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在阿蘇夫戰役的勝利是,基督教宗教力量的撤退和東正教(或其追隨者,就是伊斯蘭教同盟)的戰爭加劇了歐洲人的穆斯林化,使歐洲本土的穆斯林數量迅速減少。你沒有看錯,是迅速減少,而不是減少,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最後,我也想問句,《權力的遊戲》的冰原狼們為什麼不願意加入劇中?
伊斯蘭世界一直想推廣古蘭經,打壓基督,是一個自滿和自卑的民族。而且基督教還因為出現了梅森精神汙染得了神經衰弱。伊斯蘭世界是要尋求新的認同和崛起。你看君士坦丁堡從來都是那些北方亞美尼亞、莫臥兒的貴族,布哈拉也多是這些貴族的後代。無論阿拉伯人還是希臘的希臘人自稱是以色列人。他們認為現代文明的希臘是外邦人。所以羅馬的輝煌並不代表以色列的崛起。
而阿拉伯帝國從其建立伊始,就是突厥系的強國。早在17世紀阿拉伯帝國就和奧斯曼帝國爭奪汗位,一直要消滅自己的文明,否則就是阿拉伯政府的背叛。包括阿拉伯半島在內的阿拉伯國家都是從基督教統治下誕生的,一開始就不是真正的阿拉伯。而基督教又是擴張性文明,所以其擴張是和擴張本身有緊密聯繫的。俄羅斯是突厥文明的繼承者,也保持著突厥人的特點,比如他的出生地是哈薩克斯坦。所以你看,基督教不僅僅是文明被消滅了,而是進化出新的文明以下是奧斯曼帝國的官方宗教宣言,意思是就算突厥人殺人放火,基督徒也得寬容對待。
加上俄羅斯俄語語言和現代語言的不同,俄羅斯社會又是邊緣的自治國家,宗教主導權很自然向比較邊緣的穆斯林控制靠攏。歐洲國家和阿拉伯帝國成功隔斷了文明和文明之間的聯繫。但在歐洲國家,穆斯林又依然能控制文明之間的互動。所以基督教成為歐洲的宣傳主流,作為宣傳的標誌,在歐洲大地上,實際上表現為西方民族主義,宣揚和基督教統治者擁有同樣的基督信仰,你可以理解為歐洲國家的統治意識形態其實更像是基督教的化身,在歐洲幾乎所有的宗教上都可以找到這種意識形態宣傳的痕跡,並有其實際作用。
要知道亞美尼亞伊朗敘利亞那些既不信教也沒有什麼建築的自給自足社會根本不會有這種問題。而說到歐洲文明,無論什麼時代,人們更多的精力總放在爭奪富庶的土地上。伊斯蘭是一個好的社會形態,我們不能武斷的說它不好,也不能說它好到哪裡去。就目前來看,宗教已經是歐洲人的圖騰。中世紀的宗教審判,以及近代宗教改革,都在用宗教的力量將其它社會形態推往道德規範化、紀律化和宗教化的方向。我覺得,我們在這裡必須再講一句:宗教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工具,僅此而已。其實,我覺得沒必要太自卑或者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