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就夢想」是臺鈴創立17年來的企業經營哲學,在公司每一步、每一年的發展中,通過自主創新、研發,臺鈴將自己打造成了科技產品、科技企業的形象。根據臺鈴披露,公司現有600多項專利技術,這些技術均在不同歷史階段演化形成。
■ 文 / 沈偉民 鍾冬全
距離結束2020年度還餘1個月,深圳臺鈴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鈴」)創始人、總裁姚立公開宣布,臺鈴已在2020年度前11個月實現了年初制定的500萬臺銷量目標,並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2021年的銷量大目標——保底800萬臺,衝擊1000萬臺!
對比2019年實現的逾300萬臺的銷量,意味著臺鈴2020年度的銷量增幅達到了67%,也意味著,在2021年保底增速為60%,理想增速則為100%。
事實上,以臺鈴的銷量數據,對標雅迪、愛瑪、新日、小刀等四家主要競爭公司的銷量,後四家公司
在過去的兩年來,都最低保持了60%以上的銷量增速。因此,是否確保「60%」的增速比,可被視為電動行業整車頭部品牌角逐市場排名的一根紅線,如果低於紅線,就會掉隊。
「電動車 ① 整車品牌的競爭,再延續幾年後,頭部企業集中愈發明顯,大部分中小品牌將進入最後的生死選擇。這種情況就像當初的中國家電業的競爭,留在市場的優勢品牌,只有海爾、美的和格力等代表品牌。」姚立表示。
在姚立看來,「60%」的增速比,只是臺鈴的底線,他希望是增加、增加、增加,每年超出預期,甚至出現100%!
那麼,臺鈴如何一方面確保自己現有優勢,同時又能以更大優勢,實現一輪跨越式發展?
轉型
根據工商信息,臺鈴創立於2004年。在此之前,包括廣東省在內的全國各地,相繼出臺了禁限摩的通知和規定,這對於一批製造摩託車(燃油)的中小企業來說,到了該退場的時候了。此時,創辦摩託車生產企業多年的姚立開始思考:退場後,有什麼出路?
從摩託車生產轉移到電動自行車——這是姚立的選擇。表面上看,從對技術有略高要求的摩託車,下移到電動自行車,應該沒有多少技術壁壘和難度,姚立在當時對前景充滿了樂觀。
不過,姚立很快發現,事實卻並非想像中的那樣美好。「和生產摩託車一樣,生產電動車樣需要配套的供應鏈,但是當時電動車還在萌芽起步階段,相應的供應鏈要麼就是缺貨,要麼就是無法達到我們配套的要求,大量的配件甚至還粗製濫造。」在企業創辦的第二年。姚立就在內部提出了一個口號:「科技成就夢想!」
但是,具體如何用科技成就夢想呢?從產品戰略上,姚立提出了一個思考問題:臺鈴到底要造出什麼樣的車?
臺鈴首先是排查了消費者需求,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能跑起來,且沒有故障。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是按照當時國內電動自行車的工業水平,卻很難實現和滿足。
姚立認為,國內電動車工業水平低下的問題,主要和這個產業相關科技研究的缺乏有關。於是,姚立通過當時的深圳科技局,建立了一個叫做「高性能電動車」的研究項目,利用深圳當地的科技人員和知識資源,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生產和改進技術,並將之運用於臺鈴和配套的供應鏈企業。
「今年,我在廣東湛江出差,在路上還發現有人騎著一輛我們當時生產的電動自行車,」姚立表示,算起來,這輛車的車齡都超過了15年以上。
彼時的全國市場上,電動車還處於供不應求的時期。期間的電動車企業,一部分和臺鈴一樣,由原摩託車行業轉型而來,一部分是核心供應鏈廠家殺入行業等等。因此,市場上產品突然冒出無數的品牌,但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一方面困擾消費者,一方面也使得行業進入初輪淘汰賽——競爭持續到20072010年左右。
馳騁
20072010年時期的電動自行車行業,進入了歷史上第一次高峰期。
此時,一方面,全國的電動車供應鏈及生產核心基地基本定型,沿從北到南,主要布局在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等四大區域,其中的核心城市則是天津,是為全國最大自行車生產及配套基地;江蘇無錫則為全國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及配套基地。另外,還包括浙江台州、廣東東莞、深圳等中等規模的生產和配套、科技研發中心。
