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詩叫「野火吹不盡,春風吹又生」,講的是野草生命力相當頑強,就算你把它燒光了,它的根系還埋在地下,春天一到,它又以一種擋不住的勢頭冒出來。雖然詩人們覺得野草這種頑強的精神值得歌頌,但澳大利亞一定不這麼覺得。
因為澳洲在歷史上曾經深受各種物種泛濫的困擾,比如著名的「仙人掌泛濫」。我們知道,仙人掌這種植物跟野草一樣生命力頑強,耐旱,還有「沙漠英雄」的美名,可以作為觀賞植物擺家裡。但想像一下,整個家都被仙人掌團團包圍,是什麼感覺?
澳大利亞就經歷過這種情況。眾所周知,澳洲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而英國為了製造一種染料,曾在澳洲種了些仙人掌。這種染料就是胭脂蟲紅,胭脂蟲這種動物在世界美妝史上相當有名,曾經是埃及豔后用來製作洋紅色口紅的重要著色劑。
但是胭脂蟲跟仙人掌有什麼關係呢?很簡單,仙人掌的原產地之一就是美洲,而胭脂蟲在美洲生活了很長時間,仙人掌就是它們的食物來源。歐洲殖民歷史開始後,西班牙與葡萄牙通過一系列辦法壟斷了胭脂蟲紅這一天然染料,於是「日不落帝國」英國打算自己生產。
英國需要胭脂蟲紅染料,主要是為了將士兵們的衣服染成紅色,讓大家穿著更有精氣神。因此,當時一個叫阿瑟·菲利普的英國總督,就把胭脂蟲跟仙人掌都引進了澳洲。沒想到一開始種仙人掌的那塊地方氣候比較溼潤,胭脂蟲和仙人掌的情況都不太樂觀。
而19世紀中期,人造染料代替了天然的植物與動物染料,養胭脂蟲的事就被放到一邊,只有仙人掌繼續在澳洲存活,憑藉自己開好看的花朵、結香甜的果實成為了人與鳥類喜歡的對象。人主要是把它當裝扮花園的植物以及飼料,鳥兒主要是把仙人掌的果實當成食物來源。
結果,鳥兒吃了果肉後因為消化不了仙人掌的種子,只能排洩出來,導致仙人掌種子隨著鳥兒四處飛而遍地播下,最後播到了昆士蘭州。這個地方的氣候特別適合仙人掌生存,於是仙人掌開始憑藉野草般的生命力瘋狂繁殖起來,而且,當時澳洲根本沒有它們的天敵。
仙人掌撒開了歡兒,從1840年的幾株長到3億公頃,近一個世紀裡,它所覆蓋的土地面積已經超過了英國的國土面積,農夫們沒法種地、動物和人經常被仙人掌刺傷,一旦沒有好好治療就可能患上嚴重疾病。於是,一場「人類大戰植物」的戰役打響了。
起初大家用刀砍、火燒、噴毒物、獵殺鳥類的辦法對付仙人掌,但錢和人力資本加在一塊投入了3億多英鎊,仙人掌依然泛濫。直到18世紀20年代,澳洲的生物科學家才找到了真正有效的辦法:引入仙人掌蛾,養殖了幾十億隻,分發到仙人掌密集生長的地區。
結果不到10年,仙人掌就基本在昆士蘭州絕跡了,因為這種蟲子專門吃仙人掌,不管是皮肉還是果實,都是它們的最愛。雖然這個問題最終得到了解決,但大家當初試圖用來消滅仙人掌的毒物卻滲透到土地與水源裡害了不少人,至今那一帶的土地都能檢測到有毒物質。以上就是仙人掌把澳大利亞人坑慘的故事了,大家對此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