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潛鳥「亮相」長嶺龍鳳湖自然保護區

2020-11-09 吉林新資訊

近日,長嶺縣攝影愛好者鄭輯書在長嶺龍鳳湖自然保護區內拍攝到一隻「怪鳥」,體型較大,會潛水,會吃魚,但在龍鳳湖自然保護區內從未見過此鳥。鄭輯書回到家後,翻閱鳥類圖譜也不能確定是哪一個物種,便與吉林市鳥類專家唐景文和北京林業大學郭玉民教授取得聯繫。最後經兩位老師鑑定,此鳥為黑喉潛鳥。

黑喉潛鳥(學名:Gavia arctica),為潛鳥目下的大型水禽,食物以各種魚類為主。主要繁殖於北半球,從蘇格蘭北部至西伯利亞。在北歐、亞洲和美國西部都較常見。在國內為冬候鳥和旅鳥,比較罕見,是不常見的稀有鳥類。

黑喉潛鳥在龍鳳湖保護區的出現與保護區生態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據鄭輯書介紹,過去保護區人為幹擾大,鳥類多以大雁和野鴨為主,資源相對匱乏,經生態恢復後,鳥類數量和種類逐漸增多,尤其是為白鶴、白枕鶴和東方白鸛等珍禽提供了良好的停歇補給場地,為鳥類安全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像黑水雞、翹鼻麻鴨等不少鳥類也在保護區內開始繁殖,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來源:彩練新聞

