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並發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和治療手段|一文掌握

2021-01-15 騰訊網

血小板減少是重症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在臨床上,約70%的肝硬化患者伴有血小板減少。歐美國家慣例通常將血小板計數9/L定義為血小板絕對減少。而因為中國人群血小板正常值範圍低於歐美人群,通常在我國將血小板計數9/L定義為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計數9/L定義為重度血小板減少。血小板減少常被看作晚期肝病的標誌之一,一些研究表明中至重度血小板減少是判斷肝病患者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

在輕到中度血小板減少的情況下不太可能發生自發性出血,通常不具有臨床意義。但中度到重度血小板減少症會導致患者無法接受重要的幹預措施,如無法服用某些藥物和接受侵入性治療;延遲治療的同時還需要糾正患者的血小板異常,最終使住院時間延長,整體的醫療成本大大增加。

慢性肝病並發血小板減少的病理生理學

此前,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減少被認為主要是由於門靜脈高壓引起充血性脾腫大,進一步引起脾功能亢進而導致的血小板分布異常。然而,目前發現了一些其他關於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的產生和破壞的機制(圖1)。

圖1 肝硬化血小板減少的常見機制

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下降:血小板的產生主要與TPO有關。TPO主要由肝臟合成,腎臟、骨髓等組織也可少量產生。TPO與巨核細胞上的c‐mpl受體結合,後者反過來可促進不成熟巨核細胞的分化,促進血小板生成。肝纖維化的進展已經被證明會導致循環TPO水平的降低,從而導致血小板減少。

骨髓抑制:血小板生成減少的另一個原因包括骨髓抑制,這可能是許多致病因素導致的,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酗酒和肝炎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紊亂和膿毒症導致的血小板破壞:血小板的破壞增加也可能導致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減少。自身免疫紊亂在血小板破壞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和慢性HCV感染患者中,這兩種疾病均已被證明與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相關。膿毒症也是血小板破壞的一個重要因素。與一般人群相比,肝硬化患者的膿毒症發生風險增加。另外,炎症狀態時腫瘤壞死因子α的釋放也可導致血小板的破壞。

假性血小板減少:檢測標本的異常和檢驗誤差可假性血小板減少。如檢測試管中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劑可誘導誘導血小板聚集。排除假性血小板減少是很重要的,可以通過可行血塗片後採用顯微鏡計數法鑑別。

肺動脈高壓和肺栓塞也與血小板消耗增加有關,常見於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血小板減少的治療

肝硬化血小板減少的治療手段包括血小板輸注、脾切除、部分脾動脈栓塞和經頸內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等非藥物手段,以及促血小板生成藥物。

1. 血小板輸注

血小板減少導致出血風險增加或已經出血時可進行血小板輸注。但除了無法糾正血小板功能外,血小板輸注還存在一些相關問題:(1)沒有明確的安全輸注閾值來指導血小板輸注。(2)血小板輸注增加了肝硬化患者的感染風險,在移植患者中增加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風險。(3)多次輸注血小板會導致血小板輸注無效(platelet refractoriness,PTR),即輸注後無法達到所需的血小板計數。

2. 治療脾功能亢進

治療脾功能亢進的手段有脾切除、部分脾動脈栓塞和TIPS。

腹腔鏡脾切除術和部分脾動脈栓塞術已被證明可有效改善血小板減少。然而,兩者都與患者併發症發生率顯著增加相關。

TIPS對某些患者,特別是嚴重血小板減少症患者有效;然而,這並不是一種有效的幹預手段。目前關於TIPS有效性的研究較少,其糾正血小板減少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3. 促血小板生成藥物

TPO受體激動劑是可促血小板生成的新型藥物。這些藥物作用於人TPO受體(c‐mpl),從而促進巨核細胞的增殖和血小板計數的增加。

首個獲批的TPO受體激動劑——艾曲泊帕於2008年被FDA批准用於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在Afdhal等人的一項研究中,艾曲泊帕減少了計劃接受侵入性治療的慢性肝病患者對血小板輸注的需求,但同時也增加了患者門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因此,對於計劃進行手術的慢性肝病患者,不推薦使用艾曲泊帕。

2018年,FDA批准了兩種新藥阿伐曲泊帕(avatrombopag)和蘆曲泊帕(lusutrombopag)用於計劃接受侵入性治療的慢性肝病成人患者的血小板減少症。這兩種藥物都被證明可在術前減少血小板輸注和在術後降低的出血風險。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Andrew H. Moore, Thrombocytopenia in Cirrhosis: A Review of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ptions [J]. 20 December 2019. https://doi.org/10.1002/cld.860

