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六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閉幕 「鄔達克建築」系列網絡科普...

2021-01-09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12月27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王璟瑜)「再讀鄔達克建築」系列網絡科普課件上線發布暨第六屆「上海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在上海歷史博物館落下帷幕。

本屆文化月的重頭戲之一是由鄔達克紀念館推出的「再讀鄔達克建築」 系列講座,它精選了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哥倫比亞生活圈、孫科別墅和宏恩醫院這五個鄔達克建築的經典案例,邀請華霞虹、宿新寶、廖方、馮立四位專家一一解析。四位建築專家以紮實的學術研究、宏觀的歷史思考,再讀這些經典建築,不僅講述了這些鄔達克建築的原貌及建築風格,更講述了讓這些歷史建築在今天重放異彩背後,在文物修繕過程中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從而加深了市民對城市建設和歷史保護的理解。系列講座受到市民熱捧,每場講座預約都被秒殺,場內座無虛席,有的觀眾索性在前面席地而坐。同時,四位專家還與主持人一起實地走訪、現場講解,現場錄像與講座實況相結合,經過精心剪輯,製作成5集科普課件,正式在騰訊、優酷、BILIBLI等視頻網站上線,免費提供市民觀看。該科普活動得到了長寧區科委、科協的大力支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先生和其胞妹——上海科普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鄭時芬女士同時現身閉幕式,他們一位在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和教學領域卓有成就,一位在領導崗位退休後,投身科普教育,他們與長寧區科委、科協副主任張友勤先生共同為四位科普課件的科普專家頒發建築科普專家證書。有意思的是,「宏恩醫院」的科普專家華霞虹教授是鄭院士的高足,而「哥倫比亞住宅圈」的科普專家馮立先生,又是華霞虹教授的高足,到場的鄔達克紀念館科普專家王楨棟、董楠楠教授也是鄭院士的高足。面對眾多的學生和市民,鄭院士感慨良多,他說:弘揚城市建築文化代代有新人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

自本月5日文化月開幕以來,在鄔達克紀念館展出的「寄給鄔達克的畫信」主題展,不斷吸引市民前來參觀。在這裡,費曦強、胡瑜、廖方、徐大緯四位當代建築師,寄給鄔達克的畫信和鄔達克留存至今的水彩畫、設計手稿,成為跨越時空的心靈交流。閉幕式上,廖方將自己一幅鄔達克舊居的畫信贈送給鄔達克紀念館,希望它永遠地留在鄔達克曾經的家。他說:有幸比較完整地參加了本屆文化月的策劃、籌備和舉辦的全過程,讓自己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又有了新的認識。上海這座城市是全體市民共同建設、共同擁有、共同延續的,鄔達克為上海留下了數量、種類眾多,分布廣泛的經典建築,但城市文化不僅是建築,更是這些建築與社區中每天發生的市民活動。正是像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這樣的活動,讓城市建築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今日的市民生活,也讓今日的市民生活更好地共享城市建築文化遺產。

本屆文化月,市民的參與熱情達到高潮,不僅每期講座爆滿,每天參觀展覽人流如織,而且從「寄給鄔達克的畫信」主題展衍生出的市民給鄔達克寄畫信活動,更在社會上激起了層層漣漪,許多市民紛紛拿起自己手中的筆,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對鄔達克及城市建設者的敬意,表達對上海城市歷史文化的熱愛和對未來上海城市美好未來的展望。主辦方共收到85位市民的125幅畫信,最小的是4歲的學童,還有許多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有老師、建築師、律師、職員、科技工作者、金融從業者、外企管理者、藝術設計師,也有退休的城市文化愛好者;既有新老上海人,也有聞訊而來的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國各地的朋友。為此,主辦方特邀包括原上海市精神文明辦巡視員陳振民、著名畫家杜海軍、王作鈞和參展建築師在內的評審小組,從眾多市民寄來的畫信中選取15封優秀畫信,在閉幕式上予以表彰。

