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晶片業披荊斬棘,大樹已生根,技術封鎖更加利好

2021-01-08 東城觀星

說到晶片,這是國人心中隱隱的痛,每年從國外買晶片的花費已經超過了買石油。因為美國的限制,我們國家晶片產業在發展的道路上遇到了新的困難。其實,在歷史上,我們的計算機研發一直都在努力,只是因為一些特殊因素,我們被國際先進水平給甩下了。

一、華羅庚力主中國計算機研發事業

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意識到電子計算機的重要性,並開始著手進行相關的研發。那個時候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才剛剛面世不久。之所以我國能這麼早意識到計算機的重要性,主要歸功於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華先生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就已經意識到計算機的重要性,並向當時的國民政府提出建議,要求國家派學員到國外去學習計算機的先進技術,並制定了較為詳細的計劃。

那個時候,通用計算機雖然還沒有研發成功,但西方已經有了近200年的計算器研發經驗。當時已經有了可以計算積分的計算器和求解方程的計算器等多種專用計算器。西方國家把電子計算機列為二戰取得勝利的第四大功勳。給日本投遞原子彈的B29遠程轟炸機,就使用了計算機進行輔助研發。華羅庚先生預測,在以後的國防和工業上,計算機的用途會越來越廣。要求國家儘快安排人員出國學習計算機技術,先進行仿製,然後進一步自行研發,甚至希望能發明新的計算機和新的算法。

但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和官方科研機構沒有意識到計算機的重要性,也就沒有落實華羅庚的建議。

後來1946年,華羅庚先生到美國去學習,終於接觸到了計算機研發的前沿。在美國,華羅庚先生接觸到了馮·諾伊曼和戈德斯坦,這兩位都是現代計算機研發史上的重量級人物,前者是第一臺現代意義的通用計算機EDVAC的技術顧問,提出了馮·諾伊曼結構,後者參與了世界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的研發。華先生與他們進行了學術交流,並於1950年從美國帶回了一些計算機資料。可見華先生始終堅信,我們的國家非常需要計算機這樣的利器來發展。

由於計算機的研發需要物理學、電工學、數學等多方面人才,華先生本人只專長於數學,回國後並不能直接主導計算機的研發工作。但華羅庚先生的遠見卓識,確實帶動了中國計算機事業的發展。早在1951年,就力主國內開展電子計算機的研究。1952年,成立中國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研究小組。1956年,國家把計算機納入12年科學發展願景規劃中,並列為四大緊急措施之一。

1958年8月1日,中國仿製出了第一臺小型通用數字計算機103機,次年九月仿製出了首臺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104機。當時正是中國原子彈研發的關鍵時期,兩臺計算機在原子彈研發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由於原子彈研發涉及的計算量很大,除了這兩臺計算機以外,不得不大量使用算盤和手搖計算機來完成相關計算。需要說的是,雖然稱為大型計算機,104機的算力只有10000次/秒,現在我們使用的主流手機算力都是它的一千萬倍以上,可是我們很多人卻只會用這樣先進的設備來聊天看電影,或者控制幾個小人打架。如果有時光機,真想給當時的科研人員送幾臺電腦過去。

後來的計算機研發越來越順利,兩彈一星的後續研究,基本都用上了國產十萬次每秒以上的計算機了,而且是自主研發的。算力越來越強,壽命也越來越長。服務原子彈和氫彈研發的主要還是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到1964年11月,已經自主研發出了第二代計算機——電晶體計算機。再到70年代,已經研發出了第一臺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1976年第一臺大型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013研發成功。

後面的事情,就進入晶片時代了。由於軍工國防的需要和工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在大型計算機方面的研發一直比較重視,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到了2012年以後,更是多次研發出了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二、晶片沉浮記錄,用市場帶技術

晶片方面,我國從70年代開始入門,到八十年代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如果堅持獨立自主,也許會形成一個優勢領域。但隨著國家經濟市場化進程的推進,晶片產業和大飛機一起逐漸走向了衰退。國產技術迅速被引進的技術替代,產業鏈也逐漸衰落。其實這時候如果能夠跟國際先進水平接軌,也是不錯的結果。但由於當時行政審批程序繁瑣,很多設備訂購的時候先進,真正運回來使用時,就已經落伍了。再加上後來歐美國家開始對我國實施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封鎖。我們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時期,被臺灣和韓國的電子行業迅速趕超,並遠遠落在了後面。

2006年,國家核高基計劃推出以後,國內晶片產業重新開始發力,全產業鏈逐漸恢復起來。到現在為止,我國的晶片產業,從設計到生產再到封裝測試,從生產原料到生產耗材再到生產設備,都已經有了布局,雖然說都還不算強大,但從全產業鏈層面解決了從零到一的問題。

