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爺爺,7年多跑步4萬公裡,繞地球1圈!爺爺是真的牛!

2020-11-24 跑步女神

近日,跑步女神發表推文《帥哥美女:拉手跑步流流汗,跑步愛情沒遺憾!甜甜甜!》和《愛跑步的男人最有魅力!》,分享跑步相關內容。今天跑步女神小編分享: 69歲林老,7年多跑步4萬公裡,整整繞地球一圈!跑友們都給他點讚!

2020年7月,對喜歡跑步的林致平大哥而言,特別有意義,因為林大哥的小目標"完成繞跑地球第一圈!」成功實現啦!耗時7年10個月!

2012年,林大哥定下了小目標:「10年繞跑地球一圈!」從那天開始,林致平每天早晨5點左右開始跑步,風雨無阻!

林大哥說:「我把跑步運動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和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少。」

林大哥說:「第一圈40000多公裡,繞地球跑一圈的計劃,完成了!」 然後怎麼辦?林大哥說:「用10年左右的時候,再跑一圈地球!!!」

很多跑友看到這個計劃,也是心痒痒,也紛紛加入這個偉大而漫長的10年計劃,目前已經有近百個跑友,一起加入了林大哥的這個跑步小目標,大家根據自己的跑步情況,堅持健康跑步,小目標也是一個激勵。

一件正確事情堅持10年,特別特別有意義,跑友們約定,預計在2030年7月,一起慶祝跑地球小目標完成。美好的事情總是值得期待!

目前,林大哥現在已經開始繞跑地球第2圈了,大哥還希望有更多人在運動中體會樂趣,健康康康快樂跑步一輩子。

長期堅持的跑步運動,林大哥的身體十分棒,綜合身體素質比同齡人要厲害得多得多得多,根本不像69歲的老人,一點點都不像。

69歲林大哥,7年多跑步4萬公裡,整整繞地球一圈!林大哥,也被當地媒體譽為海滄「最硬核」老人,林大哥第二圈跑地球,計劃 79 歲左右完成,滿滿的正能量,跑友們紛紛都給大哥點讚!

