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漁助力拔窮根 恆大產業精準扶貧貴州大方

2020-11-24 新華網客戶端

    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更是貧困群眾長期穩定脫貧的保證。位於烏蒙腹地的大方縣雖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產業發展的潛力,但受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低等因素影響,產業發展總體水平較低,資源優勢尚未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缺少產業,成為大方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瓶頸。

    蔬菜育苗中心自動噴灌系統

    產業扶貧,是恆大幫扶大方縣的「重頭戲」。恆大扶貧辦認為,發展產業既要符合大方本地的發展現實,又要符合市場規律,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

    經過調查研究,結合大方縣實際,確定了發展蔬菜、肉牛、中藥材和經果林等具有大方特色的產業,最終實現為每戶貧困戶配備至少兩個產業項目。但蔬菜、肉牛、中藥材和經果林產業依舊是種植業、養殖業,風險大、效益不穩定、銷路難等一系列難題,恆大扶貧辦無法迴避。

    攻堅,恆大如何「拔寨」?

    種:「供產銷」一體化

    貧困地區的產業經常陷入一個怪圈:產量好了,價格低了;價格高了,產量低了。看似公平合理的市場規律,卻讓樸實的農民暈頭轉向:不知道種什麼、不知道種多少、不知道怎麼種、不知道賣給誰。

    因此,好產業固然重要,有好市場、好銷路才是根本。於是,恆大找來了一些「好幫手」:引進43 家上下遊龍頭企業,形成「龍頭企業+ 合作社+ 貧困戶+基地」的幫扶模式,實現「供、產、銷」一體化經營。

    勝豐村蔬菜基地

    恆大集團通過援建育苗基地、節水灌溉和蔬菜大棚等農業基礎設施,扶持互助合作社組織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通過上下遊龍頭企業,並配套建設蔬菜集散中心,藉助「網際網路+」的手段,根據市場需求指導育苗中心生產。蔬菜成熟後,由集散中心到田間地頭向合作社現場收購,然後集中洗、揀、分,把綠色蔬菜供給到重慶、貴陽等全國各地。

    這兩天,理化鄉國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長春喜事連連,「前幾天剛清了辣椒和西紅柿,如今95 個棚大部分種萵筍了!」「精明」的沈長春一刻也不想讓這95 個大棚閒著。作為恆大幫扶大方的產業扶貧項目之一,從2015 年底至今,10223棟蔬菜大棚拔地而起,配套有蔬菜滴灌系統、水泵房、管理用房。它們就像貧困戶的家人一樣落地生根,在龍頭企業的科學營運下,讓各自所屬的「主人」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蔬菜基地喜獲豐收

    「恆大運用市場手段,將分散的土地適度流轉,集中連片建設成產業基地,再把貧困戶組織起來,組建合作社進行合作勞動,讓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他說,「這個機制確保恆大走了以後,無論龍頭企業還是合作社,都能繼續運營下去。有恆大前期的鋪墊,我們信心倍增。」

    從選苗到種植、收穫、銷售,每個環節如何操作,沈長春與他的兄弟們瞭然於胸,「恆大制定的產業扶貧措施全面細緻,不僅在幫扶貧困戶脫貧,也從技術、管理層面扶持著像我們這樣的小規模經營團隊。」事實上,為實現長遠發展,恆大對蔬菜大棚建成後的運營,亦有整套模式創新,從出資建設,引進農技人員為其選種,到交託給專業管理者經營,穩紮穩打,順暢連接供產銷。這樣的一體化設計,正是貫穿大方萬棟蔬菜大棚種收穩步發展的恆大「秘笈」。

    談到未來的規劃,沈長春雄心勃勃,「正在註冊公司,希望以後也能做成龍頭企業,經營更多蔬菜大棚。」

    如今,恆大已幫扶大方建成蔬菜基地106 個,其中,建成蔬菜產業化大田基地10.6 萬畝,蔬菜大棚10223 棟。蔬菜基地幫扶的貧困戶,戶均種植蔬菜2.5 畝,年人均純收入超過4100 元。

    丹參喜獲豐收

    而中藥材及經果林產業也取得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建成基地35 個;引進一力製藥、香港恆暢等10 家中藥材、經果林上下遊龍頭企業,建立種子供應、技能培訓、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等產業化體系;建成5.6 萬畝丹參、天麻等中藥材基地,4.4萬畝油用牡丹和獼猴桃等經果林基地;土地流轉收入、務工收入、分紅收入讓部分貧困戶合計年人均純收入超過5500 元。

