣肘。

於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各種欲求,明憲宗開始肆無忌憚、隨心所欲地升授傳奉官員,由此導致傳奉官迅速泛濫,這無疑是皇權惡性膨脹所帶來的結果。

通過升授傳奉官,憲宗擺脫了內閣和吏部銓選的掣肘

通過任意升授傳奉官,憲宗徹底擺脫了內閣和吏部銓選制度的掣肘,人事任免完全由自己一人獨斷專行,此舉符合了擴張皇權的政治需要,憲宗自然是樂此不疲,極力推行傳奉官制度,這是傳奉官在成化時期泛濫的主要原因。

02、成化時期,因為宮廷的窮奢極欲、奢求無度,消耗了大量的國家財富,導致財政入不敷出,為了擴大財源、維持奢靡生活,明憲宗通過升授侍奉官的途徑來賣官鬻爵、聚斂財富

到了明憲宗成化時期,明朝建國已近百年,外無戰事,內無災患,憲宗開始做起了太平天子。他與自己寵妃萬貴妃為了追求享樂,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由此也帶動了整個宮廷崇尚奢侈的消費習氣,消耗了大量的國家財富。

萬貴妃的影視形象

「(萬貴妃)服用器物窮極僭,四方進奉、奇技異物皆歸之。……甚至齋醮之濫費、宴樂之暴殄,靡有紀極。」——《明憲宗實錄》

成化九年(1473年),負責管理國庫的太監林繡奏稱:「本庫自永樂年間至今收貯各項金七十二萬七千四百餘兩,銀二千七十六萬四百餘兩。累因賞賜,金盡無餘,惟餘銀二百四十萬四千九百餘兩。」(《明憲宗實錄》)明朝近七十年的財富儲備,在九年的時間便被明憲宗敗光,宮廷的揮霍和奢靡可見一斑。

這種奢靡的生活一旦開始就只能是變本加厲。但是入不敷出的明朝財政,卻遠遠滿足不了這種耗費巨大的宮廷開支。

傳奉官成為賣官鬻爵、擴大財源的重要途徑

因此,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滿足自己與萬貴妃的奢侈生活,明憲宗開始想方設法的掙錢。於是,傳奉官成為賣官鬻爵、擴大財源的重要途徑。

雖然傳奉官沒有明碼標價,但是進奉財物的多寡,卻直接關係到授官品級的高低。因此,為了獲得高品官職和肥缺,有經濟實力的人便爭相「以財貿官」。

「時內府各監局及在外諸寺觀,皆有書辦人員,傳錄道書、佛經及詞曲小說,所至有近幸內官一二人領其事。書成上進,侑以珍玩,隨其輕重輒得恩典。」——《明憲宗實錄》

只要能夠給皇帝進獻奇物古玩,就能獲得傳奉官

賣官收入既豐厚又便捷,逐漸成為宮廷極度倚賴的斂財途徑,這也是成化時期傳奉官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

03、缺乏有效監管,使傳奉官的升授失去了節制

原本正常的人事任免程序是內閣或者吏部將通關銓選的人選擬議後呈送皇帝,再由皇帝拍板,但是現在皇帝直接繞開內閣吏部,看中誰就直接任命誰,失去了內閣、吏部的把控和監管。

內閣和吏部對於人事任免負有監管責任

此外,即便是以傳奉官途徑升職的官員,作為負責人事任免工作的吏部照例也要在次日補奏,向皇帝確認一下升職官員的名單和升賞的事由,以防止宦官從中「假傳聖旨」。

然而,即便是這個小小的過場,明憲宗都嫌麻煩,他命令吏部在接到升授傳奉官的名單後,次日「面奏補本」時,不必開列升賞事由,以免「僧道或因齋醮,或因聖節進經;匠人或因鋪床、設帳、架燈小小工役,輒祈董事內臣為之乞升」(尹直《謇齋瑣綴錄》)的行為公之於眾,引來社會輿論的反對。

最後,因為皇帝和宦官對這個「繁冗不勝」的程序非常厭煩,乾脆將吏部補奏的儀式都取消了。「吏部尚書尹等無旬日不赴左順門候接傳奉,每得旨,則次日依例於御前補奏。後內官亦自諱其煩密,諭令勿復補奏。至廢易舊制而不恤。」(《明憲宗實錄》)

明憲宗時的皇權得到了惡性膨脹

由此可見,明憲宗也知道傳奉官的升授大多都是有貓膩的,過程並不光彩,也就想著簡化程序,低調行事,避免大張旗鼓。

然而,由此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傳奉官的升授過程,幾乎沒有監管和把控,這也導致傳奉官的進一步泛濫。

