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著名修會——耶穌會清末在中的傳教經歷

2021-01-10 基督教資訊平臺

耶穌會是天主教的著名的修會。1535年8月15日由西班牙羅耀拉·依納爵( Ignace de Loyola )為應對宗教改革而成立,並獲得羅馬教廷教宗的許可。耶穌會最主要的任務是教育與傳教,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培養出的學生除是宣教士外,也有活躍政界、文化界、科學界的精英。耶穌會積極向海外宣教,宣教士遍及中國、日本、印度和美洲等地,為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貢獻巨大。

耶穌會成立之初,聖依納爵的摯友,被稱為東亞宗徒的方濟各·沙勿略(François Xavier )就到了印度,此後又到日本宣教。沙勿略在印度組織一個赴中國宣教的使團,準備進入中國傳教。在商人朋友的幫助下,他很快組織了一個赴中國的使團。1552年4月,他離開印度果阿,8月,沙勿略乘「聖十字」號抵達距廣州30海裡的上川島。正當他準備進入內地時,不幸染上瘧疾,由於缺乏醫藥,不久便去世了,年僅46歲。

 就在這一年,利瑪竇誕生,三十年後的1583年,利瑪竇到達廣東,在中國南方輾轉度過十八年後,終於在1601年進入北京,之後的十年,利瑪竇以其精湛的數學和天文知識,和對中國經典的通曉,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當時著名的學者徐光啟等人受其影響成為天主教徒。利瑪竇是最早向中國介紹西方科學知識的西方人,促進了中國科技的發展,為中西的文明交流作出巨大貢獻。

1644年滿清入關,滿清皇帝繼續重用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南懷仁等人相繼出任欽天監正,湯若望修訂的《時憲歷》沿用至今。清初,全國信徒已達27萬。 雍正時期,朝廷改變了宗教政策,在全國查禁天主教,迫害教徒和傳教士,但在宮廷裡卻留用一批耶穌會士,擔任御用的學者和藝術家。著名的有義大利籍畫家郎世寧(Brother Giuseppe Castiglione S.J.),和負責製作地圖的蔣友仁神父(Fr. Michel Benoist S.J.)。

17世紀後期,耶穌會傳教士成為西方人了解中國的最高權威。1762年,法國頒布了解散耶穌會的命令。1773年7月,教廷宣布解散耶穌會。從明末到清初190年,耶穌會總共有472名宣教士在中國宣教。

耶穌會直到1814又重新恢復。1842年7月11日,三位法國籍的耶穌會士南格祿(Fr. Claude Gotteland S.J.)、 李秀芳( (Benjamin Brueyre, S.J.)與艾方濟(Francois Esteve S.J.)重返中國,1847年在上海徐家匯正式建立宣教中心,包括幾所修道院、孤兒院、天文臺、土山灣印書館、氣象臺、博物院、藏書樓以及男女中學等。徐家匯聖依納爵堂至今留存,作為上海教區的主教座堂耶穌會以徐家匯為中心,逐漸將天主教傳遍教廷委託其負責的江南代牧區(江蘇、安徽兩省)。

1856年,耶穌會開始負責新成立的直隸東南代牧區,主教座堂最初位於威縣趙家莊,不久遷移到獻縣張家莊,建造了華北著名的大教堂獻縣張莊耶穌聖心主教座堂和規模龐大的教會建築群,是耶穌會繼上海之後形成的第二個在華傳教中心。  

儘管在1900年的義和團事變中,直隸東南代牧區受到重創,5萬多名教友中有5000多人喪生,其中有3000多名都是7月20日在景州朱家河同日被殺。不過戰後直隸(河北)的天主教徒增長的速度更加迅速。1925年以前,在中國的2所天主教大學均為耶穌會創辦。1903年在上海創立震旦大學(今復旦大學),1922年創立天津工商學院。

1931年,美國加州耶穌會士到達中國,在上海創辦金科中學,在南京創辦弘光中學。1949年由上海教區分出的揚州監牧區也由美國耶穌會神父負責。1950年,共有913名耶穌會士在中國傳教,佔全世界(4650人)的1/5。他們在中國負責河北、江蘇(含上海)、安徽3省的10個教區,五百多座教堂。  

1952年,中國大陸政府驅逐外籍宣教士,耶穌會士再度被驅離中國大陸,修會被迫遷移至香港與臺灣。 1960年在天主教中國主教團、聖言會及耶穌會合作之下,輔仁大學於臺北縣新莊市復校,成為全球十四所天主教大學之一。除了輔仁大學之外,耶穌會在臺灣各地也開辦了臺北縣徐匯高中與新竹縣內思高工兩所學校。此外,著名的媒體機關光啟社,以及臺北市公館的耕莘文教院也是耶穌會在臺灣的分支機構。