一句話說得好:真正的高手,都是長期主義者,跑步健身也是。

相關焦點

  • 40000公裡!69歲「硬核」老人繞跑地球一圈!
    海滄「最硬核」老人 ——69周歲的林致平 耗時7年10個月跑完40075.7km 整整繞地球一圈! 藍玉培 攝 01 GAOKAO 7年多完成繞跑地球第一圈! 上周日(7月5日)清晨三點多,當人們還在沉睡的時候,海滄大道卻開始了一場「狂歡」。
  • 致敬 江蘇男子12年跑步4萬多公裡 連起來可繞地球一圈
    當地時間9月27日上午,他在德國柏林參加了有著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之稱的柏林馬拉松比賽。據了解,此次比賽共有來自世界各地131個國家的44225名選手參加。從零下20度的吉林到北京、到廈門、再到清邁,過去的12年裡,今年42歲,身高1.74米,體重66公斤的李衛民參加了50多場馬拉松比賽,共跑了4萬多公裡,路程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圈多。
  • 12年跑步4萬多公裡,連起來可繞地球一圈多!濱海青年李衛民在德國參加柏林馬拉松比賽
    過去的12年裡,李衛民參加了50多場馬拉松比賽,共跑了4萬多公裡,路程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圈多。  談起與馬拉松比賽、與長跑運動結緣,老家在界牌鎮的李衛民向記者講述了一段曲折的經歷。他告訴記者,小時候身體狀態不好,體質弱,工作以後,由於生活沒規律,應酬多,身體就更差了。
  • 斷臂跑神:要繞地球跑一圈,已經完成3萬6千公裡?
    今天,有跑步愛好者微博爆料:這位跑步大神,出生在夏威夷的Jason,他要繞地球跑一圈,已經跑了3萬6千公裡,還差4000公裡。
  • 70歲,半馬成績1小時59分,是什麼水平?
    圖為@多歡心爺爺  但還有一些人的七十歲在追求健康的路上奔跑。  他月跑300+公裡,在七十歲時迎來人生首馬。  爺爺在運動圈分享說,雖然15年就下載了咕咚,但那時還把它當成遊戲,並未真正開始使用。  真正的跑步是從2018年10月29日開始。  爺爺分享自己開始跑步的原因,是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想給孩子增加太多麻煩。
  • 鐵路女探傷工23年行走8.4萬公裡 相當於繞地球2圈
    鐵路女探傷工23年行走8.4萬公裡 相當於繞地球2圈 >   中新網鷹潭2月17日電 題:鐵路「女探傷工」23年行走8.4萬公裡 相當於繞地球2圈  作者 劉燕 王璐  冬季的清晨,室外寒氣逼人。
  • 新年,跟著「90後」爺爺一起奔跑吧!
    2021年第一天,安少君以健康為名,在安徽省田徑遊泳運動管理中心、合肥市蜀山區政府的支持下,聯合合肥市體育局、合肥市馬拉松運動協會、安徽廣播電視臺等多家單位,一同舉辦了「中國蜀山馬拉松文化博物館開館儀式暨『跑馬英雄』融媒體拍攝基地揭牌、長篇小說《爺爺的馬拉松》新書首發儀式」。
  • 繪本推薦 | 間瀨直方《爺爺的隼鳥號》
    《爺爺的隼鳥號》是根據真實的小行星探測器的故事進行創作的。隼鳥號(はやぶさ)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2003年5月9日發射的的小行星探測計劃。2005年7月,「隼鳥」發生首次重大故障,控制空中姿態的3臺發動機1臺故障。最後隼鳥號經歷了重重磨難於2010年6月成功的返回了地球。
  • 美國72歲跑步狂人40年8萬公裡 相當於2個地球周長
    美國一位老人堅持跑步40周年,如今,他總計的跑步距離已經超過8萬公裡!近日,在裡程碑出現時,72歲的肖恩常去的酒吧的大屏幕為他打出了「祝賀邁克·肖恩!50000英裡(約8萬公裡)」這樣的祝賀標語。回家之後,肖恩的妻子也貼了一面旗子以示祝賀。
  • 地球繞太陽轉一圈需要1年,那太陽系繞銀河系轉一圈需要幾年?
    地球繞太陽一周需要1年已經成為常識,就連小學生都知道這樣的知識,不過地球在圍繞太陽旋轉的時候,太陽攜帶著八大行星在也圍繞它的上一級天體銀河系旋轉,地球繞太陽轉一圈需要1年,那太陽系繞銀河系轉一圈需要幾年呢?
  • 劉鴻亮:高考奪魁 回報好心人「牛爺爺」
    好心人「牛爺爺」      牛爺爺不善言辭 和資助的孩子們在一起話也不多     《希望》    貧兒高考奪魁 回報好心人「牛爺爺」    劉鴻亮家住在河南魯山縣張官營鎮榆樹灣村,離他現在生活的襄城縣有100多公裡。    劉鴻亮家的房子是兩年前塌掉的。那時候,劉鴻亮的奶奶和爸爸相繼去世,考上大學的哥哥沒錢上學,當兵去了;家裡的債務還沒還清,媽媽又得了膽結石需要做手術,正在上高二、離大學夢只有一步之遙的劉鴻亮放棄了希望,主動退了學。
  • 地球繞太陽一圈有多少公裡?
    地球繞太陽一圈有多少公裡?在太陽系中所有的天體都在圍繞著太陽旋轉。它們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所花費的時間是不同的。像太陽系最外側的行星海王星繞日一周需要164.79個地球年;而最內側的行星水星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只需要大約88天的時間。
  • 每年開車"繞地球1圈" 濟南這位老司機堅持了26年
      他每年開車「繞1圈地球」,堅持了26年,這是個啥牛人?本期「濟南凡人說」,記者帶您走近一位傳奇「老司機」——濟南公交一分公司3路線駕駛員管力峰。今年48歲的老管,累計為市民駕駛公交裡程超過100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跑了26圈。   濟南公交一分公司3路線駕駛員管力峰。
  • 長春公安 刑警吳明:地球一圈4萬公裡,2018年,他繞了地球一圈半!
    在過去的2018年,家裡人和戰友們都說,吳明不是在偵查辦案的路上,就是在抓捕審訊的現場,他的腳步從未停歇。有「好事兒」的戰友,匯集了吳明2018年的偵捕行程,從繁華沿海到山隅村落,從盛夏酷暑到冰天雪地,從長春區縣到千裡異域,跨越省市、跨越季節、跨出國境,火車、飛機、客車、計程車、三輪車、自駕車,累計行程超過6萬公裡。地球一圈4萬公裡,2018年,吳明整整繞了地球一圈半。
  • 7歲女童被爺爺性侵染上性病,爺爺僅被判十年,犯罪成本太低!
    2020年6月中旬被曝出的"貴州7歲女孩被爺爺楊某某性侵案"近日傳來最新進展,經由渝黔檢察機關協同辦案,督促公安機關立案,犯罪嫌疑人楊某某犯強姦罪,判處有期徒刑7年6個月;犯猥褻兒童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數罪併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10年。
  • 寧波一高職大一大二百分百長跑,一年跑16萬公裡,繞地球4圈多
    「你們一年來參加陽光長跑26.5萬次,跑步距離合計16.3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四圈多,電子信息學院盧立偉同學一個就跑了50萬米,堪稱最強跑男!」今年7月,在浙江工商職院2020屆畢業典禮上,校長周志春細數的一組數據讓師生們驚嘆不已。
  • 85歲爺爺與認識69年的老同學老同事喜結良緣,背後有何故事?
    維吾爾族姑娘吐提古麗•熱傑學習漢語趣事不斷,展現脫口秀實力笑翻全場;方艙手繪小姐姐黎婧記錄抗疫經歷,留住感動瞬間;結婚十年被養胖一百斤,張影被老公寵成孩子;意外發現身患重病的喻妍一時崩潰,卻為了家人樂觀面對;老同學時隔30多年相遇相戀,85歲新婚爺爺趙錫宇現場秀恩愛。今晚19:00《越戰越勇》我們不見不散!
  • 跑5.5年等於繞地球一圈?20條跑步冷知識,知道一半算我輸!
    >02:偶爾走跑結合進行跑步,可以有效保護膝關節和腳踝,防止運動損傷; 03:每跑一步,你都需要用上身體200塊肌肉(難怪跑完之後全身都很累); 04:體重每增加1kg,走路時膝蓋就需要多承受3kg壓力,跑步時膝蓋就需要多承受10kg的壓力,還敢長胖嘛
  • 菜花黃,蜜蜂忙,釀蜜1斤要飛16萬公裡,等於繞地球4圈
    外地人行船進入,三轉兩繞,繞得頭昏腦脹,還不一定轉得出去。 每年清明節前後,不少外地養蜂人溯河灘溼地,沿公路樹林,繞河港四周,將蜂箱放置於花海中。黃花燦燦,群蜂嗡嗡……鄉村田園成了如詩如畫的美麗仙境。
  • 只有袁隆平爺爺可以說我胖 因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
    只有袁隆平爺爺可以說我胖 因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時間:2019-09-29 19:55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88歲,他仍下田搞科研,說只有下田最快樂;90歲前,他希望雜交水稻大面積示範畝產達1200公斤;他用畢生精力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民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