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巖茶水仙才會有苔蘚味?是樹齡,還是山場?

2020-12-02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周末時, 遇到一泡帶苔蘚味的老叢。

並且價格還不便宜,三泡茶就要六百!

但是,那泡茶的味道還真不咋樣。

有苔蘚味不說,還水薄,不醇,茶湯沒漿感。

堂堂的老叢水仙,茶湯竟然不醇?這簡直將「鬥不過水仙」的臉面都丟光了。

最後,那泡水仙泡了5衝就沒味道,要重新換一泡茶。

帶苔蘚味,湯感不醇,不耐泡……

這關鍵性的三點相加,足夠將一款老叢水仙打入黑名單。

每當在外面碰到這樣的茶,就覺得我們家的慧苑老叢實在太實惠了。

明明是一泡山場不正,內質寡淡的爛茶,還能在品牌店裡賣出高價。

這不是明擺著,欺負外面的一眾茶客喝不懂正巖茶,以次充好嗎?

話說到這,有人該好奇了。

不是說老叢水仙會有苔蘚味嗎,怎麼這一提到「苔蘚味」,卻這麼不受麻花待見?

到底什麼樣的巖茶,才會有「苔蘚味」?

是因為樹齡,還是因為山場?

《2》

巖茶的品種有非常多,水仙肉桂是當家花旦。

但從這兩種茶裡選出一款,很多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肉桂。

因為肉桂的桂皮香,花香,果香,能讓你喝得到,嘗得著。

可是水仙就不一樣了,它的品種特徵蘭花香, 香氣很細很幽。

加上蝴蝶蘭,文殊蘭,君子蘭,素心蘭等等,每個人理解的蘭香也有不同。

曾聽過武夷山的茶農解釋水仙的蘭花香,說它更像是草木的香氣,非常的泛。

弄懂水仙的品種特徵,尚且不易。

再進一步分清老叢水仙的風味特徵,那就更難了。

先給新茶友們做簡單科普,何為老叢?

水仙是小喬木茶樹品種,茶樹可以存活很多年。

按樹齡高低劃分,水仙有普通水仙,高叢水仙,老叢水仙之別。

普通大眾級水仙,樹齡低於30年。

老叢級的水仙,是巖茶界的老壽星,樹齡不低於60年。

至於高叢水仙,樹齡剛好介於兩者之間。

水仙茶樹,並非是武夷山本地土生土長的品種。

它是外來戶,發源自建甌。

從清末開始,水仙從建甌遷徙至武夷山,並在此紮根。

由此算來,歷史也不算特別悠久。

發展至今,歷經多年的風雨滄桑,天災人禍後。

迄今能夠保留在武夷山當地,正兒八經,根正苗紅,達到「老叢級」的水仙分布區域,數也能數得過來。

存量少,產量低,風味特殊的老叢水仙,憑「物以稀為貴」的市場原則,身價不菲。

那麼切入正題,老叢水仙會有苔蘚味嗎?

客觀看,會有。

關鍵看你遇到的老叢水仙,到底是哪方的妖精!

喝了多年的正巖老叢,沒發現有哪家天心村的山場主,說他們的老叢有苔蘚味。

甚至提到「苔蘚味」這三個詞, 避都避不及。

因為只有山場外圍,水土環境和正巖產區相比,差了一大截的產地,才會產出苔蘚味的老叢。

其中,以某處非正巖山場的***老叢水仙,最為典型。

略帶潮溼和土腥的苔蘚味,已經徹底偏離茶香軌道。

某知名評茶師曾一語中的,喝茶從來是講花香果香,苔蘚味擱審評過程看,只能稱為雜味怪味!

《3》

什麼樣的巖茶,會有苔蘚味?

是因為樹齡?還因為山場?

很多人覺得這兩點是必選項,缺一不可。

1,茶樹生長的產區環境要潮溼,陰涼, 光照少。

像馬頭巖開山坪、天心巖、鷹嘴巖一類的「巖上茶」,光照相對較強,日照時間長。

沐浴在充足的陽光下,喜陰喜溼的苔蘚、地衣,當然長得不茂密。

只有臨近水源的,空氣潮溼的,茶樹枝幹枝椏上才能掛滿青苔。

2,茶樹的樹齡要足夠老。

讓茶樹枝幹長滿青苔苔蘚,不難。

只需一個雨季,足夠。

下過幾場雨後,潮溼陰涼處的茶樹枝幹,便能蔓延出一大片青苔。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但讓茶葉的內在的骨子裡滲透進青苔、苔蘚味,沒那麼簡單,要靠時光的作用。(這句先圈重點,下文會有提示。)