    養:「買養產賣」一體化

    「 買牛不愁錢,養牛沒風險,產牛有獎勵,賣牛有保障」,這是恆大在大方縣探索出的一條龍肉牛產業精準扶貧模式。

    大方百姓過去也養牛,但當地的土牛個頭小、養殖規模小、利潤小。因此,一直以來,大方縣養牛的群眾不少,致富的不多;養殖戶的操心不少,掙的票子不多。對症下藥,才能精準施策。規模大、品種好、效益高,這是恆大幫扶大方群眾養牛致富的目標。但養牛並不是恆大的「特長」,為此,恆大為大方引進中禾恆瑞等12 家畜牧上下遊龍頭企業,建立母牛供應、技能培訓、飼養、收購、加工、銷售等產業化體系。目前,已調入優質基礎母牛8509 頭,從國外引進純種安格斯種牛10000 頭,從加拿大引進世界領先的安格斯、西門塔爾種牛凍精18 萬支,改良當地土牛1.8 萬頭。

    優質安格斯牛、西門塔爾牛凍精

    安格斯種牛凍精改良後出生的小牛犢

    建設扶貧牛超市,也是恆大扶貧創舉之一。「在這裡,貧困戶可以實現選牛、貸款、擔保、保險、領牛等一站式辦理。」恆大產業扶貧部產業扶貧專員李東順告訴記者,恆大以每頭低於市場價3000 元的價格,由貧困戶全額貸款購買,每頭牛政府補貼1000 元飼草料費用,恆大提供全額擔保、全額貼息、全額保險,每繁殖成活一頭牛犢再獎勵1000 元。

    在鳳山鄉、六龍鎮等鄉鎮,恆大共建設了6 個扶貧牛超市,為全縣願意購買、散戶養殖西門塔爾種牛的貧困戶提供「一站式購牛」服務。

    3 年調入3 萬頭優質基礎母牛,恆大的產業扶貧大手筆對當地肉牛養殖行業進行升級。而西門塔爾牛成為大方百姓的「致富牛」,「孕期280 天左右,正常的話一年可繁育一頭小牛,養6 個月的市場價格就能達到5000~6000 元。」 李東順介紹。

    純種安格斯優質種牛

    李東順目前的工作就是接牛,並為貧困戶購牛提供服務,進行基地的日常管理。農牧局派駐在超市有4 人,負責管理、飼餵指導、防疫等工作。

    從2016 年8 月28 日購入第一批牛後,鳳山鄉的第一扶貧牛超市已經「銷售」出去1300 多頭牛,按每頭3000 元計算,恆大為此已經補貼約400 萬元。

    目前,這裡尚有336 頭等待貧困戶選購,備貨充足。每戶限購3 頭,這也是恆大想讓更多的貧困戶能夠參與牛產業,實現幫扶面最大化。「我們算了一筆帳,戶均飼養肉牛3 頭,年人均純收入保守算還能超過4000 元。」李東順告訴記者,目前全縣從扶貧牛超市購牛的貧困戶約為1300~1400 戶。