相關焦點

  • 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治療肝硬化並發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療效
    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治療肝硬化並發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臨床療效覃冬林, 歐琴, 覃馨頡【 摘 要】  目的  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 ERCP) 治療肝硬化並發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AOSC) 的臨床療效。
  • 肝硬化切除脾能活多久
    肝硬化切除脾臟還能活多久?肝硬化脾大患者非常容易造成 血小板降低,凝血不夠。因此 以便治療,許多脾大的肝硬化患者都把脾給切除了。一些肝硬化患者肝硬化脾切除後不清楚自身能或多長時間。肝硬化脾切除能活多久變成一個患者和親屬十分關注的難題。那麼肝硬化脾切除能活多久?受哪些要素危害?
  • 高分綜述:肝硬化患者的止血平衡改變
    網織血小板(或稱未成熟血小板)和血小板糖盞蛋白(是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的胞外部分,而GPIb是血小板膜表面含量最豐富的糖蛋白之一)是血小板生成的指標,理論上,在肝硬化患者中這兩個指標是減少的。但臨床上,網織血小板分數和糖盞蛋白指數在肝硬化患者(相較於健康人群)和伴有血小板減少的肝硬化患者(相較於非血小板減少的肝硬化患者)中可見增加。
  • 肺癌治療後血小板下降怎麼治療恢復不到正常,要考慮三點原因
    張先生是肺鱗癌患者,在當地化療兩周期後出現血小板下降,低於30*10^9,可是又是輸血小板,又是打血小板生成素,20天後兩次複查血常規,白細胞和紅細胞基本正常,但血小板依然在原來數值左右徘徊。後續的治療無法進行,張先生很是苦惱,便來到我們醫院諮詢有沒有其他治療辦法。
  • 肝硬化門脈高壓是脾腫大的最主要原因
    臨床數據表示,超出65%的脾大患者是因為肝病原因導致,這是什麼原因呢?肝臟大部分在人體的右上腹部,而脾臟在人體的左上腹部,兩者之間相隔距離甚遠,為什麼肝病會導致脾臟腫大呢?肝脾位置結構示意圖其實,肝和脾是有血脈相連,每次肝臟犯病基本上都會牽連到脾臟。脾臟腫大多發於肝硬化導致的門脈高壓,這裡說的門脈是肝臟特有的門靜脈。
  • 血小板偏高是怎麼回事 血小板偏高的治療方法
    血小板影響人人體的健康,那麼血小板偏高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血小板會偏高,導致血小板偏高的原因是什麼呢?血小板偏高的危害有哪些?血小板偏高的治療方法是什麼?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血小板偏高是怎麼回事血小板升高一般沒有太大的臨床意義。
  • 一文讀懂丨失代償期肝硬化與肝性腦病
    繼發於病毒性肝炎及其他慢性肝病的肝硬化是我國肝性腦病的最主要病因。失代償期肝硬化與肝性腦病有什麼因果聯繫,出現肝性腦病對肝硬化患者意味著什麼,有什麼好的應對措施?通過下文,我們來一探究竟。微生物群系變化和腸道滲透性增加,導致細菌和細菌產物在全身播散(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s),以及病變肝臟(因局部炎症和細胞凋亡及壞死所致)釋放相關分子(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Ps),其下遊的一系列事件會促使循環功能障礙的發生。隨著這一機制的闡明,針對這些關鍵事件的治療措施(如使用利福昔明針對腸-肝軸紊亂的治療)也開始取得療效。
  • 幼童血小板神秘減少,竟是脾臟「作怪」
    1歲幼童血小板減少,五個月來一直找不到原因,後來在南京市兒童醫院被確診為肝前性門靜脈畸形。該院普外科專家通過搭建「人工隧道」的方式實現了標本兼治。目前,患兒術後恢復情況良好,術後一周血小板水平已經恢復正常,B超顯示新建的血管血流通暢。
  • 各個階段的肝硬化患者還能活多少年?
    肝硬化在臨床上有很多種分類。中國最常見的是B肝後的肝硬化,還有免疫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肝炎後肝硬化發展,也是一個緩慢過程。一般得了肝炎之後,在5-10年,可以緩慢的發展為肝硬化。肝硬化臨床如果不做任何處理,由它發展,並繼續複製,肝硬化繼續加重,往往病人最後預後都不好。
  • 血小板減少不能吃什麼東西
    血小板減少不能吃什麼東西?血細胞減少可導致典型的出血:多發性瘀斑、黏膜出血、術後大出血、胃腸出血、中樞神經系統內出血等。病人在選擇正規醫院進行規範治療的同時,在飲食上也應注意高蛋白質、高鐵質食品,忌吃油膩、粗纖維食品,以幫助身體康復。
  • 名醫訪談 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夏勇:肝硬化門脈高壓症診斷治療
