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泡的茶又苦又澀,都是因為這幾點

2021-01-15 承藝茗茶文化

茶有苦澀之味很正常,但有時茶的苦澀之味,如同「狗皮膏藥」,在嘴裡久而不散。這苦澀之茶一喝,眉頭緊皺,沒有細品直接吞咽下肚,恰似喝中藥,不過這茶可沒有良茶苦口一說。

茶的苦澀之味過重,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茶葉內質:

茶葉中含有的咖啡鹼、茶葉鹼、可可鹼、花青素類、苦味胺基酸、茶葉皂苷、苦味胺基酸及部分黃烷醇類等數種物質,是構成苦澀之味的主要成分。所有的茶類都含有這些物質,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無論是什麼茶類,什麼茶種,都是苦澀的。

俗話說「不苦不澀不成茶」,苦味與澀味通常都聯繫在一起,其實苦味與澀味是兩種物質。苦味是味覺上的感受,而澀味準確來說應該是澀感,是觸覺上的感受。

茶葉中呈現澀味的主要物質是多酚類物質,例如兒茶素、酚酸、羧酸等,兒茶素類物質是構成茶葉澀味的主要成分。

茶葉根據製作工藝分為六大茶類,每種茶之間的物質含量不同,例如綠茶的茶多酚物質含量較多,所以綠茶相較於別的五大茶類苦澀之味重一些。總的來說,苦澀之味,是多種物質的結合味道,物質含量不同,導致茶葉的苦澀程度不同,這也是每種茶的特徵,如果物質含量都一樣,那所有的茶都是一個味兒。

二、茶葉的嫩度:

上面提到,兒茶素類物質,是形成苦澀味道的主要成分。越嫩的茶葉中,兒茶素類物質的含量越高,所以講究茶芽「嫩」的綠茶最苦澀,每年的春季是綠茶的季節,早春的綠茶,也就是明前茶和雨前茶,「貴如金」的明前茶鮮爽滋味最強,苦澀滋味則較重。口糧茶的雨前茶鮮爽滋味稍弱,苦澀之味更重。

春季過後,茶葉生長至成熟,甚至粗老,這時茶葉的苦澀物質含量較少,其他物質含量會上升,例如形成甜味的物質,所以用成熟、粗老葉片製成的黑茶、紅茶、烏龍茶等茶類苦澀滋味淡。

當然也有例外,夏茶也有非常苦澀的。茶葉物質的含量,會受到多方因素影響,例如土壤、光照、氣溫、製作工藝等。舉個例子,以日本為例,日本傳承我國唐宋時期的蒸青綠茶做法,品飲過蒸青綠茶的朋友知道,蒸青綠茶苦澀之味特別重。苦澀的味道大家都不喜歡,為了減輕茶的苦澀之味,我國老祖宗發明創新出了炒青、烘青綠茶的製作方法。而日本只能在茶樹生長環境上下功夫,用遮陽布包裹茶樹,減少陽光照射,這樣的茶葉製作成茶後,可以大大減輕苦澀之味。

氣溫高,多光照,生長環境不合適,茶樹的茶芽會快速生長,容易老化,茶葉中含有的胺基酸、維生素等等物質為了滿足茶葉生長,消耗巨大。另一方面,花青素、咖啡鹼、茶多酚等物質則會增加,咖啡鹼、茶多酚這類苦味成分含量過高,自然茶葉的苦澀之味太重。俗話「高山出好茶」,便是這個原因。高山雲霧繚繞,氣溫低,晝夜溫差大,光照少,所以茶葉的滋味更好。

三、製作工藝:

茶葉根據製作工藝可以分為六大茶類,不同的製作工藝會嚴重影響茶葉的物質含量。以綠茶的殺青工藝舉例,根據殺青工藝方式不同,綠茶可以分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與曬青綠茶。殺青工藝是用高溫減緩酶的活性,遏制茶葉發酵,蒸青這種殺青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保留茶葉的物質,減少破壞,但成茶後香氣不高,苦澀滋味重。炒青和烘青時的溫度很高,破壞酶的活性,同時也去除了茶葉含有的中低沸點物質,成茶後香氣更高,同時苦澀之味更少。蒸青綠茶被淘汰也是自然。

