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問一號要軌道修正和深空機動?

2020-09-22 太空精釀

火星雖是地球的鄰居,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卻在5500萬到4億千米之間不斷變化,這遠遠超過了地月之間38萬千米的平均距離。在選擇火星探測窗口時,需要利用地球和火星每次靠近的機會,提前幾個月發射,這種機會每隔約26個月才會出現。在2020年7月,人類再次迎來探測窗口,阿聯「希望號」、中國「天問一號」和美國「毅力號」三個任務相繼出發。

2000-2022年地球和火星距離變化,各探測任務在太空中飛行的時間區間


火星探測器在飛行過程中,需要藉助地火轉移軌道前往火星,這條軌道按照探測窗口不同,可能長達5-7億千米,耗時6-11個月不等。距離和時間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挑戰:地火轉移軌道只是一條理論軌道,而由於實際飛行情況極其複雜,它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通過軌道修正和深空機動去逼近。

原因如下:


1.火箭入軌精度


火星探測器結構複雜、飛行距離遠、重量較大,對火箭要求很高。例如「天問一號」要一次完成「繞、著、巡」三大工程目標,它需要中國現役最強的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歷史上各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也都需要依託各自的強力火箭系列。

長徵五號發射「天問一號」的壯觀場景©️Tea-Tia


火箭推力強勁,往往設計成多級,每級數臺發動機同時工作,最後一級甚至需要多次滑行和點火,最終才是星艦分離,整個過程都可能帶來微小偏差。因而,人類任何一款火箭都是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入軌位置,那只是理論。

這也意味著,所有的火星探測器,從出發時,一定已經有了些許軌道誤差。且這個誤差處在起步階段,越早修正就能避免更多誤差積累。


2.火星探測器經歷極其複雜的受力擾動


舉個最簡單、也是航天領域最經典的三體問題:當三個物體在引力作用下自由移動時,它們的軌道就完全無法預測,沒有準確模型能夠描述,只能不斷給出限定和假設,嘗試通過各種數值法去逼近。這就是著名的「三體問題無解」。

而對於火星探測器而言,遠遠不止三體問題這麼簡單。太陽系內各種天體,例如恆星、行星、矮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空間碎片、星際分子雲、甚至人類尚未發現的天體等,不計其數,它們都在向火星探測器施加萬有引力。甚至隔著屏幕的你我,從理論上講,我們也在努力把它「吸回地球」,只不過這個力太過渺小而已。

太陽系的萬物都在影響火星探測器軌道©️NASA+中文注釋


實際情況還要更加複雜,會有很多非引力項存在,它們又可以叫做非保守力。例如太陽輻射的光子會打在探測器表面產生光壓,探測器本身熱輻射,探測器星載儀器開機引起的輻射,相對論效應,等等。這些力隨著探測器的工作狀態、在太陽系內位置、太陽活動強度、空間天氣等諸多因素影響,而這些因素幾乎不可能準確預測。

因而,即便最聰明的航天軌道專家使用最厲害的電腦,考慮到所有可能的因素,依然只是「紙上談兵」,不可能接近真實,只可能盡最大可能接近。


3.軌道修正和深空機動本身也不精確


如果把「天問一號」飛往火星比做駕車行駛,或許更容易理解:它有一條規劃好的線路,這叫預定軌道。但基於前文分析,大家也了解它一定會跑偏一些,所以需要偶爾微調方向盤,讓它保持在車道中間,這是軌道修正,是小修。而車道也不是完美的直線,當需要拐彎時,你需要更大程度打方向盤,這是深空機動,是大機動。

打方向的過程中,也是你不斷了解方向盤性能的過程,這對於深空探測器更是如此。在進入太空前,所有的測試都是在地面進行,但地面不可能代表真實的深空環境,更何況地球和探測器之間往往要面臨非常大的雙向時延,最遠時往返通訊需要45分鐘。因而,軌道推進系統和姿態控制系統執行命令的精度到底如何,當然也需要進入軌道後評估測試,幫助後續的修正和機動做的更好。