    因此肝硬化的病因包括: 病毒性肝炎:我國主要以B型肝炎為主,也即B肝,這是最常見的原因。若有不同類型肝炎的重疊感染可加速肝硬化的進展。 酒精性肝病:長期飲酒酗酒同樣會損害肝細胞,引起肝硬化。 膽汁淤積:膽汁淤積在肝內形成的高濃度膽酸和膽紅素的毒性作用可加速肝細胞變性,從而進展為肝硬化。
  • 肝硬化就沒有救了嗎?肝硬化還能活多久?
    我們知道許多原因都可以引起肝臟慢性炎症,肝臟炎症的反覆和持續,誘發肝纖維化持續和發展,肝臟的疤痕會越來越多,肝臟的質地越來越硬,最後形成肝硬化,當肝硬化進展到一定的階段,就到了肝硬化失代償期,很明顯根據患者肝硬化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併發症,以及治療是否積極、正確,都會影響到肝硬化存活的時間。根據2009年肝硬化防治指南,患者病情進展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 骨髓移植除了治療白血病,還可以治療肝硬化?
    一提到骨髓移植,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是白血病常見的治療方式,但你肯定沒聽說過骨髓移植還可以治療肝硬化。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消化內科王芬教授團隊採用超聲內鏡技術將患者自體骨髓經門靜脈成功移植到一例B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肝臟內,僅半個月即獲得良好療效,白蛋白水平快速提升,1個月後腹水完全消退
  • 脾大的原因和危害是什麼?又該如何治療呢?
    脾臟增大又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原因也比較多,如血吸蟲病、慢性肝炎等脾腫大可引起脾功能亢進,使血液中的血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脾腫大一般進行病因治療,如有脾功能亢進或門靜脈高壓所致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具體病因如下: 1.感染性 (1)急性感染:見於病毒感染、立克次體感染、細菌感染、螺旋體感染、寄生蟲感染。
  • 中醫治療肝硬化
    肝硬化中醫範疇大多屬於積聚病,或臌脹病,以及腹脹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覆作用形成的瀰漫性肝損害。在我國大多數為肝炎後肝硬化,少部分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蟲性肝硬化。病理組織學上有廣泛的肝細胞壞死、殘存肝細胞結節性再生、結締組織增生與纖維隔形成,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假小葉形成,肝臟逐漸變形、變硬而發展為肝硬化。早期由於肝臟代償功能較強可無明顯症狀,後期則以肝功能損害和門脈高壓為主要表現,並有多系統受累,晚期常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脾功能亢進、腹水、癌變等併發症。
  • 如何儘早知道是否患肝硬化,B肝患者是高危人群,檢查以彩超最佳
    慢性B肝—肝硬化—肝癌,號稱肝三部曲,這個發展過程很多人都知道。不少慢性B型肝炎患者、B肝病毒攜帶者總是惴惴不安,擔心肝臟悄無聲息的發生硬化,而自己卻不知道。如何能儘早發現肝硬化,其實檢查手段是比較多的,臨床上通常會綜合運用。
  • 一文掌握:頸動脈夾層的診斷與治療
    雖然頸動脈夾層的臨床表現有時僅表現為孤立性疼痛或霍納症候群,但頸動脈夾層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對這種疾病的早期認識和適當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治療頸動脈夾層的急性期通常給予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療,以防止缺血事件發生和復發。CADSIS研究證實兩種治療方法在缺血事件復發或者死亡的風險上沒有統計學差異。當有嚴重的狹窄、閉塞(有栓塞的風險)或假性動脈瘤時,抗凝藥物可能優於抗血小板藥物。
  • 肝硬化患者出現門脈高壓症如何解決?
    門靜脈高壓主要由各種肝硬化引起,在我國絕大多數是由肝炎後肝硬化所致,其次是血吸蟲性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病情發展緩慢,主要臨床表現有:脾臟腫大、腹水等;基於此,上海國際肝病高峰論壇眾多專家、學者針對門靜脈高壓臨床處理作出專題報告,並將進一步提高疑難複雜門脈高壓症病例的診治水平,為眾多患者帶去福音。
  • B超顯示肝縮小,一定是肝硬化嗎?
    過來問小編是不是肝硬化?雖然我們知道肝硬化的一個常見表現就是肝臟縮小,但是如果要判斷確診肝硬化,只憑一個肝臟體積縮小的表現仍是證據不足的。有些人的肝臟可能先天性就是稍微小一點,或者其他原因也可能肝縮小,不過這些情況的機率比較小,所以出現肝體積縮小時要積極配合醫生檢查分析,綜合判斷是否為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