水滴石穿,鬥轉星移,潛移默化。

當茶樹常年與苔蘚為鄰,同呼吸,共命運多年後,才會生出苔蘚味。

將這兩點亮出來,很多茶友會感覺巖茶的苔蘚味得來真不容易,帶青苔味的老叢確實稀罕。

由此做賣點,一批批帶有苔蘚腥味的老叢水仙,賣出了高價。

甚至有些貪心的人,欺負別人不懂巖茶。

直接將苔蘚味當作吸睛點,三下五除二就將苔蘚味老叢賣出了比正巖核心肉桂,還高的價格。

但行文至此,我要揭開一個真相。

山場環境潮溼+樹齡老,根本不是巖茶生出苔蘚味的理由!

《4》

先從山場環境說起。

親自走一趟正巖山場,感受更深刻。

由於坑裡,澗裡,水源旁的小山場環境,終年霧氣重,溼度大。

然後,茶樹底部的枝幹,主幹上 ,攀附上許多的綠色的苔蘚。

牛欄坑、水簾洞、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等等清一色的正巖核心山場。

隨處皆可見到青苔苔蘚,鋪滿巖壁,壘石,茶樹,叢木。

從武夷山景區出來,想必大家會對這種身上刮滿青苔的茶樹,印象深刻。

但大家可以仔細想想,有哪位牛欄坑、馬頭巖、慧苑組的人,會說他們家的巖茶,有苔蘚味?

從來沒有。

因為根正苗紅的正巖茶,不該有苔蘚味。

坑澗裡茶樹身上長著苔蘚,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卻不是苔蘚味形成的根源。

因為茶樹與苔蘚,是跨物種的存在。

攀附在茶樹枝幹上的苔蘚,屬於寄生植物。

當茶樹身上掛滿了太多的青苔時,反而要及時處理,以免得茂盛的苔蘚會奪走茶樹生長資源,影響光合作用和養分積累。

再退一萬步看,哪怕是樹齡能到到七八十年,甚至更高年份的茶樹。

在與苔蘚為鄰多年,達半世紀之久後,也不會生出青苔苔蘚味。

所謂「茶樹呼吸進青苔味,後期就容易生成青苔味」的觀點,很不科學。

按這樣的邏輯,長在榴槤樹旁邊的野花雜草,會有榴槤味;

天天烤臭豆腐,烤串的人,會呼出臭豆腐味;

將橘子樹栽在茶樹邊上,能得出橘子味的巖茶。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沾上什麼,就是什麼。

但這樣的理解邏輯,太天方夜譚。

茶樹生長過程需要呼吸,這點沒錯。

但茶樹吸附進周遭的氣息後,會快速的新陳代謝,呼出體外。

能夠最終保留在茶青鮮葉內的含量,微乎其微,大可忽略不計。

所以,臆測苔蘚味道會通過呼吸,進入老叢水仙細胞內。

壓根就是生物知識沒有考及格,才會如此腦洞大開。

《5》

山場+樹齡=苔蘚味。

這樣的想法,一直都被人誤解了。

其實,說到底。

水土環境不佳,土質的通透感不強,才是形成土腥苔蘚味的根源!

