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泡後出現苦澀味的巖茶,很劣質?其實這是誤判內質豐富的巖茶!

2021-01-15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提到苦茶和濃茶,很多人會皺眉頭。

甚至於,一聯想到那苦如黃連的滋味。

真真是一段可怕的回憶。

喝巖茶,衝泡是一門重要的技法。

內質豐富的巖茶,不建議悶泡,而是快出水。

提到悶泡的壞處,麻花在此前的文章裡,已經反覆多次提及。

很顯然直白的一個道理,在黃金茶水比例的搭配下。

泡茶時間過長,茶湯悶的時間越久。

最終得出來的茶,肯定是一杯濃濃的苦茶。

長期喝濃茶有礙健康與養生,這是茶圈內的常識。

然而如此,仍有不少的人站隊——泡茶要悶著喝。

前些天,麻花從某位網友, 領教了好幾段關於悶泡的悖論。

個中說辭不僅令人費解,還非常的不科學。

《2》

悖論一,悶泡後出現苦澀味的巖茶,很劣質?

錯,不合理。

任何的茶,悶泡過後都容易變濃、變苦、變澀。

內質豐富的優質巖茶,尤其如此。

這背後,需要從茶葉的基礎物質構成說起。

任何的一款茶,能夠可溶於水匯成一杯茶的基礎風味物質,主要有三類。

1,茶多酚,滋味澀。有一定的殺菌消炎作用。

不少主打消除牙齦腫痛的牙膏品牌,配料內常有茶多酚的提取物。

2,咖啡鹼,味道苦。具備提神解乏的效果。

提一嘴冷知識。

茶樹的芽葉內部天然存在的咖啡鹼數量,要遠比咖啡豆要多。

咖啡鹼,屬於茶葉的特徵性風味物質。

甚至於,通過測定咖啡鹼的含量,可以判斷茶與非茶物質的區別。

如同牛蒡茶、苦丁茶、菊花茶等等,由於內部沒有咖啡鹼的標識性存在。

故而這些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茶葉。

由於任何的茶葉,都具備咖啡鹼。

所以不存在悶不苦的茶!

3,茶氨酸,滋味鮮爽、清甜。對茶葉風味而言,裨益多多。

茶氨酸,能夠補充人體所需的胺基酸物質。

與此同時,還能夠改善和綜合整體茶湯的滋味。

一般情況下,好茶的內部,有益成分高,苦澀味相對少。

而劣質茶,養分含量少,滋味較寡淡。

優質巖茶的背後,山場好(光照溫和,多漫射光),工藝佳(走水順暢、焙火透徹),倉儲到位(沒有出現返青)。

於是,茶葉內部擁有的有益成分,茶氨酸含量豐富,能夠綜合茶湯的苦澀物質。

等到了衝泡環節時,正常的快出水衝泡。

巖茶內的各茶味物質,比例釋放均勻,苦澀味不重,反而是清爽的滋味層次豐富。

相反,如果將好茶悶著喝。

悶出來的茶湯內,苦澀物質大量浸出,超過了正常的比例範疇,滋味苦澀濃釅異常。

此前,帶了位新朋友去某牛欄坑坑主那喝茶。

那位壕氣的坑主,給我們泡了兩泡不同工藝的牛欄坑肉桂。

當時喝茶那會,用的是審評式泡法,將「牛肉」悶了一會再倒出茶湯。

坐在一旁原本期待滿滿的朋友,在連喝了幾杯特別苦的濃茶後,小聲的和麻花感慨。

「這好好的茶,為什麼要悶苦了再喝?」

雖然說,內質實力足夠的正巖茶,經過悶泡後,茶葉內的有益物質能夠中和苦和澀感。

茶湯喝入後,苦味和澀味能夠快速的化開,不會在舌面上過長時間的停留。

但就如新手喝茶的直白,好端端的巖茶沒有必要悶濃、悶苦後再喝。

極端的悶泡法,對優質茶而言,完全就是浪費!

《3》

悖論二,好茶悶泡後不會浪費?

內質豐厚的好茶,經過悶泡的折騰後。

不單會讓悶出來的茶湯,味道偏濃、偏苦。

與此同時,還會提前消耗不少的茶味。

因為在悶泡的過程中,茶葉內的滋味物質不斷被浸出。

於是乎,一泡原本足夠泡十七、八衝的茶味。

悶泡後只能剩下八、九衝,甚至更少。

如同20L的油,正常能跑300、400公裡。

一路疾馳,猛踩油門,猛踩剎車的情況下,或其它方面的油耗出現問題時,就只能跑百來公裡。

這樣的對比看,肯定是浪費嘛!

