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振動力學知識解密央視科普節目

2021-03-01 聲振之家


來源:漫步力學(ID:Walking-mechanics)

作者:張天程 天津大學 

近日,央視一套播出的《加油向未來》科普節目中有這樣一個實驗,吊在同一個繩子上的兩個鞦韆,在兩鞦韆搭載質量相等的情況下,拉起其中一個鞦韆並釋放,隨後兩個鞦韆的擺動此消彼長,相互交替,直到停止。節目嘉賓張雙南教授從柔性繩子的能量傳遞存在延時的角度給出了定性解釋。

實際上,這是一個自由振動的問題,可用振動力學的理論加以解釋。建立模型如下圖,兩個鞦韆看作兩個單擺,因兩個鞦韆主要作前後擺動,因此忽略掉X方向和Y方向的運動情況,只考慮Z方向的運動。

另外,考慮到AC段與CE段、BD段DF段與是同步擺動的,所以兩個擺可以看作是繞AB擺動的,則可進一步簡化模型如圖,其中繩子在Z方向的作用相當於一條彈性的弦,因此簡化為彈簧。

系統僅有兩個自由度φ1和φ2,設兩個鞦韆的擺長均為l,人體質量為m,AC、BD段長為h。以靜平衡位置為零勢能位置,應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動力學方程。

動能:

勢能:

拉格朗日方程:

得:

因擺幅較小,所以sinφ1≈φ1,sinφ2=φ2,原方程化為:

可解得

其中

其中為初始條件。

在節目中,開始給了其中一個鞦韆一個初始位移,因此,可得初始條件為

代入方程,解得

因為繩子在Z方向的剛度k很小,因此

相差不大。

因此φ1,φ2可以看作頻率為ω1-ω2/2的簡諧函數,其中φ1為餘弦函數,φ2為正弦函數,因此兩者相位差為π/2,其中一個擺振幅最大時,另一個擺振幅為0。例如,取ω1=49,ω2=51,繪製時間歷程圖如下。

從圖中就可以看出節目中兩個鞦韆的振幅此消彼長變化的規律。

參考文獻

謝官模. 振動力學(第二版).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11:116-119.