三、傳奉官的泛濫敗壞了吏治,加劇了政治上的黑暗與腐朽,最終成為明朝中後期的政治痼疾

升授傳奉官雖然滿足了皇權擴張的現實政治需要,通過傳奉官聚斂的財富也滿足了宮廷奢靡生活的需求,但是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

01、因為傳奉官是憑藉皇帝一人的好惡直接任命官員,而並非由相對公平的科舉考試,和吏部的銓選來選拔人才,因此,選官制度的公平公正性被破壞,也導致了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的下降。

相對公平的科舉考試

02、傳奉官的泛濫不但導致明朝出現了冗官的現象,同時也增加了政府的行政開支,加劇了國家的財政負擔,透支了明朝的綜合國力,給明朝中後期的統治埋下了隱患。

03、因為傳奉官中很多都是不學無術的白丁和紈絝子弟花錢買的官,他們既無從政經驗,也沒有什麼文化,上任之後為了將買官的錢賺回來,只知道變本加厲地盤剝百姓,中飽私囊,加重了民眾的經濟負擔,導致了吏治的進一步敗壞,使得成化時期的政治狀況更加黑暗腐朽,成為明朝中後期的政治痼疾。

綜上而言之,明朝傳奉官本是為了滿足服務皇室的需要而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員,但是隨著宮廷開支的加大,逐漸成為皇帝聚斂財富、滿足一己私慾的途徑,加上缺乏有效監管以及擴張皇權的需要,傳奉官逐漸泛濫,敗壞了吏治,加劇了政治狀況的黑暗和腐敗,成為明朝中後期的政治痼疾。

參考資料:《明憲宗實錄》、《謇齋瑣綴錄》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我是柚子愛歷史,關注我,帶您一起了解更多歷史知識和歷史趣聞)