基督時報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基督時報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歸正之窗】影響中國最著名的九大傳教士
    ,是耶穌會創始人之一,教會稱之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傳教士」,是「傳教士的主保」。1582年生於義大利布雷西亞城,自1613年起在中國傳教36年。  艾儒略不僅是個神學家,也是個精通數學、天文學和地理學的學者,是利瑪竇之後最精通中國文化的耶穌會士,也是最重要的天主教來華傳教士之一,在來華傳教的耶穌會士中被尊稱為「西來孔子」的也僅此一人,他在西學東漸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 平度天主教基督教發展史
    惟天主、耶穌新舊兩教發達。」時至今日,平度的宗教仍以天主教和基督教為主,兩教信眾共有4553人。其中,天主教信眾1118人,基督教信眾3435人。  一、傳入與發展  (一)天主教。平度天主教是在法國人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寧公鄉(今馬戈莊鎮)古莊村,孝廉於溥澤進京會試,在玄武門教堂,受洗奉教而歸。
  • 濟南市原天主教方濟聖母傳教修女會院遷移工程獲批覆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30日訊 日前,山東省政府發布《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濟南市原天主教方濟聖母傳教修女會院遷移工程的批覆》,同意濟南市原天主教方濟聖母傳教修女會院遷移工程。批覆要求,濟南市要加強文物法人違法問題的專項整治力度,落實文物保護主體責任,做好工程全程監管。
  • 「基督教」和「天主教」、「東正教」到底是什麼關係?
    人們經常說起「天主教」、「基督教」都傻傻分不清,不知道是什麼關係?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下,要想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要從基督教的歷史開始說說。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
  • 基督教兩次到中國傳教碰壁,到了明朝海禁嚴格,反而卻成功了?
    後來基督教本身又分裂為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派。耶穌會則為天主教的一個教派。基督教第一次傳入我國是在唐朝初年,當時人稱之為「景教」。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在西安西郊發現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存西安碑林,該碑共約二千字),記載了唐代基督教流傳中國的情況。景教是當時基督教的一支,其教士阿羅本於貞觀九年(635年)到唐朝的京師長安傳教。
  • 世界歷史:耶穌協會的成立和發展,建立起不少的宗教機構
    耶穌協會常被稱為耶穌會,耶穌會修士和羅馬教皇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而與其所峰美回會注重在國外傳教,在所在國家和地區建立大學教育體系,關注世俗事務,有時甚至還會參與到政治事務中來。耶穌會的建立是天主教改革運動中最重要的歷史事件。耶穌會致力於復興天主教傳統,並在全世界傳播耶酥會的宗教知識和教義宗旨。
  • 百年老建築異地重生——濟南原天主教方濟聖母傳教修女會院平移...
    嘉賓見證百年老建築異地重生6月10日上午,在濟南市歷山路47號的原天主教方濟聖母傳教修女會院前,由山東建築大學承擔的濟南原天主教方濟聖母傳教修女會院平移保護工程啟動儀式成功舉行。馬瑩宣布「明湖·壹品--原天主教方濟聖母傳教修女會院平移保護工程正式啟動」,在場領導和嘉賓一起啟動機關,畫軸緩緩打開,顯出文字:預祝明湖·壹品--原天主教方濟聖母傳教修女會院平移保護工程圓滿成功!啟動儀式後,領導嘉賓至樓南側共同觀看修女院平移。
  • 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到底是怎麼來的?
    基督教其實是對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的統稱。公元1世紀,基督教誕生於羅馬帝國統治下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中,最初被認為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信徒基本為猶太人,但由於教義和禮儀等方面與猶太教的不同,逐漸從猶太教中分離出去,形成基督教。基督就是彌賽亞,即救世主,也是耶穌的尊稱。
  • 上帝,耶穌,聖母,是同一個宗教崇拜的神嗎?
    在西方國家,有很多教堂,國內一些城鄉,偶爾也會看見教堂聳立。都是教堂,信徒卻不一樣。作為一神論宗教,肯定是信奉上帝無疑,《聖經》裡也表明得很清楚。然而《聖經》分「舊約」和「新約」兩個部分。猶太教作為一神論古老宗教的起源,只信奉「舊約」。上帝是唯一崇拜的神。
  • 天主教歷史及中國天主教的歷史
    天主教亦稱公教、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新教、東正教、天主教統稱基督教。在中國,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東正教和天主教。由於新教在我國稱基督教(俗稱耶穌教〕,基督教一詞遂產生了兩種涵義:一是指世界性公認的基督教各派總稱;二是指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的新教。
  • 中國天主教第一位華籍主教與三都澳