「天問一號」前往火星之旅,需要航天人全程保駕護航


所有因素綜合下來,任何一個火星探測器都不可能飛在一條理想的地火轉移軌道上,中間需要數次軌道修正和深空機動。對於「天問一號」而言,需要1次深空機動和4-5次軌道修正。軌道修正次數可能發生變化:如果工作狀態極其理想,可以減少;考慮到具體情況,也可能增加。這也是所有火星探測器的普遍情況。

2020年8月2日7時0分,剛出發的「天問一號」完成了首次軌道修正,3000牛推力的發動機工作20秒鐘。一方面,它可以修正火箭入軌誤差和初始軌道偏差,畢竟剛起步階段極其重要,一定要小心「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另一方面,也讓航天人對推進系統的性能有了全方位了解,能讓後續的修正和機動操作更加準確。

9月20日23時整,天問一號探測器4臺120N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20秒,順利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驗證了120N發動機的實際性能。在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下,天問一號發射入軌和第一次中途修正的精度很高,因此本次修正量很小。未來在大規模的深空機動後,也需要進行軌道修正。

「天問一號」飛行約7個月才能到火星,前途漫漫,充滿挑戰,背後支持它的是中國航天人的「最強大腦」。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深空機動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深空機動與軌道修正有啥區別?此前,天問一號探測器進行了兩次軌道修正。那麼此次深空機動與軌道修正有何不同?
  • 天問一號為什麼要中途修正軌道?
    2020年8月2日7點,天問一號的3000N軌控發動機點火工作了20秒,修正了飛行軌道,然後關閉發動機,繼續向火星前進。為什麼要在飛行的路上修正軌道?為了節約燃料,科學家們主要利用太陽系行星的引力來牽引天問一號無動力飛行。簡而言之,天問一號在7個多月的旅程中,大部分時間是關閉發動機,靠萬有引力在太空裡圍繞太陽轉的方式來漂移。當然,也不是漫無目的的漂移。它要沿著預先計算規劃好的地火轉移軌道飛行。
  • 「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深空機動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此次深空機動是「天問一號」從地球飛向火星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次軌道控制。此次軌道機動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此前,「天問一號」運行的軌道傾角約為1度,而火星的軌道傾角約為1.8度。
  • 天問一號為何要中途修正軌道?
    2020年8月2日7點,天問一號的3000N軌控發動機點火工作了20秒,修正了飛行軌道,然後關閉發動機,繼續向火星前進。為什麼要在飛行的路上修正軌道?關了發動機,天問一號飛行動力是什麼?這個距離,就是以光速飛行,也要花3分鐘左右才能到達火星。當前,人類發射速度最快的空間探測器是美國2006年發射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它的發射速度是16.26千米每秒。假設它直線飛往火星,大概要花費39天才能到達火星。然而,我們的假設在現有的科技水平下是不現實的。探測器攜帶不了這麼多的燃料。為了節約燃料,科學家們主要利用太陽系行星的引力來牽引天問一號無動力飛行。
  • 深空機動完成!天問一號奔火「闖關」繼續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那麼此次深空機動與軌道修正有何不同?改變探測器當前軌道,使其進入一條新的軌道而進行的軌道控制稱作機動。類似於我們平時開車,在行駛途中調整方向盤,保證車身不偏離車道,這就是軌道修正。而在規劃的轉彎處轉彎,就可以理解成深空機動。 此次軌道機動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
  • 天問一號深空機動「四大看點」詳解
    至此,探測器的飛行軌道變為能夠準確被火星捕獲的與火星精確相交的軌道。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軌道機動,對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來說,此次變軌意義重大。未來,探測器將在當前軌道飛行約4個月後與火星交會,期間將實施兩到三次軌道中途修正。看點一:什麼是深空機動?與軌道修正區別在哪?
  • 專家解讀天問一號深空機動四大看點
    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深空機動。至此,探測器的飛行軌道變為能夠準確被火星捕獲的、與火星精確相交的軌道。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截至深空機動前,天問一號已飛行超過78天,距離地球超過2900萬公裡,目前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
  • "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
    8月2日7時,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3000N(牛頓,力學單位)發動機工作20秒鐘,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自7月23日成功發射,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太空中飛行230個小時,距地球300萬公裡。「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
  • 「天問一號」完成首次軌道中途修正