碧水丹山出好巖茶,正巖山場的土壤, 疏鬆通透,多砂礫質。

哪怕前一天剛下過雨,再去走鬼洞,慧苑等山場,地面也不會泥濘。

走一天下來,鞋底也不會沾上溼泥。

反觀部分外山的茶園,土壤偏黏膩。

產出來的茶,容易帶土腥味。

尤其是老叢,容易有苔蘚味。

這就跟江邊、溪邊、小河溝裡的淡水魚,尤其是吃水藻水草長大的那一類。

處理起來,不論是紅燒或紅燜,總有股土腥味。

而海裡的魚,就從沒有這樣的問題。

說白了,帶有苔蘚土腥味的巖茶,並不神秘。

不過是一方水土,養一方茶而已!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李麻花,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主筆,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1000多篇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武夷巖茶茶湯的厚和薄決定著一款巖茶的品質,不論大紅袍水仙肉桂
    細究其中的緣由,茶湯的厚與薄,和巖茶的山場、樹齡以及工藝有關。《3》影響巖茶厚與薄的因素一、山場巖茶茶湯的「厚」與「薄」,實際上和巖茶本身的內含物質多少有關。果膠物質、茶多酚、咖啡鹼、胺基酸、茶多糖含量高,茶湯「厚」。反之,茶湯「薄」。追本溯源,內含物質的多少,還是由山場決定。
  • 聞巖茶的幹茶,能聞出土味、巖石味、山場味?這是江湖術士的伎倆
    觀點是「不同山場的巖茶,與生俱來不同的氣息。正巖的茶會有巖石味,特別的土味。」 額,這個邏輯理解起來很費勁。 到底什麼是巖石味,什麼是土味? 茶圈裡,還從來沒聽過這樣的說法啊。
  • 解碼武夷巖茶的山場密碼,牢牢記住這些,避免喝得一頭霧水
    談及武夷巖茶的「山場」,我們一直神往之,心念念的,或許是著名的「三坑五澗」,或許是並不那麼出名的蓮花峰,抑或是虎嘯巖、鬼洞、竹窠……山場的多樣性,讓我們每行至一轉角處,總想著會不會在某個旮旯角落處與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名樅,水仙、肉桂,或者是大紅袍、水金龜……不期而遇。據統計,武夷巖茶的品類竟多達一千多種以上。有些我們甚少聽過,幾乎存在於教科書上。
  • 無論水仙還是肉桂,巖茶的苦澀味重,就是有滋味,就是茶湯醇厚?
    然後他和我們提,外面好多人誤會巖茶要一開泡,香氣滋味就要炸裂才是好茶。用沸水泡茶,剛一出湯,揭蓋就是高揚沖天的茶香。香氣特別濃鬱,霸道,張揚。喝一口茶湯,特別的有刺激感,有滋味。第一道湯水要濃墨重彩,要香到爆炸,要滋味感強烈……達到這樣狀態,才能滿足世俗大眾對好巖茶的定義。
  • 武夷巖茶的一段羅生門,鬼洞肉桂是真有其事,還是天外來客?
    不知山場,不知品種,不知火功。 喝起來感覺像水仙,但味道聞著略微又像肉桂。 最後,她還是猜肉桂的機率更大。 「因為肉桂等於肉貴嘛,現在賣得這麼貴的巖茶,十有八九就是肉桂。」 這邏輯,服,確實沒毛病!
  • 武夷巖茶同樣經歷了倒春寒,為什麼水仙變稠了,而肉桂卻沒有?
    裹上羽絨服,圍上圍巾,迎面刮來的冷風,還是無處不入。 跨步回到室內,打開取暖器,換鞋脫帽換外衣。 卸下一身防寒裝備,手腳輕便,輕車熟路的泡下午茶。 這麼冷的天,還是喝醇醇的水仙吧。
  • 武夷巖茶,重水求香,巖茶的品種香、工藝香、山場香你都認得清嗎
    香不過肉桂,香氣尖銳高揚,桂皮香有個性。水仙,空谷幽蘭,蘭花香撲鼻,老叢水仙還具有濃鬱的叢香。雀舌,芬芳妖嬈,甜香動人。黃觀音,香透天,梔子花香沖天而來……事實上確實也這樣。花果香明顯的巖茶,在加工時做青熟度略高於出現高揚花香的茶,香型更穩定。不過花果香的出現,比較考驗制茶功力。做青做熟,發酵到位的巖茶,發酵程度恰到好處,花果香才會明顯。
  • 武夷巖茶入門知識:巖茶三十問,全面詳解,讓你徹底了解!
    大紅袍屬武夷巖茶最具代表的產品,同時由於大紅袍知名度高,往往很多人將武夷巖茶統稱為大紅袍,正如鐵觀音一樣,其實武夷巖茶中有三百多個品種,分為無性系灌木如肉桂,無性系小喬木如水仙,及名叢、優良名叢。 另外我們說的武夷巖茶多指武夷山產的烏龍茶。
  • 武夷巖茶的頭道茶湯是什麼?是俗稱的「還魂湯」,還是孟婆湯?
    分山場,分火功,還分品種,入門的門檻很高。再看了很多介紹巖茶的視頻/文章/直播後,他更是看暈了,不知該信誰。他之前聽朋友說,喝巖茶之前要留一杯頭湯。但是今天又從*老師那聽到了一個驚悚的說法,「喝巖茶的頭道茶湯,會導致結石。」嚇得小A茶友一連在後臺發了多條留言,想問問麻花的看法。
