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保護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

2021-01-10 閃電新聞

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陸續開展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等相關工作。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恢復,針對各類生態退化和破壞問題,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通過工程的實施,改善和恢復了重點區域野生動植物生境條件,生態聯通性顯著增強,促進了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和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有效控制生態退化、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森林保護與恢復。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例如,中國政府於1998年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累計投入5000多億元,近2萬公頃的天然林資源得到休養生息,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了4個多百分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2000~2017年中國綠色面積淨增長面積和淨增長率分別達135萬平方公裡和17.8%,均排名全球首位,全球新增綠化面積有25%來自中國的貢獻,相當於俄羅斯、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總和。

草原保護與恢復。通過實施退牧還草、草原生態保護和恢復等工程,中國政府推進草原禁牧8000萬公頃、草畜平衡近1.8萬公頃,草原的治理面積超過了6667萬公頃。全國重點草原超載率已持續多年下降,截至2018年底,全國重點草原平均超載率降低到10.2%,較2006年降低23.8%。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例,通過一系列草地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工程的實施,草原植被蓋度由過去的50.2%提高到了56.8%。

溼地保護與恢復。目前,中國有國際重要溼地64處、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156處、國家溼地公園899處,全國溼地保護率達到52.2%。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為例,2000~2018年,湖泊數量由原來的4077個增加到5849個,黃河源「千湖奇觀」再現。

荒漠化與沙化防治。自2004年起,我國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開始出現「雙縮減」, 荒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的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的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裡,在荒漠化防治方面提前實現聯合國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目標。

中國政府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與恢復,實施的系列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重大工程,已成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履行國際公約的標誌。2020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全面部署了9項重大工程、47項具體任務,力爭到2035年實現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6%,森林蓄積量達到210億立方米,草原植被綜合蓋度達到60%,溼地保護率達到60%,75%的可治理沙地得到有效治理。中國採取的一系列重要舉措,不僅是國內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的現實需要,也是更好履行國際公約的客觀需求,對全球生態治理、共謀生態文明、推動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編輯:孫魯軍

相關焦點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的中國經驗 2020-10-12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
    本報訊 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於明年在雲南昆明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克裡斯蒂娜·帕斯卡·帕梅爾女士在昆明接受了中央駐滇、雲南省和昆明市20餘家媒體記者集體採訪。
  • 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生命共同體 (四)
    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生命共同體 (四) 2020-10-08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文明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人民網北京5月22日電(記者 餘璐)今年5月22日,是第20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日,是聯合國環境署提議的旨在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性主題紀念日,定於每年的5月22日。
  • 專家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國智慧
    《戰略計劃》規劃的遠景是一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世界,即「到2050年,生物多樣性受到重視、得到保護、恢復及合理利用,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實現一個可持續的健康的地球,所有人都能共享重要惠益」。《戰略計劃》的總目標是:採取有效和緊急的行動,在2020年以前制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以確保在2020年之前,生態系統有復原能力並繼續提供主要服務,從而能夠保障地球生命的多樣性,為人類福祉和消除貧困做出貢獻。
  • 國際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保護
    5月22日是聯合國大會確定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在這一天,很多國家都會舉辦各類宣傳活動,用宣傳生物多樣性的相關知識來喚起人們對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當全球化讓世界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時,任何一個區域環境的優劣往往會影響各國民眾的福祉,也因此生態資源的保護就已成為全人類應該關注的話題。2020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我國將將圍繞《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確定的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進行宣傳。
  • 城市生物多樣性框架研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達成人與自然新共識
    2019年3月,韓正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會議上強調,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進一步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新華社)2019年9月,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與《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共同發布大會(COP15)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Ecological Civilization-Building a Shared Future
  • 生態頭條 | 凝聚共識 攜手共進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將以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契機,積極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與經驗,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與各國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呼籲攜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記者高敬、戴小河)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24日說,中方呼籲各方堅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主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調動資源,積極參與「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制定進程,推動全球層面相關問題的妥善解決。
  • 關愛自然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關愛自然,刻不容緩」,倡導人們重點關注生物多樣性,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從高山到大海——關愛環境,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作者:原嘉怡)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 凝聚共識 攜手共進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關係人類福祉和未來。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將以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契機,積極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與經驗,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與各國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凝聚共識攜手共進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關係人類福祉和未來。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將以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契機,積極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與經驗,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與各國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人類的未來:公眾科學素質與...
    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人類的未來: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分論壇第六場!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公眾科學素質與生態文明建設」專題論壇線上分論壇第六場「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地球生命共同體與人類的未來(Building Glob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Community for All Life on Earth and the Future for Mankind)」將於12月4日(周五)正式開啟。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的中國經驗
    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陸續開展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等相關工作。通過工程的實施,改善和恢復了重點區域野生動植物生境條件,生態聯通性顯著增強,促進了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和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有效控制生態退化、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森林保護與恢復。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
  • 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共有一個家園。為實現人類永續發展,我們需要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一個清潔美麗的地球,一個開放包容的地球。今年,中國將在昆明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這次大會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繪製未來1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我們要攜手努力、抓緊行動,確保大會取得積極成果,共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2021「COP15」將在昆明舉辦 生態文明成為大會主題(人民日報)
    、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多個層次。近年來,生物多樣性也涉及「人」與文化層面。生態文明理念開始融入保護機制。2019年9月,生態環境部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共同發布了COP15大會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一主題,旨在倡導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努力達成公約提出的到2050年實現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分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鹹寧十部門聯合開展雲直播活動
    香城都市報訊(記者陳志茹 通訊員明聰)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活動現場展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牌60餘塊,既有生物多樣性小百科,水產資源、中藥材、野生動植物保護情況介紹,還有相關部門和各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展示,充分展現了鹹寧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的生態之美、環境之美、和諧之美。
  • 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共同的呼聲,將有利於環境保護和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對人類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需要全人類共同採取迫切行為生命無所不在,從熱帶雨林上端離地數百尺的地方、澳大利亞的沙漠,到深海火山熔巖的縫隙,處處都有生命。浩瀚多樣的生命形態維繫人類的生存,也確保清潔的空氣與水,這些驚人豐富的多樣性如何形成?又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使萬物凝聚在一起維持平衡?
  • 「生態滅殺」要不得 保護生物多樣性才安全
    面對這樣的客觀自然現象,難道我們一概都要進行生態滅殺嗎?錯誤對待野生動物帶來深刻教訓生物多樣性代表著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種、遺傳資源和生態系統的豐富程度,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也是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標誌。
  • 今天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入侵則是指外地生物進入另一地區,因為在此地區沒有天敵,會較快繁殖而形成種群,打破本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本地物種的生存造成威脅。生物入侵是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提供人類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纖維、油料、橡膠等重要的工業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