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護生:佛教護生與動物保護 永恆智慧的生命箴言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佛教護生與動物保護 永恆智慧的生命箴言(圖片來源:nipic)

 

編者按: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短短兩句話,道出了佛教對動物的深切關懷與無盡慈悲。千年以降,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水乳交融,使得中國社會在對待動物的主流意識與實踐行動上要比西方社會做得更好而且更早。然而今天,由於傳統文化的斷代與當今「科學主義」的盛行,一說起動物保護,我們卻顯得非常的陌生,總以為那是來自西方的文化輸入,這種對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的心靈忘卻與邊緣意識,引起了長期致力於素食運動與動物保護研究的清華大學蔣勁松教授的關注。那麼,佛教的護生理念是怎樣的?佛教又是如何看待人類吞啖生命與傷害動物的行為?今天的動物保護運動與古老的佛教護生傳統又該怎樣結合併相輔相成?為此,鳳凰網華人佛教素食欄目特別編發蔣勁松教授對這些問題的闡述,我們亦藉此重溫這些永恆智慧的生命箴言。

 

今天在中國宣傳動物保護,常會有人說,這些觀念是西方舶來品,與我們的文化無關。其實,不僅我們中國本土的儒家、道家都有非常豐富深刻的動物保護理念和實踐,而且中國古人在接受外來的佛教護生觀念時也非常開放,這些經驗值得我們今人好好學習和研究。

與世界上其他主要宗教不同,佛教慈悲救度的對象從一開始就不局限於人類,而是包括動物在內的各種生命形式。在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一次他在樹下見農夫犁土,掘出蚯蚓,鳥兒飛來啄食,引起他對眾生互相殘殺,弱肉強食的悲思。印度吠多派崇拜梵天,每年都會以大批牲畜宰殺祭祀,釋迦牟尼堅決反對這一惡劣傳統。

佛教主張六道輪迴,即在沒有解脫之前,生命在天、人、阿修羅、畜生、地獄、餓鬼六道中輪迴,依據自身的行為業力獲得來世相應的果報。不同的眾生由於修行的高低而有差別,但由於生命本質是平等的,不同的眾生之間能夠相互轉化。在轉世再生的信仰基礎上,因果輪迴使得所有生命都具有了「血緣關係」,也使得動物在內的其他生命不僅與人有著平等的地位,而且還有密不可分的親屬關係。

佛教注重慈悲,因此保護動物是題中應有之義。佛教經典再三勸導信眾應該保護動物,不得傷害動物。如《佛說阿難四事經》曰:「當以慈心育養幼孫,見禽獸蟲蛾……當常念,隨其所食,令時酥息,莫得如杖傷絕其命。」

從某種角度上講,佛教中最高的善就是保護生命,最嚴重的罪惡就是殺害生命。《大智度論》中明確表示:「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地藏十輪經》說:「設使能戒諸殺生,諸眾恭敬成無上,恆時無病延壽命,安樂暢適無損害,一切生生世世處,深信如來之行境,現見佛法及僧眾,速得無上菩提果。」

作為佛教徒最基本戒律的五戒中,第一條就是「不殺生」。其規定是不可以殺害一切有情識的生命,包括所有的動物,而且要做到「不自殺、不教他殺,不見殺隨喜」,就是說不僅自己不能去殺害動物,而且不能教唆、命令、勸誘他人殺害動物,甚至連見到他人殺害動物在心裡表示贊同歡喜都是有罪的。可見,佛教對於殺戮動物是全面禁止的。

佛教徒不殺害生命,對一切生命平等相待的精神,甚至推廣到了我們通常恨不得斬盡殺絕的所謂猛獸和害蟲上。在佛教經典中,不僅有佛陀割肉貿鴿的故事,也有捨身飼虎的故事,而且在中國古代,也不乏以慈悲心降伏猛獸,甚至讓其為高僧服勞的佳話。如臺灣高僧廣欽老和尚年輕時,於1930年代在泉州城北清源山,覓得半山巖壁石洞為安身之處。據傳廣欽法師在深山洞中坐禪念佛,米盡糧絕,即以樹薯、野果充飢,山中多猴虎,久之,人獸相處了無畏懼,遂有猿猴獻果、猛虎皈依之事,「伏虎師」之雅號乃不徑而走。人與動物和平相處,不僅是佛教的理想,而且在許多高僧那裡也得到了部分的實現。

除了消極的不殺生之外,眾生平等的思想在佛教歷史上還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更加積極的實踐方式,集中體現為素食、放生行為。放生是用錢買來被捕的飛禽走獸魚鱉等,將其放歸森林、曠野或者湖泊,使其重獲自由。《雜寶藏經》記載,有一個沙彌原本七日之內就會壽終,但由於救活了即將被淹死的無數螞蟻,沙彌延壽免難,最終得以長命終老。

