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眼觀物,自然之舌言情——納蘭容若

2020-11-29 歷史文化橋

顧貞觀:容若天資超逸,悠然塵外,所為樂府小令,婉麗悽清,使讀者哀樂不知所主,如聽中宵梵唄,先悽惋而後喜悅。容若詞一種悽忱處,令人不能卒讀,人言愁,我始欲愁。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這首詞剛開篇就說明了塞上風景悽迷,路途遙遠,體現出詞人早已深深地厭倦了這種四處飄零的扈從生活。山高路遠,塞上的苦寒天氣使得遙遠的路途顯得更加望不到盡頭,就連陽春三月也會暴雪紛飛,朔風怒吼。面對這種天氣,身處這種無人理解的境遇,納蘭對這種表面上風光實則艱辛的職業發出了無奈的感慨。本首詞寫得如出水關蓉一般清新絕麗,的律美妙,富有濃鬱的人對此詞評價頗高。民歌風味。而且感情充沛,深沉內做,就像樹間春風迴旋遊蕩。

浣溪沙

十八年來墮世間,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誰邊。

紫玉釵斜燈影背,紅綿粉冷枕函偏。相看好處卻無言。

這首詞寫的是一對夫婦的新婚情景。首句就點明「我」已十八歲,俗世行走多年。在這裡,「十八年」包含著一個令人嘆息的故事。納蘭性德這首詞,用典是一大特色,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對「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詞上闋寫「多情情寄阿誰邊」,下闋寫新婚之夜,省略中間部分的環節,以刺激讀者展開想像,韻味無窮。詞人用語之妙,讓人讚嘆。首句「墮」字,表明心理狀態,第二句中的「弄」字也是這樣。下闋的「冷」字形象地寫出端坐的時間很長,另外「多情情寄阿誰邊」的發問在下闋中有了回答。

眼兒媚

騷屑西風弄晚寒,翠袖倚闌幹。霞綃裹處,櫻唇微綻,靺鞨紅殷。

故宮事往憑誰問,無恙是朱顏。玉墀爭採,玉釵爭插,至正年間。

首句裡的「騷屑」,意思是風聲,出自漢朝劉向的《九議。思古》:「風騷屑以搖術兮,雪吸吸以湫戾。」這裡用來形容紅姑娘花那種婀娜的樣子。可以想像,這一片蔥翠之景確實令人陶醉。做詞的前半部分,呈現出歡欣的調子。但是到了下闋,一句「故官事往憑誰問」使愉快的美景轉變為凝重的歷史之思,顯出幾分蒼涼的意味。前朝興亡事不禁令納蘭感慨萬分:當前盛世,可否長久?

菩薩蠻

曉寒瘦著西南月,丁丁漏箭餘香咽。春已十分宜,東風無是非。

蜀魂羞顧影,玉照斜紅冷。誰唱《後庭花》,新年憶舊家。

納蘭詞中總流露出一種傷春格調,可以說,他是最明白春之性情的人,懂得「春光雖好,流年已逝」的境味。詩人在幽悽孤獨的氛圍裡,一面怨「東風無是非」,將美好的春光送去了,一面又發生了「新年憶舊家」的悲感。詞作朦朧含婉,其中有人有己,耐人咀嚼。

生查子

惆悵彩雲飛,碧落知何許?不見合歡花,空倚相思樹。

總是別時情,那得分明語?判得最長宵,數盡厭厭雨。

這首詞很像一首悼亡詞。上闋開篇運用了託比之法,意味著詞人和戀人離別,不知何時才能再相逢,萬般的思念這時都已無處訴說,只留下無窮的孤獨與悽請。人經常會感傷於轉瞬即逝的事物,比如飛絮、雲彩、露水等,而愛情和生命又何嘗不是呢?「合歡花」和「相思樹」,作為一組對仗的意象,都表達了思念之意。下闋描寫了詞人為情所困、無法入眠的情景。

