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體驗師實習記丨23:民歌裡的自然觀察

2020-12-06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張諾諾在杭州,ID:nuonuozaizh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前幾日與一個體驗師師姐聊實踐自然教育中遇到的困惑。我們各自說到對自然教育理解的淺薄時,她說她覺得自己身為一個自然體驗師,應該先學會如何感受自然之美,為什麼要感受自然之美,自然有哪些美,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樣的作用,需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格物致知的學習理念我是非常認同的。但我不認同感受自然之美這個目標,於是我很認真地回復了她:「真的需要按條目去感受自然之美嗎?我不太認同。我想,也不必一定要給自己加上自然體驗師這個框架。如果這個身份成為了枷鎖,那也不太能舒展。想想是因為作為自然體驗師才需要去各種感受自然之美,還是因為作為你自己,就想去感受自然之美?」

看起來我是在抬槓,其實並不是。我們的人生階段非常不同,目標不同,看事情的切入角度也很不一樣。太快解釋是危險的,不妨深入到這個領域更基礎的層面去看一看。

早年陪外婆看雲南山歌盜版碟,收集了不少民歌素材,發現即便是大字不識的勞動人民,也對自然觀察有著極為精準和平和的視角。於是整理了一下,且記錄吧。

民歌的定義就不解釋了,大家在各種晚會上能看見的版本,多數是當年的音樂家走訪田間地頭,將百姓口口相傳的歌謠整理後重新填詞,保留了地域風情又比較高雅。而真正流傳與百姓之間的民歌,多數是固定的曲調,然後自己隨心填詞,所謂「想唱什麼自己編」,言志、言情、說事、吵架,均可,柴米油鹽嬉笑怒罵就著眼前風景即興出口。民歌有古韻,所以一般還延續了方言裡的古詞古音,修飾手法多用比興,押韻的句子加上襯詞,構成民歌的基本句式。

比如我小學學過的《太陽出來喜洋洋》,就是重慶石柱縣土家族民歌「囉兒調」填詞的:「太陽出來囉兒,喜洋洋歐郎羅,挑起扁擔啷啷扯,哐扯,上山崗噢郎羅。」這裡面的歌詞只有「太陽出來喜洋洋,挑起扁擔上山崗」,其餘均是固定襯詞。嗯,好比英語裡的固定句式。要換成其他詞也完全沒問題啊,比如「桃花潭水囉兒,深千尺歐郎羅,不及汪倫啷啷扯,哐扯,送我情噢郎羅」。

扯遠了,轉回來。既然民歌源於生活,那麼從一些辭藻裡,也可以看得出勞動人民對自然的觀察有著一種不知不覺的浸潤感,而這種深度的浸潤,讓他們能非常極樸實的字準確的描述出自然物的特徵。

三棵杉樹一樣高

比如「天上星多月不明」、「芭蕉葉大根不粗」、「好花生在陡石崖」、「三棵杉樹一樣高」、「石榴開花滿樹紅,菜籽結果細蒙蒙」,這些我都觀察過,確實繁星滿天的時候,月亮如同一張泛黃的紙,芭蕉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葉子比枝幹大得多。我去山裡特意觀察過,野生的杉樹林也是整整齊齊的,就好像約好了長起來似的。榴花如火不必細說,油菜結子時,「細蒙蒙」,這描述好妙!曾與一位美術老師一起路過結子的油菜田,我說遠遠看去好像籠罩著煙霧,老師說,對國畫裡的三綠色。至於好花生在陡石崖,我也不描述,乾脆上張圖吧。

好花生在陡石崖

上面或許都還太概括,身邊的自然觀察得更仔細。就說石榴吧,簡直可以唱出花兒來。「石榴花開葉子尖,初次來到哥身邊。」、「石榴開花葉子青,找哥要找好良心。」、「石榴花開葉子薄,找哥要找畔田哥。」、「石榴花開葉子圓,有心跟郎不講錢。」、「石榴開花朵朵紅,小妹不嫌小哥窮。」、「石榴花開花朝天,小妹生得好容顏。」這些都是從不同的情歌裡摘出來的,忽略農耕時代的價值觀,單看這形容葉子的詞:尖、青、薄、圓,形容花的詞:紅、朝天,如果真的讓孩子仔細觀察了身邊的石榴樹,還怕作文寫不生動?

石榴開花葉子薄

除了視覺還有味覺「甘蔗老了節節甜,白菜老了費油鹽」、「糯米煮飯滿鍋漂,金碗舀來銀碗挑」觸覺也有「情妹割草要小心,黃茅杆子利如針」,聽覺也有「歌聲隨風飄萬裡,青山有意把客留」。甚至連解剖了的都有「高山割蕎裡路攏」、「火燒芭蕉心不死」、「竹筍嘴尖腹中空」,如果不是小時候房子旁邊就有芭蕉,要砍倒了割葉子包粽子,半截芭蕉樹幹就立那裡好久,表面都幹透了,打算做柴火了,中間卻又出發新芽來,哪裡知道「火燒芭蕉心不死」是這樣貼切的!而蕎麥這種蓼科植物是幾十釐米高的草本,收割時一邊用手臂攏過來一邊割,再成打成捆收起來,好有畫面感。

芭蕉葉粽子

有時候,人們對生活中的事物特徵抓得簡直要用刁鑽來形容。「穀子揚花漫天飛,有緣才得在一堆」禾本科植物特點出來了。「哥是花椒好開口,妹是胡椒口難開」,花椒成熟後會裂開我是知道的,胡椒在樹上的沒見過,搜了圖片,果然不裂。用花椒和胡椒的特徵對比來形容男孩和女孩的性格差別,我的天,虧他怎麼想出來的!

