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崢嶸歲月 新中國科技事件

2020-12-06 澎湃新聞

一九四九年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2月6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成立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1949年8月至1955年11月,李四光、華羅庚、錢學森等共計1536名高級知識分子從海外回國參加建設。

海外歸國人員在船上合影

一九五〇年

10月14日,政務院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1951年,毛澤東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1957年冬,治淮工程初見成效。

為了向中學教師、幹部和大學生普及最新科學知識,中國科學院聯絡局舉辦了兩期科學講座,一期暑期自然科學學習會。科學講座,第一期安排10講,自5月6日開始至6月24日結束;第二期有14講,於9月23日開始至12月23日結束。主講人都是知名科學家,如華羅庚、葛庭燧等。講演內容新穎,切合需要,深受聽眾歡迎。

一九五一年

7月11日,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研製球墨鑄鐵取得完全成功。球狀石墨鑄鐵是一種新的特殊鑄鐵,所含石墨呈球狀。其抗拉強度可達每平方米10萬磅,延伸度可達5%,遠較普通鑄鐵為優。

一九五二年

4月5日,治理開發長江的第一個大型工程——荊江分洪第一期工程全面開工。到1978年底,新安江水電站、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丹江口水利樞紐、黃河劉家峽水利樞紐等一批水利工程陸續建成。

7月1日,成渝鐵路建成通車。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完全採用國產材料自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幹線。到1978年底,寶成、鷹廈、包蘭、蘭新、成昆、湘黔等鐵路陸續建成。

荊江分洪第一期工程在施工

一九五三年

12月26日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煉鐵爐舉行開工生產典禮。到1978年底,武漢鋼鐵聯合企業、包頭鋼鐵公司、攀枝花鋼鐵公司等鋼鐵企業陸續建成。

在上海成立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與輕工部、衛生部所屬的一些研究所合作,進行抗生素的研究與試生產。1955年藥物所完成氯黴素合成方法的研究,並向工廠提供生產工藝技術。

鞍山鋼鐵公司

一九五四年

7月,南昌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初教-5教練機。到1978年底,新中國先後試製成功殲-5型、運-5型、直-5型、轟-5型飛機等。

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曾呈奎等在紫菜生活史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發現紫菜孢子萌發後可以鑽進貝殼裡成長為絲狀體;絲狀體成熟後,可以再鑽出貝殼在一定條件下放散出一種孢子(殼孢子);殼孢子附著在基質上後,可以長成紫菜葉狀體。殼孢子的發現,把紫菜生活史中空白的一段連結起來,同時,也解決了紫菜人工養殖上最關鍵的孢子來源問題。

初教-5教練機

一九五五年

6月1日至10日,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科學院設置物理學數學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技術科學部和哲學社會科學部。

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

一九五六年

7月13日,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批國產「解放」牌載重汽車。1958年5月、8月,第一輛國產「東風」牌轎車和「紅旗」牌轎車相繼下線。

國產「解放」牌載重汽車

一九五七年

地球物理研究所從1952年開始進行全國各地地震烈度的鑑定研究,1955年著手編制《中國地震區域劃分圖》,於1957年初編制完成。該圖將全國劃分為9度及9度以上、8度、7度、6度和5度等五個不同烈度的地震區。

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舉行通車典禮。這是中國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

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一九五八年

1958年6月,中國第一座功率為7000千瓦的研究性重水反應堆和2兆電子伏特的回旋加速器,在房山坨裡地區建成並正式運轉。與此同時,中國科技人員自行設計製造的質子靜電加速器等一批設備也先後交付使用,使中國的核科學研究的技術裝備和實驗手段有了比較顯著的改善。

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西郊正式開學。科技大學的專業設置,著重考慮中國急需的薄弱和空白學科,特別是原子能和空間科學技術有關的系和專業。其中有些是國內首次設置的專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誕生,是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

郭沫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學典禮上致辭的講稿

一九五九年

9月26日,中國石油地質勘探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發現大慶油田,結束了中國貧油的歷史。

國慶節,中國第一臺大型快速電子管數字電子計算機(104機)試製成功。104機仿製蘇聯БЗСМ計算機,從開始籌備到調試成功、投入試用,只用了一年半時間。它雖是仿製的,但由此培養了人才,取得了管理經驗,為60年代以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進一步發展中國計算機事業奠定了良好基礎。104機的浮點運算速度只有每秒一萬次,但在當時,卻是國內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它承擔過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中的計算任務,也承擔過航空、水壩、鐵路車站最優分布以及大地測量方面的計算,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04機

一九六〇年

3月,在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王淦昌領導的研究組(其中包括中國科學家丁大釗、王祝翔,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用丙烷氣泡室發現了一種新基本粒子——「反西格馬負超子」。反西格馬負超子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存在反粒子的理論,豐富了人們對粒子——反粒子對稱性的認識,同時它也是第一次被觀察到的帶電的負超子。這個發現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少數幾個重要的發現之一,在該所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5月25日 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從北坡集體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人類第一次戰勝珠峰北坡天險。

王淦昌在蘇聯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實驗室工作

一九六一年

3月7日,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所長朱洗及其助手實現了世界上第一隻無父的母蟾蜍產卵傳種。

9月,成功地用國產紅寶石研製出了中國第一臺雷射器。儘管它比美國在1960年5月問世的第一臺雷射器晚了一年,但它採用球形照明器作為激發光源並首先採用了外腔結構,比美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性能更優越、效率更高。

我國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

一九六二年

6月,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在上海研製成功。

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竣工留念

一九六三年

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為一位右手完全斷離的病人成功實施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手術。

