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九十三:世界現代前期東正教

2021-01-10 騰訊網

基督教之九十三:世界現代前期東正教

同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相比,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總的來說,東正教的力量和影響都十分薄弱。除俄國之外,東正教在世界其它地方都處於衰退狀態。古老的東正教牧首區即耶路撒冷牧首區、安提阿牧首區、亞歷山大裡亞牧首區和君士坦丁堡牧首區,處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教會的力量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減少。在伊斯蘭教環境裡,有的東正教教會成員離開自己的教會,轉而加入了伊斯蘭教;也有的受19世紀後期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傳教勢力的影響,改信了天主教或新教。

在巴爾幹半島,信仰東正教的有希臘人、保加利亞人、羅馬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等,至19世紀初他們也處在土耳其人的統治之下。19世紀20年代,希臘人發動了獨立戰爭,逐步擺脫了土耳其人的壓迫。1870年保加利亞東正教會也擺脫了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的管轄。1879年塞爾維亞東正教會也變成自治的教會。羅馬尼亞則於1881年獲得獨立。4年以後,羅馬尼亞東正教會變為自治教會。經過這幾個階段的變化,君士坦丁堡牧首區幾乎變成了歷史的遺蹟。而希臘和巴爾幹半島的各個東正教會則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不管怎樣,在奧斯曼土耳其人的長期壓迫下,東正教會畢竟延續下來了。這與東正教重視禮儀和崇拜生活、重視祈禱有很大關係。

這一時期,俄羅斯東正教會是所有東正教會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同羅馬天主教和新教相比,它也是神學思想和理論比較貧乏的教會。俄羅斯東正教會信徒多數是文盲,但宗教信仰十分虔誠。因此教會與信徒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基本上是通過莊嚴的宗教繪畫、雄偉的宗教建築、輝煌的宗教音樂和儀式來實現的。所以俄羅斯東正教會教堂的公共崇拜活動非常壯觀。宗教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以至於生產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俄羅斯東正教會內部生活也出現了新的復興的跡象,主要表現在修道院生活和神學思考兩方面。俄羅斯修道院宗教生活的復興始於18世紀後期,延續至20世紀初期。一些經過長期虔誠苦修的"長老"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敬仰,許多信徒不辭勞苦,跋涉萬裡,去他們的修道院朝覲,尋求他們的指導和教誨。這樣的"長老"通常都是修士,不擔任任何教會職務,但是他們得到信徒的承認,被認為具有神奇的力量。去他們那裡朝覲的信徒都要向他們懺悔自己的罪過,或請求實際指教,或請求他們給自己或家人治病。由於來朝覲的信徒人數眾多,比較著名的"長老"有時一天要接待幾千名信徒,聖塞拉夫(1759-1833)和費拉賴特(1782-1867)就是這樣的"長老"。從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奧普提諾隱修院一直是人們朝覲的中心,那裡的"長老"不僅對整個俄羅斯東正教會,也對許多俄羅斯作家特別是果戈裡、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列夫.託爾斯泰等人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據陀斯妥耶夫斯基聲稱,他的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索斯馬神甫就來源於扎多斯可的聖提可恩。

知識分子關於教會生活的復興的著作最早出現於19世紀上半葉。由於羅曼諾夫王朝的嚴酷統治,知識分子不能直接地討論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和宗教問題,他們的觀點只能通過小說、詩歌等形式得以表述。19世紀俄羅斯作家主要關心的是改良社會,當時人們閱讀和談論多的是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和理想的民主主義者如傅立葉等人的思想,以及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的作品。當時的作家關心的改良活動的核心是,處於極度貧困中的無知愚味的農奴和群眾,如何使他們得救。如何在啟蒙的知識分子和信仰宗教的農民之間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社會拯救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針對這些問題,一些人從西方歷史的角度,另一些人則從斯拉夫民族歷史的角度進行探討。於是出現了所謂西化派和民族派。