我國自主設計研發了龍芯通用晶片,設計並生產了航天軍事專用特種晶片,設計研發了超級計算機用260核專用晶片,華為公司又設計了世界頂級性能的手機晶片,這些都是我國晶片設計行業的成果。

晶片生產上,臺灣愛國人士張汝京組建了著名晶片生產企業中芯國際,目前已經解決了14nm晶片的生產問題。該公司先後引進多位技術大牛人物,包括當下熱門人物梁孟松和蔣尚義都曾經是臺積電發展的功臣。除了中芯國際,國內還有很多晶片生產企業,也都能夠進行晶片的生產。包括華為、比亞迪等公司在內的很多高技術大公司,也開始入局晶片的生產。設備和耗材領域,我國雖然總體上工藝水平並不先進,但幾乎在每個領域都有布局,相關企業利用國內的多樣市場已經站穩了腳跟,未來實現趕超並不是沒有可能。

我們相信困難是暫時的,雖然技術還不夠先進,又面臨著強國的限制,但我們有技術、有人才、有市場,未來通過國內市場,一定可以培養一個完整而又先進的晶片產業鏈。我們要知道,國內的晶片市場可不僅僅是手機晶片和電腦晶片這麼簡單。真正的市場要大得多,各種網絡設備包括基站、路由器等,電視、空調等各種家用電器包括小家電,各種智能設備,兒童電動玩具,汽車,工業物聯網用晶片,甚至還有航天和軍工專用晶片等等,特別廣大的一個市場,而且絕大多數設備並一定不需要7nm甚至5nm這樣的先進工藝。這些晶片市場足可以養好中國一個晶片產業鏈,隨著升級換代逐漸趕超西方不是完全不可能。

到時候,國外企業想重新返回這個市場時,將面臨非常殘酷的競爭環境。

美國制定各種限制措施,短期來看確實給我國的晶片產業發展帶來很大的困難,但長遠來說是對中國有利對美國企業有害。要知道近些年,美國晶片行業增長速度是整個GDP增速的幾倍,可以說晶片行業是美國經濟的主要引擎之一。但最近歐洲開始全力打造高端晶片的完整產業鏈,避免在特殊情況下被卡脖子。如果未來丟掉了歐洲市場和中國市場,美國的晶片行業將面臨什麼樣的困境可想而知。就像當年穀歌公司,主動退出中國市場,現在即使回來,也很難有大的市場表現。後悔藥,可不好買。

三、未來發展

在做好晶片產業布局的同時,我國的科研力量一直都在緊跟世界潮流,研發未來的新技術。比如雲計算領域,我國已經發展出僅次於美國的雲計算能力,只要結合成熟的5G技術,國內手機和電腦市場可能面臨新一輪洗牌。因為現在人手一個高性能手機和高性能電腦是對資源的很大浪費。通過雲計算布局,完全可以讓手機使用廉價晶片藉助雲計算資源,執行現有的手機、電腦甚至超級計算機功能。很多人說雲手機玩遊戲不好使,不用急,現在世界範圍內正在開發雲遊戲,一旦雲遊戲大批量上市,我們的手機真就不需要那些性能過剩的手機晶片了,而且可以自由切換遊戲,不用擔心內存不夠。那些高端的晶片,最終的走向只能是專業計算機和雲計算中心,不再成為限制百姓追求娛樂體驗的絆腳石了。

除此以外,我們的九章量子計算機面世告訴我們,我國一直在量子計算領域投入研發力量,已經走到了世界的最前沿。未來誰先實現真正的通用量子計算機,中國將成為有力的競選者。未來量子計算機的硬體標準和軟體標準,必將不再完全由西方來制定。

晶片行業,我們在看到眼下困難的同時,必須堅定信心,堅持獨立自主,走過這段困難時期,就是一片彩虹。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努力發展經濟和科技,我們必將成為那個難以被限制的強國!

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大家別忘了關注我的帳號,我會持續創作優質內容反饋大家的關注!