聲明:本微信轉載文章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並不意味著支持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央視《地理·中國》解密恩施地質奇觀
    如今,這一令世人稱奇的地質奇觀也引起了央視大型科普欄目《地理·中國》的青睞。1月9日下午,在經過數月的拍攝後,中央電視臺CCTV_10、《地理·中國》欄目播出解密恩施暗河的《峽谷探秘》節目,以翔實的資料和實地拍攝的方式在展示恩施神秘地質奇觀的同時對其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
  • 央視少兒節目主持人為涼山兒童講授海洋知識
    央視少兒節目主持人為涼山兒童講授海洋知識       本報訊(陳青冰記者楊藝茂)6月3日,央視著名少兒節目主持人鞠萍姐姐帶領52名大涼山的貧困兒童,來到成都海昌極地海洋公園,在這裡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特別的
  • 將科普還原為大眾本色——央視科教頻道《科學動物園》節目創新價值
    節目將視覺空間設計從傳統的專題類小型演播室改造成具有現代科幻風格的大型演播室現場,以精緻的敘事方式和節目結構給科學以更加開闊和絢麗的殿堂感,使科學不再是小眾的文化產物,使科學家不再是少數社會精英。節目的敘事空間的拓展,使得科學傳播題材受到了應有的電視禮遇,使其開始具備廣泛的社會意義和大眾性特質。應該說,這是央視科教頻道的傾心之作。
  • 楊利偉解密航天服 央視「重現」出艙畫面
    在上周日(8月13日)晚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的向未來》節目中,再度復刻中國人首次太空出艙的偉大一幕。航天英雄楊利偉帶著兩套航天服現身,不僅與科學顧問張雙南一起講解航天航空實驗原理,還與13歲中學生一起「再現」經典出艙畫面。   楊利偉解密航天服袖口鏡子 觀眾點讚設計巧思   當艙內、艙外兩套航天服赫然陳列在《加油!向未來》的舞臺上,便成為「加油」、「未來」兩隊隊員的視覺中心。
  • 21年了,宣傳科學、破除迷信的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
    播了21年,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如果這是一檔正經的科普欄目,恐怕會死得悄無聲息。但強就強在,《走近科學》融合了悲哀與興奮、嚴肅與荒誕,比第六代的現實主義電影,更具寫實功力,給共和國人民提供了最具刺激性的電視娛樂。這是一個神奇產物,它的誕生,背後有一段宏大的歷史。
  • 楊偉光 解密央視
    後來決定,把欄目的廣告費給他們用,他們自己掙的錢,可以先用上嘛。實行了這個制度之後,全國各地的人才都匯集到中央臺,收入不低於臺裡的老職工。人物周刊 :用「臺聘」的方式招了哪些人?楊偉光:比如白巖松原來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水均益原來是新華社的,都是「臺聘」來的。水均益成名以後,新華社有的同志就說,水均益原來在我們這裡算什麼啊,怎麼一下成名了呢?
  • 央視·創新進行時|科普節目出現如此低級錯誤,是化學太難嗎?
    期間小編看了不少電視節目,包括央視科教頻道的「創新進行時」。在名為《探秘廢舊家電拆解》的一期節目中,對冰箱的製冷劑做了這樣的介紹:節目內容:有一種冰箱製冷劑根據節目中的說法:不含氟利昂冰箱製冷劑為R600,R600通常叫環戊烷。那麼,實際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 新聞 | 海洋學院助力央視新聞「奮鬥者」號萬米級海試直播
    期間,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心推出「挺進萬米深海」特別節目,對海試活動進行了全程直播報導。海洋學院師生受邀參與節目直播活動,利用學院高水平的實驗設施和條件,與央視記者一道,精心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同步模擬實驗和科普講解等,助力直播節目順利完成。
  • 央視《第一動畫樂園》六一特別節目全新上線
    近期,央視一套欄目《第一動畫樂園》推出「六一特別節目」,為全國小朋友「六一」獻禮,特別節目將於6月1日18:20播出。央視一套《第一動畫樂園》欄目(原來的《動畫城》)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一檔面向0-14歲的少年兒童、以播出國內外優秀動畫片為主的節目。《第一動畫樂園》已成為央視一套的常規日播欄目,每周一至周五播出。
  • 喜馬拉雅聯合華大基因上線抗疫科普節目《戰疫》
    1月30日,喜馬拉雅聯合國內基因測序龍頭華大基因推出的解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科普節目《戰疫》正式上線。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齊心協力開展病毒防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圍繞這一重大社會公共衛生事件,《戰疫》由華大基因CEO尹燁主講,節目提供來自抗疫最前線的實時動態報導,並邀請專家全面解讀疫情,關注疫情成因與真相,給出專業的防治建議,讓每一個人學會科學地保護自己和他人。新冠比SARS更厲害嗎?華南海鮮市場是否是新冠源頭?高溫、酒精能殺死病毒嗎?「萬能神藥」維C、板藍根還有用嗎?
