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鉀濃度低於3.5 mmol/L時,稱為低鉀血症。臨床上引起低鉀血症的原因有鉀攝入不足、鉀排出過多、鉀由細胞外進入細胞內、血漿稀釋......
臨床工作中,當看到患者低鉀血症報告時,結合患者低鉀血症症狀,臨床醫生一般會開出口服氯化鉀醫囑。但這一例頑固性的低鉀血症患者,臨床有給補鉀,患者血鉀卻一直上不去,究竟為何故呢?
由於近期遇到較多的低鉀血症患者,且科室自查可以排除質控、儀器、人員、標本等因素,最後發現導致低鉀血症的原因不盡相同,這使得自己對電解質中的鉀尤為好奇。這不,接近下班時間,通過瀏覽報告,又解開一例低鉀血症謎題。
案例經過
■臨床補鉀,越補越低,鉀跑哪去了?
7月30日上午11時,工作時發現生化8號標本的血鉀更低了,如圖1,血鉀為2.77 mmol/L,而歷史結果7月27日報告顯示,血鉀為3.09 mmol/L,今天結果更低了?
圖1
查看患者信息,女,76歲,臨床診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風溼性心臟瓣膜病等。
難道臨床沒有給患者補鉀?於是進入醫生工作站,查看醫囑,如圖2。
圖2
醫囑顯示:7月27日12:30有10%氯化鉀針口服,7月28日15:14也有10%氯化鉀針口服。
臨床有給患者補鉀,為何7月30日時候,血鉀卻還沒上去?
難道是這鉀排出去了?或者是靜悄悄地進入細胞內藏起來了?此時一堆的疑問在腦海裡出現,到底會是什麼原因呢?自己需要結合更多的檢查結果、醫囑、電子病歷信息進行綜合分析。
首先,血鉀通過腎臟排出去的因素暫時擱置一邊,科室暫未開展尿鉀項目,且根據低血鉀診斷流程(趙家勝主任原創),如圖3,需測定24小時尿鉀,這顯然已來不及。
圖3
於是,查閱患者入院時的結果進行分析。
血常規:中性粒細胞比率84.8%,幼稚粒細胞1.2%,C-反應蛋白213.2 mg/L,如圖4。
圖4
尿常規:尿蛋白+1、膽紅素+1、尿膽原+2、鏡檢RBC±、WBC+2,如圖5。
圖5
凝血四項:凝血酶原時間(PT) 13.5 s、纖維蛋白原(Fbg) 6.38 g/L、D-二聚體 3.3 mg/L,如圖6。
圖6
生化結果:總蛋白(TP) 51.4 g/L↓、白蛋白(ALB) 29.2 g/L↓、膽鹼酯酶(CHE) 3262 U/L↓、尿酸(UA) 429 μmol/L↑、空腹血糖 2.88 mmol/L↓、乳酸脫氫酶(LDH) 292 U/L↑、羥丁酸脫氫酶(HBDH) 234 U/L↑、K+ 3.09 mmol/L↓,如圖7。
圖7
綜合患者目前所做的檢驗結果似乎還找不到導致低鉀血症相關線索,那就繼續查看其他結果,CT如圖8:
圖8
CT結論雖然較多,但與導致低血鉀的因素關聯性不強,即使有一個「右腎錯構瘤」,可能我們檢驗人員會覺得是此因素導致的鉀離子排出去。然而不是,在病理科看來,這是一個良性的腫瘤之一,只是稍微佔位了一些。
■患者血壓偏高,會不會是高血壓-低血鉀症候群呢?
