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一個茶農朋友自從2018年做出霸氣且有烈性的流香澗肉桂後,就江郎才盡了。
這兩年都沒有再複製出同樣的「作品」來。
每次我跟他同桌,共同回憶起那泡茶的香氣和滋味,總是無比懷念又感覺特別遺憾。
曾經無限接近美好,而現在,卻仿佛距離頭頂的那片光越來越遠。
為什麼做不出來呢?
「應該總結一下經驗,拿小本子把製作的每個細節都記錄下來,到做茶的時候按照這筆記一步一步來。」村姑陳給他建議。
他無奈地搖搖頭,「你知道做出自己想要的茶有多難嗎?就連巖茶大神都說,每做出一泡好茶都是偶然。」
「那好茶都是怎麼來的?」聽著這奇怪的言論,村姑陳不禁失笑。
「都是剛學做茶的人做出來的。初生牛犢不怕虎,反而能做出好茶——他們顧慮不多,有時候還不按章法來,往往能收到無心插柳的奇效。」
這理論,一套又一套,真心是位天馬行空的茶人。
針對巖茶的這幾大知名品種,這位朋友還時常宣揚他的「四六原則」:如果是老叢水仙,生長環境佔了6成,工藝佔4成;如果是肉桂,工藝則佔了6成,山場佔4成。
他做的老叢水仙年年都很穩定,當然這也因為他說的四六原則——有好的山場的人,老天爺賞飯吃。
而今年他的幾款肉桂就做得不太好。
不好到他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熟客來的時候,他甚至主動去村裡其它茶農家裡,幫客戶去淘肉桂。
可見,制茶工藝基本能決定一款肉桂的命運。
《2》
於擁有最復工藝的武夷巖茶而言,工藝很重要。
那麼,如果一個人曾做出一款讓人們驚豔無比的肉桂,按理說,用同樣的方式進行複製,應該不會太難。
然而茶農朋友說,「你們想得太簡單了!」
他揚揚灑灑yfj講了一大段:「考慮過氣候、天氣沒有?每年的肉桂茶樹生長情況都不同,別看那枝芽長几毫短幾釐,對後期製作的影響是致命的。今年的肉桂尤其難做。」
想了想,去年冬天是大旱。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今年巖茶減產。
就算能生發出來,那些新長出來的芽葉,也發育得長短不均、大小不勻,葉片還偏薄偏幹,給制茶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青葉不均勻,有嫩有老。做青的時候輕輕一搖,嫩葉就變紅了;而老葉卻需要重搖才能發酵,像這樣一桶混雜著嫩葉和老葉的青葉,就極為考驗制茶師的技術,稍微一個不注意,就發酵過度,產生酵味、酸味、悶青味.....
另外,青葉葉片裡缺乏水分,做青過程中青葉脫水的進程就比往年要快很多。
但是,青葉內部的發酵,卻需要有適度的含水量,才能進行,而今年這快速脫水的青葉,按往年的做青方法,是沒法做透做到位的。
焙茶就更令人鬱悶了。
今年的茶,炭溫低了火焙不進去;炭溫高了火退不出來。
據知情人士透露,直到現在還有不少茶農守著兩道火的茶,苦苦等著它們退火焙第三道。
聊到這裡,他忽然想起什麼,猛拍了下桌子說,「明年一定要反覆叮囑茶工,早上9點後再採茶,現在才知道露水青比雨水青可怕多了!」
嚇醒了腳下的一隻貓。
《3》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今年武夷山茶農做肉桂,會下意識地嫩採——正常是每年的5月5號-8號採摘肉桂青葉,但今年有些茶農,4月底就開始採了。
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今年肉桂青葉長勢不均,如果等到正常的採摘時間再採,會出現嫩葉、老葉參差不齊的狀態,還不如提早嫩採。
當然,更重要的的原因是,這是一種趨勢和一種流行。
近些年老聽茶農們說,嫩採做出來的肉桂更兇更濃更霸氣,做得好的嫩肉就是妥妥的大桂皮!