  • 喝武夷巖茶肉桂前,先搞懂這七個問題! -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巖茶課堂丨作者:李麻花在巖茶圈,有三種茶是敲門磚、基本款、必備入門茶。一個名曰「水仙」、另一個名曰「肉桂」、第三個名曰「大紅袍」。這三種茶,乃是新手入門必喝品種。若是您沒喝過這三種茶,那肯定會被無情地嘲笑:「嘁,水仙、肉桂、大紅袍這麼主流的茶都沒喝過,還好意思說懂巖茶。」尤其是肉桂,近幾年來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爆紅。
  • 30秒解讀大紅袍、水仙、肉桂喝出了酸味是怎麼回事?
    不論是赤霞珠、梅洛還是賽美蓉釀製的葡萄酒,都會有微微的酸味。作為一個喜歡吃甜食的人來說,喝到一款有酸澀感的酒,還是比較難接受的。有的人喝紅酒,為了減輕這種酸澀感,想出處了一個法子——往葡萄酒裡頭兌點雪碧可樂什麼的。估計一大票歪果仁會被國人這種吃貨行為深深地震撼到!這些遭受「非一般待遇」的紅酒,要集體跳河啦。
  • 今年的好肉桂,究竟有多難做?這裡藏著你不知道的幾個技術盲點
    針對巖茶的這幾大知名品種,這位朋友還時常宣揚他的「四六原則」:如果是老叢水仙,生長環境佔了6成,工藝佔4成;如果是肉桂,工藝則佔了6成,山場佔4成。他做的老叢水仙年年都很穩定,當然這也因為他說的四六原則——有好的山場的人,老天爺賞飯吃。而今年他的幾款肉桂就做得不太好。
  • 巖骨花香,烏龍茶中的幾種極品巖茶
    而在烏龍茶眾多的種類中,有一朵「奇葩」,它就是巖茶。巖茶因"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而得名,以"巖骨花香"的獨特巖韻著稱。其種類繁多,最為有名的包括:大紅袍、水金龜、鐵羅漢、白雞冠等。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形成了悠久的茶文化歷史。
  • 什麼是巖茶,和石頭有關嗎?
    非常時期,宅家學點茶文化(不扎堆 雲聚會)茶識掃盲班:什麼是巖茶,和石頭有關嗎?武夷巖茶在我國六大茶類中被歸為「青茶」一類,但人們不常說「青茶」,更偏愛「烏龍茶」這種說法。在福建,南有烏龍鐵觀音,北有烏龍武夷巖茶,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巖茶?
  • 巖茶出現苦澀味,主要是這兩個原因作祟!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巖茶課堂丨作者:李麻花在麻花認識的茶友裡,有30%的茶友對武夷巖茶的第一印象不好,甚至可以說差到家。這種不好的第一印象,不亞於在餐館裡遇到一位摳腳大漢,額……影響食慾。
  • 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該如何存放?記住這四大要點!
    若是強行將巖茶保存在冰箱裡的,只會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局。冰箱存巖茶,會有什麼後果?冰箱,對於巖茶而言,乃是非之地。老話說的好「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這句話,麻花現學現用,有冰箱存茶的地方,異味多,水汽多。
  • 悶泡後出現苦澀味的巖茶,很劣質?其實這是誤判內質豐富的巖茶!
    喝巖茶,衝泡是一門重要的技法。內質豐富的巖茶,不建議悶泡,而是快出水。提到悶泡的壞處,麻花在此前的文章裡,已經反覆多次提及。很顯然直白的一個道理,在黃金茶水比例的搭配下。泡茶時間過長,茶湯悶的時間越久。最終得出來的茶,肯定是一杯濃濃的苦茶。長期喝濃茶有礙健康與養生,這是茶圈內的常識。
  • 你的武夷巖茶,為什麼會出現澀味?除了工藝,還有這個因素!
    好茶,不僅是輕柔的,還是溫和不刺激的。苦、澀二字(尤其是澀字),與好茶沾不上邊。風馬牛不相及。但,澀味仿佛是一個暗影,尾隨在巖茶身後,伺機行動。這不,我們在喝茶時,總能發現若干個讓人不痛快的情況,澀味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悄悄潛入湯水裡。如一位茶友所問:「麻花同學,好的巖茶,ta的綿柔有力道,是否從頭到尾?
  • 不同土壤,對武夷巖茶品質的影響!
    滋味方面:正巖、外山水仙品質主要生化指標差異顯著,茶多酚、咖啡鹼、可溶性總搪、兒茶素總量差異不大,水浸出物差異顯著(茶湯厚度),胺基酸、酚氨比(茶湯濃度、茶味的輕重)差異極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