放生讓佛教徒的保護動物行為,從消極地不傷害生命變成積極地拯救生命。在佛教中放生被認為是積累功德,消除罪業最為有效、迅速的手段,因此廣大佛教徒以很高的宗教熱情投身這種活動中去。

《梵網經菩薩戒本》說「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又說:「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放使救護解其苦難」。

受到佛教的影響,中國文人也常常通過詩文來勸導世人愛護動物。如白居易就曾動情地寫到:「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蘇東坡勸描繪了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動人畫面:「鉤簾歸乳燕,穴牖出痴蠅,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佛教徒、普通民眾乃至中國曆朝皇帝也開始放生。所據記載,始自梁元帝時代就開始設置放生亭,隋唐以至明清,設放生池、放生會的習俗就更為流行。後世凡朝廷舉行祭祀大典,或逢皇族誕辰,或天象告警,下詔罪己,或久旱禱雨,都要下令嚴禁宰殺,甚至大赦天下囚徒,以示皇上的寬大仁愛的胸懷。可見,由於佛教的長期宣傳,戒殺放生已經不僅僅是佛教徒的宗教行為,而且在國家的制度政策層面上也得到了落實。

佛教誕生於印度之初, 主要流行的是小乘佛教,雖然也嚴禁殺生,但是尚未完全禁絕肉食,只是規定僧人和信眾只可吃所謂「三淨肉」。即所謂「眼不見殺」,就是沒有自己親眼看見吃動物被殺害;「耳不聞殺」,就是沒有親耳聽見動物被殺害;「不疑殺」,就是不懷疑動物為了我而被殺。「三淨肉」規定的本質是,只允許僧人和信眾可以食用已經死亡動物的肉,禁止他們因為肉食而殺害動物。

而大乘佛教經典都明確指出一切眾生肉都不可食用,因為食肉不利慈悲心的發起。如《梵網經》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食肉斷大慈悲佛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由於深受佛教慈悲護生觀念的影響,中國古代許多佛教徒甚至不少非佛教徒都在不同程度上踐行了不殺生,放生、素食的理念,在動物保護的實踐上遠遠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今天,在中國動物保護意識逐漸興起,然而動物遭受嚴重虐待的局面卻依然十分嚴重,動物保護的宣傳還受到許多人懷疑,動物保護立法一時不能實現。在此情況下,多多了解和介紹中國古人是如何接受來自印度的佛教慈悲護生理念,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今天中國動保志願者和動保NGO與佛教徒是救助動物兩支最重要的力量,但是很可惜他們之間合作卻不多。原因是佛教徒救助生命的最重要的形式——放生,今天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反而變成了動物迫害的市場拉動,有可能走向慈悲護生的反面。對此,佛子們需要回歸到放生的真正意義所在:救護生命。隨順今天的具體因緣,真正回到佛教慈悲護生的精神實質上,更加如法合理地放生,善巧方便地以各種形式開展救護生命的活動,這樣可以實現佛教護生與源於現代西方動物保護運動的合流。而動保志願者和NGO也可以從佛教徒慈悲護生的宗教熱誠中獲益良多。

動物保護必須要本土化

現在中國動物保護的基本理念和運作模式,主要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這種模式比較適應現代生活,注重法律制度的改進,注重利用社會運動,利用NGO組織。但是,由於其發源於西方社會,所使用的概念體系和論述話語,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國人接受起來多少有些障礙,而且在動物保護方面也有一些局限性。所以,我認為中國動物保護下一步考慮的重大課題就是,如何在努力傳播西方現代動物保護的理念和運作模式的同時,努力挖掘動物保護的本土文化資源,讓動物保護在本土落地生根。對儒釋道動物保護的理念和實踐傳統的研究和爬梳是第一步。

中國大陸動物保護亟需整合力量

實際上,中國大陸關心動物保護的人也並不少,但是很可惜,各方面的力量整合不夠,各自為戰,資源浪費嚴重。比如,學者與動保NGO缺乏溝通交流,許多問題學術界已有很好的研究成果,但是,第一線的動保人士不知道,而學者往往寫了書、寫了文章之後也很少關心有沒有得到傳播,落實。而動保第一線遇到的新問題,其實也是學術研究的好材料,學者也錯過了深入的好機會。不同動保組織間的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經驗分享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動保界和關心護生的宗教界(主要是佛教界)雖然基本理念和目標非常接近,雖然許多動保人士和NGO組織中的骨幹都是佛教徒,但是在組織層面卻很少合作。動物保護的不同理念、模式的交流也不夠。這些都極大地制約了中國大陸動保的發展,亟需深入交流,加強整合。

