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在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同濟大學校長陳杰、清華大學教授沈向洋、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之間,有一個「智見未來」的對話。對話中,張文宏又說了大實話,「今天我們的防控是熔斷式的,熔斷就不能人工智慧」,他認為在此次抗擊疫情中,主要還是靠人工調配,人工智慧在其中的貢獻不大。
與此同時,同濟大學校長陳杰也坦言,目前大量現存數據還沒有用於防疫和醫療衛生資源調配中,「不同時空中由傳感器所產生的大量數據如何融合處理,是我們所面臨的巨大問題。」
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杰聚焦「複雜系統智能控制與決策」,他所研究的「分布式智能系統控制」「多智能體協同優化與控制」等研究,正處於人工智慧、控制科學領域的國際學術前沿與熱點。
何為智能體協同?記者曾在陳杰走馬上任同濟大學校長不到兩個月時採訪過他。他告訴記者,一間屋裡6個機器人要同時出門,它們的最高境界是實現自主協同。誰負責開門,誰請「女士優先」,誰把燈關上,誰最後把門關上鎖好,彼此默契而有條不紊。事實上,這種智能體協同,模仿的是自然界生物種群有序運動和集聚彌散現象。
陳杰介紹,上萬隻鳥在空中飛,眾多的魚群在海裡遊,非洲幾千隻角馬遷徙,但它們之間少有碰撞,其間遇樹逢坑或攻擊都會自行躲避。又如蟻群的集聚彌散現象,螞蟻們外出覓食,一旦發現米粒,即發出信息素吸引其他螞蟻趕來,再合力協同將米粒搬入洞中。「在既無全局信息又無領航者的情況下,動物完全靠鄰裡信息感知並自我決策,從而達到全局優化,這就是分布式系統最典型特徵。」
這些令人動容的生物界智慧,將啟發當下如日中天的人工智慧產業。陳杰的研究團隊,已嘗試實現多個機器人運動體在室外複雜情況下的有效自主協同,共同完成某個特定任務。記者看到陳杰所演示的機器人野外運動視頻,這些智能體的任務還包括,「在其中一個出現能力失控、毀傷乃至被『誘騙』的情況下,其餘智能體如何進行自我判斷和故障隔離,並重新調整計劃、繼續完成任務……」
陳杰在大會現場說,未來人工智慧對於數據的學習,要從深度學習,向強化學習、遷移學習、進化學習發展,「對於複雜系統來說,未來世界應該是將物理空間和人類社會空間有效連接而構成的新的信息物理系統,其中,人工智慧幫助人類拓展了自己認識世界的能力、認識世界的範圍,也拓展了人類的思維。」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