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德和公德:家校共育的選擇

2020-11-27 中國教育新聞網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從什麼時候,在哪兒開始立德,立什麼樣的德,以何種方式立?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要回答的問題。

一、獨善其身與相善其群

家庭是一個私人領域,學校是一個公共領域,在這兩個領域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是要做出區別的。私德與公德是兩個不同概念,1902年到1906年,梁啓超用了4年的時間,寫了《新民說》,書中收錄了20篇文章。他在此書中最早談的是公德,然後又談及私德。他認為中國人關於私德談得很多,但是公德談得太少,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談一身之德、一家之德、一族之德,還有一天下之德。但是很少談一國民之德,他重視公德,實際上強調的是公民道德。他對私德的界定是「獨善其身」,對公德的理解是「相善其群」。

梁啓超富有真知灼見的觀點對我們現在仍有啟發。他說私德是人們在社會私人生活中遵守的基本道德,包括怎麼去做人,如何自律以及自我約束,還有在家庭生活中怎麼樣去承擔作為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回答了家庭生活應該堅守的德行。我個人認為,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最應該強調的三個品質是自律、利他、向善。

公德是公民在開展社會交往、公共生活過程中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公共生活領域,也涵蓋教育自身,具有公共性的特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社會公德,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雖然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但是也具有公德的意蘊。

私德和公德實際上是相互影響的,無論在中小學德育,還是家庭的德教中,我們既要看到這二者的區別,更要看到二者之間的相通相融。梁啓超在論述公德私德時,也提到私德培育要為公德培養打下一個基礎,公德培養要鞏固私德的養成,要實現二者更好的融合。

二、家庭德教與學校德育

兒童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分別接受著教育,在剛剛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和做人教育。對於廣大家長來講,首先要有德教的意識,中國人習慣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實際上說的就是孩子早期所形成的好習慣和好品行對於人生的影響。其次,要理解德教的內容,日本學者福澤諭吉認為凡屬於內心活動的,如篤實、純潔、謙遜、嚴肅等叫做私德。《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了家庭美德,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裡團結」都屬於德教的範疇。最後,還要掌握德教的原則和方法,梁啓超在《新民說》中談到了私德培養有「正本」、「慎獨」和「謹小」三種方式。「正本」就是要明確道德教育的方向;「慎獨」是讓孩子學會自我約束,要學會自律;「謹小」即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把小事情做好,積跬步致千裡。

學校德育既包括私德教育,也包括公德教育。2017年,教育部頒發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不僅提出了中小學校的德育內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還提出了學校德育實施的途徑和方法,就是堅持協同配合,要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引導家庭、社會增強育人責任意識,提高對學生道德發展、成長成人的重視程度和參與度,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調一致的育人合力。

三、立德樹人與多維一體

圍繞立德樹人建立的家庭教育理論框架,我們應該是從文化、歷史、社會和心理等諸多方面去思考,應該在融合視域中思考理論構建。古代中國和西方的一些學者,都有一個共識:德是人性本身。孔子提出「修德」,孟子闡釋「盡心」,朱熹認同「居敬」,王陽明告訴大家要「致良知」,實際上都是在人性層面思考德性。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提到「城邦之外無道德」,也把德看成是一個群體生活共同遵守的準則。家庭雖然是私人領域,但也是一個血緣社群,有群體生活就應該有道德堅守。

西方有兩種道德教育的傳統對我們今天影響非常大,一個是亞里斯多德開創的「品格-習慣」教育模式,要告訴孩子美德是什麼,還有在實踐中怎麼做;二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傳統,就是理性的思辨教育模式,可以先不告訴孩子什麼是道德,但是要讓孩子在生活實踐中理解什麼是道德,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現在科爾伯格在發展心理學上提出的道德兩難判斷,所延續的正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這種傳統。我認為,在當前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兩種傳統都要繼承,道德教育首先要解決的是認知問題,需要有一個基本價值判斷,並以此為基礎進行選擇,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正本」。

我們現在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實際上是要整合多維度的研究成果,同時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平臺打通,讓它們融合起來。就是以兒童發展為中心,要保證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影響的一致性。美國學者愛潑斯坦提出了重疊影響域的理論,他認為家庭、學校、社會不斷地給孩子提供正向的積極影響,最終能夠促進孩子形成好的人格和人性。