殺青時溫度過低,綠茶的青草味無法去除,會更為苦澀。

茶葉含有的多酚類化合物是造成澀味的主要物質,這些物質與發酵工藝緊密相關。六大茶類中除了綠茶是無發酵茶類,其他五類茶都有發酵工藝,程度不同而已,白茶、黃茶是輕發酵茶類,烏龍茶是半發酵茶類,紅茶是全發酵茶類,黑茶則是後發酵茶類。綠茶最苦澀,白茶、黃茶苦澀味較少,烏龍茶輕微苦澀,紅茶和黑茶苦澀不明顯,甚至沒有。

所有茶葉的最後一道工序都是乾燥,無論是炒幹還是烘乾,如果溫度過高,茶葉也會糊掉,這樣的茶在衝泡時會出現焦糊的味道,有苦的感覺。

每一道制茶的工序,都會對最終的成茶造成一定的影響,細節很重要,細節不到位,茶的質量必要會受到影響。除了苦澀之味,還有別的氣味和味道。

四、存放不當:

茶葉很嬌貴,抖動,外壓,都會使茶葉破碎。破碎的茶葉衝泡時,與水的接觸面過大,物質浸出過快,導致茶湯濃度過高,苦澀之味自然會變重。像袋泡茶用的均是碎茶,衝泡出湯速度快,但耐泡性極差。

存放環境不當,陰暗潮溼,使得茶葉含水量過高,最終導致茶葉變質發黴,變質茶已經不能再喝,對身體健康不利,衝泡後有種噁心的苦澀味和一些異味。

五、衝泡方法:

衝泡時的茶水比例要合適,茶葉放的太多或者注水太少,導致茶湯過濃,苦澀味自然會重一些。衝泡時的量沒有標準,喝茶久了,根據自己的口味變動即可。

除了茶水比例,還有衝泡時間,平常飲茶常用玻璃杯,根本沒有茶水分離一說,一直喝到徹底沒味,才會換下一批茶葉。熱水入杯,衝泡數秒後將茶葉與茶湯分離,這樣可以控制茶湯的濃度和滋味,也可以提升茶葉的耐泡度。麻煩是麻煩了些,不過這樣出來的茶湯味道是非常好的。

水溫過高也會造成苦澀味重,溫度越高,茶葉物質浸出速度越快,所以,溫度越高,衝泡時間要適當縮短。

常常有人說,衝泡水溫不能太高,對茶葉不好,其實不然,在高溫下,茶的香氣更高,出湯更快,茶葉的瑕疵也更容易暴露。但要注意,衝泡時茶杯不要蓋蓋子,不然會有一股水悶味。