    15歲那年,天主教傳入閩東,在他的家鄉建立了傳教的基點,羅文藻經常去聽神甫講道,義大利方濟各會西班牙籍傳教士利安當十分喜歡這個天資聰穎、衣食無著的少年,留他在教堂幫工兼學習教義,羅文藻18歲那年,由利安當神甫施洗入教,取聖名「額我略」。  大凡在社科領域有所成就的人物,一是在此領域功底深厚,學術拔尖;二是吃透國情,理論聯繫實際。羅文藻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籍的第一位主教,確實具備了這兩點。
  • 獻身生活修會及使徒生活團聖部:宣講(42-44)
    他們慷慨大方:他們往往站在傳教工作的前哨,其健康和性命承受極大風險。是的,教會實在多虧他們。」[25]男女獻身者的傳教歷史體現在各種類型的修會,且在過去多個世紀以來,為教會增光,也使教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 康熙接見羅馬教廷使者13次後,為何立即禁止天主教?他怕什麼?
    說起中國歷史中的宗教,用包羅萬象想必是毫不誇張的,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化血液中就含有兼容並蓄的基因,所以除開本土化宗教道教、儒教之外,由外國傳入的比如佛教、回教、喇嘛教在中國都能找到新鮮土壤。但清朝的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在1721年發布了一條很是奇怪的禁教令,就是以後禁止西方人在中國傳教了。也就是說你西方人在中國住著可以,但是要傳教,那是萬萬不行的。這一條禁教令一出,幾乎貫穿整個清朝,成為了基本國策。但更為奇怪的是其實康熙在發布這條禁教令的29年前,他曾發布了一條容許天主教自由傳教的聖旨。這一前一後僅僅相差29年,但卻是完全相反的兩條命令,這又是為何?
  • 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為啥無法化解?答案來了!
    東正教和天主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 不過如今卻呈對立狀態,無法調和。那麼,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千年恩怨,為啥無法化解?耶穌公元1世紀, 耶穌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所創立基督教。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和許多文化傳統,信仰上帝創造並主宰世界。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八十四:羅馬天主教國際文化鬥爭3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政治中最重要的問題也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問題,鬥爭的焦點在於是將法國塑造成為一個共和國還是建成一個羅馬天主教的法國。教士和平信徒中的主要領袖人物自然把羅馬天主教的公教主義看作保皇主義,並以此為基礎幹預法國政治。 1879年以前,法國政府一直控制在天主教保皇黨手裡。
  • 東渡日本的天主教:戰國時期開始壯大,卻被德川家康驅趕出境
    日本的火槍是西方流入的在佔據九州作為大本營後,天主教將傳教的範圍擴展到了中國地區的大內家,在通過鐵炮、望遠鏡等賄賂下,大內義隆保舉天主教「上洛」,得到了天皇的允許,從此天主教就得以名正言順的在的日本傳教。
  • 法國「聖人」在中國傳教期間欺壓百姓,玩弄女教徒,最終被處死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聖人」是指智慧最高、品德最高尚的人,或者才德兼備的人,亦或是其思想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的大善人,例如孔子。然而,西方有一個「聖人」卻在中國無惡不作,甚至因他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他的名字,被中國人永遠銘記,因為他造成了我國近代史上一段屈辱的歷史。
  • 天主教可一點都不開放
    基督教的誕生公元1世紀,猶太人耶穌帶領一眾人,反抗羅馬的統治,進而創立了基督教。西方教會代表羅馬教廷,被稱為天主教;東方教會代表君士坦丁堡教廷,被稱為東正教。1517年,基督新教是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中,從天主教獨立出來。在中國常常被提及的基督教指的是基督新教,也叫做「耶穌教」。天主教與東正教區別天主教與東正教,主要是因為羅馬帝國東西部分在各種事務,如社會風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逐漸相互分離。二者也不盡相同。
  • 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有啥聯繫?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核心思想是福音,信徒稱為基督徒。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與伊斯蘭教、佛教共為世界三大宗教。
  • 天主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鄉村的彌撒禮儀老照片
    一組天主教上世紀九十年代鄉村的彌撒聖事的老照片——貧瘠、淳樸、艱難、虔誠、希望。天主教會認為:彌撒是教會信仰生活的高峰與泉源,是主耶穌至聖的宴席,是天主與人之間最神聖的「約會」,是神聖的祭獻……我們教會以無比的敬意來尊重這聖事,並渴望每位天主兒女能「主動、積極、有意識地參與彌撒聖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