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克、8克、10克,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巖茶到底包幾克好?

2021-01-15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巖茶到底包幾克好,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要拎起再說一說!

原因在於,前幾天,我被一個朋友「羞辱」了!

這個朋友來找我喝茶,看我拿了一泡肉桂來喝,就毫不客氣說了一句,「我覺得你們的茶分量不足!」

我一陣懵圈,「什麼是分量不足?你了解過我們的茶包幾克嗎?你把茶倒出來稱過嗎?」

接下來他的回答更是讓人哭笑不得,「不知道,沒稱過,就覺得你們家的茶比別人小包!」

啊?這是什麼清奇的腦迴路!靠一包茶的大小來判斷重量,物理沒學過嗎?你只看體積不看密度的嗎?給你包一大團棉花在泡袋裡,那倒是很大包!

為了以證清白,我把克秤拿出來,稱了這泡肉桂的裸重,顯示8.1克!

當然,我們說了每泡茶都是8克,允許正負偏差0.2。

《2》

朋友還有些放不下臉來,順勢聊道,「那別人的茶看起來都那麼大包,看著就舒服,買著就覺得佔到便宜,茶商也顯得慷慨。」

我見他還在糾結茶包的大小,邊泡茶邊與他耐心解釋。

如果一款巖茶的幹茶輕飄,毫無分量,那麼,要裝到8克一包,必然用量比別人大。

這樣的茶很難包,我看到茶農包茶時要使勁把茶往泡袋裡甩,不然都很難封口。

外山的茶或者採老的茶,成品後外形相對會蓬鬆、輕飄一些。

而千萬別輕看那些看似小包分量卻有達到的巖茶,至少可以說明這樣的茶緊結重實。

某巖茶大師搖晃著裝有茶葉的小鐵罐說,「好聽嗎?好聽就是好茶!」雖然這句話被不少人吐槽和詬病,但是這位大師的本意正是說明好的巖茶就要有分量,擲地有聲。

緊結紮實的幹茶同樣包8克,當然要比蓬鬆輕飄的茶來得小包多了。

《3》

不過,這位朋友的確提到了當下巖茶圈的一個問題,一泡巖茶的克數是越多越好嗎?

並非如此。

如果還在銷售一泡8克茶量的人,肯定有被人問過「別人家都賣到10克一泡了,你怎麼都不捨得加量!」

首先,要釐清一個問題,一斤巖茶500克,一斤茶就是一斤茶,跟包多少克沒關係!

如果是紅茶,5克一泡,你到手的一斤茶是100泡;如果巖茶包8.3克,一斤茶能包60泡;當然,如果是10克一泡,我相信商家給你的一斤茶不會超過50泡!

現在巖茶價高,或許都按照幾兩幾泡來買了,那還是一樣啊,把斤換算成兩,再換算成泡,這倒不用你費腦子,商家總會比你算得清楚!

