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製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品嘗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其製作工藝介乎於綠茶和紅茶之間,包括:殺青、萎凋、做青、炒青、包揉、揉捻、乾燥等工序,其中搖青和半發酵是形成烏龍茶的關鍵。
而在烏龍茶眾多的種類中,有一朵「奇葩」,它就是巖茶。
巖茶因"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而得名,以"巖骨花香"的獨特巖韻著稱。其種類繁多,最為有名的包括:大紅袍、水金龜、鐵羅漢、白雞冠等。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形成了悠久的茶文化歷史。本文主要介紹三種巖茶,分別是十大烏龍茶中的經典招牌:大紅袍和水仙,以及近些年人們青睞有加,得到大肆推廣的後起之秀,肉桂。
1.大紅袍
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的「王者」,品質優異,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衝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鬱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除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暑、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大紅袍的茶樹母樹極為稀少,天心巖九龍集石壁上現存僅有六棵,年產量不足一公斤,極其珍貴,被視為國寶型的茶品。2006年,大紅袍品種無性繁殖成功後,大紅袍母樹就停止了採摘,進行留養。無性繁殖方式使母樹大紅袍的血脈得以延續,使地處武夷山景區的茶廠所產茶葉完好保持了大紅袍母樹的優良性狀和所有品性特徵。大紅袍的原料十分講究,通常採摘老嫩適中的芽葉,再結合綠茶和紅茶的製作工藝,製成茶品,是工序最多、技術要求最高的茶葉。製成茶品後的大紅袍外形條索緊結,呈綠褐色油潤有光澤,幹茶香純正,衝泡後茶湯橙黃清透,湯中香氣馥鬱、入口滋味甘爽順滑,香氣濃烈。
2.水仙
武夷水仙是歷史上較為有名的茶品,始於清道光年間,是以樹種品種來命名的茶品。在《建甌縣誌》中對其的描述:「水仙茶質美而豐厚」,已然概括了其質優。
武夷水仙通常採摘中開面(茶葉的葉面開始展開,但還沒有完全展開的狀態)的一芽三葉鮮葉為原料,後經過曬青、做青、炒青、初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挑剔、毛茶、補火等工序製成。成茶品後,幹茶條索肥壯、呈綠褐色油潤有寶色澤,部分茶葉葉背出現沙粒,葉脈清晰,衝泡後,茶湯呈現深橙黃色且湯色濃豔,茶香清揚,蘭花香顯著,入口滋味醇爽,湯中花香明顯。
氟是人體所需微量元素之一,缺氟就會影響骨脂和牙齒的健康,水仙茶是含氟較多的天然飲料,而茶葉中也含有適量的咖啡鹼,所以也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水仙茶茶葉中的兒茶精,有中和放射元素鍶扣減少原子輻射傷害的作用,可對抗城市輻射汙染,故被譽為"原子時代的飲料"。
3.肉桂
肉桂是武夷巖茶中著名花色品種之一,又名玉桂,原為武夷十大名叢之一。皮香明顯,佳者帶乳香,香氣久泡猶存;入口醇厚而鮮爽,湯色澄黃清澈,葉底黃亮,條索緊結捲曲,色澤褐綠,油潤有光。
肉桂茶味辛,性溫,具有散寒止痛,補火助陽,暖脾胃,通血脈,殺蟲止痢等功效。肉桂茶中含有黃烷醇多酚類抗氧化物質,能提高胰島素對血糖水平的穩定作用和降低胰島素抵抗。每天吃半勺左右的肉桂茶就能對血糖水平,膽固醇總量,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改善效果,而且此劑量安全可靠,無任何副作用。但如果正在服用藥物和接受治療,請一定事先諮詢醫生。
國際茶界評價武夷肉桂茶是「萬物之甘露,神奇之藥物」。溫而不寒,久藏不變質,味厚不苦不澀,香勝白蘭、芬芳馥鬱,提神消食,下氣解酒,性溫不傷胃。但由於肉桂為辛熱藥,性烈,故不宜多食,每一次的食用劑量也不宜過多,《神農本草經》中曾有記載諸如肉桂一類的藥物都有俗話講的「小毒」,服用過多易產生頭暈眼花、眼鏡腫脹乾澀、咳嗽口乾、心跳加快等現象,對於陰虛火旺,裡有實熱,血熱妄行者要忌服,孕婦要慎服。
茶有了,那麼衝泡和評鑑又要注意哪些細節呢?巖茶衝泡,白瓷蓋碗為最佳茶具。白瓷蓋碗衝泡巖茶,不容易吸收香氣和滋味,能完整保留巖茶的原滋原味。品飲巖茶時,嘗味時須將茶湯與口腔和舌頭的各部位充分接觸,並重複幾次,細細感覺茶湯的醇厚度及各種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啜飲。巖茶的啜飲,就是喝一口茶湯後,讓茶湯留在口腔中,用舌頭輕輕抵住牙齒,用力吸氣,讓氣流和茶湯充分接觸。利用氣流,感受巖茶的香氣和滋味,將巖茶的「巖骨花香」,體味全面。
我國的茶文化深厚韻絕,細談起來那可得敘述上好些時辰,篇幅有限,有關茶文化的介紹,我們下文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