相關焦點

  • 黑喉潛鳥首次亮相長嶺龍鳳湖自然保護區
    近日,長嶺縣攝影愛好者鄭輯書在長嶺龍鳳湖自然保護區內拍攝到一隻「怪鳥」,體型較大,會潛水,會吃魚,但在龍鳳湖自然保護區內從未見過此鳥。最後經兩位老師鑑定,此鳥為黑喉潛鳥。黑喉潛鳥(學名:Gavia arctica),為潛鳥目下的大型水禽,食物以各種魚類為主。
  • 黑喉潛鳥換羽「返航」
    最近,面對喧鬧的人群,一隻生活在北極圈附近的黑喉潛鳥在遷徙途中卻絲毫不怕生,降臨鏡天湖上並呆了足足68天,完成了從冬羽到夏羽的「換裝秀」,重新振翅返回家鄉。  今年3月11日,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何鑫偶然在鏡天湖水面上發現了它的身影,著實興奮了一番。何鑫告訴記者,黑喉潛鳥罕在上海出現,選擇在市中心的公園落腳,並且一呆就是兩個多月,在上海本地的觀鳥記錄上,尚屬首次。
  • 成都首次發現黑喉潛鳥
    記者獲悉,今年在成都平原過冬水鳥比上年增加近萬隻,包括黑喉潛鳥在內的10種水鳥為調查新記錄。 本次調查覆蓋成都、德陽、綿陽、眉山、樂山、自貢、雅安、涼山8個市州的30多個調查點,共記錄到水鳥65種29987隻。據成都觀鳥協會會長沈尤介紹,今年調查範圍進一步擴大,記錄到水鳥個體數量比2019年的20649隻增加近萬隻。
  • 黑喉潛鳥受困淺灘 警民聯手救護放歸
    在吉林省汪清縣天橋嶺鎮,一隻罕見的黑喉潛鳥因飢餓受困於河灘。經當地熱心村民、森林公安幹警、林業部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人員、黑龍江省野生鳥類專家共同聯手施救,黑喉潛鳥恢復體力後回歸自然。天橋嶺森林公安局森偵大隊、天橋嶺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人員和李林一起,鑑定出這隻水鳥名為黑喉潛鳥。黑喉潛鳥為潛水能力極強的遊禽,虹膜紅色,嘴長而尖,翅膀短而小。黑喉潛鳥繁殖期棲息在北極和亞北極苔原和島嶼上的內陸湖泊、水塘、山區森林中的河流及大的湖泊中,尤喜岸邊植物茂密而又富有魚類的河流與湖泊。冬季棲息於沿海海面、海灣及河口地區。
  • 紅喉潛鳥為潛鳥科大型水禽,個體較黑喉潛鳥稍小,體長54-69cm
    紅喉潛鳥(學名:Gavia stellata)為潛鳥科中的大型水禽,個體較黑喉潛鳥稍小,體長54-69cm,體重可到2.5kg以上。紅喉潛鳥嘴細而尖,微向上翹。夏羽頭頂、頭側、喉和頸淡灰色,枕至後頸有黑白色相間細縱紋;前頸有慄色三角形斑,從喉下直到上胸、背灰黑褐色有白色細斑點。
  • 四川鳥類新紀錄:黑喉潛鳥首次現身天府新區
    中白鷺、白琵鷺、斑頭雁 其中,在興隆湖觀察到的黑喉潛鳥 為四川省鳥類新紀錄 △黑喉潛鳥 鄒滔/攝
  • 罕見|四川鳥類新紀錄:黑喉潛鳥首次現身天府新區
    中白鷺、白琵鷺、斑頭雁其中,在興隆湖觀察到的黑喉潛鳥為四川省鳥類新紀錄△黑喉潛鳥 鄒滔/攝黑喉潛鳥首現四川 落腳興隆湖本次觀測到的黑喉潛鳥僅在興隆湖出現,而且僅有一隻成都觀鳥會理事長沈尤這樣分析↓↓↓即使僅有這一隻黑喉潛鳥,也已經非常不容易的。
  • 吉林十年再現黑喉潛鳥警民專家聯手救護放歸
    本報訊  趙長義 程昌啟 記者魏靜報導  在吉林省汪清縣天橋嶺鎮,一隻罕見的黑喉潛鳥因飢餓受困於河灘。經當地熱心村民、森林公安民警、林業部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人員、黑龍江省野生鳥類專家的聯手施救,黑喉潛鳥日前已恢復體力回歸自然。  這隻黑喉潛鳥是天橋嶺鎮三道河農場的農民白某在河邊捕魚時發現的。
  • 遠道而來的它命懸一線多虧大家施救 黑喉潛鳥首次在四川被觀測到
    它是一隻特別的候鳥:黑喉潛鳥,來自遙遠的亞歐大陸北部海洋和陸地區域。它第一次在四川被觀測到。 正在對成都平原溼地越冬水鳥做同步調查的成都觀鳥人們做出了決定,一定要救起它! 成都人楊小農,一名有著10年觀鳥經驗的觀鳥愛好者,同時也是成都觀鳥會的成員。
  • 黑喉潛鳥首現四川,成都「觀鳥地圖」看這裡
    此外,從監測數據來看,成都平原鳥類遷徙、越冬、留居等活動情況穩定正常,新增黑喉潛鳥、黑頸鶴、白喉紅臀鵯等3個鳥種記錄。新觀察到十種水鳥黑喉潛鳥首現四川2020年1月12日,成都觀鳥會會同成都平原區地方觀鳥組織及科研院所實施了第四輪越冬水鳥同步調查,調查共記錄到水鳥65種29987隻(其中成都市範圍51種,16342隻),記錄到水鳥個體數量比2019年的20649隻增加近萬隻。相對於2019年的調查記錄,綠鷺、牛背鷺、三趾鷗、灰林銀鷗等四種鳥沒有再觀察記錄到。
  • 成都平原過冬水鳥比上年增加近萬隻 首次發現黑喉潛鳥