相關焦點

  • 明朝成化的傳奉官
    所以,科舉考試不僅是皇帝選賢用士的主要通道,也是天下讀書人改變門第的重要階梯。但是科舉考試不是輕而易舉的,先是需要寒窗苦讀十年,然後參加縣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如果通過了考試,還得經過吏部的銓選(選才授官)才能授予官職,可以說是千辛萬苦,歷經磨難。
  • 「官家」為何能夠成為宋朝皇帝的專屬稱呼?
    皇帝的本意,是天下萬物之主,這非常契合他們所宣傳的家天下統戰思想。"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陛下最早指的是在宮殿底下的侍候,後來演變成了對君王的直接稱呼。 前者顯得權勢逼人,而後者則威嚴端莊。與他們相比,官家要顯得親切的多。家,本來就是一個溫馨的詞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酒家,店家,商家,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
  • 張璁七次科舉考試都沒考上,最後卻成了大明朝一代首輔
    現在我們武宗(朱厚照)沒有後代,大臣們按照祖宗的教導,在武宗身後,因為陛下的輩份和排行應當立為皇帝所以才做了皇帝。武宗的遺詔直接講『興獻王的大兒子』,並沒有表示讓您過繼的意思。那麼陛下登基實際上是為了繼承祖宗的王統,與被立為他人後裔養在深宮中的定陶王、濮王的兒子比較是很不一樣的。議論的大臣說孝廟的恩惠體現在人間,不可讓他絕後。
  • 東漢的太監是狐狸,晚唐的太監是老虎,而明朝的皇帝則是家犬
    如果我們不用歧視的目光看太監,回到明朝的政治體系中去研究,就會發現,明朝的太監沒有理由不厲害。明朝太監之所以厲害,它是有制度保障的,宦官集團被作為一派政治勢力,協助皇帝,用於平衡文官集團。歷史上,還沒有哪一朝的宦官,被作為政治勢力集團,得到制度層面的保障。當然,這種政治格局的形成是有歷史背景的,也有一個演變過程。
  • 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地方官是哪一個?一旦上位後堪比皇帝
    大清王朝地方官編制以總督和巡撫為最高,巡撫又是一省之長,他們到底以什麼樣的關係著稱?上下級?誰的職位更大一點?地方官的權力哪個又是最大呢?首先我先給出一個肯定的回答,總督肯定是要比巡撫大的。清朝作為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篡位的事情發生,特意建立了一套有別於前朝的管制體系。
  • 不用隔離14天了!大陸去日本的快捷通道來了!
    「快捷通道」啟動後,入境日本時需提交72小時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免除14天隔離。以下是引用央視財經的報導:11月30日,也就是從明天開始,方便中日兩國商務等人員往來的「快捷通道」將正式啟動。這是雙方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促進雙邊人員往來、支持復工復產的積極舉措。
  • 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還有拿的出手的皇帝嗎?
    說起明朝的皇帝,其中十三位葬在北京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葬在鳳陽,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祁鈺被朱祁鎮剝奪封號,合計一共一十六位,按血脈和時間和性格、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期之間,涇渭賢愚分明。威武的前期前期三位,明太祖洪武和明成祖永樂聲名赫赫就不用多說了,他倆之外,建文帝朱允炆雖然被能徵善戰的四叔朱棣奪走了皇位,但並非他有什麼不堪。其中大部分原因源自他像父親朱標,比較柔軟和仁慈,受儒家思想影響至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重用方孝孺的皇帝大致什麼樣可以想像。如果在他治下,也許明朝完全會走向另一個樣子。
  • 看史料而生疑:如果劉墉紀曉嵐是清官,乾隆皇帝為何將他們充軍發配?
    劉墉不是草根而是四川布政使(民政省長)劉棨之孫、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大學士入軍機即為真宰相)劉統勳之子,這一點讀者諸君都知道了,劉墉參加科舉考試,是不用過童生、秀才、舉人那三關的,他直接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會試和殿試,並考中了全國第五(二甲第二,一甲只有狀元榜眼探花三人)。
  • 明朝皇帝奇葩多?清朝皇帝個個聖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怪現象呢
    《明史》是清朝政府組織編修的,清朝統治者為了黑明朝,還不得卯足勁醜化明朝皇帝?而《清史稿》是清朝遺老編修的,對清朝的滅亡無限悲傷,對清朝的皇帝無限眷念,當然會美化清朝的皇帝了。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對了哪一半?後一半。
  • 淺談明朝司禮監權利為什麼這麼大?又有什麼實權?
    錦衣衛屬於皇帝的私人衛隊,負責監視京城官民,但是東西廠除了有這項職能外,還負責監視錦衣衛。從上面三類特務機構來看,宦官才是明朝特務機構的核心人物。明朝的宦官和通常的朝廷一樣,設有許多衙門,其中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共二十四個部門,總稱二十四衙門。二十四衙門最高指揮機關是司禮監,直接聽命於皇帝的調遣,不受朝廷任何部門的幹涉,也就超然與朝廷的法紀之外。
  • 為官正直清廉的海瑞,明朝一代清官,極具借鑑意義的官員
    對於明朝的官吏,我們都知道,僅憑自己的一點俸祿是剛好勉勉強強維持家庭生計的。所以許多朝廷官員都會或多或少的,通過其他途徑來獲得,額外的錢財。但是在明朝有一位清官,可以說是一位非常稀有的官員,他不像其他官員一樣,通過自己的官位來獲得額外的收入,因為他依法奉公,只拿屬於自己的俸祿。
  • 神話故事:少昊用鳥做官
    鳳鳥,就是鳳凰,知曉天時,少昊就命它做了「歷正」的官;玄鳥,就是燕子,春分來,秋分去,就叫它做了「司分」的官;趙伯,就是伯勞鳥,夏至鳴,冬至止,就叫它做了「司至」的官;青鳥,就是鶬安鳥,立春鳴,立夏止,就叫它做了「司啟」的官;丹鳥,就是錦雞,立秋至,立冬去,就叫它做了「司閉」的官。這五種鳥做的官,都掌管著一年四季的天時,鳳凰是它們的總管。
  • 歷史上廟號為孝的兩位皇帝,一位被譽為千古一帝,開創弘治中興
    南宋時期和明朝中葉有兩個君主死後的廟號為孝,說到這裡,熟讀歷史的人都會想到的南宋時期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以及明朝中葉的明孝宗;他們在歷史上名聲比較好,地位極高! 第一位:南宋時期的宋孝宗 1:人生經歷,本來是太祖民間子孫,運氣好被趙構立為接班人
  • 從西廠到傳奉官,成化皇帝為什麼一直需要與文官對抗
    明朝的成化皇帝是個比較具有傳奇色彩的皇帝,其一生任用宦官制衡文官,取得了比較好的結果——文治上,不但一舉扭轉了老爹英宗皇帝留下來的政治爛攤子,還為之後的孝宗留下來了一個比較充足的府庫;武功上,收河套犁建州的武功也讓孝宗朝的環境比較安定,因此後人對這個皇帝的評價頗高。
  • 明朝皇帝能隨便打大臣屁股嗎?錯 有一套嚴格程序
    二最喜歡打大臣屁股的年代,得是明朝了。1380年,明朝開國將領、永嘉侯朱亮祖作威作福,勾結當地豪強,使朱元璋錯誤殺掉番禺縣令道同。知道真相的朱元璋龍顏大怒,將朱亮祖召回京城,與其長子朱暹一同鞭死。朱亮祖固然罪有應得,但朱元璋卻打開了打屁股的魔瓶。在那以後,明朝朝廷之上板子聲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