相關焦點

  • 納蘭容若《夢江南·昏鴉盡》詩詞賞析,曉風殘月後又見柳永
    猶記當初,初見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句,一下便被驚豔了,急忙查詢是何人所作,這才尋到納蘭容若,這一見便是永遠的難忘了。凡是有情有故事的人,大多都喜歡納蘭的詩詞,他的詩詞不知道曾經打動過多少少男少女的心。
  • 觀物: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體人情,衡量氣的指標「度」之三態
    仰觀天文:星辰如海自然科學的觀物特點是分科,把自然現象分門別類進行微觀細化研究,按華夏玄學的漢語言思維,就是把萬物萬象按氣類屬性,物以類聚方以群分,老子把這種觀物方式稱為「見小曰明」。華夏玄學的觀物特點,重點在於「心、性」,強調觀察者自身面對自然現象各種境界時的「心與境」的相處對待關係,證道的體悟境界自我進化成長境界提升,認知工夫上做到「大道至簡,天人合一」,強調人的心印在事功上「心物玄同」,「知行合一」,累積觀察者自身的功德道能,《周易》稱為「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知微見著,勾深索隱,彰顯隱幽,知幽冥之故,類萬物之情狀,以通神明之德」。
  • 地球之眼地球之耳——地球神秘景觀
    地球是茫茫宇宙中的藍色星球,不僅孕育著無數的生命,在自然的演變過程中更是創造了許多鬼斧神工的神秘景致,讓人類不禁讚嘆造物主的神奇。地球仿佛有生命一般,自然景觀不僅有眼睛,還有耳朵。一、地球之眼在俄羅斯薩哈林島上有一處景觀,卻長得酷似人的眼球,看上去非常逼真形象,很多人都稱他為「地球之眼」。薩哈林島,也就是庫頁島,以前是中國領土。薩哈林這個詞來自滿語黑的意思。
  • 張卜天︱《聖經》之書與自然之書②:既是神的,又是自然的
    本文系作者2018年12月4日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未名學者講座」上所作的題為「《聖經》之書與自然之書:釋經學與近代科學的興起」的講演,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整理錄音,《上海書評》丁雄飛編輯改寫,作者審定。全文分三部分發表,這是第二部分。
  • 上帝之眼|全視之眼|全知之眼
    上帝之眼,又稱全視之眼和全知之眼,代表著上帝監視人類的法眼
  • 神奇自然,神秘的撒哈拉之眼,非洲茅利塔尼亞撒哈拉沙漠地質奇蹟-理查特結構
    理查特結構,也被稱為撒哈拉之眼,是一個位於撒哈拉沙漠西部、茅利塔尼亞境內的巨大同心圓地質構造
  • 挪威布道石Preikestolen與巨人之舌Trolltunga的傳奇
    挪威非常著名的布道石
  • 荷魯斯之眼/上帝之眼/人類第三眼:松果體揭秘
    荷魯斯是鷹頭神及太陽神的化身,荷魯斯之眼是能察知世間萬物的神聖之眼,代表著神明的庇佑與至高無上的權利,這與蘇美爾卡巴拉生命之樹旁邊的鷹頭神手持松果的意義類似,只是將松果換成了荷魯斯之眼。古埃及人也相信荷魯斯之眼能在重生復活時發生作用,例如在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圖唐卡門的木乃伊上也繪有有荷魯斯之眼。而埃及正是以金字塔聞名,有人認為美國國璽金字塔圖案頂部的全視之眼的概念來源於古埃及的荷魯斯之眼。
  • 上海需要配一座頂尖的自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 紫羚羊 自然之美...
    從外灘到靜安雕塑公園,上海自然博物館在150歲生日將近之際,悄然完成了從古老樸實到趣味時尚的轉變。本周日,自然博物館新館將正式對公眾開放,對於期待已久的市民、遊客來說,這不僅僅代表著一座新館的落成,更意味著上海這座城市又有了一處全新的歷史、文化地標;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了一架動力十足的引擎。
  • 納蘭容若悼念亡妻,悲痛寫下一首《蝶戀花》,開頭16字成千古名句