早兩天看到一組對話,麻花覺得很有意思,照搬如下。

A:一悶就出現苦味, 那茶就是原料差,或工藝不好。

B:悶了肯定是濃茶吧,我覺得好茶悶濃了喝,就是浪費了。

A:好茶用蓋碗隨便二十泡以上,還怕浪費嗎?

B:你喜歡喝悶濃悶苦的茶,我不喜歡。

可見,A茶友的悶泡悖論,濃縮成一點就在於——好茶悶泡了不會浪費。

麻花覺得,這樣的觀點不科學。

從正常的茶味釋放角度看。

泡好茶,細水長流的逐次衝泡,認真領略不同衝泡次數下的風味,而不是悶苦了喝。

如此才能真正的懂茶,會泡茶,完整全面的將一款好茶的風採釋放!

《4》

悖論三,優質巖茶可以越悶越香、越甜?

喝巖茶迄今,關於悶泡的話題,麻花遇到過最奇葩的內容是。

好茶能夠越悶越香,越悶越甜。

偶買噶,這樣的說法,太不可思議了!

先從巖茶衝泡時,芳香物質的釋放角度說起。

武夷巖茶,經過了焙火。

使用蓋碗衝泡時,需要用沸水衝泡。

剛剛燒開的沸水,溫度足夠高,能刺激茶葉內部的高沸點茶香釋放。

注水衝泡後,快速出湯。

伴隨著茶湯溫度的自然下降,茶葉內部的低沸點香氣,錯落有致出現。

舉個例子,泡肉桂。

香氣物質豐富的武夷肉桂,蓋香可以分前、中、後三種變化。

注入沸水後,快速出湯。

這時能夠聞到的蓋香,先後層次更加分明。

如果是用悶泡的方式泡茶,那麼非但不會將茶湯越悶越香,反而是破壞香氣的表現。

因為乾燥的巖茶條索,一旦沾上了水,芳香物質能夠快速湧現。

而這時,久久不倒出茶湯。

那麼,最早從茶葉內部釋放出來的香氣,在高溫悶泡的狀態下, 容易被悶壞。

等到揭蓋去聞茶香時,能夠聞到的是明顯的,遇到沸水冷卻後的香氣。

比起快出湯的高揚香氣,茶香表現頹弱無力不少。

依麻花的多年泡茶經驗看,肉桂可以越悶越香的說法,根本就是扯淡!

至於巖茶可以越悶越甜的說法,同樣不合理。

大部分的正常品質的巖茶,伴隨著茶味的過量釋放,只會越悶越苦。

這時喝悶出來越苦的茶,味蕾體驗由於存在「對比」的狀態,回甘越明顯。

若不相信,看官們可以先喝一大杯黃連水。

再去喝白開水,會發現連水也是甜的。

可見,這種悶出來的甜,根本就是一種味蕾的欺騙。

而正常的衝泡下,巖茶的韻味更豐富,回甘香氣持久,生津感強烈!