    8月2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航天科技人員在現場工作「天問一號」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 8月2日一早,「天問一號」傳來最新消息: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研人員的攜手努力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實施了地火轉移軌道首次中途修正。
  • 「天問一號」完成首次軌道中途修正
    」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8月2日一早,「天問一號」傳來最新消息: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研人員的攜手努力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實施了地火轉移軌道首次中途修正。
  • 「天問一號」完成深空機動!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修正,就是為了減小飛行偏差,使探測器沿著預定的軌道飛行而進行的軌道控制。機動,就是改變探測器當前軌道,使其進入一條新的軌道而進行的軌道控制。此次軌道機動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
  • 「天問一號」完成深空機動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修正,就是為了減小飛行偏差,使探測器沿著預定的軌道飛行而進行的軌道控制。機動,就是改變探測器當前軌道,使其進入一條新的軌道而進行的軌道控制。
  • 天問一號順利完成深空機動
    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 探測器調姿示意圖 為了減小飛行偏差,使探測器沿著預定的軌道飛行而進行的軌道控制稱作修正。改變探測器當前軌道,使其進入一條新的軌道而進行的軌道控制稱作機動。 探測器深空機動示意圖 此次軌道機動在距離地球大約2940萬千米的深空實施。
  • 「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深空機動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就像汽車從一條高速公路轉向另一條高速公路時,需要打方向盤變道一樣。」
  • 深空機動完成!奔火旅途中 天問一號的「闖關」還將繼續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此前,天問一號探測器進行了兩次軌道修正。那麼此次深空機動與軌道修正有何不同?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完美完成深空機動
    秒鐘,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9月份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4臺120N發動機同時點火工作20秒,順利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為了減小火星探測器的飛行偏差使之能成功抵達火星,從而火星探測器要沿著預定的軌道飛行而進行的軌道控制稱作修正改變當前軌道使其重新進入另一條新軌道而進行的軌道控制稱作機動
  • 天問一號完成首次軌道修正
    今日7時0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3000N發動機工作20秒,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太空中飛行約230個小時,距地球300萬公裡,各系統狀態良好。本次3000N發動機點火,在完成軌道修正的同時,驗證了發動機在軌的實際性能。
  • 天問一號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狀態良好!
    9月20日23時許,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並在軌驗證了推力為120N的發動機的實際性能。目前,天問一號已在軌飛行60天,距離地球約1900萬千米,飛行路程約1.6億公裡,狀態良好。
  • 「天問一號」完成深空機動,接下來的路上還有更多挑戰
    2020年10月9日23時,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在軌飛行近80天後,順利完成首次深空機動。在此之前,天問一號已經飛行超過1億公裡,並先後完成兩次軌道修正。那麼,這一次的深空機動又有何不同?據此前新華社報導,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環繞器總指揮張玉花曾介紹,天問一號在幾個月的飛行過程中,將經過3-4次中途修正和1次深空機動修正,從而保證環繞器可以順利飛近火星,進入火星捕獲段。此次的深空機動在我國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遠程控制下完成。與修正相似,機動也是為了調整飛行器的軌道。
  • 天問一號擬於9月進行第二次軌道修正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4日消息,記者今天(2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在9月進行第二次軌道修正,確保探測器在預定軌道準確飛行。 自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始,研製團隊就在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飛控工作。隨著探測器的距離越來越遠,通信時延也越來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