另一方面,電動車品牌開始由分散向集中化發展。所謂的「集中化」,是部分品牌通過全國布局方式而實現的。在這一階段,有些品牌比較思想保守,固守在自己的所謂優勢市場,拒絕全國擴張,這為他們日後的衰弱埋下了隱患,而包括臺鈴在內的現有頭部品牌,則在該階段中,幾乎全部實施了相對擴張戰略,通過拉長產品線、異地投資建廠、建擴建經銷網絡等等,迅速搶佔了全國布局的先機。當然,擴張戰略中,也蘊含了風險因素。
在臺鈴內部,將公司20072009年的階段稱為「馳騁」。這段時期,公司從深圳出發,相繼將生產基地落子無錫、天津,從而正式進駐中國電動自行車兩個最大的市場。
「在投資策略上,我們是先投資一個基地,等到這個基地產出盈餘現金流,然後再投資下一個。早期投資無錫、天津基地,是這樣的策略;之後,投資成都、東莞、廣西等地,也是這樣的策略,這將最大程度避免或控制了投資風險。」姚立表示。
現在回顧來看,由於長期實施擴張戰略,使得一批率先選擇這一戰略的電動車企業,以自生的現金流,通過合理運用於擴大再生產及市場布局,不僅贏得了如今的產能大戰的先機,同時也奠定了在全國各地的品牌競爭基礎。所以,今天的競爭和市場格局,其實早在20072010年就已經埋下伏筆。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擴張戰略的同時,這些打全國牌的廠家,還在積極投入研發和打造各自的升級,開發了一些特殊行業的車款,並在此期間積累技術後,推廣到其他產品系列中。
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會認為「跑得更遠、省電更多」可能關鍵在電池能力上,但姚立解釋,這只是一部分,並非全部。
「『跑得更遠、省電更多』涉及到內部控制系統以及外觀工業設計。」姚立表示,除了電池本身的續航能力之外,電機和控制系統相當關鍵。另外,還需要引入物理學知識和專業,對每款車型的風阻進行計算,同時,對輪胎的摩擦力、輪轂的材質和軸承結構進行科學研究等等,這些綜合因素構成了電動自行車的總續航能力。
姚立的解釋,對此前輿論對電動自行車產業的粗淺認識是一個有力的回應。一個叫做「維修視界」公號,曾發文稱「相比家電行業,電動車行業更低端,缺少壟斷核心技術」。但是,事實是否如此?
以臺鈴的黑科技「雲動力技術」為例,看看其在科技創新上的能力和表現:「雲動力技術」是通過雲存儲、雲計算和雲處理技術,實現電動車遠程控制、模塊運行、多元化應用的增值使用價值,同時運用雲服務平臺,提供智能生活服務。其獨創動力單元模塊,自動檢測車輛動力運行狀態,智能切換電機的最佳效率輸出和最技術壁壘。
更遠
「科技成就夢想」不是臺鈴放在檯面上的口號,而是在公司每一步的發展中,呈現出真正的結果。根據臺鈴公開披露,公司現有600多項專利技術,這些技術均在不同歷史階段演化形成。
「在創業初期,我們調查認為,消費者有『能跑起來,且沒有故障』的訴求。其實,這一基本訴求依然沒有改變。」姚立表示。
對於消費者的洞察,除了公司自己的判斷,臺鈴還委託第三方調研機構取證。也因此,臺鈴對於如今的電動車產品發展方向和使用,做出這樣的總結:跑得更遠、省電更多。
所謂「跑得更遠」,直接挑戰的就是電動車續航裡程這一核心問題,也正是市場競爭的賣點。
「我們最早做產品的時候,就認為電動車的續行裡程是最大的課題,但是由於當時消費者對於電動自行車認識不足,在購買的時候,普遍還是注重產品的外觀設計和顏色,只有大約25%的消費者會注重續航裡程,這些人群主要是快遞和外賣人員。」姚立解釋,在具體調查快遞和外賣人員的需求中,發現這部分人群還有另一個訴求就是充電問題,希望少充電,多跑裡程——這一訴求,其實涉及到省電節能的技術。
最開始的時候,臺鈴為包括順豐在內的快遞公司以及外賣公司的騎手們,通過有關技術的調整和升級,開發了一些特殊行業的車款,並在此期間積累技術後,推廣到其他產品系列中。
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會認為「跑得更遠、省電更多」可能關鍵在電池能力上,但姚立解釋,這只是一部分,並非全部。
「『跑得更遠、省電更多』涉及到內部控制系統以及外觀工業設計。」姚立表示,除了電池本身的續航能力之外,電機和控制系統相當關鍵。另外,還需要引入物理學知識和專業,對每款車型的風阻進行計算,同時,對輪胎的摩擦力、輪轂的材質和軸承結構進行科學研究等等,這些綜合因素構成了電動自行車的總續航能力。
姚立的解釋,對此前輿論對電動自行車產業的粗淺認識是一個有力的回應。一個叫做「維修視界」公號,曾發文稱「相比家電行業,電動車行業更低端,缺少壟斷核心技術」。但是,事實是否如此?
