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同樣經歷了倒春寒,為什麼水仙變稠了,而肉桂卻沒有?

2021-01-08 騰訊網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跨年的這天,毫無意外的降溫了。

寒風刺骨,將人凍成寒號鳥。

裹上羽絨服,圍上圍巾,迎面刮來的冷風,還是無處不入。

跨步回到室內,打開取暖器,換鞋脫帽換外衣。

卸下一身防寒裝備,手腳輕便,輕車熟路的泡下午茶。

這麼冷的天,還是喝醇醇的水仙吧。

原本打算泡慧苑鐵羅漢,但之前帶來的那盒茶,在上禮拜已經見了底。

翻開茶樣箱,剛好看到兩泡剛從武夷山寄下來的老叢水仙。

遂取了它,燙碗燙杯,衝泡出湯。

倒茶入杯,小口淺嘗,繼而啜一口茶。

一個字,醇!

木質叢香,幽幽蘭底,沁涼的薄荷感,搭配極醇的湯感。

巖茶正巖老叢的風採,果然尤為有標誌性。

不過昨晚上,剛跟武夷山的朋友通了電話,他倒是提醒了我一點。

「不是說2020年有倒春寒嘛,怎麼感覺今年的水仙普遍更醇,但肉桂卻沒什麼變化?」

這點深究起來,大有學問。

《2》

同樣經歷了倒春寒,為什麼水仙變稠了,而肉桂卻沒有?

對於這個問題,我收集了幾個武夷山朋友的說法。

有個科班出身的茶農熟人,他的觀點是:

水仙是半喬木型的大葉種茶樹,肉桂是灌木型的中小葉種。

寒潮對這兩種茶樹的影響,並不一樣。

緊接著,他發來了一份資料。

據研究認為,氣溫低於0℃時,喬木型或半喬木型的大葉種茶樹會受凍。

而灌木型的中小葉種茶樹在-10℃才會出現凍害。

到這裡,列位看官們反應過來了麼?

1.水仙是半喬木,肉桂是灌木。

2.從今年試茶的整體感受看,水仙的茶湯,確實是更稠了。

包括梅佔、鐵羅漢、以及大白茶為主體的福鼎白茶。

茶湯的醇厚、飽滿、膠質豐沛的湯感,普遍都更上一層樓。

但肉桂,乃至絕大部分的灌木型品種,黃觀音、金牡丹、雀舌等,它們的茶湯醇厚度,普遍沒有明顯變化。

3.倒春寒的天氣,春季比往年低出好幾度。

對水仙、鐵羅漢、梅佔、大白茶等,影響明顯。

低溫寒潮來臨,茶樹會啟動自身的「冷馴化」過程。

茶樹鮮葉內部的養分物質,會集中起來,供給少部分生命力頑強的芽葉生長。

葉片內積累的膠質、可溶性糖、諸多風味物質等,積累更加強勁。

為茶湯的醇厚、飽滿、漿感明顯等特質,奠定下重要基礎。

再反觀肉桂,它更耐寒。

除非氣溫持續下降,才會影響到包括肉桂在內的絕大部分灌木型的茶樹品種。

如此極致的氣溫,對咱們的大胡建而言,並不現實。

低溫與寒潮來臨,肉桂茶樹尚且能過得優哉遊哉。

常言有道,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2020年的倒春寒,對肉桂的影響尚未觸及深層。

單論茶湯的醇厚飽滿度,今年的肉桂和往年,沒有明顯差距。

《3》

不過在整體晴多雨少的氣候大背景下。

今年的巖茶,茶香表現一概均悄悄加了分,確實不假。

不論水仙的蘭花香,還是大桂皮的肉桂,或者老叢的木質叢香等,特徵都特別明顯。

之前在給《羅漢堂》試茶,當時連喝了幾泡鐵漢柔情,當歸香沉沉的名叢一哥鐵羅漢後。

當時還在打趣,之前沒喝懂鐵羅漢品種特徵的茶友,一定不要錯過今年的茶。

湯感醇,當歸藥香凸顯。

單拎出這兩點,表現已經堪當教科書!

再談回天氣對茶樹的影響。

2020年的倒春寒+難得的晴多雨少做茶季,已成過去式。

已到深冬,時近歲末,氣溫比往年低出許多。

多回合的寒潮來臨,冷風嗖嗖。

既然今年的冬天這麼冷,會不會對來年的巖茶品質造成影響?