主張西化的人文主義者似乎感到,民主或社會主義體現了基督教所包含的價值觀,即它所強調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兄弟親愛、正義等等。但是,面對農民的窮困狀態,他們又束手無策。19世紀後期,農奴獲得解放之後,在知識界尤其是大學裡出現了一場"平民"運動。數以百計的的學生放棄學業,"到民間去",與農民吃住勞動在一起,完全過著農民式的生活。但是他們卻不為農民所理解,同時也不能理解農民,尤其不理解農民對宗教的感情和態度。別林斯基就不能認真對待農民所信仰的東正教,他曾經激烈地攻擊理解和對待農民宗教感情。果戈裡說,"東正教會一直都是專制主義和鞭子的支持者;但你為什麼還要把基督帶到這樣的教會裡。……他首先向人們宣講自由、平等和博愛,但在他殉道的事件中,他又把他所講的道理封存起來了。"在這些西化派看來,耶穌應當是反對東正教會——專制主義和鞭子的支持者——的社會改革家。

另一方面,斯拉夫派則堅信,儘管東正教會被用於反動的目的,但是在教會裡仍然隱含著上帝拯救的力量。他們同農民分享同樣的宗教信仰;同農民一樣認為,任何改革都得建立在東正教的基礎之上。列奧恩提耶夫說,"我們必須向人民學習,才能在知識上變得謙卑起來;我們必須意識到,農民的世界觀裡所包含的真理比我們的世界觀裡所包含的真理要多。"由於同農民樸實的宗教信仰的接觸,一些象陀斯妥耶夫斯基那樣的知識分子再次信仰了東正教。他們認為,在西方的科學裡找不到俄羅斯人民的希望,他們的希望只有在俄國農奴中已有的東西中才能找得到。

比較著名的斯拉夫派分子有基列夫斯基、霍米亞科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索羅維耶夫等人。基列夫斯基的主要興趣在於論述直覺的合理性。他認為,認識真理就是要擁有真理,變得象真理一樣。宗教知識本身和關於宗教的知識都是神聖的。霍米亞科夫則主要討論教會的問題,即宗教信仰社團的本質問題。他認為不能僅僅從制度或教義的角度來看待教會,而應當從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作為神的恩典和愛的有機體這一角度來看待教會。教會是由相互關聯的兄弟之愛組成的。人不可能單獨得救;所謂得救是指被拯救進入這種兄弟之愛裡。進入這一愛的社團,必須是志願的和自由的。他批評羅馬天主教會是擁有合一而無自由,新教的各個教會是擁有自由而無合一。他也反對高級教士對教會的控制,希望俄國能夠實現信仰自由。由此他被教會官僚視為危險的自由思想分子。他還認為,東正教的使命就是要在經濟和政治現實中爭取實現兄弟之愛。陀斯妥耶夫斯基則在《罪與罰》和《卡拉馬佐夫兄弟》等小說中敘述了他的宗教思想,體現了東正教堅持人的自由、渴望改變自然和宇宙、強調信仰在復活中的核心作用和通過謙卑、苦難和自我犧牲得拯救的思想。

19世紀後期西化派和斯拉夫派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西化派走向唯物主義和科學實證主義;而斯拉夫派則滑向沙文主義。1881年以後,波貝朵諾斯切夫控制了教會和國家,此後自由探討再次陷入沉寂。不過,他對教會外在的發展卻起了促進作用。他從經濟上資助各地教區,尤其是教區的初級學校。從1885年至1900年,教會學校幾乎翻了十倍,從4500所增加到42000所。他還鼓勵向猶太人,向芬蘭、波羅地海國家、北美的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東部以及中亞地區傳播東正教。他也利用教會從事鎮壓猶太人的活動,利用少數神職人員從事秘密活動以維護其反動的專制統治。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小說家列夫.託爾斯泰。在波貝朵諾斯切夫統治時期,他試圖嚴格地實踐聖經中登山寶訓的教導,特別是不抵抗的訓令。他應用辯證神學反對東正教會的信條、禮儀及其教會所享有的世俗特權。結果他被開除了教籍,作品也被禁止。不過他的思想比較接近教會中的一些小的派別,離正統思想較遠。

