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的成長,對於自己身體的構造會越來越了解。這並不單單是講成年之後,容易因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染上很多的慢性病導致這裡痛那裡痛,而是指隨著各種知識的學習,小孩子會逐漸了解到自己和他人身體構造的不同,這一點在男女分別的問題上尤為明顯。
比如一位小孩子就覺得很好奇,為什么妹妹尿尿的地方不一樣?而被他問到的那位老師給出的回答值得學習。很多人在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都會因為自己的尷尬情緒,或者是對小孩子超出自己掌控而感到憤怒,於是隨便糊弄一下就覺得解決了問題。
但是在兒童教育方面的理論當中,認為小孩子的任何問題都不應該被隨便糊弄,因為這會在小孩子的心目當中種下一顆不信任的種子,從而損傷他對於大人的信任心理。很多人會覺得只不過是糊弄一次,為啥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呢?
因為小孩子的善惡觀念都是非常純粹的,欺騙就是欺騙,不論你是否是對他好,損失掉的信任都不會回復。因此這位老師並沒有嘗試去迴避問題,畢竟在小孩子的心目當中並沒有什麼邪惡的想法,只不過是出於單純的好奇而已。
所以這位老師簡單舉了一個例子,用小孩子喜歡的點心來比喻,用做點心來比喻母親孕育嬰兒的過程,但是點心們有些選擇做草莓餡,有些選擇做巧克力餡,於是大家就長得都不一樣了。
這樣充滿童趣的比喻方式,讓小朋友很好接受,並且也樂於用這種方式來解釋自己從哪裡來。而就算是他們成年之後,小孩子也不會因為成年之後了解的更多,就覺得小時候的自己被老師欺騙了。這樣的語言藝術,正是幼教老師最困難的技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