苦澀之味過重的茶可不是好茶哦。

相關焦點

  • 你泡的茶為什麼總是苦的?
    茶室時不時會來些此前不怎么喝茶的小白,有些剛喝第一口,就不自覺地表達其體驗「好苦啊。」有的還會問,茶都是這麼苦嗎?我司的評茶同事當然會細心解答。比如解釋,你喝的茶是審評泡法,所以會苦;或者這是我們評的一款原料不怎麼好的茶;或者引導他們能否感覺到化苦為甘的過程等等。(來源:貝葉集選)小白在接觸茶葉之初能有這種引導自然是最好的。
  • 飲茶冷知識:所有的茶都是苦的嗎
    不少年輕人不愛喝茶,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覺得茶很苦。其實咖啡也苦,純黑巧克力也苦,為什麼年輕人對於茶的苦這麼敏感呢?所有的茶都是苦的嗎?其實茶葉的苦味與茶葉的成分有關。茶葉中所含的多酚類、咖啡礆引起的花青素,導致茶葉有苦澀的味道。
  • 茶葉「會苦會澀」,是誰的錯?怪茶葉本身麼?其實都是制茶師的錯
    經常說一句,茶葉帶苦澀不一定不是好茶,但化不開,一直停留在嘴裡的苦澀,就一定是不好的茶。「苦澀」奶茶的本味,從來都存在,愛喝茶的或者不愛喝茶的,很多都聽說過這一句話,其實讓茶體現出「苦澀」味,不是茶的錯,而是制茶人的錯。
  • 悶泡後出現苦澀味的巖茶,很劣質?其實這是誤判內質豐富的巖茶!
    前些天,麻花從某位網友, 領教了好幾段關於悶泡的悖論。箇中說辭不僅令人費解,還非常的不科學。《2》悖論一,悶泡後出現苦澀味的巖茶,很劣質?錯,不合理。任何的茶,悶泡過後都容易變濃、變苦、變澀。內質豐富的優質巖茶,尤其如此。這背後,需要從茶葉的基礎物質構成說起。
  • 為什麼你衝泡的白茶總是苦的?沒理清楚這四個原因,很難泡好茶!
    尤其是茶多,水少的情況下,任憑你的出水速度再快,也控制不住茶湯的苦味出現。一般我們衝泡白茶,建議大家使用標準的白瓷蓋碗,注水量在100-110毫升左右。這種容量下,白茶投5克,不論散茶、餅茶、老茶、新茶,都可採用這一茶水比例。如果茶水比例沒有控制好,茶多了,水少了,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茶不苦才奇怪。之前到朋友家裡喝茶,就見識了什麼叫做出手闊綽。
  • 巖茶出現苦澀味,主要是這兩個原因作祟!
    最後,實在壓抑不住內心的問題:「掌柜的,這茶怎麼這麼苦,這麼澀啊。」「放輕鬆點,年輕人,你沒聽說過一句話嗎,不苦不澀不是茶,巖茶就是這個味道的。」沒喝過巖茶的我們,只好乖乖接受這個結果,腦袋裡自動把巖茶劃入「難喝」、「極難喝」的陣營,恨不得鎖上記憶,再也不打開!但是!麻花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別聽掌柜的扯淡,這種苦澀味重的巖茶,是爛茶。
  • 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這個綠茶的鍋白茶不背!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白露茶採摘季節。滿大街的人都在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說回到本文的正題——當季最紅的農諺「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有人說,這話是專指白茶的,理由是,最末一句有寫「秋白露」,這不專指白茶當中的「白露茶」麼?若真是如此,那前半段的春茶苦,夏茶澀,又該如何作答?白茶的春茶,有白毫銀針,有白牡丹,有春貢眉,春壽眉,它們都發苦嗎?非也!
  • 不僅僅是白牡丹餅,這六大因素決定一款白茶的澀感,別不在意!
    制茶師的沒經驗加上馬虎大意,這批白茶必定是被粗暴對待——傻曬,或者渥堆後再攤晾,讓茶青們萎凋的過程很不順利,水分和應該被水分帶走的、多餘的茶多酚和咖啡鹼,大量滯留在茶青葉細胞內。這種茶青,做成成品茶之後,被沸水一衝泡,自然加倍的釋放出苦澀味來。
  • 保存3年的白毫銀針味道「澀」正常嗎?教你怎樣區分收斂性和澀感
    白毫銀針是白茶中的佳品,茶湯清澈明亮,茶香清新淡雅,茶味較為清淡。大多數茶友都知道,隨著歲月的沉澱才能漸漸地喝懂了老白茶,喜歡喝老白茶的茶友,大都是成熟的成功人士,不浮躁、不顯露、不迷失,對世間的沉浮一笑而過。
  • 好的普洱茶,一般都有這5個特點,跟著洱頌一起來看看吧!
