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的頭道茶湯是什麼?是俗稱的「還魂湯」,還是孟婆湯?

2021-01-13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下午和茶友小A聊了一會。

他是一個巖茶小白,最近剛到福州上班,身邊的工作茶喝的都是肉桂。

小A表示說,他以前只聽說過大紅袍,但沒喝過幾次巖茶。

換了新環境後,為了儘快適應工作社交上的喝茶需要,他最近都在惡補巖茶方面的知識。

然而,然而,他發現了個頭疼的事。

網上說巖茶的,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他都分不清誰說的才是真的。

喝巖茶,原本就感覺越喝越懵。

分山場,分火功,還分品種,入門的門檻很高。

再看了很多介紹巖茶的視頻/文章/直播後,他更是看暈了,不知該信誰。

他之前聽朋友說,喝巖茶之前要留一杯頭湯。

但是今天又從*老師那聽到了一個驚悚的說法,「喝巖茶的頭道茶湯,會導致結石。」

嚇得小A茶友一連在後臺發了多條留言,想問問麻花的看法。

點開一看,哎,這不又是一則典型的茶圈怪談嘛!

《2》

問題來了,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該如何防止被忽悠呢?

從麻花的經驗看,最實用指南,是多多理性分析。

任何的神棍說辭,都存在的共性,說白了無非是兩類。

要麼是講好的,拼命的把牛皮吹上天。

要麼是講壞的,一個勁的提驚悚、嚇人、標題黨的內容。

很多年前的夏天,小小的綠豆被有過一段輝煌史。

當時,綠豆被人炒上了天。

有磚家在節目介紹到綠豆有N多種好處。就差沒往十全大補藥,包治百病上介紹了。

於是乎,綠豆的身價漲了不少。後來才逐漸被闢謠。

回過頭來看,這就是典型的神棍論嘛!

另外,壞的方面也不能宣傳得太離譜,太誇張。

像是隔夜茶的事情,大家心裡都很明白茶湯隔夜後真的是不好喝,一點不香。

但要說到「隔夜茶致癌」這麼驚悚的標題,就明顯有騙流量的嫌疑了。

一樣的,「喝巖茶的頭道茶湯,會有害,會導致結石。」

這樣的說辭明顯言過於實,過分離譜。

但凡是有點喝茶常識的人,誰敢說這樣的大話來嚇人嘛?

再來說,茶是健康飲品,這點是大眾常識。

但要說到喝**茶致癌,導致結石,那可一點不符合學術科普的調性。

正兒八經的學術專家,科研人員,他們在對外發表觀點時都會非常的嚴謹。

要有實驗依據,要有臨床驗證,要用數據支撐,才能下定論。

無憑無據,張口就說頭道茶湯會導致結石,那是誤導大眾!

更何況,學術權威領域內的,科研領域內的專家學者還沒發話。

一個圈子裡根本找不到名字的人,敢說這樣的誤導性言論。

這不是現行的茶圈神棍,又是什麼呢?

《3》

關於「巖茶頭道茶湯喝了,會導致結石」的言論。

麻花的感受就兩點,扯淡,離譜!

簡單的喝個茶,壓根不用理會這些神棍語錄。

武夷巖茶的頭道茶湯是什麼?

很簡單,就是巖茶條索經過衝泡後,得來的第一道茶湯。

圈子裡,也有「第一泡」、「第一水」等說法。

巖茶頭道茶湯,不是洪水猛獸。

按那樣的神棍言論,第一泡茶湯裡有這麼可怕的物質,那豈不是巖茶從頭到尾都不能喝?