閉幕式上,還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讀信和回信朗讀活動。鄔達克這位百年前漂泊而來的異鄉客,當年一定不會預見他的名字將永遠和這片土地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把他的智慧、辛勤、也包括他的幸運,寫進了一棟棟可閱讀的建築,留與今天的我們交流。如今,鄔達克這個名字為越來越多的市民所熟悉和喜愛,鄔達克這一外籍人士也入鄉隨俗,被上海市民親切地稱作「鄔老師」。閉幕式上,十多位市民代表、志願者代表、嘉賓代表和鄔達克紀念館館長劉素華女士紛紛從各自的角度,為「鄔老師」朗讀了一封封寄託了真情的信,表達了他們對鄔達克和鄔達克建築文化、以及上海城市歷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來自臺灣的麥子先生作為同是滬上的異鄉客感慨道:「鄔老師在陌生的城市,是如何克服種種生活、事業上的挫折呢?」住在番禺路附近已有20多年的張蕖帶著讀高一的兒子邵學成趕來,她說能成為鄔達克的「鄰居」使他們深感驕傲。鄔達克建築文化月活動,給像他們這樣的鄔達克迷們提供更專業、更深入的講解與歷史還原,受益匪淺。白領婗淑晶說:鄔達克來到上海是戰爭年代的被迫選擇,然而作為建築師,他把握住上海的黃金年代,以自己的專業、嚴謹、勤奮為上海設計了100多處建築。相信一代代新老上海人,會繼續這種海派精神,認真對待工作,創造上海的美好未來。

《上海日報》城市建築專欄作家喬爭月也帶著小學三年級的兒子陳喬丹來到閉幕式現場,她說,從兒子一歲起,她給兒子講的睡前故事就是鄔達克傳奇故事連載,她每一本有關城市建築歷史的書,兒子都是第一個讀者,她希望兒子這一代人通過對歷史建築和城市文化的了解:培養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進而為從「中國製造」向「中國設計」更新設計打下基礎。

著名油畫家杜海軍曾兩度參與文化月藝術展,還兩次參加鄔達克紀念館組織的鄔達克故鄉班斯卡等地的展覽和採風活動,為文化月藝術展創作了一批新作。閉幕式上,他作為嘉賓代表給鄔達克寄出了一封滿懷回憶和感觸的畫信,他說:「我和鄔達克的相遇出於偶然,但通過對鄔達克建築作品的藝術轉換,我由衷敬佩這位西方大師的才情,也深深感受到他對上海這座城市的喜愛。畫鄔達克建築,畫上海,也是我學習歷史、了解上海的過程,它讓我深切感受到上海這座偉大的城市不平凡的胸懷和氣魄。正如當年的上海容納了鄔達克這位遊子,今天的上海也包容了我這樣一位新上海人。感謝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月,給了我一個與鄔達克、與歷史交流的平臺,也給了我更多面向未來的底氣。衷心祝願上海的明天更加美好!」

孫佳音是《新民晚報》的首席記者,她參與和見證了文化月在市民中影響越來越大的進程。她說:六年前,第一屆鄔達克文化月開幕前,劉素華還有點擔心:「明天會不會沒幾個市民來蓋文化月的紀念章?」而到了今年第六屆,每一場講座都被秒殺,舊居三樓的地板上都坐滿了虔誠的觀眾。第一屆鄔達克文化月的主題是「走近鄔達克」,走過六年,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不僅走近了鄔達克,、還從上海豐富的建築遺產中汲取了營養,打開了視野,滋養了情懷。如何把過往的智慧傳遞給未來,不僅是我們保護、傳承歷史建築的意義,也是落在我們這代人肩頭的歷史責任。

「上海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從第一屆辦到第六屆,每屆都有新創意、新主題和新推廣,付諸了鄔達克文化發展中心主任、鄔達克紀念館館長劉素華女士無盡的智慧和心血。值此第六屆文化月閉幕之機,她滿懷深情地回顧了歷屆文化月的旅程。

