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跨年的這天,毫無意外的降溫了。
寒風刺骨,將人凍成寒號鳥。
裹上羽絨服,圍上圍巾,迎面刮來的冷風,還是無處不入。
跨步回到室內,打開取暖器,換鞋脫帽換外衣。
卸下一身防寒裝備,手腳輕便,輕車熟路的泡下午茶。
這麼冷的天,還是喝醇醇的水仙吧。
原本打算泡慧苑鐵羅漢,但之前帶來的那盒茶,在上禮拜已經見了底。
翻開茶樣箱,剛好看到兩泡剛從武夷山寄下來的老叢水仙。
遂取了它,燙碗燙杯,衝泡出湯。
倒茶入杯,小口淺嘗,繼而啜一口茶。
一個字,醇!
木質叢香,幽幽蘭底,沁涼的薄荷感,搭配極醇的湯感。
巖茶正巖老叢的風採,果然尤為有標誌性。
不過昨晚上,剛跟武夷山的朋友通了電話,他倒是提醒了我一點。
「不是說2020年有倒春寒嘛,怎麼感覺今年的水仙普遍更醇,但肉桂卻沒什麼變化?」
這點深究起來,大有學問。
《2》
同樣經歷了倒春寒,為什麼水仙變稠了,而肉桂卻沒有?
對於這個問題,我收集了幾個武夷山朋友的說法。
有個科班出身的茶農熟人,他的觀點是:
水仙是半喬木型的大葉種茶樹,肉桂是灌木型的中小葉種。
寒潮對這兩種茶樹的影響,並不一樣。
緊接著,他發來了一份資料。
據研究認為,氣溫低於0℃時,喬木型或半喬木型的大葉種茶樹會受凍。
而灌木型的中小葉種茶樹在-10℃才會出現凍害。
到這裡,列位看官們反應過來了麼?
1.水仙是半喬木,肉桂是灌木。
2.從今年試茶的整體感受看,水仙的茶湯,確實是更稠了。
包括梅佔、鐵羅漢、以及大白茶為主體的福鼎白茶。
茶湯的醇厚、飽滿、膠質豐沛的湯感,普遍都更上一層樓。
但肉桂,乃至絕大部分的灌木型品種,黃觀音、金牡丹、雀舌等,它們的茶湯醇厚度,普遍沒有明顯變化。
3.倒春寒的天氣,春季比往年低出好幾度。
對水仙、鐵羅漢、梅佔、大白茶等,影響明顯。
低溫寒潮來臨,茶樹會啟動自身的「冷馴化」過程。
茶樹鮮葉內部的養分物質,會集中起來,供給少部分生命力頑強的芽葉生長。
葉片內積累的膠質、可溶性糖、諸多風味物質等,積累更加強勁。
為茶湯的醇厚、飽滿、漿感明顯等特質,奠定下重要基礎。
再反觀肉桂,它更耐寒。
除非氣溫持續下降,才會影響到包括肉桂在內的絕大部分灌木型的茶樹品種。
如此極致的氣溫,對咱們的大胡建而言,並不現實。
低溫與寒潮來臨,肉桂茶樹尚且能過得優哉遊哉。
常言有道,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2020年的倒春寒,對肉桂的影響尚未觸及深層。
單論茶湯的醇厚飽滿度,今年的肉桂和往年,沒有明顯差距。
《3》
不過在整體晴多雨少的氣候大背景下。
今年的巖茶,茶香表現一概均悄悄加了分,確實不假。
不論水仙的蘭花香,還是大桂皮的肉桂,或者老叢的木質叢香等,特徵都特別明顯。
之前在給《羅漢堂》試茶,當時連喝了幾泡鐵漢柔情,當歸香沉沉的名叢一哥鐵羅漢後。
當時還在打趣,之前沒喝懂鐵羅漢品種特徵的茶友,一定不要錯過今年的茶。
湯感醇,當歸藥香凸顯。
單拎出這兩點,表現已經堪當教科書!
再談回天氣對茶樹的影響。
2020年的倒春寒+難得的晴多雨少做茶季,已成過去式。
已到深冬,時近歲末,氣溫比往年低出許多。
多回合的寒潮來臨,冷風嗖嗖。
既然今年的冬天這麼冷,會不會對來年的巖茶品質造成影響?
在做好茶樹越冬措施下,大可安心。
畢竟老祖宗傳下來的民諺,瑞雪兆豐年,不無道理。
《4》
茶樹該如何禦寒過冬?這是門專業活。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查相關資料,這就不再搬書了。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有介紹到兩種說法。
1.排水防凍。
寒潮來臨前,要及時將茶園土壤裡的積水排乾淨。
不然,等到冷空氣來臨,茶樹容易凍根。
像是降溫天,穿一件乾爽的羊絨衫可以防寒。
但要是披了件半乾不溼的衣服,反而更容易將人凍感冒。
不過說來,這招「排水防凍」法,適用在洲茶、外山茶等。
正巖區域內,土壤通透,土質疏鬆,砂礫壤豐富,不易有積水困擾。
哪怕前一天剛下過去,第二天再去走牛欄坑、慧苑、鬼洞、倒水坑等山場,鞋底也不會沾上溼泥巴。
換言之,正巖產區因土壤的透氣性,本身就更抗凍。
何況,茶園土壤的氮磷鉀等綜合養分豐富,也可以增強茶樹的「抵抗力」。
哪怕是被凍著了,也能更好的自愈。
這點先天優勢,外山茶難以比擬。
2.屏障防凍。
古人建茶園,自有一套學問。
大多是選在山坳處,或是依山勢而建。
正巖山場裡的盆栽式茶園,正是由此而來。
總之先民們在建茶園前,就會關注方位,不會將茶種在迎風口。
在種茶的同時,也不會將松木、樟木、柏樹等林木,一應全砍掉,而是保留在茶園周圍。
利用山勢與植被,可以構成天然的避風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既防風,又防寒潮,還能防曬。
正巖山場內,這道天然的「屏障」,能抵擋寒潮來襲。
而外山茶則不同。
看下面這組,隨手拍的路邊茶園圖片,就能見分曉。
它們由連綿的山包組成,一眼望去,全是修剪得規整的茶樹。
沒有天然的山壁掩體,也沒有林木遮擋,無遮無攔。
既不防風,又不防曬,還不抗凍。
每年一有寒潮、洪澇等,對密集種植的外山茶而言,都會面臨生存大考驗。
《5》
從那位科班出身的朋友那,了解到一個冷知識。
原來,比起灌木型的肉桂。
紮根久遠,枝葉粗大的水仙,竟然更怕冷。
也難怪,對比正巖產區來說,老叢相對多見。
慧苑坑老叢,水簾洞老叢,鬼洞的老叢,馬頭巖的老叢……
分布在外山範圍內,少有保留成片的老叢級茶樹。
從這一年年的風吹日曬,寒風吹,烈日曬的環境下。
能順利越冬,能做到「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的外山茶樹。
這份概率,確實不太高啊!
滄海橫流,方知英雄本色。
寒潮來襲,始知「好山場」的優勢,可謂兼顧到方方面面!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李麻花,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主筆,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1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