相關焦點

  • 這項中國技術突破了外國封鎖,還分享給全世界!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這是一條壯闊的道路,也是一段輝煌的徵程。新中國如何一步步走上現代化道路,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石化在其中又做了什麼?今天起,與你一起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外國的技術作為秘密,一直在封鎖中。中國人經過多年的研究,終於突破了技術封鎖,不僅著書成說,還用英語分享給世界。這種毫無保留、奉獻人類的精神,值得我們點讚。
  • 雷射女神侯靜:突破美國技術封鎖,讓中國領先30年,我國的驕傲
    ,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一位東方的女神伸出纖纖玉手,推開了那扇阻擋在前方的門,她就是中國雷射女神——侯靜。進入大學之後,侯靜開始了更加刻苦努力的生活,她的心裡一直燃著一朵小小的火花,那就是為國爭光,她一直為了自己的夢想和信念努力著。終於,苦心天不負,因為她在大學時名列前茅,畢業後被保送,進入中國科學院深造,成為一名碩博連讀生。她的導師是我國著名的光學專家姜文漢老師,這為侯靜日後從事雷射研究埋下了一顆種子,只等天時地利,生根發芽。
  • 西方費盡心機封鎖的技術,被我國80歲科學家攻破,成功領先歐美
    此前,我國在碳纖維技術領域十分落後,但現在,毫不誇張的說,如今我們在碳纖維技術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雖然這條路我們走得很艱辛,但最終勝利的成果卻讓我們感到很是欣慰。在這裡尤其要感謝我們的科學家師昌緒,因為20年前,碳纖維技術基本上全都是掌握在西方國家的手中。
  • 德專家:中國晶片科技若自研成功,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將失去意義
    儘管我們在某些技術上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但在部分領域我們仍然很薄弱,甚至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例如,晶片,航空發動機等,因為我國起步較晚,加上受到西方國家的封鎖,所以我們在部分領域與西方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不過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追趕的腳步。而西方國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我國的技術取得突破。因此,一些德國專家表示:如果中國頂尖的晶片研發成功,美國將無法再對中國施加技術封鎖。
  • 華為成功突破晶片封鎖局面,光子晶片更加出色,白宮封鎖註定失敗
    01華為成功突破晶片封鎖局面,光子晶片更加出色,白宮封鎖註定失敗華為遭到美國打壓是國際上面公認的,但是在部分專家看來華為並不會因為此事而受到過多的影響,反而是在美軍的打壓下意識到依靠他國的不利之處,從而將自己的技術水平再次提升,令他國的制裁無法起到任何的作用。
  • 在美蘇和歐洲的封鎖下,中國航天為什麼能生機勃勃?
    在上世界中葉,航天事業首先在發達國家生根發芽。蘇聯首次實現了載人航天,美國的阿波羅工程也緊隨其後完成。但是中國的航天事業卻一直備受美蘇和歐洲國家的壓制和封鎖,但是中國依然在1970年成功發射了首枚運載火箭和首顆人造衛星,此後中國航天事業就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有新成果,為什麼在美蘇和歐洲國家的竭力封鎖下,中國的航天事業依然能夠生機勃勃?
  • 美國嚴密封鎖的技術,被中國女博士成功突破!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一路上經歷了無數次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與限制,經過中國科研人員的潛心研究與不懈努力,現如今的中國科技發展十分迅速,已經在國際上擁有了一定的地位,還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這項被美國嚴防死守的技術,竟被中國女博士成功突破,實在是巾幗不讓鬚眉!
  • 突破回收關鍵技術,西方封鎖被衝破,中國豪奪「全球首次」
    眾所周知,中國的發展也是經歷過一段黑暗時期,在之前我們的綜合實力還是有待提升的,當然在很多方面也落後於西方國家,以至於我們在發展的時候受到了很多限制。在很多技術上西方國家對我們進行壟斷,但是這並沒有讓我們停停下發展的腳步,反而給了我們更多的動力,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中國努力發展的成果,突破回收關鍵技術,西方封鎖被衝破,中國豪奪「全球首次」。
  • 封鎖已成為過去式,美國又一核心技術正被華追趕,地位比晶片重要
    如今中國已經在某些領域遠遠超過了美國,這讓其一度氣急敗壞的奮力追趕,可好不容易追上了中國的步伐,我國又在其他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近日,據媒體報導,美國又一領域正在被中國趕超。而這一領域的地位甚至比晶片還重要,那就是衛星技術。
  • 我國突破太空技術難題,掌握核心科技,封鎖已成過去式
    當年的阿波羅計劃對美國來說是舉國之力, 中國的神州和嫦娥到目前為止,相比國力都是小錢。 這個跟技術水平有關係,但是跟錢的關係更大, 美國想重返月球也不容易,說2017年重返月球,計劃也被取消了,難道現在的技術還不如六十年前嗎?
  • 人類即使突破光速也不能星際旅行,外面的「封鎖」更加可怕
    人類即使突破光速也不能星際旅行,外面的「封鎖」更加可怕!你知道嗎?其實,即使人類突破光速,也無法進行星際旅行,這是因為外界的「封鎖」更加驚恐,從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起至今,實際上,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然形成了質的飛躍,從而導致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踏入一個誤區,部分人甚至認為人類改造大自然、改造宇宙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不少人也因此認為,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將會步入如今無法想像的階段,此時的人類,能夠自由、肆意的穿行在宇宙中,顯然,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 人類即使突破光速也不能星際旅行,外面的「封鎖」更加可怕!