隨便一想,就知道這不可能是真的。

巖茶的頭道湯,風味很精彩。

因為巖茶的加工過程中,要揉捻。

揉捻過後,葉片的細胞結構被破壞,內含物質溢出。

很多的風味物質會附著在條索表面,經過焙火後,從而固定下來。

等到泡茶喝茶,沸水一衝泡,附著在條索表面的物質最先釋放,溶入茶湯內,形成一杯香清甘活的茶湯。

山場正,焙火透,保存得當的巖茶,頭道茶湯的口感柔和細膩,能喝到不少滋味香氣的起伏。

對很多資深的巖茶愛好者來說,還有專門喝「還魂湯」的講究。

還魂湯的做法,就是將巖茶的頭道茶湯,先留出一小杯。

等到一泡茶的味道泡淡了,喝過了七衝八衝,上十衝後,再回過頭喝還魂湯。

到那時,感受到的口感、滋味大不一樣。

不洗茶,喝頭道茶湯,能讓喝茶體驗更完整。

留一杯還魂湯最後喝,可以獲得別樣感受。

不論怎麼看,巖茶的頭道茶都是要喝的,可以放心喝的。

如果簡單的建議說,巖茶頭道茶不能喝,會有N多不良後果。

那未免說明ta對自己家的茶,太沒信心了吧!

《4》

巖茶要不要洗茶。頭道茶能放心喝嗎?

