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時代報》報導,小小鳴蟲,養在家裡聽聲音,不僅自己「玩」,甚至還用來給寶寶助眠,讓媽媽開心……申城年輕人中,「蟲男蟲女」們玩出新花樣。但專家也提醒,玩蟲有道需注意分寸。
「綠色噪音」讓人心情不錯
「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玩,一年四季養直到現在。」新晉升奶爸的80後白領「瀝青」對記者說,鳴蟲和自己工作毫不搭界,之所以養算是自然而然的文化傳承,「上海人的習慣,到了夏天總要養蟈蟈、蟋蟀。」他覺得尤其是寂靜的冬天,聽到熱鬧的蟲叫會覺得很開心。但因目前照顧寶寶精力不足,現在養的數量較少,有當季的大黃蛉、金蛉子、蟈蟈等種。
這位白領奶爸把鳴蟲低頻率、有節奏的聲音稱之為「綠色噪音」,離寶寶不能近,放隔壁遠遠傳來,會有助於睡眠,「起碼寶寶不反感。」
辣媽白領瑩瑩養鳴蟲則是意外。她說媽媽身體不好不常出門,待在家裡常悶悶不樂。起初是為給孩子玩,買了只蟈蟈放在家,沒想到媽媽情緒好了很多,現在一聽不到蟲聲就悶悶不樂。所以,她也就成了「蟲女」一枚。
帶蟈蟈到單位差點被「毆」
「我都快被同事群毆了!」曾把蟈蟈帶到辦公室的鳴蟲愛好者非非也說了自己的遭遇,去了不到5分鐘就開始嗷嗷叫個不停,「我不斷被同事抱怨,再也不帶了!」
不過,也有白領碰到的情況相反。「剛買了大黃蛉來到辦公室,同事們聽到後都覺得新奇好玩。」靜安區白領陸小姐說,同事們聽到清脆的叫聲,發現是大黃蛉後都覺得很有趣。她的同事都很喜歡綠植,在這樣的環境裡配上蟲鳴感覺很協調。
近日,記者走進萬商花鳥市場,蟈蟈被攤主們放在最外面,價格最低的是10元一個的鐵蟈,北京蟈蟈15元一隻。大黃蛉價格很「亂」,從四五元到幾十元都有。據一位從事8年鳴蟲生意的業內人士介紹,當前在南方鳴蟲市場,受白領青睞的是金蛉子、大黃蛉、紫竹蛉和油葫蘆,被稱「四大鳴蟲」。
「玩蟲」需注意工作環境
「上班不敢帶大型鳴蟲,頂多帶蛉蟲,也要包很多層,放在包裡偷著樂。」有愛好者坦言,玩蟲是種愜意,是海派文化的傳承。「小黃蛉等鳴蟲的聲音會穩定情緒,令人放鬆。」中科院昆蟲博物館館長殷海生告訴記者,白領「玩蟲」需注意工作環境,不要帶叫聲較大的蟲去。「此外,不提倡用動物製品做蟲具,也不提倡野採。」殷海生說,象牙等動物製品不允許交易;野採一兩隻還可,但不要毀滅性捕捉,養蟲本身是「為親近自然。所以更要關愛自然,關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