那就看看電子病歷信息,發現血壓155/81 mmHg,難道是高血壓-低血鉀症候群?如圖9。
圖9
但低鉀血症合併高血壓可發生在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先天性腎上腺增生(如11β-羥化酶缺乏),腎素瘤或單側腎動脈狹窄,糖皮質激素可治性醛固酮血症,似鹽皮質激素增多症(11β-羥類固醇脫氫酶2異常),Liddle症候群,或某些腫瘤異位產生ACTH等[2]。
看到這,似乎又與CT的右腎錯構瘤相關聯起來,真的會是腫瘤異位分泌ACTH導致的低鉀血症?那可做腫瘤標誌物、腎上腺相關激素檢查進行排除。
在這需要注意的是,錯構瘤為良性腫瘤,而異位ACTH症候群是由於垂體以外的惡性腫瘤產生ACTH,刺激腎上腺皮質增生,分泌過多的皮質類固醇所致。故排除錯構瘤導致低鉀血症。
又一個線索斷了。
■真兇被揪出,原來是低鎂導致的低鉀!
難道這鉀就真的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一定還有什麼細節是自己遺漏掉了,再重新查閱醫囑,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藥物進入視線:奧美拉唑!如圖10。
圖10
再重新翻閱電子病歷,發現患者之前有診斷過:慢性胃炎。對的,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解釋得通了,就差一步,答案即將呼之欲出。
立即將患者7月30日以及7月27日入院時的血清標本提取出來,均進行鎂測定,如圖11。
圖11
7月27日血清標本鎂0.78 mmol/L,7月30日血清標本鎂0.68 mmol/L。
我室鎂參考範圍:0.68-1.03mmol/L;《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成人(20-79歲)血清鎂濃度:0.75-1.02 mmol/L(此數據引自WS/T404.6《臨床常用生化檢驗項目參考區間》)。
我室鎂參考範圍偏低,患者鎂結果在降低,即便是僅僅只降低了0.1 mmol/L,但並不妨礙自己對患者的大膽猜想:低鎂導致的低鉀血症,而「兇手」恰恰就是看似可護胃的奧美拉唑。
午飯時間,邊吃飯邊與臨床醫生進行溝通,告知低鉀根源,建議補鎂。
臨床聽取建議,12:17進行門冬氨酸鉀鎂注射液醫囑,當晚20:55患者複查血鉀 4.16 mmol/L,結果正常了!如圖12。
圖12
警惕奧美拉唑引起的低鉀血症
奧美拉唑屬於質子泵抑制劑(PPI)藥物,會導致低鎂血症,從而導致低鉀血症。患者血清鎂結果雖然剛好打在我室參考值下限,細心的檢驗師可以發現患者7月30日血清總鈣的結果為1.97 mmol/L降低,這是由於許多鈣通道依賴鎂,低鎂血症時,鈣進入細胞內,出現細胞內鈣濃度的升高,血清總鈣降低,間接的輔助驗證低鎂。
2011年,歐盟藥品管理局(EMA)和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均提出警告,質子泵抑制劑可導致低鎂血症,PPI藥物導致低鎂血症的機制目前尚不明確。
低鎂導致低鉀的原因在於:鈉鉀泵每消耗一分子ATP,便會泵出3個鈉離子、泵入2個鉀離子,而鎂是激活鈉鉀泵酶所必需的物質,鎂缺乏時,會引起鈉鉀泵活性降低,使鉀離子內流減少,從而使腎保鉀功能減弱,鉀從尿液中丟失過多,引起低鉀血症[3]。
總 結
本案例未做24小時尿鉀,略顯遺憾,建議各實驗室應儘早開展此項目,幫助我們排除腎臟失鉀的因素。
通過這次低鉀案例分析,細節真的太重要了,患者首診病歷記載提及慢性胃炎、醫囑也有奧美拉唑,習以為常的藥物和診療。但萬萬沒想到,這奧美拉唑竟是「真兇」,而它的「幫兇」竟是鎂,兩者一起合力「演戲」欺騙醫務人員。
參考文獻:
[1]尹一兵,倪培華.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46
[2]林果為,王吉耀,葛均波.實用內科學第15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2356
[3]朱馳,一例「頑皮」的頑固性低血鉀,檢驗醫學公眾號,2019-7-22
作者:贛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檢驗科 徐奕勝;贛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內一科 李榮偉
審核: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 楊衛生
首發:檢驗醫學,已獲授權轉載,二次轉載請聯繫原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