當然可以。

喝好茶沒有洗茶的必要,不需要倒掉第一泡茶。

特別是喝根正苗紅的正巖茶,奢侈的喝一泡「牛肉」、「慧苑老叢」、「小牛肉」等等,洗茶就是暴殄天物了。

洗茶的做法,古人是沒有的。

像宋代人喝點茶,要將蒸青綠茶餅碾碎,篩出細末,調成茶膏。

再像咖啡拉花那樣,慢慢的注入沸水,打出「雪沫乳花」後,直接連茶帶湯一起喝。

在那個點茶盛行的年代,從來沒聽過「洗茶」的說法。

哪怕到了現代,簡單的喝個茶也不用擔心這麼多。

不用成天抱著「被害妄想症」的想法。

左邊擔心香精茶,右邊顧慮農殘茶。

說句實話,茶友們只要平時多喝好茶,多感受,多學習,就會發現這些全是杞人憂天。

好茶不用洗。生長環境好的,從正巖景區出來的水仙肉桂,不會有灰塵雜質。

另外,關於洗茶是洗農殘的提法,更不靠譜。

簡單的翻一下書,學一點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就會知道那些都是不溶於水的東西。

說白了,喝茶前洗茶除了獲得心理安慰外,沒有任何的實質性效果。

好茶,洗茶是浪費。

爛茶,洗一百遍也不會幹淨。

有糾結洗不洗茶的功夫,不如多花點時間,認真的學學如何分辨好茶。

《5》

巖茶,要焙火的。

經過火的「淬鍊」後,武夷巖茶本身就很乾淨。

再加上,泡巖茶,水溫一定是沸水。

高溫焙火、沸水衝泡,都有一定殺菌效果。

遇上一泡好喝的、賣得不便宜的正巖茶,每一道茶湯都是寶。

真正愛茶,懂茶,會喝巖茶的人,根本捨不得浪費。

只有沒喝過好茶的茶神棍,才會鼓吹驚悚的嚇人言論。

任何正常品質的茶,巖茶也好,老白茶也罷,或者其他茶,都是不要洗的。

除非是聞起來就有焦臭味、酸臭味、發黴味,茶湯渾濁得像流沙河。

那樣品質表現很不正常的茶,頭道茶才是不能喝。

並且,最好是從頭到尾都不要喝。

遇上劣質爛茶,最好是敬而遠之,哪怕洗茶一百遍也沒用!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武夷巖茶入門知識:巖茶三十問,全面詳解,讓你徹底了解!
    其實很簡單,首先兩者樹種不同,水仙屬半喬木,所以葉片會較大而長,葉綠齒輪疏而長,口感特點平順甘甜,而大紅袍屬灌木,葉片較小,葉綠齒輪密,而且(花香)的大紅袍有很顯著的花香(有人說是桂花香,拼配當然就不同了),茶湯更醇厚霸氣。 這點文字很難解說,主要還是要通過品飲兩種茶的標準,然後找到區別吧。
  • 武夷巖茶茶湯的厚和薄決定著一款巖茶的品質,不論大紅袍水仙肉桂
    在春節期間,若是茶友們有什麼想問的,有啥想了解的,儘管找村姑陳哈~畢竟,誰沒個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喜歡關心我們終身大事的。咳……抖完包袱,進入明天的主題。呃,是今天的主題——巖茶茶湯的厚與薄,是由什麼決定的?等等,麻花姐姐,你不要說太快,先來解釋一下,「厚」是啥?「薄」又是啥?
  • 武夷巖茶大紅袍,喝起來是什麼味道?
    這下母樹大紅袍更添神秘感,這款處於神壇上的母樹的大紅袍喝起來是什麼味道?不好意思,麻花沒喝過。但,總有個別被幸運之神眷顧的人喝過,比如那位資深茶圈人物,在做學徒的時候曾喝過「尾水」(也就是泡到最後幾泡的茶湯),那心情,那滋味,簡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總而言之,有香、清、甘、活的特點都有就對了。
  • 巖骨花香,烏龍茶中的幾種極品巖茶
    本文主要介紹三種巖茶,分別是十大烏龍茶中的經典招牌:大紅袍和水仙,以及近些年人們青睞有加,得到大肆推廣的後起之秀,肉桂。1.大紅袍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的「王者」,品質優異,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衝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鬱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
  • 武夷巖茶,重水求香,巖茶的品種香、工藝香、山場香你都認得清嗎
    喝茶聞香時,先聞到巖茶的工藝香,再感受原有的品種香。這可是再正常不過!《2》武夷巖茶,重水求香。除了湯感滋味外,香氣在巖茶的審評中也很重要,佔比30%。巖茶的品種香,是茶葉與生俱來的,具有獨特標識性的香氣。品種香清晰,巖茶審評的基礎標準。判斷一泡巖茶的工藝好壞,重點就是看它的品種香有無,是否清晰。武夷巖茶,根系龐雜,品種眾多。
  • 武夷巖茶中,正巖山場的肉桂,為什麼苦澀味不重?
    肉桂作為武夷山的名叢,作為武夷巖茶的當家花旦。它的品種香氣是桂皮香。 桂皮香,在茶葉的香型裡很有個性,獨樹一幟。 聞起來的感覺,像灑在卡布奇諾上的肉桂粉。 同時,也像香料滷料裡的桂皮味,只不過味道沒這麼衝。
  • 喝懂武夷巖茶正巖肉桂的第一步,就是先學會泡它!
