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周末時, 遇到一泡帶苔蘚味的老叢。
並且價格還不便宜,三泡茶就要六百!
但是,那泡茶的味道還真不咋樣。
有苔蘚味不說,還水薄,不醇,茶湯沒漿感。
堂堂的老叢水仙,茶湯竟然不醇?這簡直將「鬥不過水仙」的臉面都丟光了。
最後,那泡水仙泡了5衝就沒味道,要重新換一泡茶。
帶苔蘚味,湯感不醇,不耐泡……
這關鍵性的三點相加,足夠將一款老叢水仙打入黑名單。
每當在外面碰到這樣的茶,就覺得我們家的慧苑老叢實在太實惠了。
明明是一泡山場不正,內質寡淡的爛茶,還能在品牌店裡賣出高價。
這不是明擺著,欺負外面的一眾茶客喝不懂正巖茶,以次充好嗎?
話說到這,有人該好奇了。
不是說老叢水仙會有苔蘚味嗎,怎麼這一提到「苔蘚味」,卻這麼不受麻花待見?
到底什麼樣的巖茶,才會有「苔蘚味」?
是因為樹齡,還是因為山場?
《2》
巖茶的品種有非常多,水仙肉桂是當家花旦。
但從這兩種茶裡選出一款,很多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肉桂。
因為肉桂的桂皮香,花香,果香,能讓你喝得到,嘗得著。
可是水仙就不一樣了,它的品種特徵蘭花香, 香氣很細很幽。
加上蝴蝶蘭,文殊蘭,君子蘭,素心蘭等等,每個人理解的蘭香也有不同。
曾聽過武夷山的茶農解釋水仙的蘭花香,說它更像是草木的香氣,非常的泛。
弄懂水仙的品種特徵,尚且不易。
再進一步分清老叢水仙的風味特徵,那就更難了。
先給新茶友們做簡單科普,何為老叢?
水仙是小喬木茶樹品種,茶樹可以存活很多年。
按樹齡高低劃分,水仙有普通水仙,高叢水仙,老叢水仙之別。
普通大眾級水仙,樹齡低於30年。
老叢級的水仙,是巖茶界的老壽星,樹齡不低於60年。
至於高叢水仙,樹齡剛好介於兩者之間。
水仙茶樹,並非是武夷山本地土生土長的品種。
它是外來戶,發源自建甌。
從清末開始,水仙從建甌遷徙至武夷山,並在此紮根。
由此算來,歷史也不算特別悠久。
發展至今,歷經多年的風雨滄桑,天災人禍後。
迄今能夠保留在武夷山當地,正兒八經,根正苗紅,達到「老叢級」的水仙分布區域,數也能數得過來。
存量少,產量低,風味特殊的老叢水仙,憑「物以稀為貴」的市場原則,身價不菲。
那麼切入正題,老叢水仙會有苔蘚味嗎?
客觀看,會有。
關鍵看你遇到的老叢水仙,到底是哪方的妖精!
喝了多年的正巖老叢,沒發現有哪家天心村的山場主,說他們的老叢有苔蘚味。
甚至提到「苔蘚味」這三個詞, 避都避不及。
因為只有山場外圍,水土環境和正巖產區相比,差了一大截的產地,才會產出苔蘚味的老叢。
其中,以某處非正巖山場的***老叢水仙,最為典型。
略帶潮溼和土腥的苔蘚味,已經徹底偏離茶香軌道。
某知名評茶師曾一語中的,喝茶從來是講花香果香,苔蘚味擱審評過程看,只能稱為雜味怪味!
《3》
什麼樣的巖茶,會有苔蘚味?
是因為樹齡?還因為山場?