多維一體的道德教育是回歸生活的德育,要把為人處事和社會準則放在一起,把明辨事理和身體力行結合在一起。同時要警惕道德的虛無主義。現在中國家庭中有一大批「無私」的父母,兢兢業業、歷盡千辛萬苦養了一大批極度自私的孩子。對此我們一定要警醒。學校也要提高廣大教師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勝任力,這樣才能給家庭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指導和服務。

家庭、學校和社會一起承擔共育的責任仍面臨巨大的挑戰,實際上全社會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首都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康麗穎 本文為作者在2018年9月15日召開的「教育部關工委家庭教育中心揭牌儀式暨家庭教育交流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已授權在中國教育新聞網發布。)

相關焦點

  • 私德與公德:家校共育的選擇
    近期頻發的高鐵佔座事件,引發社會對公德的再次熱議。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從什麼時候、在哪兒開始立德,立什麼樣的德,以何種方式立,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要回答的問題。實際上,家庭、學校和社會一起承擔的共育責任仍面臨巨大的挑戰,可以說全社會都沒有做好充分準備。
  • 私德與公德,人民與公民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他曾和召忽一起輔佐公子糾,後來公子糾在王位爭奪戰中失敗了,被公子小白殺掉,召忽隨後也跟著自殺了。但是管仲沒有一起殉節,選擇活了下來。如何評價管仲,既是看待問題的視角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公德與私德的問題。私德屬於個人的道德範疇,比如一個人善不善、仁不仁,對人有沒有禮貌,做事講不講規則等都可看作是私德領域。
  • 公德與私德
    張 煒  說到李白和杜甫等歷史人物的言行,對其評議,有人認為也有個「公德」和「私德
  • 評論:「私建電梯盡孝」的私德與公德
    來源:西安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孫靜波   浙江諸暨的酈先生家住6筆者認為,作為一名現代公民,最應當要在酈先生「私建電梯」的故事中明晰其中的「公德」與「私德」。如若將「公德」與「私德」混為一談,恐怕永遠也得不到一個合理的答案。  孝,屬於私德。百善孝為先,在孝的方面,酈先生可謂表現「完美」。母親患腿疾,卻住在五樓,自然是行動不便。安一部觀光電梯,自然能夠實現「一口氣上五樓不費勁」的目標。
  • 評論:公德和私德,可以為修養,不可以為工具
    公德和私德,很多時候要分開來講。有人私德有虧,但在公德不含糊。有人私德特好,但是公德全無。就這兩年來講,道德是一個很微妙的話題。就說最大的公眾圈兒:娛樂圈。說到道德,就繞不開娛樂圈。因為現在滿屏都是娛樂的新聞。有時候也不得不悲嘆,如今我們除了娛樂還能做什麼。
  • 梁啓超:從公德到私德
    梁啓超:從公德到私德——陳來在華東師範大學的講演  梁啓超《新民說》中的公德說在近代以來最有影響,人們甚至把《新民說》的道德思想僅歸結為公德說;而實際上,《新民說》中的「論私德」部分,對公德說作了很大的補充和修正,更加深刻地思考了私德在整個道德結構中的基礎意義和重要價值。
  • 公德與私德,一個都不能少
    因此,提高對私德的重視十分必要,只有人人遵守私德,社會公德才有更加牢固的基礎;只有重視整個社會的私德建設,將私德與公德置於同等位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的道德建設才能真正取得實效。【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私德 公德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德」是源自社會公眾內心的情感和信念,是指社會個體的品行和道德。
  • 「私德」有虧「公德」不立
    原標題:「私德」有虧「公德」不立 近日有網友在知乎、微博上曝光「清華大學物理學系馬某妮和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生宋某睿被指私生活混亂」一事,清華大學學生部綜合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12月5日稱,院系正在討論調查中,具體情況會有通報。 此事一經曝光,便引起了輿論的關注。
  • 公德與私德,一碗高鐵泡麵引發的爭議...
    公德與私德,一碗高鐵泡麵引發的爭議......  其實,引發此類大討論背後的實質是公眾對於公德與私德的關注,尤其是在兩者發生衝突時,這種討論就顯得更為重要起來。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從文脈傳承來看,我們是一個注重私德的社會,比如我們倡導「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就是私德,這並沒有什麼不妥,甚至還作為一種品格美好的象徵,我們把「二十四孝」的故事寫進書裡,教導孩子,從古至今,推舉委任官員都把「孝廉」作為考察標準之一。  私德會與公德衝突嗎?可能會的。
  • 金仲兵:讀懂《私德》,理解公德、規則、法律與文明