    這些茶友,均是慕名而來,被巖茶的狂熱模式所吸引。抱著獵奇心裡,想一探究竟:連上兩次央視的「武夷天價茶」,到底是何方神聖。其中,不乏在某些茶領域的資深茶友。李麻花一位遠在雲南的朋友(人家可是普洱茶專業份子),首先發來問候:「網上流傳的這個天價肉桂,喝起來是什麼味道啊?」
  • 悶泡後出現苦澀味的巖茶,很劣質?其實這是誤判內質豐富的巖茶!
    與此同時,還能夠改善和綜合整體茶湯的滋味。一般情況下,好茶的內部,有益成分高,苦澀味相對少。而劣質茶,養分含量少,滋味較寡淡。優質巖茶的背後,山場好(光照溫和,多漫射光),工藝佳(走水順暢、焙火透徹),倉儲到位(沒有出現返青)。於是,茶葉內部擁有的有益成分,茶氨酸含量豐富,能夠綜合茶湯的苦澀物質。
  • 茶湯有澀味,是因為還沒有褪火?火說,茶湯澀這口鍋,我可不背
    再比如,有一些茶葉,湯水中有澀味,不去檢討是自己的工藝出了問題,整天宣揚是因為「火還沒退乾淨」。然而,火說,茶湯澀這口鍋,我不背!!《2》茶湯中有澀味,跟什麼有關係?那麼,如果按照某些茶藝師的邏輯,認為茶湯澀是因為茶中含有茶多酚的話,那是不是意味著,所有茶葉衝泡後都會呈現出澀味來呢?現實是,只有一部分茶葉會泡出澀澀的茶湯來,大多數茶葉泡出來的茶湯,還是香清甘活,鮮香淳爽的。
  • 聞巖茶的幹茶,能聞出土味、巖石味、山場味?這是江湖術士的伎倆
    武夷巖茶,出廠前統一經歷了焙火,幹茶的外觀看起來大同小異。 如果單是看條索,區分正巖、外山,或者是細緻的山場,那這樣的做法太不靠譜了。 既然光是看巖茶的幹茶,看不出山場的好壞?那再加上聞香氣呢? 還是沒啥用。
  • 武夷巖茶喝了那麼多,究竟何謂「巖韻」?
    而它不為常人所知的另一個地標性身份,是武夷巖茶中的上品「正巖茶」主產區之一。站在燕子窠舉目四望,綿延的青山雲霧繚繞,綠樹翠竹之下是一畦畦同樣翠綠的茶田,蜿蜒的九曲溪在不遠處迤邐而行,微風拂過,陣陣清香沁人心脾。陪同採訪的武夷山「首席」巖茶董事長楊文春告訴記者,在這片不算太大的燕子窠茶場,一場或會給武夷巖茶帶來重大改變的試驗正在這裡悄然進行。
  • 無論水仙還是肉桂,巖茶的苦澀味重,就是有滋味,就是茶湯醇厚?
    然後他和我們提,外面好多人誤會巖茶要一開泡,香氣滋味就要炸裂才是好茶。用沸水泡茶,剛一出湯,揭蓋就是高揚沖天的茶香。香氣特別濃鬱,霸道,張揚。喝一口茶湯,特別的有刺激感,有滋味。第一道湯水要濃墨重彩,要香到爆炸,要滋味感強烈……達到這樣狀態,才能滿足世俗大眾對好巖茶的定義。
  • 武夷巖茶核心產區的「八大名巖」和「三坑兩澗」
    至於《武夷巖茶姚月明選集》出版之後繼續沿用的「三坑兩澗」更加大了這個詞的傳播,而後人很少有知道「三坑二澗」這個原生詞,都誤作「三坑兩澗」。 我們暫且不說這種記述是否正確,但是可以說明在1975年關於是倒水坑還是大坑口的爭議就已經存在了,並延續至今。仿似成為了武夷巖茶關於山場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了。 可以確定的是,在我們目前找出的所有民國史料中,只要提到「三坑二澗」這四個字的文章,無論是廖存仁還是林其瑞的記述,無一例外的記錄的是「倒水坑」,而沒有提到過「大坑口」。
  • 武夷巖茶同樣經歷了倒春寒,為什麼水仙變稠了,而肉桂卻沒有?
    裹上羽絨服,圍上圍巾,迎面刮來的冷風,還是無處不入。 跨步回到室內,打開取暖器,換鞋脫帽換外衣。 卸下一身防寒裝備,手腳輕便,輕車熟路的泡下午茶。 這麼冷的天,還是喝醇醇的水仙吧。
  • 解碼武夷巖茶的山場密碼,牢牢記住這些,避免喝得一頭霧水
    談及武夷巖茶的「山場」,我們一直神往之,心念念的,或許是著名的「三坑五澗」,或許是並不那麼出名的蓮花峰,抑或是虎嘯巖、鬼洞、竹窠……山場的多樣性,讓我們每行至一轉角處,總想著會不會在某個旮旯角落處與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名樅,水仙、肉桂,或者是大紅袍、水金龜……不期而遇。據統計,武夷巖茶的品類竟多達一千多種以上。有些我們甚少聽過,幾乎存在於教科書上。
  • 肉桂茶和香料肉桂到底有什麼關係?
    小編隨便抓了一個不喝茶的小夥伴問他肉桂茶是什麼,他回答我:「是用那種香料泡出來的茶吧。」要是問烏龍茶是什麼,巖茶是什麼,肯定不會有人說這是用香料泡出來的,但是要是直接說肉桂茶是什麼,肯定就會有人覺得這是一種用香料泡出來的茶。那么喝茶人常說的肉桂茶是什麼東西,用香料肉桂泡出來的東西嗎,還是說肉桂樹上摘的葉子泡的茶就是肉桂茶了呢?
  • 你的武夷巖茶,為什麼會出現澀味?除了工藝,還有這個因素!
    好茶,不僅是輕柔的,還是溫和不刺激的。苦、澀二字(尤其是澀字),與好茶沾不上邊。風馬牛不相及。但,澀味仿佛是一個暗影,尾隨在巖茶身後,伺機行動。這不,我們在喝茶時,總能發現若干個讓人不痛快的情況,澀味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悄悄潛入湯水裡。如一位茶友所問:「麻花同學,好的巖茶,ta的綿柔有力道,是否從頭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