  • 央視綜藝節目的正確打開方式
    作為最早發現這個新寶藏項目的創新管理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創新工作部門負責人湯浩參與了《你好生活》方案的提升策劃和製作統籌管理工作,他表示:「節目播出後的反饋證明了我們最初確定的節目方向是正確的,首先是關注青年群體,傾聽青年人的所感、所思、所求,用青年人最能接納的方式走入他們的內心;第二是挖掘成長曆程,每期節目展開不同的人生主題,各路嘉賓通過分享、碰撞和升華,娓娓道來成長的智慧,幫年輕觀眾錨定人生的坐標
  • 廈大一小夥亮相央視,向大家介紹「萌萌噠」水母
    7日晚上,央視科教頻道的《科學動物園》欄目來了一名廈門大學的小夥子尼紫泰。他在節目中生動講述了海月水母的「長生不死」,並現場給水母餵食。其實,最近兩年,尼紫泰一直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做科普,介紹不同水母的特點。此外,他還設計一套水母表情包,用「萌萌噠」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了解水母。
  • 中國最沙雕科普節目盤點:《走近科學》只排第二?
    讀過足夠多書的人當然對節目的科普感到不屑一顧,可是,這些人也並不是《走近科學》真正的受眾。《走近科學》節目一開始成立的目的,是做科普教育。央視那時對節目實行末尾淘汰制。2003年,《走近科學》被亮了黃牌:節目沒人看了,還有個鬼的科普作用?收視率再不行就不要播了。
  • 央視科學解釋奧特曼變身,遭到奧特曼粉絲的無情嘲諷
    就在那瞎編,說的全是廢話,這是昨天央視剛播出的科幻地帶,科學分析的內容,我覺得還是有教育價值的,奧特曼本身就是科幻特攝片,節目組用詳細的數據,圖片展示,把空想科學讀本的一些信息展現,如果強行實現會怎麼樣?這些簡單的問題可能讓所有人都感到困惑,這本書是從真正科學的角度來討論的。
  • 報告文學《中國鐵路第一大案解密》獲央視推薦
    2019年8月,王仲剛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鐵路第一大案解密》首發式在京舉行。  驚心動魄的崢嶸歲月、曲折驚險的破案故事,《中國鐵路第一大案解密》一經面世,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近日,央視科教頻道《讀書》欄目播出《鐵路警察 王仲剛》,再次向全社會隆重推薦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鐵路第一大案解密》。
  • 央視新聞入駐喜馬拉雅 四檔王牌節目資訊用聽知曉
    1月1日,央視新聞正式宣布入駐喜馬拉雅,上線《新聞聯播》《早啊,新聞來了!》《主播說聯播》以及《夜讀》四檔王牌節目。用戶可以通過喜馬拉雅App、車載系統、小雅智能音箱等不同方式,隨時隨地聽到央視新聞帶來的最新資訊。
  •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會產生何種影響?金羊網  作者:陳亮  2020-10-12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為讀者「解密」黑洞。
  • 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丨魚類稱霸
    《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正在熱賣中點擊了解更多即可購買恐魚,圖片源自《解密物種起源少年科普叢書》恐魚是較原始的盾皮魚類,在泥盆紀曾經繁盛一時,統治著當時的古代海洋。體表有鱗,並有供呼吸用的內鼻孔和鰾;頭骨構造、牙齒的類型及肉鰭骨骼的排列方式,都與早期的兩棲動物相似。它們就靠內鼻孔、鰾和肉鰭的優勢,慢慢地靠近陸地。由此看來,它們的身體已經在為登上陸地做準備。在約3.7億-3.6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地球上的氣候開始變化,許多湖泊乾涸、水質變壞。
  • 科普節目《從地球出發》:宇宙飛船即將啟航,你準備好了嗎?
    江蘇有線收視指南 《從地球出發》是國家廣電總局指導的天文科幻科普節目,引入電影團隊、科幻大咖、科普達人合力加盟,精心呈現若干段引人入勝的科幻大劇。
  • 激發中外少兒潛能 央視聯手心理學家制電視節目
    中新社北京六月二十三日電 中央電視臺今日在北京宣布推出一檔全新的少兒節目——「非凡少年」第二季《起飛行動》。  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專家策劃指導下完成的這檔節目,以「情境測試 激發潛能」為理念,通過一系列外景任務挑戰測試和虛擬演播室的情景化測試,讓兒童的創造力隨《蒙牛未來星非凡少年》(簡稱「非凡少年」)第二季的非凡之旅一同「起程」。  注重培養兒童創造力的「非凡少年」自二00六年六月開播至今,已滿一周歲。節目受到少年兒童及家長的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