閉幕式最後濃彩重抹的一筆是以鄔達克身份朗讀的一份寄給上海的回信,由資深媒體人趙潔創作,著名配音導演和配音藝術家孫渝峰,滿懷激情生動演繹了天堂中的鄔達克對上海的思念和依戀,回顧了他作為一個「上海人」的經歷,感謝當年的上海為他提供舞臺,也感謝今天的上海市民的熱情和胸懷,並表達了對上海美好未來的祝福。

相關焦點

  • 夜上海·流連|轉角「遇見」鄔達克
    今日《流連》的申城一日遊系列,為您推薦這樣一條徒步線路——漫步街區,遇見鄔達克和他所帶來的建築之美。何不來一場與近代建築藝術家的跨時空對話?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是開放的歷史,細覽這些建築,仿佛閱讀上海近百年來的陰晴圓缺。
  • 鄔達克舊居開放!實力寵妻,80多年後的我被酸到了
    鄔達克的太太吉塞拉·邁耶是英德混血都鐸風的建築在英德很常見這一設計大大寬慰了她思鄉的心by大眾點評@Pig傑連接展廳和餐廳的這扇兩開木門弧度造型,精緻雕花木紋和鉚釘其實它是根據圖紙重造的鄔達克離開上海時為留下對第二故鄉上海的紀念
  • 科技「加持」:上海已有千餘老建築「可讀可聽」
    新華社上海9月4日電(記者 陳愛平)打開手機掃一掃建築外牆或周圍設置的二維碼,該建築的「前世今生」就躍然於手機屏幕上——遊客可以閱讀文字,收聽音頻,觀看實景圖、視頻甚至VR全景導覽,以了解建築的基本信息、歷史典故及文化內涵。
  • 上海銀行櫃檯像墓碑,嚇壞廣大網友,專家:老建築老風格
    上海銀行櫃檯像墓碑,嚇壞廣大網友,專家:老建築老風格近日,網絡上一段關於上海銀行驚現「嚇人式」櫃檯的小視頻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覺得銀行營業廳櫃檯的石碑造型讓人聯想到墓碑,滾動在電子屏幕上的「歡迎光臨」4個字更令人咋舌。
  • 福布斯生活|老靈魂之外,這些上海老建築也是自帶流量的「時髦精」
    而今,這座前身為美國空軍俱樂部的老建築,搖身一變,成為各大藝術展和時尚活動的聚集地。去年10月,紐約爆紅的"ROOM FOR TEA"(茶無此地)主題交互藝術展登陸上海,用藝術喚醒了這座百年文物建築,這裡,也被時尚達人們稱之為「榮宅第二」。4.船廠1862新建築的不斷誕生,就是演示一個不斷破壞的過程,而完成這個不斷破壞的過程折射出的便是融合新生。
  • 雲麗莎傳統建築營造與裝飾技藝 榮獲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7月27日,原李鴻章故居上海市丁香花園內又添一件令人矚目的事:上海雲麗莎藝術裝飾設技公司榮獲《傳統建築營造與裝飾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單位的稱號,而創始人正是在此「苦心看守」花園18年的香港商人陳錦。
  • ...老房子 上海市第四中學 咖啡之旅 錢學森圖書館-上海頻道-東方網
    原標題:18條特色主題線路,帶你去逛梧桐樹下的徐匯老建築  據樂遊上海,百年滄桑申城,匯聚了古今中外建築流派的經典之作。  徐匯區作為上海中西文化碰撞發生最早、最激烈和最具特點的區域,留下了兩千多棟「老房子」,匯聚世界各國的建築精華,呈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以傑出的構思和精巧的工藝,營造出繽紛的異域風情。
  • 老上海豪宅裡頭的故事,遠比《流金歲月》精彩
    上海的「洋氣」是他們給的這期間的上海包容性極強,給了各國建築師大展拳腳的空間,如今大家口中的「老上海」風貌大多在那個時期形成。脫穎而出的建築師也很多,比如董大酉、范文照、趙深等本土建築設計師,再比如外號「賚安三傑」的三位法國設計師,合夥成立的賚安洋行。
  • 城市建築文化論壇:在北外灘,展望更宜居的上海城市生活