每每來武夷山,總是聽茶農們聊起肉桂嫩採的話題。
比如誰家的某某茶喝過沒有,採得嫩又做得好,非常霸氣,賣得得個好價錢。
說這話的時候,茶農的眼裡滿是羨慕之意,要知道嫩採的肉桂很難做,沒有兩把刷子誰也不敢冒這個險。
當然,反面教材則更多一些。
比如,某某家嫩採的肉桂,做出來是一股紅茶味,葉底紅紅綠綠,花雜無比。
李麻花說,這樣的嫩肉,還不如再多搖幾遍,直接發酵到位,變成紅茶!
這樣一來,這款肉桂雖然在巖茶圈裡不出挑,倒是可以在紅茶圈裡C位出道!賺盡眼球!
最搞笑的是,茶農們八卦說,某廠推出一款肉桂,名曰「嫩牛五方」!
聽到的那一瞬間,李麻花說,她覺得好餓。
《4》
肉桂難做,但是經濟價值又最高,於是,武夷山人都拼命想把肉桂做好。
在茶農的價值觀裡,厲害的那批人,總是肉桂做得好的人。並沒有聽說誰因為黃觀音做得好而名聲在外的。
就連鬥茶賽上,水仙、肉桂、名叢三個分組裡,肉桂組的獎金也是最高的。
俗話說「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
可見,好肉桂的標準,還是要講求香氣的。
桂皮香,尖銳的辛辣的桂皮味,是讓人對一款肉桂產生多巴胺的重要元素。
鬥茶賽上的專家評委,在打分的時候,首要也是看重肉桂的香氣。
除了桂皮香這個品種香之外,擁有花果香的肉桂,在比賽時,更有脫穎而出的優勢。
而若一款肉桂只有桂皮香,而無其他特色香氣,則基本毫無勝算可言。
本文開頭的那位茶農,他今年做的肉桂,湯水醇厚度極高,滋味感也不錯,唯獨缺少了香氣上的優勢——不僅沒有花果香,連桂皮香也不明顯!
喝起來就是一碗濃厚的中藥湯。
要是加幾塊雞塊,那就成了當歸燉雞,冬令進補的最佳食品。
不過這位茶農朋友很愛學習,每年做完茶,只要有時間,就跑去其他烏龍茶產區偷師。
他說,「鳳凰單叢的產品可以直接用香氣來命名,可見人家真是把烏龍茶的香氣做到極致了。」
「嗯,你說的是鴨屎香麼?」李麻花盡職地逗哽。
茶農卻沒接李麻花的哽,他沉浸在他的思緒裡:
現在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學習把茶香做出來。少了香氣的肉桂,就好比利劍失了鋒芒,直接失去了與他人決鬥的資格。
回頭再看他2018年那款令人nydh驚豔的流香澗肉桂,便是因為香氣奪人、凌冽霸氣,才橫空出世,橫掃一方的。
慢慢回憶著做這款肉桂的一些細節,「那是一桶油性十足的青葉,輕輕一搖能看到葉片上出現明顯的『腹肌』,搖到最後,這一桶青葉都能膨脹起來,這樣的青葉做出來的茶可以大膽焙火,而且越焙越好。很可惜,這兩年再也沒遇到這樣的青葉,也沒有當年做那泡肉桂的興奮感。」
而這兩年,我看著他做肉桂的水平在直線下滑。
也許,人若是陷入了內心的黑洞,越想還原、越要追求,反而求而不得。
《5》
按他的「四六原則」,沒有好的工藝,好山場的肉桂原料,做出來的成品肉桂,也會一文不值。
在他的倉庫裡,今年的老叢水仙早早地賣光了,而肉桂卻無人問津——賣不出去的茶,當然一文不值。
每年做肉桂時,誰都希望拿到的是一桶高品質的原料,但是大自然是不會讓人們心想事成的。
純粹看運氣了。
有經驗的制茶師身經百戰,見過各種惡劣天氣環境下產出的青葉,他們懂得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做茶戰略。
一句老話「看茶做茶」,是指,看什麼樣的青葉做什麼樣的茶。
而不少人,卻老是想著把這些青葉變成自己想像中的肉桂模樣,結果在反覆受挫後,越來越不懂做茶了。
萬事萬物,順天而行,方能應運而生。
對於肉桂而言,我們何不迎合它的脾氣,順應時勢,按它的風格來演繹出它的風情呢?
人終究,還是要與大自然愉快和解的!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