【蔣勁松,科學哲學博士、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1980年,福建福安賽岐鎮,楊厝生產隊。一牧童對一條公牛說:「你明天就要賣給屠戶了。」牛當即流淚跪下。牧童驚訝,告訴父母及當地幹部群眾,大家一齊來觀看,牛就向大家跪求,人們動了惻隱之心,集資400餘,250元作價給牛主,餘款同牛送寧德支提寺放生。牛進寺後,喜歡聽經禮佛。由於此事傳遍一方,當地善信來寺看它時順便放一點功德錢,牛總是跪地叩謝。1993年農曆10月13日,自己慢步至曠野臥倒,半日後命終。(圖片來源:internet)

相關焦點

  • 春季護生 | 不吃三月鯉 莫打三春鳥 農曆三月三 重溫佛教的護生理念
    我們一起重溫佛教的護生理念,呼籲越來越多的人愛護一切生命,放生、護生、戒殺、吃素。短短兩句話,道出了佛教對動物的深切關懷與無盡慈悲。千百年來,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水乳交融,使得中國社會在對待動物的主流意識與實踐行動上要比西方社會做得更好而且更早。佛教的護生理念是怎樣的?佛教又是如何看待人類吞啖生命與傷害動物的行為?今天的動物保護運動與古老的佛教護生傳統又該怎樣結合併相輔相成?
  • 從放生到護生 捐助民間救助流浪動物項目在京啟動
    樂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元發言志願者代表天使救助團負責人海之夢發言著名國畫家李燕先生捐贈的國畫作品活動主辦人李欣磬為大家展示著名書法家林岫先生捐贈的作品活動合影留念佛教在線北京訊 「救助流浪動物,就是在保護我們人類的生命安全和善良心靈
  • 素食與護生(下)
    圖/資料照片人間系列-素食與護生(下)文/星雲大師只是說,舉世滔滔,在這麼廣大的社會裡,有無量無邊的眾生飽受著生命的威脅,光靠這許多善舉,又能釋「放」多少「生」命呢?因此,我覺得,一個文明的國家,除了在法律上立法保護動物以外,最好能進一步在教育上倡導「護生」的觀念,自幼兒園學前教育開始即進行相關宣導,乃至將「放生」一詞列入小學課本,教導兒童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珍惜生命,讓他們知道,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保護一切生命也就是在保護自己。
  • 首屆動物保護夏令營在蘇州重元寺圓滿結束
    佛教慈悲心可以超越人與動物在形體、行為上的差異,實現一切生命之間的和諧,讓世界成為美好的淨土;並代表弘化社表示,願意將動保營持續舉辦下去。中國地質大學李山梅教授作為動保營講師代表,感謝主辦方弘化社和動保網、協辦方重元寺、承辦方中國青年動保聯盟組織了如此有意義的動保營,動保營體現了佛教的智慧與慈悲和現代動保呵護生命的高度統一,表示自己在動保營聆聽其他講師講課也受益良多。她勉勵營員們在動保營之後繼續傳承動保營的護生動保精神,在為生命的奉獻中實現自我的超越與成長。
  • 【人間系列】素食與護生(四)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在生物鏈中,有所謂「弱肉強食」的說法,甚至有人說「動物的生命要靠殘殺才能存在」。因此,說要世間人完全止殺,也是不大可能。不過,在一個文明的社會裡,總要慢慢求其進步,能減少殺生那也是人民素質提升的象徵。當然,佛教講「不殺生」,重要的還是在於不要有殺心。記得過去我到小琉球弘法,有一位校長告訴我:「師父啊!
  • 寧波慧日禪寺護生節號召多地寺院舉辦護生活動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夏至這一天,玉林至少宰狗萬條以上,因而遭到了國內外動物保護等各界人士的聲討與反對,有網友稱之為「玉林殺戮事件」。寧波慧日禪寺住持傳喜法師近年來一直宣傳中華傳統仁愛護生理念,呼籲停止殺戮,關愛動物。2016年傳喜法師設計並出資製作一批「玉林狗肉節」文化衫。夏至這一天,佛子們身著文化衫,在寧波、廣西、廣東等地發起吃素、放生、護生等活動。
  • 以「護生」代替「放生」 臺灣經驗
    隨著時代發展,一些放生團體也開始改以「護生」代替「放生」。不當放生引發多重問題新北市「動物保護處」曾接獲檢舉,稱有團體在新店放生約1萬斤鯉魚。在放生現場,一袋袋放生魚被信眾邊念著阿彌陀佛邊用滑梯放入水中。運輸途中長時間擠壓造成缺氧、再被驟然置入陌生水域,不少魚因此喪生。
  • 《聖經》箴言中那些關於智慧的話語,你用心閱讀過嗎?
    箴言第二章:「我兒,你若領受我的言語,存記我的命令,側耳聽智慧,專心求聰明。呼求明哲,揚聲求聰明,尋找他如尋找銀子,搜求他如搜求隱藏的珍寶,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神。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他給正直人存留真智慧,給行為純正的人作盾牌。為要保守公平人的路,護庇虔敬人的道。
  • 上海萬佛寺聯合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舉行公益環保活動