達到這樣的韻致,才算一杯堂堂正正的好茶。

《5》

不論從品茶角度,還是從健康喝茶角度。悶泡並非是喝茶的首選。

長期喝悶出來的濃茶,那股又濃又重的滋味,能夠將人的嘴巴喝木。

換句話說,當你喝茶的口味追求,太過於重口味時。

容易失去對好茶的準確品鑑能力。

優質的巖茶,茶湯風味要求是香甘清活,具備巖骨花香。

內質豐富的巖茶,不適合、也不建議悶泡。

至於說,巖茶可以越悶越香,越悶越甜的說法。

根本經不起實際的考驗。

是真或是假,一試便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不二標準!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武夷巖茶中,正巖山場的肉桂,為什麼苦澀味不重?
    這究竟得喝過多少爛茶,才能得出這樣的體會? 正常品質的巖茶肉桂,不應該保留過多的苦味。 排除掉久泡與瘋狂坐杯的前提,若是一泡肉桂的滋味,苦得賽黑咖啡。 每啜一口,重重的苦味會像巨浪那樣直接拍在舌頭上。
  • 巖茶出現苦澀味,主要是這兩個原因作祟!
    最後,實在壓抑不住內心的問題:「掌柜的,這茶怎麼這麼苦,這麼澀啊。」「放輕鬆點,年輕人,你沒聽說過一句話嗎,不苦不澀不是茶,巖茶就是這個味道的。」沒喝過巖茶的我們,只好乖乖接受這個結果,腦袋裡自動把巖茶劃入「難喝」、「極難喝」的陣營,恨不得鎖上記憶,再也不打開!但是!麻花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別聽掌柜的扯淡,這種苦澀味重的巖茶,是爛茶。
  • 無論水仙還是肉桂,巖茶的苦澀味重,就是有滋味,就是茶湯醇厚?
    很多喝不懂巖茶的新手,很容易有這樣的誤會。覺得巖茶的苦澀味重,就是有滋味,就是茶湯醇厚。其實,這樣的理解並不對。苦味與澀味,並不代表茶湯的滋味醇厚,有內容。真正湯感豐沛的正巖茶,它的湯感喝起來應該像銀耳羹、藕粉糊那類的食物,膠質感足,份量感重。細啜一口茶湯放在舌面上,能直觀感受到湯水的份量感。
  • 你的武夷巖茶,為什麼會出現澀味?除了工藝,還有這個因素!
    苦、澀二字(尤其是澀字),與好茶沾不上邊。風馬牛不相及。但,澀味仿佛是一個暗影,尾隨在巖茶身後,伺機行動。這不,我們在喝茶時,總能發現若干個讓人不痛快的情況,澀味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悄悄潛入湯水裡。如一位茶友所問:「麻花同學,好的巖茶,ta的綿柔有力道,是否從頭到尾?
  • 武夷巖茶,重水求香,巖茶的品種香、工藝香、山場香你都認得清嗎
    但最近,接連有茶友在嘗試足火巖茶後。很疑惑的表示,你說的蘭花香桂花香蜜桃香,怎麼我都沒聞出來。聞到的是一股像麵包房的香氣?(烘焙香)通過文字,能想像到茶友的一臉茫然。其實,焙到足火的巖茶裡,仍然擁有花香氣息。
  • 武夷巖茶入門知識:巖茶三十問,全面詳解,讓你徹底了解!
    武夷巖茶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生長在巖壁溝壑爛石礫壤中,而經風化的礫壤具有豐富的礦物質供茶樹吸收,不僅滋養茶樹,而且巖茶所含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也更豐富,如鉀、鋅、硒的含量較多。 它的特證是:1、外形緊結、壯實、色澤帶油潤色暗,2、內質香氣濃專、清幽、滋味、醇厚、回甘好,杯底有餘香(又稱琥珀色)。3最重要一點就是找有品牌的商家買到正宗的大紅袍試喝吧。這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20、問:請問巖茶是否屬於生態茶?
  • 不同火功的巖茶,葉底該是什麼顏色才算標準呢?這裡藏著認識誤區
    後來,朋友就將這段插曲,大致過程轉述了過來。我聽完後,心裡很不爽。拋開看葉底不能100%看出巖茶火功不說。這「顏色不夠黑」,就說明焙火不夠足,沒焙透。真的是太冤了。那麼說明在搖青時,出現「傷葉」的情況比較多,導致巖茶的整體發酵程度變重。縱觀到六大茶類的劃分體系,武夷巖茶是閩北烏龍茶的代表,是半發酵茶。烏龍茶所謂的「半發酵」就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發酵程度居中。
  • 喝懂武夷巖茶正巖肉桂的第一步,就是先學會泡它!
    入口,湯感偏生硬,缺少柔和之美,還容易出現苦澀感,香氣落差比較大,泡至4-5衝,香氣轉淡。整體表現,只能打60分,勉強及格。能賣到五位數的肉桂,它的整體水平,遙遙領先,狂甩其他肉桂三條街,平均分都在85分以上。就是個情趣高雅,風流倜儻的公子哥。
  • 喝武夷巖茶肉桂前,先搞懂這七個問題! - 小陳茶事
    直接從供貨源上加大肉桂的量,這茶能不火嗎?在茶桌上,肉桂的受歡迎程度直線趕超大紅袍。譬如隔壁鄰居家的大伯,新得一泡肉桂,趕緊招呼朋友來喝,「老友,喝好茶,肉桂啊!」然後幾個平均年齡70歲的大伯們,聚在一起,共享好茶。這就是肉桂的魅力。在茶桌上,要是沒喝過肉桂,你都不好意思吭聲。