在做好茶樹越冬措施下,大可安心。

畢竟老祖宗傳下來的民諺,瑞雪兆豐年,不無道理。

《4》

茶樹該如何禦寒過冬?這是門專業活。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查相關資料,這就不再搬書了。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有介紹到兩種說法。

1.排水防凍。

寒潮來臨前,要及時將茶園土壤裡的積水排乾淨。

不然,等到冷空氣來臨,茶樹容易凍根。

像是降溫天,穿一件乾爽的羊絨衫可以防寒。

但要是披了件半乾不溼的衣服,反而更容易將人凍感冒。

不過說來,這招「排水防凍」法,適用在洲茶、外山茶等。

正巖區域內,土壤通透,土質疏鬆,砂礫壤豐富,不易有積水困擾。

哪怕前一天剛下過去,第二天再去走牛欄坑、慧苑、鬼洞、倒水坑等山場,鞋底也不會沾上溼泥巴。

換言之,正巖產區因土壤的透氣性,本身就更抗凍。

何況,茶園土壤的氮磷鉀等綜合養分豐富,也可以增強茶樹的「抵抗力」。

哪怕是被凍著了,也能更好的自愈。

這點先天優勢,外山茶難以比擬。

2.屏障防凍。

古人建茶園,自有一套學問。

大多是選在山坳處,或是依山勢而建。

正巖山場裡的盆栽式茶園,正是由此而來。

總之先民們在建茶園前,就會關注方位,不會將茶種在迎風口。

在種茶的同時,也不會將松木、樟木、柏樹等林木,一應全砍掉,而是保留在茶園周圍。

利用山勢與植被,可以構成天然的避風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既防風,又防寒潮,還能防曬。

正巖山場內,這道天然的「屏障」,能抵擋寒潮來襲。

而外山茶則不同。

看下面這組,隨手拍的路邊茶園圖片,就能見分曉。

它們由連綿的山包組成,一眼望去,全是修剪得規整的茶樹。

沒有天然的山壁掩體,也沒有林木遮擋,無遮無攔。

既不防風,又不防曬,還不抗凍。

每年一有寒潮、洪澇等,對密集種植的外山茶而言,都會面臨生存大考驗。

《5》

從那位科班出身的朋友那,了解到一個冷知識。

原來,比起灌木型的肉桂。

紮根久遠,枝葉粗大的水仙,竟然更怕冷。

也難怪,對比正巖產區來說,老叢相對多見。

慧苑坑老叢,水簾洞老叢,鬼洞的老叢,馬頭巖的老叢……

分布在外山範圍內,少有保留成片的老叢級茶樹。

從這一年年的風吹日曬,寒風吹,烈日曬的環境下。

能順利越冬,能做到「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的外山茶樹。

這份概率,確實不太高啊!