左花椒右胡椒

這些都不算絕妙,真正讓我拍案叫絕的,是很早以前一直想用怎樣的詞來形容雲在天上整體移動的感覺。高天上流雲,雲捲雲舒之類的,雅是雅,形容的都是雲加速流動的感覺,不夠貼切。直到我聽到雲南山歌「天上烏雲慢慢梭」,梭是方言,形容滑動的感覺,比如「巖上砍柴巖腳梭」,砍下的樹枝順著巖壁滑到底的動作就是「梭」。正好去年有一天,快要下雨了,我在散步,看著天上的烏雲緩緩移動,止不住拍案叫絕,好一個「天上烏雲慢慢梭」,你感受一下。

天上烏雲慢慢梭

我們總是講自然觀察的用途,講各種技法技巧,也在自然講解的時候,家長不斷告訴孩子快快快,記下來,要寫作文。也有不少人問過我,你學這個有什麼用。我還真答不上來,以前只好粗暴的回答「沒用」。

現在我更想引用蔣勳的話:「一個比較深遠的文化,會把文化放置在每一個細節裡,這些文化在生活裡,每一天都在發生,並不是只有考試那天才讀書的。他所受的薰陶,每一點經歷和感受,都會自然存在在他的腦海裡,生命就是這樣豐富起來的。」

你看這些民歌裡的遣詞造句,是學得來的麼?當然,這麼質樸,似乎上不得高臺盤,而且說實在的,確實沒什麼用。但不要忘記了,創作這些詞的人,是不識字的。而一個讀書認字的孩子或者大人,真的用心去觀察了身邊的自然,會發生什麼呢?你猜。