    人類即使突破光速也不能星際旅行,外面的「封鎖」更加可怕!你知道嗎?其實,即使人類突破光速,也無法進行星際旅行,這是因為外界的「封鎖」更加驚恐,從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起至今,實際上,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然形成了質的飛躍,從而導致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踏入一個誤區,部分人甚至認為人類改造大自然、改造宇宙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不少人也因此認為,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將會步入如今無法想像的階段,此時的人類,能夠自由、肆意的穿行在宇宙中,顯然,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 他回國研發"中國芯",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已用於空軍重大項目!
    近日,據俄羅斯工程科學院消息,中國五位科學家:龍騰、王立軍、張丹、莊巍、李永勝,當選為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已進入俄羅斯工程科學院官方網站最新公布的外籍院士名單。回國後創辦晶片設計公司,多次承擔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擁有多項專利,領導中國第一塊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GNSS多系統衛星導航SoC晶片量產,獲得中國衛星定位導航協會優秀工程和產品獎,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
  • 輪到我國封鎖技術了,中國這一技術領先全球,美國也比不上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們國家與他國之間的差距非常大,中國落下了其他國家很長一段路,但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國非常注重在經濟軍事上的發展,通過不斷的努力提升,我們國家憑藉著超強的實力站在了世界前沿。中國現在從經濟再到科技再到軍事在國際上都有著極高的聲望,雖然在這期間我們國家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但是中國都挺了過來,在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政策的時候,我們國家也從未放棄過。在此之前都是他國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現在終於輪到我國封鎖技術了,我國這一技術已經領先全球,就連美國都比不上。
  • 美國專家:中國這項科技突破技術封鎖,德日禁令淪為「笑柄」
    中國目前被其他國家封鎖的關鍵技術多達35項之多,其中每一項技術封鎖,對中國造成的損失都是非常大的,一步落後就步步落後,在光刻機和晶片領域,我們就嘗到了很大的苦頭,因此中國在近些年大力投資科研力度,希望在更多的領域實現自由化。
  • 中國院士研製出KBBF晶體,雷射武器穩了,15年後美國突破中國封鎖
    眾所周知,在我國剛成立之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中國懷有敵意,特別是美國對我國進行了長期的技術封鎖,在這方面做得太絕了,並用許多卑鄙的手段迫使許多國家中斷了與中國的技術交流。現在,中國又變得更加強大,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中國也可以對美國實施技術封鎖了。現在美國反過來還要求中國分享技術,但中國知道自己技術的戰略意義,下令禁止出口,這使得美國非常不情願,曾經呼籲中國在國際上分享技術。
  • 中國北鬥:三十年磨一劍,打破美國封鎖
    也正因如此,突破美國的技術封鎖,打造屬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這件事被逐漸地落到實踐中來。    而現在的北鬥系統經過許多年的發展,已將漸趨完善,已經與美國的GPS、俄國的GLONASS、歐盟的GALILEO一同成為了聯合國認可的衛星系統供應商,並且已經與超過100個國家籤下了合作協議,讓世界上更多的國家認可、使用中國的北鬥系統。  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時,中國就已經開始探索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道路,並確立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 我國晶片產業能否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從航空航天到金融保險從衛生醫療到家用家電,晶片幾乎在每個行業都有所應用,可是由於我國晶片技術起步較晚,和國外的技術封鎖,導致我國所使用的晶片大多依賴進口,而當今世界絕大多數晶片都是採用矽基材料的集成電路,像矽以外材料做成的集成電路包括鍺,砷化鉀,石墨烯和碳,一直都是半導體領域的前沿科技
  • 中國再次攻克世界難題,發動機技術取得新進展,美國:已無力阻攔
    在此前的數十年間,各個西方國家都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即便在今天,也有不少國家依舊如此。不過即便他們不提供幫助,我國科研人員們也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取得了一項項突破。比如今年我國成功發射的天文一號以及北鬥衛星,讓國人和世界各國讚嘆不已。
  • 憑一己之力讓美國感受被「技術封鎖」的中國科學家,永遠的離開了
    據中國科學院的公告中,我國的國家級院士、著名材料研究學者陳創天先生在2018年10月31日的上午9時57分於中國首都的一所醫院內去世,享年82歲。中國科學界內各大研究機構、各大學者研究者等紛紛對陳先生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以此來紀念他對中國材料研究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