  • 五大角度圖解巖茶的白霜,其實沒有那麼神奇!
    有沒有奇怪的味道」「沒敢泡,怕發黴……」「沒事,你衝泡後,先聞蓋香」約5分鐘後,茶友反饋這茶聞起來正常,嘗試著喝了一下,香氣和滋味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其實這層白色的物質叫白霜,是巖茶帶有的一種物質,並不是發黴了!」關於巖茶上出現的白霜,在這篇文章中想與茶友們好好聊聊。
  • 5克、8克、10克,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巖茶到底包幾克好?
    如果一款巖茶的幹茶輕飄,毫無分量,那麼,要裝到8克一包,必然用量比別人大。這樣的茶很難包,我看到茶農包茶時要使勁把茶往泡袋裡甩,不然都很難封口。外山的茶或者採老的茶,成品後外形相對會蓬鬆、輕飄一些。而千萬別輕看那些看似小包分量卻有達到的巖茶,至少可以說明這樣的茶緊結重實。某巖茶大師搖晃著裝有茶葉的小鐵罐說,「好聽嗎?
  • 沸水泡紅茶酸味重,改用80℃溫水不行嗎?別再為劣質茶找藉口了
    若是貿然坐杯悶泡,難以掌控時間長短,又會讓茶湯過於濃重,表現出不好的滋味。因此,沸水衝泡,是對優質紅茶的尊重。溫水,反倒成了辜負。《3》為什麼用沸水泡紅茶,出現了酸味?只是單純的、不加掩飾的,把好茶的內質完全釋放,讓大家品味到好茶的風味。一切,水到渠成。而要論沸水與劣質紅茶的關係,就不及前者那般融洽了。沸水,往往會暴露出一些缺陷。
  • 為什麼現在的武夷巖茶肉桂,都喜歡拼黃觀音?
    那麼很有可能,這批的巖茶拼配結束後。 下一批的同款巖茶,再進行同樣的拼配時,會有缺貨的風險。 不如往裡面,拼進去黃觀音,更為簡單易行。
  • 武夷巖茶的頭道茶湯是什麼?是俗稱的「還魂湯」,還是孟婆湯?
    再看了很多介紹巖茶的視頻/文章/直播後,他更是看暈了,不知該信誰。他之前聽朋友說,喝巖茶之前要留一杯頭湯。但是今天又從*老師那聽到了一個驚悚的說法,「喝巖茶的頭道茶湯,會導致結石。」嚇得小A茶友一連在後臺發了多條留言,想問問麻花的看法。點開一看,哎,這不又是一則典型的茶圈怪談嘛!
  • 巖骨花香,烏龍茶中的幾種極品巖茶
    品嘗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其製作工藝介乎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包括:殺青、萎凋、做青、炒青、包揉、揉捻、乾燥等工序,其中搖青和半發酵是形成烏龍茶的關鍵。而在烏龍茶眾多的種類中,有一朵「奇葩」,它就是巖茶。巖茶因"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而得名,以"巖骨花香"的獨特巖韻著稱。
  • 茶湯有澀味,是因為還沒有褪火?火說,茶湯澀這口鍋,我可不背
    那麼,如果按照某些茶藝師的邏輯,認為茶湯澀是因為茶中含有茶多酚的話,那是不是意味著,所有茶葉衝泡後都會呈現出澀味來呢?現實是,只有一部分茶葉會泡出澀澀的茶湯來,大多數茶葉泡出來的茶湯,還是香清甘活,鮮香淳爽的。
  • 從水仙、肉桂,到大紅袍,數數這些年巖茶界的那些「重口味」炒作
    於特意趁村姑試茶間隙,燒水泡來喝。只揭蓋聞香,就感覺情況不妙,茶香妖豔,香得太衝。再喝過一口茶後,徹底失去了對它的興趣。嚯,還以為是什麼呢,原來是徹頭徹尾的外山高香網紅茶!《2》炒概念,是巖茶炒作的經典路數。專供品的概念,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早個三十四年,在那個一切憑票購物的年代, 專供品就已經出現。
  • 肉桂,黃觀音,雀舌,誰才是巖茶的香氣擔當?
    接觸了許多老品種後,心裡越發的感慨。以前的巖茶品種,它們的香氣太保守了,香得細幽淡雅。像是一株崖壁上的蘭草,與世無爭,無欲無求。難怪好不容易遇上茶香特立獨行的肉桂,大家就立馬給它封了號——香不過肉桂。武夷巖茶,追求巖骨花香。花香,才是巖茶最基礎款的香型。論花香,雀舌的香氣有顛倒眾生的本事。
  • 解碼武夷巖茶的山場密碼,牢牢記住這些,避免喝得一頭霧水
    問題在於,武夷巖茶的「山場」究竟是什麼?在義芳君看來,「山場」其實就像一個個散落在村子四周的家庭,既有這個村子亙古以來形成的特有秉性,這是共性;也各有各的脾性,有的含蓄內斂,有的張揚靈動……這是個性。學術一點的說法,武夷巖茶「山場」就是由當地的植被、土壤、水文、氣候、光照、水流等微域小氣候形成的獨特生態環境。3.
  • 什麼是巖茶,和石頭有關嗎?
    非常時期,宅家學點茶文化(不扎堆 雲聚會)茶識掃盲班:什麼是巖茶,和石頭有關嗎?武夷巖茶在我國六大茶類中被歸為「青茶」一類,但人們不常說「青茶」,更偏愛「烏龍茶」這種說法。在福建,南有烏龍鐵觀音,北有烏龍武夷巖茶,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