相關焦點

  • 自然體驗師實習記丨江邊灘涂探索記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張諾諾在杭州,ID:nuonuozaizh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之前因為啃書和考試的緣故,很長一段時間的自然體驗師實習記都是在梳理理論和解答舊惑,還真的是很久沒有出去自然中了。近日天氣不錯,發現住處附近有個江灘,因為枯水期,露出大片灘涂,於是就扛起相機去探索了三次。
  • 讓我們的自然教育擁有靈魂
    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川貝·茄子是我們的一位老朋友,之前常作為翻譯活躍在日本的自然教育培訓活動中。在她第一次做翻譯的時候就遇到了一群蓋婭自然體驗師,他們提到自己是自然體驗師的時候不經意流露出的歸屬感和自豪感讓川貝·茄子記憶猶新。
  • AUM·吾愛自然|自然在生活裡,生活在自然裡
    #建議橫屏觀看,體驗更佳#將生活紮根於土壤聽自然的歌,學自然的事從自然中認知世界,讓成長在探索中天然發生#自然在生活裡,生活在自然裡#Put your life into the soilListening songs
  • 2020年廣西大明山自然觀察節後記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野外筆記,ID:Falco-peregrinu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2020年廣西大明山自然觀察節於8月23日在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圓滿結束。這本《2020年廣西大明山自然觀察節報告》小冊子呈現給您。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時間倉促,報告中的錯誤及遺漏在所難免,歡迎批評指正。此次活動由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主辦,廣西翼界科技有限公司承辦。活動以競賽為形式,觀察並記錄所見物種的信息。
  • 觀察蟲癭 親近自然
    點擊上方「公眾號」藍字愛上我~在本次的「親近自然
  • 家長分享丨自然教育讓孩子變得更陽光、更溫暖,也更寬容
    接下來的四天行程,我們行走於南丫島的山海間,進行自然探索:了解南丫島的漁村文化,探索自然風貌,學習生態保育、自然觀察、再生能源……我將活動的精彩環節分成三部分:《大海篇》、《山野篇》、《營地篇》,為大家娓娓道來。
  • 自然觀察,讓你愛上這裡的草木蟲魚
    ,運用相機、筆記記錄觀察結果,在導師的指引下探秘神奇的自然與生物多樣性。自然愛好者橋奶奶多次參加自然觀察營隊,她說,此次帶著孫子一起來參加活動,也想讓他感受當地的生態之美,並接受自然教育。 觀察營組織機構、福建省觀鳥協會會員告訴記者,這是協會第4次組織自然觀察營來到旦上村。「自然觀察類型的生態旅遊,體驗獨特的生態環境與物種,早已成為旅行的潮流之一,在國內外都有大批擁躉。而旦上村,就十分適合開展自然觀察活動。」
  • 跟隨自然介自然觀察武隆仙女山
    8月22日至23日,由重慶市林業局主辦的仙女山自然觀察計時賽在武隆仙女山舉辦,來自重慶市的十一支隊伍20個小時在武隆仙女山共記錄了57個鳥種,568種植物,13種兩棲爬行。,如果你不會自然觀察,那麼你可能會被猛獸襲擊,被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消滅。
  • 自然觀察日記6:蟪蛄不知春秋?
    猶記得《逍遙遊》裡的那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大意為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暫的生命。我依然記得這篇課文,時常誦讀;也依然喜歡莊子,道法自然。
  • 首屆粵港澳自然觀察大賽啟動
    央廣網肇慶5月31日消息(記者鄭澍)為倡導人與自然和諧,鼓勵民眾走進自然,了解蝴蝶和生態知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5月30日,廣東省林業局聯動香港、澳門自然觀察協會、自然愛好者等在全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蝴蝶谷,共同啟動了首屆粵港澳自然觀察大賽。
  • 光彩明豔的華池民歌
    三月裡的黃風數九裡的冰,妹妹可知哥哥的心……」劉生軍是三人中最年輕的,他的歌聲裡,已經有了現代歌曲的痕跡,但是對傳統民歌,他還是心懷崇敬,時常哼唱。尋訪華池民歌時所遇見的這三個人,應該代表了華池民歌形成、傳播,以及演化的過程。
  • 自然丨螳螂歷險記(4)—— 恐怖的鐵線蟲
    一些昆蟲的幼蟲生活在水裡,而鐵線蟲的幼蟲就會趁機進入這些昆蟲的體內,但是鐵線蟲在這些昆蟲體內不會繼續發育,甚至直到這些昆蟲死去都不會對它們造成任何影響。因為每種鐵線蟲的入侵對象相對比較專一,只會在某些特定種類的昆蟲體內發育,例如螳螂。
  • 湖湘自然歷丨那隻從小學語文課本裡飛出的小鳥
    湖湘自然歷丨普通翠鳥 2021年1月16日星期六 小寒第12日 那隻從小學語文課本裡飛出的小鳥 一個冬日的早晨,在幾近枯竭的水塘邊,一隻豔麗的翠鳥守在一支木墩上,輕盈的身子,翠藍發亮的羽毛,專注地看著小片水域。
  • 為自然發聲,榮耀30系列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名禮盒發布
    愛護地球環境人人有責,今日榮耀也宣布成為了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戰略合作夥伴,攜手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承諾與它保持距離」,為守護自然發聲。WWF世界自然基金會1961年成立,總部位於瑞士格朗。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是在全球享有盛譽的、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之一。
  • 自然拼讀法,打開別有洞天的英語世界(附自然拼讀讀寫資源)
    原標題:自然拼讀法,打開別有洞天的英語世界(附自然拼讀讀寫資源) 圖丨堆糖 即使是今天,英語教學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然步履維艱。簡單的自然拼讀讀物朗讀能力。例如在學習了a的發音,並拼讀了相應的單詞後,將能朗讀下列讀物。
  • 給孩子觀察自然的科學玩具——日本原裝Kenko顯微鏡
    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所使用的顯微鏡是一種手持式的顯微鏡,將樣本放在針尖上,就能通過透鏡觀察到物體了孩子們對自然有天生的好奇心,說不定以後也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呢。這款顯微鏡使用簡單,而且價格也不貴哦!
  • 承諾與它保持距離 榮耀30系列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名禮盒亮相
    承諾與它保持距離 榮耀30系列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名禮盒亮相 2020年04月22日 17:34作者:董曉龍編輯:董曉龍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 關注丨普洱研學旅遊邁大步!石探記太陽河自然學校在普洱國家公園成立
    關注丨普洱研學旅遊邁大步!據了解,石探記太陽河自然學校由中國科學院、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國內頂尖大學和科學院所數十位知名科學家組成的科學家團隊,依託普洱國家公園茂密原始森林的生物多樣性,配合石探記科學家團隊師資力量,致力打造集自然導師培訓和青少年科學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自然教育基地。
  • 筆記式觀察記錄在幼兒園自然活動中的創新運用
    自然筆記,通常是指用圖畫、文字或實物等多種形式進行自然觀察記錄的一種方式。對於幼兒來說,「自然」不僅是知識, 更是一個探究過程。幼兒對自然中的事物或現象會充滿好奇, 在觀察和體驗中發現了問題,才會運用感官或工具來收集和記錄資料,積累認知經驗,建立與自然的關係。我們嘗試運用「自然筆記」這種新的方式,與幼兒一起開啟和推進自然活動的觀察記錄。
  • 南方評論:在前行中感懷溼地的力量丨廣州首部自然生態類紀錄片今日...
    文丨殷立飛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千世界,萬千風光,人文風俗,曠世景觀,都離不開水與土的相融。在中國文化字典裡,有很多的詞彙用來形容一方水土。常見的有「江、河、湖、海」,還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氿、湧、澗、潭」。珠江三角洲,西江、北江和東江三江入海,在海與陸交匯處的溼地,便是水土交融的一大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