其次,你要說人家10克一泡喝起來更濃厚,這點我可能贊成,但是會不會更好喝,另當別論。

我曾經拿一款茶做過試驗,是一款足火的小品種茶,黃觀音,當年的新茶,山場挺好。

第一次稱8.3克喝,苦感稍強,還帶了些澀感在舌尖上,一來這是新茶會有些火澀,二來黃觀音自身帶些清苦的味道,工藝稍欠苦感就會凸顯。

第二次稱了7.5克喝,苦感減弱,甚至被後面泛起來的香甜感中和,基本消失,澀感也降低了,比第一次好喝多了。

《4》

其實兩次不同克數喝這款黃觀音,香氣並沒有因為克數減少而淡薄,對於高香的茶而言,茶香一直在高頻狀態,能透天能衝腦門的香是不會明顯減弱。

雖然茶湯的濃厚度降低了些,伴隨茶湯的苦澀感也同比例降低了,我倒覺得減少克數後的呈現狀態更佳,畢竟苦澀感是顯而易見的缺陷。

弱化缺點,無疑便是放大優點了,茶的香甜度、清透度都明顯提升了。

當然茶的底子在,減少一些克數,無傷大雅。

很多年前了,那時候還不流行巖茶包9克10克的,有次我去參加茶會,召集茶會的主人拿出他的當家茶,一斤賣3萬多,一泡包9克。

這是一款坑澗級別的肉桂,我們知道坑澗茶日照少,茶多酚、苦茶鹼多,苦感重,再加上又是嫩採,還沒喝我就感覺口腔一陣苦澀。

果然,我觀察了周圍一眾茶客,茶湯一入口,沒有一個人不在皺眉頭的。

這款茶前面幾水真是苦,跟喝中藥無異,不過到五六水後開始回甜了,確實好喝,這種先虐後甜的體驗真讓人難忘。

我大膽估測,這款肉桂如果包7.5克,喝起來應該是全程高能,大家都能從頭到尾笑著喝完。

《5》

現在,一泡9克10克的巖茶悄然興起,說起來也並無絕對的對錯,大致有兩個原因。

一是茶的底子不好,內質差,茶不耐泡,只有加大茶量來彌補;

巖茶市場混亂,魚目混珠情況猖獗,外山茶內質不足,想與正巖茶一搏,只能加大劑量,還有那些工藝欠缺,採老了、焙空了的茶喝起來很薄,也得多包些進去。

記得有一年氣候緣故,我相熟的一家茶農做的茶遠不及前年,最致命的就是茶湯偏薄。

他給我的建議是每泡茶都包到9克,他說寄到福州客戶的茶都包到了10克。

唉,武夷山茶農世代做茶,他們的技術足以應付每年無常的天氣狀況了,而現在遇到情況,並不想著如何應對,如何提升制茶水平,而是去教別人如何投機取巧,這並非正途啊。

二是跟風,別人家都包了10克,我們8克的茶跟別人10克的茶放一起PK,怕是要輸啊,必須要加量!

雖然我並不知道最初這8克的茶量是如何得出的,既然延續下來了,肯定是經過無數人實踐過的,就像我們得到的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欣賞它們的美妙就好,無需多加驗證。

而後起的10克論,且不說它科學與否,它的出現總是出於某種目的,披著利益的外衣。

但是該包8克的茶,沒必要包到10克啊,盲從的結果是要活生生玩壞一泡茶。

《6》

回到正題,巖茶到底包幾克好?

撇開審評時用的5克裝,人家雖然用5克來評茶,但是坐杯時間拉長了;