滄海橫流,方知英雄本色。

寒潮來襲,始知「好山場」的優勢,可謂兼顧到方方面面!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李麻花,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主筆,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1000多篇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武夷巖茶茶湯的厚和薄決定著一款巖茶的品質,不論大紅袍水仙肉桂
    說的就是茶湯不夠有內容物,味道很寡淡,沒有太多的滋味。和白開水沒啥差別。加入非要道出個不同,那用一句話來形容最好:當一片葉子落入水中,便有了茶。味薄的茶湯,是輕的、寡的、平的、淡的,好像一層薄紗輕輕拂過,不能掀起波瀾。這樣的茶,難怪會遭人唾棄,簡直就是冷淡系列。同為茶,一個是滋味濃鬱,另一個卻是滋味寡淡,真真是「同茶不同命」。
  • 武夷巖茶入門知識:巖茶三十問,全面詳解,讓你徹底了解!
    大紅袍屬武夷巖茶最具代表的產品,同時由於大紅袍知名度高,往往很多人將武夷巖茶統稱為大紅袍,正如鐵觀音一樣,其實武夷巖茶中有三百多個品種,分為無性系灌木如肉桂,無性系小喬木如水仙,及名叢、優良名叢。 另外我們說的武夷巖茶多指武夷山產的烏龍茶。
  • 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該如何存放?記住這四大要點!
    網友留了個超級有含金量的問題:「武夷山產的肉桂,要不要存冰箱?」登時想到把牛欄坑肉桂放進冰箱的畫面。牛欄坑肉桂可憐兮兮地待在陰涼又潮溼的冰箱中……不敢多想。在問題下方,各方茶友(其中不乏xx大師,xx制茶師活躍)亮出觀點。
  • 武夷巖茶的一段羅生門,鬼洞肉桂是真有其事,還是天外來客?
    確實,這些年來的巖茶肉桂,發展的勢頭一直很旺。 從牛肉、馬肉,再到豬肉,鬼肉。 不知情的人聽到這些名字時,完全不知所云,哪怕是腦洞大開也想不到這是一款茶的代號。 有茶友過來留言說,他覺得巖茶喝的是什麼,從來都沒有鬧清楚過。
  • 武夷巖茶中,正巖山場的肉桂,為什麼苦澀味不重?
    另外,苦味重並不是肉桂的品種特徵。 肉桂作為武夷山的名叢,作為武夷巖茶的當家花旦。它的品種香氣是桂皮香。 桂皮香,在茶葉的香型裡很有個性,獨樹一幟。 聞起來的感覺,像灑在卡布奇諾上的肉桂粉。
  • 為什麼現在的武夷巖茶肉桂,都喜歡拼黃觀音?
    那麼很有可能,這批的巖茶拼配結束後。 下一批的同款巖茶,再進行同樣的拼配時,會有缺貨的風險。 不如往裡面,拼進去黃觀音,更為簡單易行。
  • 肉桂,黃觀音,雀舌,誰才是巖茶的香氣擔當?
    以前的巖茶品種,它們的香氣太保守了,香得細幽淡雅。像是一株崖壁上的蘭草,與世無爭,無欲無求。難怪好不容易遇上茶香特立獨行的肉桂,大家就立馬給它封了號——香不過肉桂。武夷巖茶,追求巖骨花香。花香,才是巖茶最基礎款的香型。論花香,雀舌的香氣有顛倒眾生的本事。
  • 喝武夷巖茶肉桂前,先搞懂這七個問題! - 小陳茶事
    一個名曰「水仙」、另一個名曰「肉桂」、第三個名曰「大紅袍」。這三種茶,乃是新手入門必喝品種。若是您沒喝過這三種茶,那肯定會被無情地嘲笑:「嘁,水仙、肉桂、大紅袍這麼主流的茶都沒喝過,還好意思說懂巖茶。」尤其是肉桂,近幾年來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爆紅。
  • 武夷巖茶大紅袍,喝起來是什麼味道?
    種植時所需的管理難度大,對比水仙、肉桂這類五大三粗、繁殖能力超強的品種,奇丹顯得十分嬌氣,這也是茶農少量種植奇丹的原因之一。有因必有果。種植數量少,奇丹的整體產量自然是比不上水仙、肉桂。真正接觸過奇丹的人,範圍不斷縮小。奇丹喝著,究竟的什麼味道?就目前麻花喝過的奇丹,香型統共可分為三種。一是花香型。
  • 解碼武夷巖茶的山場密碼,牢牢記住這些,避免喝得一頭霧水
    談及武夷巖茶的「山場」,我們一直神往之,心念念的,或許是著名的「三坑五澗」,或許是並不那麼出名的蓮花峰,抑或是虎嘯巖、鬼洞、竹窠……山場的多樣性,讓我們每行至一轉角處,總想著會不會在某個旮旯角落處與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名樅,水仙、肉桂,或者是大紅袍、水金龜……不期而遇。據統計,武夷巖茶的品類竟多達一千多種以上。有些我們甚少聽過,幾乎存在於教科書上。
  • 武夷巖茶,重水求香,巖茶的品種香、工藝香、山場香你都認得清嗎