    目前,在果瓦鄉的一些西門塔爾牛集中養殖基地,入股其中的貧困戶每戶已經有了1200~1600元的分紅。中禾恆瑞集團養殖的安格斯牛,2018年春節前也將有一筆分紅。

相關焦點

  • 「挪窮窩」「拔窮根」 貴州5年搬遷192萬人
    資料圖:貴州省畢節市迤那鎮農民新居 賀俊怡 攝中新網貴陽1月6日電 (記者 張偉)易地扶貧搬遷是「挪窮窩」「拔窮根」的治本之舉。中共貴州省委副秘書長、貴州省生態移民局黨組書記、局長,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杰表示,貴州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重中之重和「頭號工程」統籌推進,作為改變貴州城鄉格局、城鎮格局和產業格局的重大機遇,作為改變山區貧困民眾及其子孫後代命運的重要舉措,舉全省之力推進。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成功實踐是脫貧攻堅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的生動寫照。
  • 張家界永定區:莓茶產業拔窮根,「小茶葉」煉成「大產業」
    人民網長沙11月12日電 近年來,張家界市永定區把莓茶作為主導產業進行重點培育,按照「政府引導、農戶主體、市場運作、企業帶動」思路,大力實施特色強農、品牌強農、質量強農、融合強農、科技強農、開放強農行動,成功走出一條以茶興業、以茶扶貧的產業扶貧之路。
  • 你不知道的貴州文化扶貧:「考古扶貧」扶什麼?怎麼扶?
    30秒帶你了解,「考古扶貧」怎麼扶?紮根田野調查,通過「望聞問切」發掘保護文物資源,從而增強地區群眾內生動力,是貴州考古人為精準扶貧開出的「脫貧藥方」。銅仁德江,是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定點幫扶地區。基於當地發展和對文物的保護與展示的需要,再結合歷史文獻及民間傳說,經過詳細的田野調查後,2018年8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面啟動對德江縣旋廠遺址、覃氏墓地的調查、勘探工作。
  • 脫貧成效看文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文縣自然資源局幫扶石雞...
    全村下轄四個村民小組,全村農業人口219戶71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96戶345人,易地搬遷戶1戶3人。近年來,幫扶單位文縣自然資源局帶領岷堡溝村廣大幹部群眾吹響脫貧攻堅的衝鋒號,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宣傳國家富民政策。
  • 精準扶貧要念好「魚、漁、愚」三字訣
    「十二五」四川交出減貧1000萬人的脫貧成績單,眼下「十三五」已揚帆開局,為確保2020年全面脫貧,未來五年,精準,直接關係到脫貧攻堅的成敗。(1月17日 《四川日報》)精準扶貧是「滴灌」,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是脫貧攻堅的一大步,也是實事求是的重要體現。
  • 蘇家灣精準扶貧更需精心扶志
    四川新聞網內江4月22日訊(牟彥珏 田瑞芳)資中縣蘇家灣鎮自扶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總有一些基層幹部感慨個別貧困戶「不自強、不感恩」。俗話說的人窮志短、錢是人的膽,人窮了、荷包空了,做什麼事情都畏畏縮縮的,只看得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看不到遠方。
  • 雙峰山扶貧產業開花結果
    農旅融合 政策支持雙峰山扶貧產業開花結果儘管眼下是隆冬季節,氣溫很低,但是雙峰山梁夏村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蔬菜大棚內卻溫暖如春,幾位婦女正在扶苗整枝。火龍果青枝綠葉,西紅柿、黃瓜等蔬菜花開正豔,果實纍纍。近幾年來,雙峰山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中心工作,依託旅遊資源,優化產業布局,落實政策保障,安排資金投入,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帶領群眾搞產業、闖市場。在產銷對接上抓銷售、保效益,確保農產品賣得出、價錢好,助力雙峰山建檔立卡貧困戶拔窮根,實現可持續的穩定脫貧。
  • 先富幫後富的中國故事———恆大集團整體幫扶大方縣脫貧攻堅紀實
    出人才——恆大集團派出200多人組成的管理團隊、共3000多人的扶貧隊伍常駐大方。  出思路———恆大結對幫扶大方,堅持精準扶貧,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堅持既要「見效快」更要「利長遠」!  這個幫扶計劃有六大支柱———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吸納就業扶貧、發展教育扶貧、家庭創業扶貧和特困群體生活保障扶貧。
  • 大數據生態旅遊創精準扶貧新理念
    貴州貴谷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谷歌西南地區的核心合作夥伴,以谷歌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搜索能力、網盟展示能力、視頻推廣能力、移動應用能力全力加盟貴州「大扶貧」、「大數據」、「大健康」生態旅遊精準扶貧工程,貴州貴谷集團董事長杜雄率先提出,貴州大數據生態旅遊必須建立在「發展山地生態農業、山地綠色產品、山地生態文化」的基礎上,編織大數據生態旅遊綠色安全網,並引進臺灣大學科技中心
  • 雲南電網:「知行書屋」拔窮根
