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時不時會來些此前不怎么喝茶的小白,有些剛喝第一口,就不自覺地表達其體驗「好苦啊。」有的還會問,茶都是這麼苦嗎?
我司的評茶同事當然會細心解答。比如解釋,你喝的茶是審評泡法,所以會苦;或者這是我們評的一款原料不怎麼好的茶;或者引導他們能否感覺到化苦為甘的過程等等。(來源:貝葉集選)
小白在接觸茶葉之初能有這種引導自然是最好的。就怕他們遇上些頑固茶客,以「不苦不澀不是茶」來糊弄,甚至以此奚落小白不懂品茶。
如果小白們都認為無論什麼茶葉,以及無論怎麼泡都是苦的,不少人肯定會敬而遠之,因此,今天貝葉就來講講茶葉中的苦澀味。
不苦不澀不是茶?
俗語云:不苦不澀不是茶。其道理在於,茶的內含物質中有大量的茶多酚和咖啡鹼,茶多酚為「苦味和澀味」,咖啡鹼是「苦味」,因此「不苦不澀不是茶」有其理據。
但茶葉並非只有茶多酚和咖啡鹼,還有其他物質。因此古語還說,「啜苦咽甘,茶也。」這其實就說明,如果我們僅僅是喝到苦,而且化不掉,沒有回甘、香甜,那也不是茶。至少不是好茶。
茶之苦澀絕不應該僅僅是一種難受的味覺體驗。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可能會說,其根源,或出在原料,工藝以及衝泡方法。
那些濃強的茶原料
小白不太懂茶,覺得茶都差不多。但事實上,茶可以有很大的區別。以普洱茶產區老蔓娥為例,其原料特色就在於茶味濃強,霸氣。通俗一點說,即苦澀味比較重。
難道是專門有人喜歡喝苦澀的茶?這個說法不準確。如前面說的,好的茶是有回甘的,有的口味重的茶客確實更能接受苦澀味重的茶,但苦澀過後還是要有回甘。
如果一款茶,喝了之後口腔僅僅留下苦澀,貝葉想沒人會喜歡。而且這種苦澀但回甘的茶,也有存放價值,隨著轉化的發生,茶葉會變得更醇厚,苦澀也會變淡。
當然,即使好的老蔓娥有回甘,但對大多數小白來說,肯定還是難以接受的,因此對於這種原料本身以苦澀濃強為特點的茶,不喜歡苦的小白不接觸就是。
而且一般來說,拋開工藝因素,大葉種茶整體上比小葉種要苦澀,因為茶多酚和咖啡鹼更多。
工藝存在問題的茶
六大茶類中,整體口感上更苦澀的,是綠色和普洱生茶。其他茶類由於氧化發酵工藝的原因,會轉化掉一部分茶多酚和咖啡鹼,因此口感上沒那麼苦。
不過綠茶的苦澀也能分出個三六九出來。以工藝來說,蒸青綠茶就比炒青綠茶要苦澀。這是因為,以蒸青方式殺青,雖能較大可能保留茶葉的物質(所以其湯色更綠),但由於茶多酚和咖啡鹼也保留更多,所以更苦澀些。
而炒青不當也會造成茶葉更苦澀。假如溫度過低、殺青不均勻,造成青草味無法去除,茶也會變得苦澀。
除了殺青過程,乾燥過度也會加重苦澀。這是因為,如果溫度過高,茶葉會有一股焦糊味,這種味覺加速綠茶本身有的苦澀,就會讓人覺得更苦。
衝泡對苦澀的影響
衝泡無疑對茶的滋味有巨大影響,其影響因素在於三個方面:水溫、茶水比、衝泡時間。
水溫的竅門是,泡綠茶,八九十的溫度,剛剛好。一百度的高溫容易使茶多酚和咖啡鹼快速浸出,茶湯苦澀。
茶水比是人們在泡茶時不太注意的問題,原因有二,一是普通人大多不會在泡茶時準備個電子稱(評茶時需要),而隨手一抓,經常容易抓多。
原因之二在於,學術或業界規定的茶水比對於普通茶客來說,可能是過量的。以普洱茶舉例,許多書上的茶水比建議是,7g茶150毫升水,但是這個茶水比對很多小白來說,就太多了。泡出的茶可能就會濃。
衝泡時間應該是國人在泡茶時最不注意的一點。稍微講究的,還會用有茶水分離的飄逸杯,更多的人是用保溫杯和馬克杯直接悶泡。
以綠茶和普洱茶為例,如果你按照教科書上茶水比投茶,150毫升水,綠茶投3克,普洱投7克,而且還是用馬克杯長時間泡,甚至泡綠茶時還是用100度的沸水,那麼可以說,不管什麼價格的綠茶,被你這一泡,大概率主要味道就剩苦澀了。
所以假如在辦公室用馬克杯泡茶,那減少投茶量和降低水溫,是個可行的方法。
結 語
實在怕茶苦的朋友,可以多喝喝紅茶和烏龍茶、白茶,它們苦澀度相對較輕;而喝綠茶,一點要注意泡法,控制水溫、茶水比、衝泡時間。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