    香不過肉桂,香氣尖銳高揚,桂皮香有個性。水仙,空谷幽蘭,蘭花香撲鼻,老叢水仙還具有濃鬱的叢香。雀舌,芬芳妖嬈,甜香動人。黃觀音,香透天,梔子花香沖天而來……事實上確實也這樣。譬如水仙的蘭花香、肉桂的桂皮香、北鬥的木質香、梅佔的梅花香等。辨識巖茶的品種香,捷徑只有一條,多喝多感受。喝茶聞香時,多認真感受每個品種獨有的香型,並且在腦海裡記憶這些香型。到最終,當你在揭蓋聞香時。
  • 從水仙、肉桂,到大紅袍,數數這些年巖茶界的那些「重口味」炒作
    《3》起花名,武夷巖茶亂象。有位江浙一帶的朋友,剛從武夷山回來。然後平時喝綠茶為主,不怎么喝巖茶的她,發表了她的新奇見聞錄。「沒見過有哪種茶,能像巖茶這麼愛取花名。」武夷巖茶的代名詞,在很多外省朋友看來,從原來的大紅袍,再到肉桂。最後,到了現在的「不知道什麼茶。」群魔亂舞,牛鬼蛇神,飛禽走獸,魑魅魍魎,狗血吸睛,網紅逗趣,奇葩無窮。原本上,給一款得意的好茶取花名,無傷大雅。
  • 去年的足火肉桂,為什麼會泡出紅湯?背後隱藏著這三種情況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等巖茶的新茶上市,等太久了。最近身邊很多老朋友,都在喝去年的茶。去年2019年的水仙和肉桂能夠留到現在,大多火功不輕。最近忙著618的活動,手頭要處理的事情整整一籮筐。下午,有老友提議過來喝茶。
  • 巖骨花香,烏龍茶中的幾種極品巖茶
    本文主要介紹三種巖茶,分別是十大烏龍茶中的經典招牌:大紅袍和水仙,以及近些年人們青睞有加,得到大肆推廣的後起之秀,肉桂。1.大紅袍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的「王者」,品質優異,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衝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鬱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
  • 喝懂武夷巖茶正巖肉桂的第一步,就是先學會泡它!
    這些茶友,均是慕名而來,被巖茶的狂熱模式所吸引。抱著獵奇心裡,想一探究竟:連上兩次央視的「武夷天價茶」,到底是何方神聖。其中,不乏在某些茶領域的資深茶友。李麻花一位遠在雲南的朋友(人家可是普洱茶專業份子),首先發來問候:「網上流傳的這個天價肉桂,喝起來是什麼味道啊?」
  • 什麼樣的巖茶水仙才會有苔蘚味?是樹齡,還是山場?
    《2》巖茶的品種有非常多,水仙肉桂是當家花旦。但從這兩種茶裡選出一款,很多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肉桂。因為肉桂的桂皮香,花香,果香,能讓你喝得到,嘗得著。直接將苔蘚味當作吸睛點,三下五除二就將苔蘚味老叢賣出了比正巖核心肉桂,還高的價格。但行文至此,我要揭開一個真相。山場環境潮溼+樹齡老,根本不是巖茶生出苔蘚味的理由!
  • 不同土壤,對武夷巖茶品質的影響!
    滋味方面:正巖、外山水仙品質主要生化指標差異顯著,茶多酚、咖啡鹼、 香氣方面:巖茶素有「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之說,茶青中的香氣成分以醇類物質為主
  • 武夷巖茶的頭道茶湯是什麼?是俗稱的「還魂湯」,還是孟婆湯?
    他是一個巖茶小白,最近剛到福州上班,身邊的工作茶喝的都是肉桂。小A表示說,他以前只聽說過大紅袍,但沒喝過幾次巖茶。換了新環境後,為了儘快適應工作社交上的喝茶需要,他最近都在惡補巖茶方面的知識。然而,然而,他發現了個頭疼的事。網上說巖茶的,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他都分不清誰說的才是真的。喝巖茶,原本就感覺越喝越懵。
  • 巖茶金牡丹,以「香」動茶客
    是何德何能,讓這款現代培育出的新品種巖茶敢用此命名。說起金牡丹,就連喝慣了巖茶的老茶客也未必熟悉。更是有人分不清「金牡丹」、「金觀音」兩種茶,甚至將巖茶中的「金牡丹」與白茶中的「白牡丹」混為一談。其實,只要喝過一次,就會對金牡丹留下深刻印象,牢牢記住這個名字。有茶友驚呼:此巖茶的香並不亞於有「茶中香水」之稱的單樅。高香,是巖茶金牡丹最大的特點。
  • 巖茶知識課堂,大紅袍,肉桂,水仙的褪火是什麼意思?
    直到接觸了武夷巖茶之後,麻花才發現,原來「瘋子」,不僅僅是藝術家的標籤,也愛茶人的符號。譬如麻花我,就是一個十足的愛茶瘋子。《2》麻花有多喜歡呢?一天不喝茶,我覺得渾身不自在。要是三天不喝茶,我會焦躁不安,食不知味,總覺得少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