很多人覺得這兩點是必選項,缺一不可。
1,茶樹生長的產區環境要潮溼,陰涼, 光照少。
像馬頭巖開山坪、天心巖、鷹嘴巖一類的「巖上茶」,光照相對較強,日照時間長。
沐浴在充足的陽光下,喜陰喜溼的苔蘚、地衣,當然長得不茂密。
只有臨近水源的,空氣潮溼的,茶樹枝幹枝椏上才能掛滿青苔。
2,茶樹的樹齡要足夠老。
讓茶樹枝幹長滿青苔苔蘚,不難。
只需一個雨季,足夠。
下過幾場雨後,潮溼陰涼處的茶樹枝幹,便能蔓延出一大片青苔。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但讓茶葉的內在的骨子裡滲透進青苔、苔蘚味,沒那麼簡單,要靠時光的作用。(這句先圈重點,下文會有提示。)
水滴石穿,鬥轉星移,潛移默化。
當茶樹常年與苔蘚為鄰,同呼吸,共命運多年後,才會生出苔蘚味。
將這兩點亮出來,很多茶友會感覺巖茶的苔蘚味得來真不容易,帶青苔味的老叢確實稀罕。
由此做賣點,一批批帶有苔蘚腥味的老叢水仙,賣出了高價。
甚至有些貪心的人,欺負別人不懂巖茶。
直接將苔蘚味當作吸睛點,三下五除二就將苔蘚味老叢賣出了比正巖核心肉桂,還高的價格。
但行文至此,我要揭開一個真相。
山場環境潮溼+樹齡老,根本不是巖茶生出苔蘚味的理由!
《4》
先從山場環境說起。
親自走一趟正巖山場,感受更深刻。
由於坑裡,澗裡,水源旁的小山場環境,終年霧氣重,溼度大。
然後,茶樹底部的枝幹,主幹上 ,攀附上許多的綠色的苔蘚。
牛欄坑、水簾洞、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等等清一色的正巖核心山場。
隨處皆可見到青苔苔蘚,鋪滿巖壁,壘石,茶樹,叢木。
從武夷山景區出來,想必大家會對這種身上刮滿青苔的茶樹,印象深刻。
但大家可以仔細想想,有哪位牛欄坑、馬頭巖、慧苑組的人,會說他們家的巖茶,有苔蘚味?
從來沒有。
因為根正苗紅的正巖茶,不該有苔蘚味。
坑澗裡茶樹身上長著苔蘚,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卻不是苔蘚味形成的根源。
因為茶樹與苔蘚,是跨物種的存在。
攀附在茶樹枝幹上的苔蘚,屬於寄生植物。
當茶樹身上掛滿了太多的青苔時,反而要及時處理,以免得茂盛的苔蘚會奪走茶樹生長資源,影響光合作用和養分積累。
再退一萬步看,哪怕是樹齡能到到七八十年,甚至更高年份的茶樹。
在與苔蘚為鄰多年,達半世紀之久後,也不會生出青苔苔蘚味。
所謂「茶樹呼吸進青苔味,後期就容易生成青苔味」的觀點,很不科學。
按這樣的邏輯,長在榴槤樹旁邊的野花雜草,會有榴槤味;
天天烤臭豆腐,烤串的人,會呼出臭豆腐味;
將橘子樹栽在茶樹邊上,能得出橘子味的巖茶。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沾上什麼,就是什麼。
但這樣的理解邏輯,太天方夜譚。
茶樹生長過程需要呼吸,這點沒錯。
但茶樹吸附進周遭的氣息後,會快速的新陳代謝,呼出體外。
能夠最終保留在茶青鮮葉內的含量,微乎其微,大可忽略不計。
所以,臆測苔蘚味道會通過呼吸,進入老叢水仙細胞內。
壓根就是生物知識沒有考及格,才會如此腦洞大開。
《5》
山場+樹齡=苔蘚味。
這樣的想法,一直都被人誤解了。
其實,說到底。
水土環境不佳,土質的通透感不強,才是形成土腥苔蘚味的根源!
碧水丹山出好巖茶,正巖山場的土壤, 疏鬆通透,多砂礫質。
哪怕前一天剛下過雨,再去走鬼洞,慧苑等山場,地面也不會泥濘。
走一天下來,鞋底也不會沾上溼泥。
反觀部分外山的茶園,土壤偏黏膩。
產出來的茶,容易帶土腥味。
尤其是老叢,容易有苔蘚味。
這就跟江邊、溪邊、小河溝裡的淡水魚,尤其是吃水藻水草長大的那一類。
處理起來,不論是紅燒或紅燜,總有股土腥味。
而海裡的魚,就從沒有這樣的問題。
說白了,帶有苔蘚土腥味的巖茶,並不神秘。
不過是一方水土,養一方茶而已!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李麻花,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主筆,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1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