    雖然是包辦婚姻,但是也講究一個門當戶對,對於男女平時的秉性和行為也有所考察,所以婚後大多數還是能夠和睦相處的,當時的人們也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的婚姻形式。所謂「日久生情」,結髮夫妻在一起短說十幾年,長則幾十年的相互陪伴中慢慢沉澱、積累下對彼此不可替代的感情。有這樣的感情基礎,歷史上出現的悼亡詩數量可觀。
  • 靜坐冥想:自然的養生之道,被科學實驗證明了的自然療法
    根據《莊子》記載,黃帝曾向名叫廣成子的人詢問長壽之道,廣成子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勞汝靜,乃可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這段精闢的陳述,實則是,靜坐中的真實感受和長生之道。靜坐冥想Dhyana,不僅可養生延壽,還可開慧增智。這對於修行者而言,正是完美的方式。
  • 為每一種肌膚開啟與之相宜的自然美之旅的自然美美容院開店技巧
    自然美美容院是自然美 「細養之美」的演繹,我們從不相信瞬間"變美"的奇蹟,我們深信美麗與健康的肌膚源於安全科學的調理與精修細養的呵護。自然美傾注四十年心血,與世界較好美容科學團隊深入探討肌膚生命之謎,推崇由內而外喚醒肌膚自身能量的細養理念。想開一家美容院的朋友趕緊加入吧!
  • 音樂之眼,智慧之門
    原標題:音樂之眼,智慧之門 文·徐 耀   ■藝海泛舟   音樂很難言講,再權威的樂評也不過是個人看法。這就是音樂之眼。   透過音樂之眼,領會什麼?   義大利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認為指揮藝術在於準確把握作曲家創作的初衷,為此他會找到一切與之相關的資料了解樂曲的時代和作曲家的心理背景,通過他的指揮,樂隊向聽眾傳達遠至數百年前的社會風貌和思潮。
  • 「自然之學」自然生活智慧之苦是什麼味?
    跟著豐先生學習自然生活智慧,在現實生活中有一群愛好中華文化的企業家,把豐玄子先生的這套「自然生活智慧」,融合在現實生活中。使大家可以從多角度去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奧妙與真諦,來充實每位企業家心智維度的揚升,同時感恩大家的閱讀!何為苦?「有的苦並不是遭受的東西帶給你的,只是你認為的。」這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主客觀的分界線。
  • 納蘭容若最悽美的一首詞,前兩句家喻戶曉
    不知道大家最開始了解納蘭容若是從什麼方面開始的呢?我最開始了解他的時候就是因為他的詩詞,從剛開始的"山一程,水一程"到後來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容若出身高貴,他是明珠長子,康熙帝御前一等侍衛,多次隨康熙出巡。
  • 用心呵護自然之美(人民論壇)
    紅日初升,光芒萬丈;月湧大江,悠遠靜謐;夏之原野,蒼翠欲滴;雪後山川,純潔無瑕。自然如同多彩的萬花筒,時刻展示著美麗,也提醒人們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呵護。用心呵護自然之美,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人類衣食來源皆賴自然所賜。近代地理大發現以來,人類開啟了系統記錄生物多樣性、探求自然秩序的進程,博物學、生物學、地質學等學科相繼確立,人類也得以更好地認識自身。
  • 自然體驗師實習記丨23:民歌裡的自然觀察
    我們各自說到對自然教育理解的淺薄時,她說她覺得自己身為一個自然體驗師,應該先學會如何感受自然之美,為什麼要感受自然之美,自然有哪些美,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樣的作用,需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格物致知的學習理念我是非常認同的。但我不認同感受自然之美這個目標,於是我很認真地回復了她:「真的需要按條目去感受自然之美嗎?我不太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