    個人理解,人的言行可以對私德的外在表現形式起到支撐作用,由內而外,進而產生「公德」這個顯性結果。 據檢索,「私德」一詞好像並非皮藝軍教授首倡,但肯定是首位將私德作為課題和專業述語並系統化闡述的學者。在公德(集體主義)壓倒一切的語境下,私德的確立將使道德之議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更加完整且趨於平衡。這對私德的全面認知十分重要。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說說「公德」與「私德」
    公德,就是公共道德,是旨在維護公共秩序的道德規範。公德源於人的社會性。人們必須進行各種社會交往和公共活動才能滿足生存發展的需要。為了使社會交往和公共活動正常進行,就必須建構相應的公共道德準則,否則社會就無法正常運行。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道德反映著社會公眾的共同利益和社會生活的正常要求,必須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堅決的維護。
  • 明大德 嚴公德 守私德
    明大德 嚴公德 守私德 2016年12月14日 08:51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魏智威 字號 內容摘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明大德、嚴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養心性,做到以信念
  • 陳來:中國近代以來重公德輕私德的偏向與流弊
    又如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忠、肅、共、懿、慈、惠、和所代表的「形式性德行」,追求的是人格、性情的一般完美,而不是倫理關係的特殊規範,並在古代德行論中將其命名為「性情之德」,以與「道德之德」「倫理之德」「理智之德」區分開來。
  • 豪橫女被拜耳辭退,職場裡的公德與私德
    02公德的無處不在,擠佔了私德的份額在此我並不想討論X籍華人和國人之間的問題;只想聊一聊公德、私德和拜耳這份解僱聲明的微妙關係假設普通人的道德可用分值是100分;那如何在職場和生活中良好的分配這些分值,就是一個很有訣竅的事情了。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公安廳長祁同偉的角色,就是一個很好的公德崩塌,在工作中壞事做盡、利用老婆有唾棄老婆、背叛家庭的角色;但他對待自己的「本家人」,又是一個私德完美的角色,只要和祁廳長有一點沾親帶故,就一定能得到他的關照。
  • 陳喬見 | 清末民初的「公德私德」之辯及其當代啟示——從「美德...
    本期推送陳喬見先生《清末民初的「公德私德」之辯及其當代啟示》一文,是該系列第6篇文章。本文以「美德統一性」的視角重讀「公、私德」問題,並對陳來先生所持「近代以來存在著公德取代私德的問題」這一觀點進行了反駁。作者認為就本文論及的清末民初幾位思想家而言,並不能支持該觀點。同時他也對蔡祥元與任劍濤兩位先生對儒學、道德的一些理解提出不同意見。
  • 論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大德、公德、私德
    原標題:論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大德、公德、私德  蘇令銀   在中華文化語境中,作為一個道德範疇,「德」涵蓋了誠信、仁愛、正義等一切美好品行。日前,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系列講話,從「大德、公德、私德」三個層次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使我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 公務員的公德代替不了私德
    法律人語  王 彬  近日,《南通市公務員思想品德和社會誠信行為規範》出臺,其中有40種有違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被明令禁止,這部「規範」的亮點在於對公務員職務行為之外的18條生活約束,這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評價明星行為舉止應分清公德與私德
    公眾在對明星提出道德要求時,首先應當進行價值排序,劃清公德與私德的界限。所謂公德,是指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是每個人在與社會產生關係時可能產生的道德問題;而私德則是個人對自身品性的追求。對於明星來說,利用自身特殊的權能,行危害社會的不軌之事(比如接拍虛假廣告),即屬於違反公德的範疇。
  • 糾纏於公德與私德之間的副局長「開房」
    這就涉及到公共利益,是官員的「公德」,這種行為就不能算是隱私,公民有權用哪怕是偷拍的方式獲取並公之於眾。隱私與公共利益,私德與公德糾纏在了一起,我們確實很難對網民公布日記的行為簡單地下一個「違法」的判斷。 陳立巖「開房」事件,再次重演了「局長香豔日記」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景。
  • 也談公交車上的公德與私德
    國慶節前的9月,上海有家媒體曾刊登一封女大學生的來信,大意是:這位女大學生手捧一摞書在公交車上,好不容易有了個座位剛坐下,邊上就有一位大伯衝著她說,年輕人怎麼不給老人讓座?無奈之下,該女大學生在眾人的眼光中,尷尬的讓了座,而這位大伯在坐下時還用不滿的眼光望了她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