    雲南電網:「知行書屋」拔窮根 來源: 中國電力新聞網      日期:20.07.08  趙琴琴 李琛   「期望大家共同努力,把南網知行書屋管理好、維護好、使用好,幫助孩子們插上知識的翅膀,放飛人生的夢想。」
  • 利川發展「借雞下蛋」精準扶貧產業
    把該公司在「千企進千」村精準幫扶活動中的 「借雞下蛋」扶貧產業向社會延伸。  2萬餘只扶貧母雞落戶車落洞村  在「千企進千村」精準扶貧幫扶活動中,利川市涼霧鄉車羅洞村是湖北利川林創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對口幫扶的整體推進村,該村地處利川市城東北約1。5公裡處。村中心距離城中心不足5公裡,距離國家AAAA級風景區騰龍洞1公裡。
  • 候選案例:「吉時雨」精準扶貧項目
    吉時雨」精準扶貧項目,項目累計投入資金超過4億元,通過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農業扶貧、消費扶貧,精準幫扶全國10省20個地區的14000餘個建檔立卡家庭25000餘人次,其中教育幫扶超過10000人次,解決就業超4000人,在全國22縣開展農業產業項目27個,責任消費超過7700萬元。
  • 湖南洞口巖山鎮精準扶貧點亮群眾幸福夢
    (圖 劉正飛)中國網1月17日訊 站在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小有名氣的石人景區山坡上,近處滿目青翠,山巒如黛,水流潺潺。儘管已經是深冬季節,但前來遊玩的人依然不少。登高遠望,一條條通村公路平坦蜿蜒,一幢幢農家小院錯落有致,讓人沉浸在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中,精準扶貧開展以來的喜人變化處處可見。
  •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阮小遠率隊到城月鎮調研精準扶貧、掃黑除惡、鄉村 振興工作
    會上,幫扶單位及鎮村幹部分別結合實際,就如何鞏固精準扶貧成果,如何進一步開展掃黑除惡工作、怎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調研內容,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並結合具體實際問題向縣領導做工作匯報。開展精準扶貧工作要在「準」和「實」上下功夫——貧困人口識別要「準」要「實」、扶貧舉措要「準」要「實」;推進掃黑除惡工作要進一步加強輿論引導、突出關鍵重點、加強協調聯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做到產業強、農民富、鄉村美,要深度挖掘當地的產業優勢,做大做強產業。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阮小遠同志充分肯定了與會人員的發言,認為大家的發言具體實在,為調研組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建議。
  • 喜訊捎給總書記〡井岡山深處的左秀髮一家:「拔了窮根,神山現在神氣得很
    井岡山深處的左秀髮一家:「拔了窮根,神山現在神氣得很」——2016年2月2日,總書記在左秀髮家給出的這把精準脫貧「金鑰匙」,讓老左這一大家子從「靠天吃飯」變為「多元經營」,更使得當年貧困發生率達到22%的神山村,變為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萬元、家家都有特色的富裕村。「黨帶著我們拔了窮根,神山現在神氣得很。」左家長子左香雲說。
  • (扶貧印記)七星橋村:找準路子,助推產業發展
    (扶貧印記)七星橋村:找準路子,助推產業發展 2020-07-16 1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天金融「樂耕甜」攜手貴州衛視開展消費扶貧
    今年「樂耕甜」品牌升級為全域精品農旅聚合品牌,在貴陽的實體門店將達到5家;同時「樂耕甜」正在繼續豐富產品線,與貴州本地知名品牌合作,推出更多種類的新產品,讓消費者有更好的消費體驗,享受一站式消費便利。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讓貧困群眾在產業發展中增收穫益「樂耕甜」是中天金融集團專為團結村推出的農業扶貧品牌。
  • 湖南湘西苗寨精準扶貧:挪窮窩 興富業 奔小康
    全村252戶129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7戶406人,2014年貧困發生率達40.59%,是湘西地區典型的中高海拔深度貧困村。 2015年以來,中共湘西州委辦公室駐村幫扶,扶貧規劃高位設計,搶抓扶貧政策落地落實,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因地制宜發展脫貧產業,全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一隻兔子的扶貧階梯--浙江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一隻兔子的扶貧階梯 沒有產業,脫貧攻堅就如「無源之水」。要拔窮根,持續發展方能贏得春天。 「一隻兔油鹽醋,十隻兔新衣褲,百隻兔娶媳婦,千隻兔進城住。」發端於寧波鎮海一個不起眼的幫扶項目,長毛兔,由鎮海送往普安,從普安走向貴州全省。
  • 「精準是要義」
    ——2014年3月7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扶到點上、根上  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準度,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