    記者獲悉,今年在成都平原過冬水鳥比上年增加近萬隻,包括黑喉潛鳥在內的10種水鳥為調查新記錄。  本次調查覆蓋成都、德陽、綿陽、眉山、樂山、自貢、雅安、涼山8個市州的30多個調查點,共記錄到水鳥65種29987隻。據成都觀鳥協會會長沈尤介紹,今年調查範圍進一步擴大,記錄到水鳥個體數量比2019年的20649隻增加近萬隻。
  • 成都境內記錄鳥類達491種 新增黑喉潛鳥等3個新記錄
    從監測數據來看,成都平原鳥類遷徙、越冬、留居等活動情況穩定正常,新增黑喉潛鳥、黑頸鶴、白喉紅臀鵯3個鳥種記錄。成都市境內記錄鳥類達到491種。黑喉潛鳥首現四川2020年1月12日,成都觀鳥會會同成都平原區地方觀鳥組織及科研院所實施了第四輪越冬水鳥同步調查,調查共記錄到水鳥65種29987隻(其中成都市範圍51種,16342隻),記錄到水鳥個體數量比2019年的20649隻增加近萬隻。相對於2019年的調查記錄,綠鷺、牛背鷺、三趾鷗、灰林銀鷗4種鳥沒有再觀察記錄到。
  • 成都越冬水鳥「普查」:觀測到近3萬隻,黑喉潛鳥首現四川
    9個小時、30多個點位的調查中,大家發現,這次觀察到了水鳥65種29987隻,和去年相比多了近萬隻,有四種鳥沒有再觀察記錄到,也有十種水鳥為本次調查新增記錄——其中,在興隆湖觀察到的黑喉潛鳥,為四川省鳥類新紀錄。▲黑喉潛鳥 鄒滔 攝第四輪成都平原越冬水鳥調查30多個點位同時進行1月12日,農曆臘月十八,成都市氣象臺預報,這天氣溫2~13℃。
  • 青島鳥類新紀錄 即墨發現黃嘴潛鳥,珍貴照片首次曝光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4月26日,青島市觀鳥協會在即墨龍泉湖公園附近記錄到一隻黃嘴潛鳥。隨著這一發現,青島鳥類大家庭再增加一名新「成員」,青島鳥種總數上升到429種。青島市觀鳥協會薛琳 攝黃嘴潛鳥為潛鳥目潛鳥科下的大型水禽,是潛鳥中個體最大者,體長75-100釐米。嘴粗厚而向上翹、黃白色,頸較粗,前額明顯的隆起。夏羽頭和頸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下喉有小的白色斑點組成的白色橫帶;前頸至頸側部有一條寬的白色橫帶,在前頸中部斷開,極為醒目;上體黑色,具顯著的方塊型白斑。冬羽上體黑褐色;前頸白色,與後頸黑褐色分界不明顯;眼周白色。
  • 五緣灣慄喉蜂虎自然保護區封閉 中國最美的鳥閉門謝客
    從上周開始,島內唯一的自然保護區——五緣灣慄喉蜂虎自然保護區內的騎馬山關上了大門。這意味著,保護區正式進入了封閉期,短時間內將不再對外向遊客開放。  被稱作「中國最美麗的鳥類」之一的慄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屬的鳥類,早在2000年就被列入國家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講座】潛鳥給我們帶來的思考—關於海洋生態災害和海鳥保護
    攝影:垂直極限潛鳥之死一隻潛鳥,死在了春天裡,死在了飛向西伯利亞的旅途中
  • Google「潛鳥計劃」的價值
    (如果在讀本文之前,你還不知道這件事情,可以先拉到文章底部,點擊「閱讀原文」,跳轉到網易科技一篇關於「潛鳥計劃」的詳細介紹)是否噱頭大於實質不少網友對於「潛鳥計劃」的反應是「哇」,接下來就是「咦」,因為這項計劃的可行性看起來實在太低了,不僅面臨各國的空域管制,而且經濟成本也深不見底。
  • 《荒野大鏢客2》黃嘴潛鳥在哪 黃嘴潛鳥位置一覽
    其中就有黃嘴潛鳥,它是肉食性動物,它可以產出羽毛和肉,小編為大家帶來《荒野大鏢客2》黃嘴潛鳥圖鑑一覽,一起來看吧! 黃嘴潛鳥圖鑑一... 在《荒野大鏢客2》遊戲中,出現了很多動物,玩家可以擊殺或者馴服它們。
  • 黑喉紅尾鴝知識科普,教你輕鬆識別黑喉紅尾鴝
    黑喉紅尾鴝,拉丁學名(Phoenicurus hodgsoni),英文名Hodgson's Redstart,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鶲科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Moore,命名時間在1854年。黑喉紅尾鴝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和高原灌叢、疏林、河谷、灌叢、草叢和針葉林中,秋冬季節多下到中低山和山腳地帶的疏林、林緣灌叢和居民點及農田附近的小樹叢中活動,有時甚至出現在果園、庭院綠籬和路邊行道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