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後,推翻了沙皇的統治,整個國家、社會和教會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相關焦點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三十:宗教改革時代的背景2
    宗教改革家企圖把教會的世俗成份還給世俗的政治權威,希望宗教能脫離世俗權力,找到與新時代的社會體制共存在的新基礎。 這一時期文化上的成就是十分令人注目的,人們獲得了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都對社會文明建設做出貢獻,可以歸結為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個方面。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按信徒人數來看,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在全世界70多億人口中,基督教徒高達22億,佔世界人口的31%。基督教能夠成為世界性宗教,除自身的教義受到認同外,還離不開羅馬帝國的推廣。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控制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屢次反抗羅馬失敗後,為了給自己找到一個精神出路而創立了基督教。
  • 基督教宗教力量的撤退和東正教的戰爭使歐洲人穆斯林化
    十字軍在阿蘇夫戰役的勝利是,基督教宗教力量的撤退和東正教(或其追隨者,就是伊斯蘭教同盟)的戰爭加劇了歐洲人的穆斯林化,使歐洲本土的穆斯林數量迅速減少。你沒有看錯,是迅速減少,而不是減少,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最後,我也想問句,《權力的遊戲》的冰原狼們為什麼不願意加入劇中?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三十三:教會的世俗化1
    教會自成體系,在宗教、政治、司法和道德、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影響。到了近代前期,教會已經處於危機之中。造成教會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會的世俗化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1)十字軍運動的負面影響 十字軍運動對於教會的組織產生了許多負面效應,使得天主教羅馬教會的聲望大受影響。
  • 東正教的宗教改革,你聽說過嗎
    東正教牧首與天主教皇的會晤彌合了「千年分歧」 我們熟悉西方天主教世界的宗教改革,它為歐洲送來了新教革命與啟蒙運動的「春風」。而對基督教世界同樣重要的俄羅斯宗教改革卻鮮為人知。
  • 世界四大文明即天主教文明、東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東亞文明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進,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依存度大幅度提高,同時也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區域性的互相不信任也加劇了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其實形態之爭只是表層的,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宗教和文明之間的競爭與碰撞。
  • 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有啥聯繫?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核心思想是福音,信徒稱為基督徒。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與伊斯蘭教、佛教共為世界三大宗教。
  • 「東正教」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階段:與俄羅斯是惺惺相惜的關係
    而俄羅斯為何會對這樣的一個宗教產生興趣,最終在諸多宗教流派中毅然選擇了東正教作為自己的國教呢? 天主教應該是西方世界中一直以來佔據統治地位的宗教學派,即使後來發展出來了越來越多種類的宗教,天主教也一直在擴大和發展,而俄羅斯不選擇天主教也是有理由可循的。
  • 關於美國宗教概述
    美國是由從歐洲而來的不同種族和民族組成的一個移民國家,歷史也非常短暫,要說美國的宗教自然就不得不先說說歐洲的宗教史。猶太教作為最古老的一神教,由於唯血統論的特性導致它被局限在小部分人群中傳播,而脫胎於猶太教產生於1世紀的基督教沒有血統限制,也因此得以廣泛傳播。
  • 外媒:天主教東正教領袖會面是普京的外交勝利
    2月12日,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與俄羅斯東正教會大牧首基裡爾在古巴首都哈瓦納國際機場會面,這是自1054年基督教大分裂以後,天主教與東正教領袖首度會晤。針對這一歷史時刻,部分外媒分析認為,該事件的意義不僅在於宗教層面,更是在當前俄羅斯可能遭遇地緣政治危機的背景下,普京的一次外交勝利。 彭博社2月13日發布題為「教皇方濟各為普京送上外交勝利」的報導。
  • 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是什麼關係
