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從英國『脫歐』看西方制度困境」展開了主旨演講。8年前張教授和福山進行「世紀之辯」時就說過,西方現在這種民主形式很可能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曇花一現。那麼其主要原因是什麼?張教授歸納了它的三個基因缺陷,特別在實際操作中,有三個難以克服的基因缺陷或者三個錯誤的假設。第一個,人是理性的;第二個,權利是絕對的;第三個,程序是萬能。如果西方制度不能解決這些缺陷的話,那麼西方制度繼續走衰,持續走衰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人是理性的」,即所謂「理性人」的假設,這也是一些書生、大V津津樂道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理性的思考,做出理性的選擇,投資莊嚴的一票。迄今為止的所有社會學研究都證明:人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甚至是極端非理性的。隨著金錢的捲入,隨著新社交媒體的崛起,人非理性的因素往往更容易被強化。多少政客就是利用人的非理性的這一面大打民粹牌,獲得更多的選票和個人的利益。今天新媒體為民粹主義的擴展又提供了更多的條件。
這次英國脫歐中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人的非理性帶來的政治困境。在這次英國脫歐公投之前,支持脫歐的政客就利用各種手段進行,說我們如果脫歐的話,每個星期都可以為英國省下3.5億英鎊的「成員費」。這個是整個脫歐運動的一個核心的招牌,當時倫敦到處有紅色的車子,上面就有這麼一個3.5億英鎊的牌子。支持脫歐的政客在各地開著這樣的車子拉選票,口號是這個費用一省下來就可以用來幫助英國人改善醫療福利。英國有一個叫NHS國家醫療服務計劃,所以這個說法非常有感染力和誘惑力,特別是對年紀大的選民,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醫療福利的開支。當然最後證明這些都是謊言,但選民當時就是被這些謊言給忽悠了。
第二個例子也很有意思,就英國公投結果出來之後,谷歌公司就當天英國人搜索最多的關鍵詞發了一條消息。他們發現英國人那一天搜索最多的關鍵詞居然就是「歐盟」、歐盟是什麼。換言之,不少英國選民可能還沒有搞清楚歐盟是什麼,就把自己手中的一票投出去了,等到結果出來後,他們才去了解究竟歐盟是什麼,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美國有位學者叫布萊恩·卡普蘭,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理性選民的神話:為什麼民主制度選擇不良的政策》,他點出了理性人假設的要害。他說正是由於所謂理性選民的偏見,他們的選票才會被各種利益集團所利用,進而對經濟造成損害。比方說理性選民一般都有喜歡高福利的偏見,政客就打高福利牌,結果西方國家一個一個地陷入了高福利引發的債務危機。那麼西方現在把政治制度安排,基本上就是說選舉國家領導人這個任務,每四年一次交給了選民。實際上集體意義上的選民和個人一樣,也有先天的局限和缺陷,特別是由於受制於個人的眼界和利益局限,往往無法看到整個社會整體和長遠的利益。所以選民非理性的選擇,主要今天的表現就是民粹主義泛濫。而政客只要有足夠的金錢,有足夠的表演才能,有足夠的作秀能力,然後加上各種各樣媒體的渲染,他就可以迎合選民的短視和局部利益,走上執政之路。
第二個基因缺陷就是權利是絕對的。西方今天的政治文化中把這個權利絕對化了,這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權利與義務失去了平衡。權利壓倒了義務,結果就是「權利任性」帶來權利的絕對化和極端化。在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權利絕對化表現出來的特點就是黨派政治「極化」,妥協變得越來越難。英國是這樣,美國也這樣。美國現在是叫「否決政治」,這是福山先生創造的詞彙。多數觀察家都認為,比方說英國反對黨工黨的領袖科爾賓不停地否決英國首相梅的脫歐方案,其實是為了自己獲得權利。那麼美國政黨惡鬥情況大家可能更熟悉了,川普上臺以來,政府已經關門三次了,共和黨、民主黨雙方勢均力敵,而創造了美國的歷史紀錄,互不妥協,西方政客都把自己的權利放在整個國家的利益之上。所以英國也好,美國也好,今天這些國家的政治和社會都是分裂的,甚至是深深的分裂。
最後就是程序是萬能的。一個涉及英國人長遠的根本利益的決定,這個程序設計竟然只需要簡單多數,這本身就反映了這個程序制定者與英國社會嚴重的脫節,也說明決策的程序非常之粗糙,結果是全體英國人民為這種粗燥簡單的程序買單。但西方民主已經變成了程序高於一切,程序正義就等於實質正義。結果是有三分之二18歲到24歲的英國年輕人宅在家裡沒有去投票,而這項公投的結果恰恰對這些年輕人的影響最為長久。這些年輕人是與歐盟一起長大的,看到英國加入歐盟給自己帶來的許多好處,但他們確實大意了,輸掉這場公投,但現在沒有辦法糾正了,因為西方民主下民主已經演變成了一個程序,程序就是一切。美國的情況也是這樣。比方說美國多數公眾認為槍枝要有某種管理,才能減少槍擊案,減少槍傷對平民帶來的傷害。但這個需要修憲,而美國修憲需要一整套的程序,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美國現有的政治環境當中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看到一個法治的社會反而被自己僵化的法律程序所害,結果法治社會程序正義變成了拒絕改革和保護落後的理由。(來源:《這就是中國》節目組 編輯:劉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