也撇開潮汕那一帶的12克裝,人家就愛這重口味,習慣了。

我的建議是,多了解你手裡的這泡茶吧,並非包8克就輸了人家10克的,別人有包10克的目的,而我們有包8克的底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從水仙、肉桂,到大紅袍,數數這些年巖茶界的那些「重口味」炒作
    武夷巖茶的代名詞,在很多外省朋友看來,從原來的大紅袍,再到肉桂。最後,到了現在的「不知道什麼茶。」群魔亂舞,牛鬼蛇神,飛禽走獸,魑魅魍魎,狗血吸睛,網紅逗趣,奇葩無窮。原本上,給一款得意的好茶取花名,無傷大雅。
  • 母樹大紅袍給誰喝了,為什麼母樹大紅袍叫三棵六株?
    1972年,尼克森訪問我國時,毛澤東主席贈送了他4兩母樹大紅袍。四兩,僅僅200克,手抓兩把的量,這在當時的尼克森看來,是非常小氣的行為,直到後來周恩來總理對尼克森解釋道:「主席已經將『半壁江山』奉送了。」,同時詳細介紹了母樹大紅袍的情況,聽完後的尼克森頓時肅然起敬。
  • 武夷巖茶大紅袍,喝起來是什麼味道?
    種植時所需的管理難度大,對比水仙、肉桂這類五大三粗、繁殖能力超強的品種,奇丹顯得十分嬌氣,這也是茶農少量種植奇丹的原因之一。有因必有果。種植數量少,奇丹的整體產量自然是比不上水仙、肉桂。真正接觸過奇丹的人,範圍不斷縮小。奇丹喝著,究竟的什麼味道?就目前麻花喝過的奇丹,香型統共可分為三種。一是花香型。
  • 武夷巖茶入門知識:巖茶三十問,全面詳解,讓你徹底了解!
    大紅袍屬武夷巖茶最具代表的產品,同時由於大紅袍知名度高,往往很多人將武夷巖茶統稱為大紅袍,正如鐵觀音一樣,其實武夷巖茶中有三百多個品種,分為無性系灌木如肉桂,無性系小喬木如水仙,及名叢、優良名叢。 另外我們說的武夷巖茶多指武夷山產的烏龍茶。
  • 巖茶知識課堂,大紅袍,肉桂,水仙的褪火是什麼意思?
    就好像大紅袍在大江南北一夜爆紅,各茶城的茶葉店裡,就貼上大紅袍的標誌。只有一個目的,告訴買茶的人,「我這裡有賣大紅袍哇,快來買。」等到金駿眉出名了,又貼上「金駿眉」紅色大字。即使你真的分不清大紅袍和正山小種的區別,沒關係,面子工程做足就夠了。在西方藝術史上,一幅名為《長頸聖母》的畫作,引來無數的爭議。即便這幅畫構圖0分,透視0分,人體0分,但它依然是神作。
  • 去年的足火肉桂,為什麼會泡出紅湯?背後隱藏著這三種情況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等巖茶的新茶上市,等太久了。最近身邊很多老朋友,都在喝去年的茶。去年2019年的水仙和肉桂能夠留到現在,大多火功不輕。最近忙著618的活動,手頭要處理的事情整整一籮筐。下午,有老友提議過來喝茶。
  • 武夷巖茶同樣經歷了倒春寒,為什麼水仙變稠了,而肉桂卻沒有?
    而灌木型的中小葉種茶樹在-10℃才會出現凍害。 到這裡,列位看官們反應過來了麼? 1.水仙是半喬木,肉桂是灌木。 2.從今年試茶的整體感受看,水仙的茶湯,確實是更稠了。
  • 武夷巖茶茶湯的厚和薄決定著一款巖茶的品質,不論大紅袍水仙肉桂
    山場好(即土壤、溫度、溼度等綜合指數高),茶樹生長在此處,物質吸收多,積累多,自然茶湯醇厚、稠滑,有著不俗的表現。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角——正巖山場,就是典型好山場的代表。別的不說,光是「土壤」,正巖山場就與別處山場不同。正巖茶產區的土壤,含有大量的砂礫,它是軟的、疏鬆的,輕輕撥弄,就能刨下一大把。
  • 肉桂,黃觀音,雀舌,誰才是巖茶的香氣擔當?
    但今天提到的「雀舌」,是巖茶裡的老名叢。雖然,與綠茶雀舌的小巧精緻比起來,巖茶雀舌的條索細長,稍顯粗獷。但武夷巖茶的「開面採」標準擺在前,當然不能像綠茶那樣只取芽頭為原料。和一眾外形符合硬漢特質的老叢水仙、老叢鐵羅漢等品種比,雀舌在巖茶裡可是出了名的嬌俏玲瓏。但從葉片看,就遠比眾多品種細窄了一圈。
  • 喝武夷巖茶肉桂前,先搞懂這七個問題! - 小陳茶事
    一個名曰「水仙」、另一個名曰「肉桂」、第三個名曰「大紅袍」。這三種茶,乃是新手入門必喝品種。若是您沒喝過這三種茶,那肯定會被無情地嘲笑:「嘁,水仙、肉桂、大紅袍這麼主流的茶都沒喝過,還好意思說懂巖茶。」尤其是肉桂,近幾年來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爆紅。