    基督教是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在內的宗教慨念。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傳說的耶穌創立於公元1世紀。1054年後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大派。16世紀時,宗教改革,天主教內部再度分裂,出現了許多脫離舊天主教的不同的新派系,主要的有路德教、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這些新派系被統稱為新教。
  • 俄羅斯人為什麼信仰東正教
    「沙皇」這個稱謂和俄羅斯的「國教」——東正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俄羅斯人為什麼信仰東正教?俄羅斯是世界上幅員最遼闊的國家,可是在公元1000年以前,在俄羅斯大草原的東南部,活躍的只是東斯拉夫人的一支,被稱為羅斯人的部落。關於羅斯人的來歷,還有好多種說法,英國人霍斯金認為羅斯人應該是維京人,還有學者認為他們應該是瓦蘭人。
  • 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到底是怎麼來的?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其實是對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的統稱。公元1世紀,基督教誕生於羅馬帝國統治下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中,最初被認為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信徒基本為猶太人,但由於教義和禮儀等方面與猶太教的不同,逐漸從猶太教中分離出去,形成基督教。
  • 第聶伯河受洗:俄羅斯人如何皈依東正教?
    當今的俄羅斯,依舊是東正教的天下。當我們從莫斯科紅場遙望克林姆林宮標誌性的「洋蔥頭」建築時,不禁會問,為什麼俄羅斯會成為一個東正教的國家呢?那麼,宗教就成為了十分合適的結盟條件。恰恰這時,基輔羅斯的大公們也逐漸意識到原始的多神教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更不利於基輔羅斯大公和貴族階級的統治。在奧爾加女大公統治時期(伊戈爾的妻子),東正教已經進入宮廷。奧爾加女大公曾經親自到過拜佔庭的都城——君土坦丁堡,她對於希臘神父宣傳王權神聖這一點非常感興趣。她認為拜佔庭的宗教信仰是鞏固王權和統一分散的東斯拉夫人的最好工具。
  • 天主教東正教領袖千年來首次會晤 籤署共同宣言(圖)
    據悉,由於「伊斯蘭國」在中東地區崛起,大肆屠殺許多所謂的「異教徒」,會面期間,兩位宗教領袖舉行了會談,主要探討基督徒在現代世界遭到迫害的問題,並已就此問題籤署共同宣言。「由於在宗教儀式等方面存在分歧,天主教與東正教分裂已千年有餘。而人類也因為這種不團結的現象,因為人類的弱點和罪惡而受苦受難。
  • 「基督教」和「天主教」、「東正教」到底是什麼關係?
    在繼承、改造猶太宗教和古希臘羅馬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較為完備的教義神學體系。 3世紀,逐漸發展出隱修制度,建立起各類修院。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形成天主教傳統,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形成正教傳統。1054年東西兩派教會正式分裂,東派自稱正教(即東正教),西派自稱公教(即天主教)。
  • 東正教薰染出的俄羅斯
    歷史上,從偏於一隅的莫斯科公國,到後來強大的俄羅斯帝國,正是北亞酷冷的氣候和東正教的凝聚力,共同塑造了俄羅斯人剛毅的性格和銳利的向外擴張力。東正教是俄羅斯人的靈魂。 東正教本來是存世一千多年的東羅馬帝國的國教,俄羅斯人是如何信仰起東正教,並將東正教的大本營遷移到俄羅斯國土上的呢? 東正教正式進入羅斯公國,西曆988年就開始了。
  • 天主教與東正教領袖將舉行千年來首次會面
    自1054年基督教大分裂以後,天主教與東正教領袖下周將舉行首度會面。梵蒂岡天主教皇方濟各(Pope Francis)與東正教會大主教基利爾一世(Patriarch Kirill)將共赴古巴完成這歷史性的一刻。
  • 當羅馬教皇和東正教大牧首跨越千年會晤時,普京笑了
    近日,羅馬教皇方濟各(Pope Francis)和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裡爾(Kirill)在古巴歷史性會晤,被西方媒體描述為又一個普京試圖為其所用的機會。當地時間2016年2月12日,古巴哈瓦那,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和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裡爾舉行歷史性會晤。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八十四:羅馬天主教國際文化鬥爭3
    然而,儘管教會獲得了這些權利,但是它們並未提高法國民眾中的宗教活力。人們往往不參加公開的禮拜活動,很少有人願意成為教士。在這幾年間,法國開始逐步轉向反對保皇黨,因為該黨不僅響應教皇幹涉義大利的請求,而且還試圖使法國捲入另一場與德國無望的戰爭中。由於保皇黨政府脫離選民,後來資產階級活動家甘必大才可能以"教權主義,敵人來了"為口號為共和派贏得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