以臺鈴的黑科技「雲動力技術」為例,看看其在科技創新上的能力和表現:
「雲動力技術」是通過雲存儲、雲計算和雲處理技術,實現電動車遠程控制、模塊運行、多元化應用的增值使用價值,同時運用雲服務平臺,提供智能生活服務。其獨創動力單元模塊,自動檢測車輛動力運行狀態,智能切換電機的最佳效率輸出和最大轉速兩種狀態。該專利有效攻破了行業長裡程和強動力無法同時存在的技術壁壘,該系統可以降低電動車的能耗,提高電池的使用壽命。
具體來說,在電機方面,雲動力專用高能效電機,可達93%效率轉化,測試在同等電池容量下,加配雲動力系統的車輛比普通電動車續航提升20公裡;在控制器方面,運用高精度矢量控制器進行高速超前換相,確保定子繞組的磁場與轉子磁場始終保持大扭力值角度,提高轉子扭力即電機動力;在電池方面,雲電池內置納米級晶片,同時採用增容包、聚能網和防凍牆記憶合金技術。
為了充分展現以「雲動力技術」為核心的科技,2020年10月21日,臺鈴通過旗下一款「豹子超能版」的車型(電動摩託)在河南洛陽實地跑測,在只充一次電的情況下,居然跑出了656.8公裡的最遠續航裡程,因此,該款車型不僅刷新了行業紀錄,還獲得了吉尼斯紀錄認證(可查詢吉尼斯紀錄官網)。
按照一次運行656.8公裡的長距推算,如果臺鈴「豹子超能版」充滿一次電,每天運行20公裡,差不多一個月就不用充電。這意味著,臺鈴將「跑得更遠」和「省電更多」進行整合解決了。
基於電動摩託上搭載的這項「黑科技」,會被技術遷移、運用到臺鈴的電動車系列車款上。
臺鈴在科技上的創新,也為行業樹立了標杆。「規模化競爭固然是現階段的手段,但長期以往,還是看哪一家的科技能力更強。」姚立表示。
從早期的初級競爭,到區域競爭,再到跨區域的全國競爭,到如今更大的規模化和科技競爭,現在很快將進入資本化競爭。不說海外資本市場,此前已經3次衝擊A股IPO的愛瑪,在2020年底前已經順利過會(本刊截稿前)。這意味著,在A股票市場,繼新日在2017年上市之後,電動車行業在時隔3年之後,又將迎來新的上市公司,而愛瑪上市後,對於同一梯隊的臺鈴將是利好。
姚立透露,臺鈴一定會向資本市場衝擊,由「產品跑得更遠」變成「企業跑得更遠」。
(註:① 兩輪電動車。寬泛概念是指,安裝有可充電電池或其他電動推動馬達的摩託車、自行車、平衡車、滑行車及其他裝有兩輪的出行或娛樂速度型工具。基於讀者閱讀和理解便利,本刊本期主要的電動車,指電動車自行車、電動摩託車、電動輕便摩託車。②臺鈴的產品線含有電動自行車、電動輕便摩託車、電動摩託車及鋰電車等產品,本文主要涉及臺鈴的產品,無特指的,均為其電動車產品。)*本文首發於《經理人》2021年0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