    1933年至1941年,大批猶太難民遠涉重洋,上海給予了他們溫暖的庇護。坐落於虹口區長陽路與舟山路交會處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正是當年許多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生活之處。為紀念這段歷史,虹口區於2007年在摩西會堂舊址設立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並於2007年3月至2014年9月根據摩西會堂的原始建築圖紙進行了全面修繕。2018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啟動擴建項目。
  • GOLD GO:老上海人都不知道的「網紅打卡」新地標!
    上海擁有眾多優秀歷史保護建築,時過境遷城市更新,保護建築也蛻變重生,煥發出新的光彩。 01 目不暇接的新老建築 上生·新所緊鄰有著「上海第一花園馬路」盛名的新華路歷史風貌區,由3處歷史建築、11棟貫穿新中國成長史的工業改造建築、4棟風格鮮明的當代建築共同組成。
  •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遠的故事
    衡山路上最具魅力的休閒文化當屬衡山路的酒吧文化。夜晚燈火輝煌的酒吧為衡山路營造出一種朦朧的、多情調的、曖昧的、世界的、上海的獨特韻味,充溢一派精心雕琢的浪漫,吸引為了各自不同的目標來到上海的國際人士。面對這樣的小資情調,你被誘惑了嗎?
  • 15處小眾老洋房,這些是屬於上海的獨特韻味
    衡復風貌區是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一顆明珠,4.3平方公裡內有232處優秀歷史建築。想了解衡復風貌區,自然要到衡復風貌館裡一探究竟。館內展示了衡山路-復興路區域的歷史變遷和文化脈絡,還有老建築保護的歷程,展示區還結合AR/VR工具,讓人能聲臨其境的看展。
  • 上海這5座「行業大王」的老洋房...
    房子由上海灘較有名望的建築設計事務所通和洋行設計,屬於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築,建成時華美程度堪比榮宅,當前估價3.8億元。 建築面積1048平方米,使用面積4774平方米,客廳、主人房、客人樓、傭人樓和廚樓分別獨立。此等規模的豪宅在上海難覓,以至於周宗良在搬入後不久,就遇上了以搶房子為目的的搶劫案。
  • 政協宜昌市第六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勝利閉幕
    政協宜昌市第六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勝利閉幕發布時間:2021年01月16日 22:13 來源:中新網湖北   中新網湖北新聞1月16日電 (鍾欣)政協宜昌市第六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1月16日上午閉幕。
  • 上海首家蔦屋書店開業,百年歷史建築變身文化地標
    12月24日,上海第一家蔦屋書店——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正式開業。它位於長寧區上生·新所園區內擁有96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面積2000平方米。這座歷史保護建築曾經是在滬僑民的社交休閒場所,由美國建築師艾略特·哈沙德設計,此次更新之後變身書店,再度成為熱門文化地標。
  • 上海淮海路上的一個三角地帶,用法國地名命名,透著法租界風情
    上海淮海路是上海法租界的核心地區,透著濃濃的法租界的風情。淮海路雖然現在商業的氛圍,已經遠遠不如從前,但其其法租界的風情卻沒有褪色,堪稱上海天然的近現代歷史文化街區。淮海路的一角,也是非常有風情的一個地方,就在上海軌道交通10號線附近,靠近上海交通大學舊校址的地方。
  • 《安家》中那些價值1.5億的上海老洋房,魅力到底在哪裡?
    武夷路188號老洋房01《安家》中的老洋房是建築大師鄔達克的手筆。《安家》中的龔家花園,在上海是有原型的,它是國際著名建築師拉斯洛·鄔達克的設計作品。這座建築,建於1937年,是鄔達克留在上海的最後一件作品,由於它的外牆面貼滿了綠色的馬賽克,所以被稱為「綠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