    雖然不同的茶類特徵不一樣,好茶的標準也各有不同。但是優質的普洱茶有一些標準,下面為大家介紹以下幾點普洱茶的標準。,俗話說:「不苦不澀不是茶。」如果茶中少了苦澀味,便會感覺淡薄、單調。 加工到位且合理的茶,苦澀味不明顯,但還是有的。因為茶本來就有苦澀味,但關鍵在於能否能夠快速散去。 若苦澀味一直留在口腔中,即所謂「盯舌頭」,舌面感覺收斂且粗糙,苦澀難受,應該不能算是好。
  • 小喜年-茶的苦澀味「化得開」嗎?
    老茶客在喝到某種比較苦或者比較澀的茶時,經常會聽到他們說:「這個茶的苦澀味『化得開』」,那麼這個「化得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得弄明白下面幾個問題。影響茶葉「澀度」的,主要是茶多酚中的兒茶素,因為在茶多酚中,兒茶素的佔比最大,在60%~80%之間,所以我們通常說影響茶澀味的主要是茶多酚。茶葉的老嫩程度會影響茶多酚的含量,從而影響澀度。茶都有「苦澀味」嗎?
  • 摘茶泡,撿雀仔泡...清明拜山其實可以很有趣!
    茶泡茶泡形狀像桃子一樣,所以有些地方也叫「茶桃」。綠色的茶泡稍微有一點點澀口,白的比較甜,不過口感沒有綠色的好,吃起來棉棉的。這個應該大部分清遠人都吃過啦,上次我們記者到禾雲魚壩片區拍苦筍的時候還看到有,不知道現在還有沒得摘?茶耳茶耳又稱茶掛,茶掛顧名思義是長在油茶樹上的一種葉子,和茶泡成熟在同期。
  • 火說,茶湯澀這口鍋,我可不背
    再比如,有一些茶葉,湯水中有澀味,不去檢討是自己的工藝出了問題,整天宣揚是因為「火還沒退乾淨」。然而,火說,茶湯澀這口鍋,我不背!!《2》茶湯中有澀味,跟什麼有關係?是所有茶葉都含有的。只要是山茶科、山茶屬的茶樹,青葉中都含有茶多酚。那麼,如果按照某些茶藝師的邏輯,認為茶湯澀是因為茶中含有茶多酚的話,那是不是意味著,所有茶葉衝泡後都會呈現出澀味來呢?現實是,只有一部分茶葉會泡出澀澀的茶湯來,大多數茶葉泡出來的茶湯,還是香清甘活,鮮香淳爽的。
  • 《老徐鑑茶》第345期:2020冰島地界頭春古樹茶品鑑報告
    今天給各位推薦的是2020冰島地界頭春古樹茶。這款茶我已經連續製作了10年,本想將2010年製作的也拿出一些與各位一起分享,無奈前5年製作的,一餅都找不到了,只好作罷。地界相對於冰島其它四寨的茶味會更重一些,苦味也相對明顯一些,存放之後,它的層次感也會更豐富一些 。
  • 苦瓜炒蛋味道苦還澀?只是你沒做到這一步
    苦瓜炒蛋味道苦還澀?只是你沒做到這一步!說到苦瓜炒蛋,我相信小夥伴們都不太喜歡吃,可能是周邊人或者自己做不到苦瓜去苦的本事,小編我就是被朋友毒害的那個人。後來,經過研究其實只要你處理得當,苦瓜炒蛋也可以做得十分美味,那個咬上去澀澀的感覺將不復存在,苦味也會消失。
  • 炒蕨菜,千萬別傻傻只懂焯水,多加一步,蕨菜不苦不澀,清香爽脆
    現在這個季節又是吃各種野菜最好的時候,挖野菜是筆者滿滿的童年回憶,相信很多80後的小夥伴都有這個經歷,這不昨天又到農村去挖了一大袋的蕨菜,因為蕨菜是我小時候吃最多的一種野菜,特別愛吃,一到這個季節,沒上課就會跟著大人上山去採摘蕨菜,一般在那種陽光比較充足的山頭比較多,每次都能摘一大筐回來炒著吃
  • 有些茶為什麼會有澀味? 茶湯裡究竟是什麼因素會讓我們覺得澀?
    有些茶為什麼會有澀味? 茶湯裡究竟是什麼因素會讓我們覺得澀?時間:2016-12-09 09:25   來源:說茶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有些茶為什麼會有澀味? 茶湯裡究竟是什麼因素會讓我們覺得澀? 常常聽市場裡的人說,今年的茶比往年澀一些,到底茶湯裡究竟是什麼因素會讓我們覺得澀呢?澀是什麼?
  • 白酒中,酸、辣、苦、澀的味道太重了,應該怎麼辦?
    人生有酸甜苦澀,白酒也是如此,正如那句我一直認為很矯情的話,「我有故事,你有酒嗎?」白酒中總有一個故事適合你,每一個有故事的男人,應該來一杯白酒,唯願你以後,有酒有肉有姑娘,能貧能笑能幹架,此生縱情豁達。
  • 武夷巖茶中,正巖山場的肉桂,為什麼苦澀味不重?
    黑咖啡的苦,茶湯的苦,都與一種名為「咖啡鹼」的物質有關。 當茶湯內的咖啡鹼含量越高,嘗到的苦味越重。 不過卻有人認為,品質差勁的,火功高的肉桂不容易泡苦。理由是: 「好茶的咖啡鹼含量豐富是內質好的表現。
  • 這幾種花果茶自己泡,隔壁小孩都饞哭了
    其實喝茶的茶料有很多種,除了最普通的那些茶之外,還有很多的花果茶也是很美味的!雖然說很多朋友說道喝茶就會想到枸杞菊花,但是還是有很多的好喝的茶,就比如花果茶,花果茶是用水果和花混合的一種茶,味道酸甜可口,不管是熱著喝還是晾涼了喝都十分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