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聽到有人說過:「好茶不怕開水燙,泡茶就得用沸水」這樣的話?
好茶真的不怕開水燙嗎?開水燙過的茶,都能出來好滋味嗎?
先拋開茶,換一種思維,就好比一個人,在小孩時皮膚可能輕輕磕一下就破了,但是年紀大了皮膚變厚了以後,可能重重地撞了一下也不會破皮,當然這跟這個人的成長過程還有生活環境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同理,這人有大小,茶也有老嫩,如果都用開水燙,就像用同樣大的力度撞了小孩和大人一樣,結果會一樣嗎?那麼,泡茶的水溫應該如何把握?
從理論上講,教科書式的泡茶水溫是這樣的:
黑茶、普洱茶的衝泡水溫應達到100℃,即用開水;
烏龍茶的泡茶水溫在95~100℃,通常需要將開水靜置半分鐘左右;
紅茶的泡茶水溫在95℃左右,通常需要將開水靜置一分鐘左右;
白茶的泡茶水溫在90℃左右,通常將開水靜置一分半鐘左右;
綠茶、黃茶、花茶等衝泡水溫控制在85℃左右,需要將開水靜置兩分鐘左右。
我們都知道,茶葉除了有不同的種類,還有不同的形態、樹種等。所以在理論的基礎上,實踐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總結起來大致有著以下幾點區別:
散茶和緊壓茶
散茶與水的接觸面積更大,衝泡時可用溫度低一點的水衝泡,讓茶葉的內含物質慢慢滲出;
緊壓茶,如餅茶、沱茶、磚茶則需要用開水醒茶,用更高溫度的水讓壓緊的茶充分舒展開。
新茶和老茶
剛做出來的新茶,茶葉中的物質還很活躍,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開水也可以衝泡出好滋味來;
存放時間比較久的老茶,需要用開水將茶葉中的內含物質喚醒,使之香氣和滋味被衝泡出來。
鮮嫩茶和粗老茶
芽葉鮮嫩的茶,需要的泡上茶水溫較低,如果溫度過高,茶葉會被燙傷,茶湯出現「熟悶」味,影響鮮爽的口感;
芽葉較粗老的茶,則需要用更高的水溫來衝泡,才能把茶的滋味衝泡出來。
大葉茶和小葉茶
大葉種的茶往往葉片更加肥厚,衝泡的時候用高的水溫衝泡,香氣和滋味會更好;
而小葉種茶則顯得比較「碎」,與大葉種茶等量的茶葉相比,小葉種茶的芽葉更多,衝泡時用的水溫不需要很高滋味和香氣便會很明顯了。
古樹茶和臺地茶
古樹茶鮮葉肥碩,內含物質豐富,但通常古樹茶都是喬木茶,衝泡時需要用沸水才可以將茶葉充分喚醒;
臺地茶經過人工茶園種植管理,做出來的茶適口度更高,一般不是因為芽葉粗老或做成緊壓茶,衝泡時需要的水溫可以稍微低一些。
以上的這些都是以達到茶葉更好的口感為目的得出來的實踐經驗,對於生活中喝茶來說有著很大的幫助。
那為什麼會有「好茶不怕開水燙」、「試茶用沸水」的說法呢?
其實是因為用開水泡茶,有利於將茶葉的內含物質最大限度地泡出來,使茶香充分散發出來,同時茶葉的一些缺點也會被放大,以此來辨別茶葉的好壞。但是這種做法忽略了茶葉本身的特性,違背了喝茶時以「喝」的口感最舒適為目的的原則。
所以說好茶有時候也怕開水燙,並不能一概而論。茶葉的原料和製作工藝很重要,但掌握好茶葉衝泡時的水溫,是好原料、好工藝的加分。
本文為原創,轉載須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