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公元752年,詩仙李白(701年——762年)創作了一首樂府詩《將進酒》,其中有這樣的句子: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字面意思為:在人生春風得意的時候,要盡情享受當下的歡樂,不要讓空空如也的酒杯對著皎潔的圓月。
李白這樣說,並不是教導人們要沉迷在酒池肉林裡,過那種極度奢侈、腐化、荒唐的生活,無視自己的抱負和使命,而是表明李白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
唐唐詩仙為什麼要這麼說?需要結合李白的人生經歷和性格特點來分析,才能理解他的人生態度。
李白一生活了61歲,總體來說,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過得是比較快樂的,這些快樂在他那些充滿豪情壯志、積極樂觀、氣勢如虹的詩歌裡完全能看出來,這類詩歌在李白所有詩歌裡佔據大多數。
701年,李白出生在四川境內,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商人,家底比較厚實,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從小不缺錢花,有資本遊山玩水,是李白真實的生活狀態。
並且,李白一生經歷了四次婚姻,有兩次婚姻娶了名門之後,依靠老丈人的關係,在收入和仕途上都算不錯,生活一直過得比較瀟灑,他沒有理由不熱愛生活。
李白第一次結婚對象是湖北安陸許氏,許氏的爺爺許圉師,是唐高祖李淵時期的丞相,由此,許氏家族成為湖北安陸的名門望族。
許氏於741年因病去世後,給李白留下了一筆遺產,依靠這些遺產,他即使不工作也完全可以衣食無憂。之後,40歲到50歲之間,李白又先後經歷了兩次婚姻,但都不幸福,最終分道揚鑣。
公元751年,李白50歲時,遇到了陪伴他餘生的妻子,她就是武則天執政時期的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他們在河南商丘成婚,這段婚姻是李白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
李白對宗氏深情款款,在多首詩歌,如《自代內贈》、秋浦寄內》、《秋浦感主人寄內》裡,表達了對她的愛慕和掛念。《自代內贈》裡有這樣情意綿綿的詩句:妾意逐君行,纏綿亦如之。鳴鳳始相得,雄驚雌各飛。
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後,是李白命運的轉折點,社會各行各業遭到戰爭破壞,繁榮昌盛的局面被打破了,為了生活,許多人被迫顛沛流離,李白跟同時期絕大多數人一樣,幸福生活被打亂了,逐漸變得窮困潦倒,在悽涼中度過7年後撒手人寰。
除過晚年這7年,李白在一生中絕大多數時間裡,生活是很滋潤的,再加上他天性樂觀,心態豁達,因此,李白身上所展現出來的氣質,跟同時期的大唐風度一樣,具有強烈的開拓進取精神,以及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抱負和使命,努力為個人理想孜孜不倦地奮鬥著。
這就是真實的李白,常常遊山玩水,呼朋喚友,飲酒作樂,這些活動都需要大量金錢來支撐,李白一生絕大部分時間裡是不缺錢的,沒有什麼生活壓力,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內心來生活,所以,他有資本來桀驁不馴,孤高自傲。
在思想上,李白又深受道家學說那種「無為而為、順其自然」的思想觀念影響很深,認為生命苦短,與其不開心的活著,還不如享受短暫的快樂,只有快樂才是最真實的生命景觀。
《將進酒》正是李白於744年離開長安翰林院後,一吐為快、直抒胸臆的見證。實際上,李白不光在《將進酒》中表達了及時行樂的觀念,在其它詩歌裡,常常也流露出這個觀念。
比如,在《月下獨酌·其一》中說道: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在《月下獨酌·其四》中說道: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在《把酒問月》中寫道: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在駢文《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說道: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李白才華橫溢,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時刻準備著為大唐奉獻自己的一腔熱血,但由於性格單純,率真坦誠,快人快語,說話從不喜歡藏著掖著,業不會處理仕途上那些複雜的人際關係,不喜歡跟善於鑽營的人同流合汙,常常因為心直口快而得罪人,因此,李白在仕途上始終是失意的,要承受理想與抱負之間的落差,帶來的鬱鬱寡歡。
所以,喝酒、寫詩,成為他給自己減壓的最好方式,一有什麼不高興的事,他常常喜歡以寫詩的方式發發牢騷,一吐為快。一壇酒喝乾了,一首詩寫完了,心中鬱悶也就消解了,他也就輕鬆了。
別忘了,李白不但號稱「詩仙」,實際上還是有名的「酒仙」,他只有在喝酒到飄飄欲仙,才會忘掉煩惱,才可以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