    活動現場人潮湧動,近千名佛教信徒、環保公益人士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專家匯聚於此,親手栽種下一株株綠樹,揮鍬培土、澆水灌溉,共同打造「廣慈護生功德林」,為本土野生小動物營造環境良好的棲息繁衍地,為都市打造一片新綠洲,營造美好的生活環境。
  • 佛教應世的常見問題探討
    二、佛教對戰爭的看法? 佛教基本上是崇尚和平的宗教,不主張戰爭,雖然過去的僧團,例如古代的日本、韓國都有僧兵的設立,但這是為了保護聖教不受人欺負、迫害。再說,不保護自己的國家,對國家社會沒有幫助,將會被國家社會所遺棄。因此,不殺生雖是佛教徒共守的戒律,但是如果本著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胸懷去護生、護國,即使有戰爭行為,只要願負因果的責任,就大乘的戒律精神而言,是值得推崇讚美的。 四、佛教對同性戀的看法?
  • 河北唐山灣菩提島舉行護生揭牌儀式暨放生法會(圖)
    河北唐山灣菩提島舉行護生揭牌儀式暨放生法會揭牌儀式現場出席法會的教界人士和相關領導放生現場法會現場佛教在線河北訊 2015年4月4日,正值清明節之際,春風和煦、草木萌發,「菩提島鳥類救護站」、「河北省佛教協會護生放生基地」、「香港中國新聞評報菩提島記者攝影基地」揭牌儀式在唐山灣菩提島隆重舉行。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二)生命本無常,有生必有死 佛教講諸行無常,一切都在時時刻刻地變化著,包括人的生命亦在無常遷化中。佛教不僅沒有長生不老的概念,更沒有永生的希求。佛陀認為有生必有死,「此衰老形骸,病藪而易壞;朽聚必毀滅,有生必有死。」北傳法句經也有類似的說法,在《生死品•第三十七》中云:命如菓待熟,常恐會零落,己生皆會苦,孰能致不死?如何判斷死亡,在醫學上有許多說法。
  • 素食護生:易中天談反對虐待動物不是「狗權」而是人權
    【素食護生】易中天:反對虐待動物不是「狗權」而是人權(圖片來源:資料圖片)易中天: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其主講的「漢代人物風雲」、「易中天品三國」系列獲熱評。
  •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問題
    憨山此說,可謂總結了整個佛教的根本義諦,標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槃」的大徹大悟為佛教解脫論的真髓所在。佛教生死本體論佛教緣起論認為色心不二,肉體與精神一體,二者不可以分割,沒有前後本末之分,渾然一體,共同構成宇宙的實相,生命的本質。
  • 箴言一【英文熱情譯本】
    關於英文熱情譯本(THE PASSION TRANSLATION):這是一個有感而發的新譯本,它使用希伯來文、希臘文和亞蘭文手稿進行翻譯,藉著翻轉生命和情感充沛的真理,表達出了神對這一代人急切的心和熱忱的愛。
  • 佛教:不空成就佛、多寶佛,成就一切的智慧,成就度化眾生
    佛教的歷史傳承中,每一位佛陀皆代表著不同的寓意,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不空成就佛、多寶佛:不空成就佛不空成就佛又稱不空成就佛。代表一切成就。他乃金剛界五佛之一。居北方勝業淨土,轉嫉妒煩惱,淨行蘊,成所作智。
  •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關於開展2020年保護候鳥志願者「護飛行動...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官網:微信公眾號「野趣上海」(帳號主體: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3.3發布:《今天,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維護全球生命共同體》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關於開展2020年保護候鳥志願者「護飛行動」的通知
  • 悟恆法師:佛教的管理智慧
    11月9日,悟恆法師依據佛教經典,開示佛教中的管理智慧,闡明如何管理自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等,為大眾的修學與生活提供指引,也為管理者提供佛教的智慧經驗。管理的本質管理學告訴我們,管理的根本任務在於正確處理人的問題。人,生存於世間,需要處理與世間的各種關係,包括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問題。
  • 佛教:這五件事,最積陰德,要多做!
    佛教乃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思想文化已深入人心,為很多人信受。佛教倡導的就是因果循環之理,佛說一切皆是因果。你種下了什麼樣的因,將來就要承受什麼樣的果報。一一對應,絲毫不差。想要福報滿滿,智慧增長,那就一定要多多行善積德,修福修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