  • 巖骨花香,烏龍茶中的幾種極品巖茶
    而在烏龍茶眾多的種類中,有一朵「奇葩」,它就是巖茶。巖茶因"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而得名,以"巖骨花香"的獨特巖韻著稱。其種類繁多,最為有名的包括:大紅袍、水金龜、鐵羅漢、白雞冠等。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形成了悠久的茶文化歷史。
  • 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該如何存放?記住這四大要點!
    網友留了個超級有含金量的問題:「武夷山產的肉桂,要不要存冰箱?」登時想到把牛欄坑肉桂放進冰箱的畫面。牛欄坑肉桂可憐兮兮地待在陰涼又潮溼的冰箱中……不敢多想。在問題下方,各方茶友(其中不乏xx大師,xx制茶師活躍)亮出觀點。
  • 武夷山大紅袍的三類區分
    這些「母樹大紅袍」每年的採摘成品茶很少。趙大炎在1994年對母樹大紅袍採摘做了詳細的記錄:「……5月6日上午9:40採完……..(翌日) 8:30烘焙結束,得成茶8大兩……」(見1994年《農業考古》之《大紅袍探奇》)。「大紅袍」茶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巖茶相類似,只不過更加精細而已。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鬱有蘭花香,高香持久,「巖韻」明顯。多有桂花香或棕葉香。
  • 武夷巖茶的一段羅生門,鬼洞肉桂是真有其事,還是天外來客?
    換算成最近的金價,一克茶的身價能比黃金還貴。 不過,賣得這麼貴的茶,外包裝卻是一概不詳。 不知山場,不知品種,不知火功。 喝起來感覺像水仙,但味道聞著略微又像肉桂。 最後,她還是猜肉桂的機率更大。
  • 什麼樣的巖茶水仙才會有苔蘚味?是樹齡,還是山場?
    堂堂的老叢水仙,茶湯竟然不醇?這簡直將「鬥不過水仙」的臉面都丟光了。最後,那泡水仙泡了5衝就沒味道,要重新換一泡茶。帶苔蘚味,湯感不醇,不耐泡……這關鍵性的三點相加,足夠將一款老叢水仙打入黑名單。這不是明擺著,欺負外面的一眾茶客喝不懂正巖茶,以次充好嗎?話說到這,有人該好奇了。不是說老叢水仙會有苔蘚味嗎,怎麼這一提到「苔蘚味」,卻這麼不受麻花待見?到底什麼樣的巖茶,才會有「苔蘚味」?
  • 30秒解讀大紅袍、水仙、肉桂喝出了酸味是怎麼回事?
    呃……李麻花你說了半天,到底和今天的巖茶主題有半毛錢關係?當然有,因為在巖茶裡,我也喝到過酸味呀!這種酸味對口腔的殺傷力,絲毫不遜色於山西老陳醋。巖茶也能喝出酸味?Yes!而且巖茶會有酸味的原因,竟然不止一個,想知道巖茶出現酸味的原因,接著往下看咯。
  • 1斤武夷巖茶520萬!央視重磅調查福建「天價」茶!最新發聲
    經銷的茶葉以福建產的巖茶為主,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武夷巖茶。今年五月,記者在這些茶葉經銷店看到,幾萬元甚至十萬元一斤的茶葉比比皆是,最高端的茶葉賣到10萬元一斤。其中一種名為「牛肉」的頂級巖茶現在越來越搶手了。這種被簡稱為「牛肉」的牛欄坑肉桂,在市場上究竟有多火呢?一張頂級武夷巖茶價目表最近刷爆了茶友微信朋友圈。
  • 無論水仙還是肉桂,巖茶的苦澀味重,就是有滋味,就是茶湯醇厚?
    然後他和我們提,外面好多人誤會巖茶要一開泡,香氣滋味就要炸裂才是好茶。用沸水泡茶,剛一出湯,揭蓋就是高揚沖天的茶香。香氣特別濃鬱,霸道,張揚。喝一口茶湯,特別的有刺激感,有滋味。第一道湯水要濃墨重彩,要香到爆炸,要滋味感強烈……達到這樣狀態,才能滿足世俗大眾對好巖茶的定義。
  • 喝懂武夷巖茶正巖肉桂的第一步,就是先學會泡它!
    這些茶友,均是慕名而來,被巖茶的狂熱模式所吸引。抱著獵奇心裡,想一探究竟:連上兩次央視的「武夷天價茶」,到底是何方神聖。其中,不乏在某些茶領域的資深茶友。李麻花一位遠在雲南的朋友(人家可是普洱茶專業份子),首先發來問候:「網上流傳的這個天價肉桂,喝起來是什麼味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