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他曾和召忽一起輔佐公子糾,後來公子糾在王位爭奪戰中失敗了,被公子小白殺掉,召忽隨後也跟著自殺了。但是管仲沒有一起殉節,選擇活了下來。
有一次子路拿這個事兒問孔子,他說:「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卻不死,管仲算得上仁者嗎?」桓公就是繼位的公子小白。
孔子是如何看待這個事的呢,孔子回答說:「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路諸侯,主持會盟之事,沒有使用武力,就阻止了戰爭,這些事能夠做成,都是管仲在背後努力促成的啊。」孔子對管仲做出了正面評價,認為他有仁德。
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從中可以看出管仲是一個有才幹的政治家,很有作為。齊桓公即位之初,急需人才輔助來治理國家,他準備讓鮑叔牙做齊國的卿相輔佐他,鮑叔牙卻說自己的才幹不如管仲,如果要稱霸諸侯的話,應該請管仲來做卿相。齊桓公最後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不計前嫌,讓治理國家的大權都交給了管仲。
管仲欣然地接受了任命,很快表現出了強大的治國才能和外交才華,幾年下來,齊國久成了國力雄厚的東方大國,贏得了其它諸侯國的信任,助齊桓公完成稱霸大業。
如果從一身事二主的角度來看,管仲顯然屬於「背主棄義」,稱不上仁,如果從「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的角度看,管仲阻止了戰爭的發生,讓蒼生免遭流離失所的命運,對維護社會的安定做出了大貢獻,對人是有大仁德的。
如何評價管仲,既是看待問題的視角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公德與私德的問題。私德屬於個人的道德範疇,比如一個人善不善、仁不仁,對人有沒有禮貌,做事講不講規則等都可看作是私德領域。
公德指的主要是家國情懷上的表現,在民族存亡之際,能不能守得住大節,不投敵不偷生,就是守住了公德。拿這次疫情來說吧,在病毒肆虐之際,有的商家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囤貨居奇。哄抬價位等行為,就是有悖了公德精神。發國難財,吃帶血的饅頭,缺失的是基本的公義之心。
有的人的私德不錯,對周圍親人朋友看上去有禮有情,能夠做到守望相助,在親朋好友需要的時候,能夠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有的人缺少私德,人品極差,但是大事不糊塗,在做人的底線上堅持的卻很好。
一般而言,有私德的人,一般公德精神都不會太差,公德不糊塗的,並不意味著私德也會好。當然也不是絕對,有些私德很好的人,在公德領域卻缺少一定的人文精神,也是存在的。
當下經常談起「公民」這個詞彙,它和「人民」的概念不一樣。公民是國家的主人,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文素質和國家公共意識的人,才能稱作是公民,簡言之,公民就是私德與公德兼備的人。一定意義上說,我國的公民意識雖已喚醒,但仍然還有一段路需要走。
如果您喜歡我的原創文章,歡迎關注帳號!謝謝點讚、留言、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