11月底,在全國第一次半導體器件專業學術會議上,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發表三篇與矽平面管直接有關的學術報告,宣告了中國矽平面管的誕生,啟動了中國矽平面管研製的熱潮。它使中國電晶體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並為發展集成電路打下了技術基礎。

12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原則批准中央科學小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關於1963年-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報告、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科學技術事業規劃。

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手術獲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

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一九六五年

9月17日,中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12月31日,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成功交付。

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

一九六六年

10月27日,中國成功進行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飛彈飛行爆炸。

一九六七年

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了氫彈製造技術的國家。中國首次氫彈爆炸成功趕在了法國前面,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公認中國核技術已進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

1967年4月,矽電晶體計算機(109丙機)完成機器調試,開始進行試算。8月進行驗收鑑定。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提高可靠性的技術措施,機器使用效率達到了很高的水平。109丙機是六十年代中期中國自行設計的比較成熟的大型計算機,字長48位,平均運算速度每秒11.5萬次。該機共生產兩臺。

一九六八年

年初,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協作研究開始啟動。但進展緩慢,1977年建立了人工合成核酸工作組後,工作進展明顯加快。為1981年底實現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打下了基礎。

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全面建成通車。這是當時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最大的鐵路、公路兩用橋。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一九六九年

9月23日 中國成功進行首次地下核試驗。

10月1日 中國第一條城市地鐵線路——北京地下鐵道一期工程正式建成通車。

10月7日 新華社報導,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套全自動長途電話設備生產成功。

北京地下鐵道一期建成通車

一九七〇年

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12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興建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1988年12月,工程全部建成。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一九七一年

3月3日,中國第二顆人造衛星「實踐一號」發射入軌。以「實踐」命名的衛星系列就是肩負著空間科學探測,同時兼顧航天新技術試驗的衛星。「實踐一號」是該系列中的第一顆衛星。

9月,中國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核潛艇安全下水,試航成功。中國自行設計的潛艇核動力陸上模式堆,建成並投入試驗運行,以及第一艘核潛艇下水試航成功,標誌著中國已經掌握了核動力技術。這是繼原子彈、氫彈試驗成功後,核技術和核工業發展的又一突出的重大成就。1974年8月1日 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徵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

12月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飛彈驅逐艦交付使用,正式編入軍隊戰鬥序列。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安全下水

一九七二年

10月6日至12月16日,以貝時璋為團長、白介夫為副團長的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對英國、瑞典、加拿大和美國進行訪問。先後訪問了23個城市及其附近地區,參觀了68個大學、研究所與工廠企業所屬的研究單位,以及政府機構、學術團體、博物館。

12月,竺可楨發表論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做重要修改後又發表在翌年2月復刊的《中國科學》外文版和中文版的第一期上。竺可楨收集了中國大量歷史文獻,以各個時代豐富的物候資料為線索,用溫度為指標,通過古今對比的方法,描繪了中國自公元前3千年到20世紀70年代初氣候變化的輪廓。

一九七三年

8月26日 新華社報導,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100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

本年,中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人,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強優勢的秈型雜交水稻。

袁隆平在田間工作

一九七四年

2月起,中國科學院有機所用物理新技術和化學反應測定了青蒿素的結構和絕對構型,用光化反應全合成了青蒿素,並全合成了青蒿乙素及類青蒿素等一系列化合物。其中蒿甲醚是中國第一個被國際公認的合成藥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治療兇險型瘧疾的首選藥。1995年載入國際藥典。

一九七五年

11月26日 中國成功發射一顆返回式遙感人造地球衛星,並按計劃順利回收,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本年,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的二步發酵生產維生素C的新工藝,開始用於工業生產。與原來萊氏法相比,新方法縮短了生產周期,省去了大量易燃易爆和有毒的化工原料,減少了三廢汙染,改善了勞動條件降低了成本。1985年,該技術以550萬美元轉讓給瑞士Roche公司,是中國當時最大的一宗技術出口項目。

一九七六年

3月30日-5月22日,萬噸遠洋科學調查船「向陽紅5號」和「向陽紅11號」在太平洋海域成功進行首次遠洋科學調查。

6月6日,中國第一座10萬噸級現代化深水油港——大連新港建成。

萬噸遠洋科學調查船在太平洋海域進行遠洋科學調查

一九七七年

9月18日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要求抓緊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迅速恢復被撤掉的科研機構,恢復科研人員的技術職稱,建立考核制度,實行技術崗位責任制。之後,中國科學院破格晉升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取得世界領先成就的陳景潤為研究員。

陳景潤

一九七八年

3月18日-31日 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在開幕詞中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大會制定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

12月23日 上海寶山鋼鐵總廠舉行動工典禮。到1985年11月、1992年4月,一期、二期工程建成投產。2001年5月,三期工程通過竣工驗收。

寶山鋼鐵總廠動工典禮

一九七九年

8月23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在北京北郊新建的高達325米的氣象鐵塔正式投入使用。它的高度在當時僅次於美國的兩座鐵塔,是亞洲最高的專用氣象鐵塔。塔上設有十五層平臺,安裝有多種測試儀器,可以進行全天候、連續、同步的遙測。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氣象鐵塔

一九八〇年

5月13日,在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的推動下,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出《關於推薦學生參加赴美物理研究生的通知》,招考中國物理學研究生赴美國著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此即中國-美國聯合招收赴美物理研究生(CUSPEA)。

5月18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第一枚運載火箭獲得圓滿成功。

首屆CUSPEA考試中,蘭州大學物理系學生胡青的物理科目考試總分位列全國第一

一九八一年

11月20日,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獲得成功。這是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與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學結構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

一九八二年

10月12日 我國首次以潛艇從水下向預定海上目標區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

12月17日凌晨,質子加速器首次引出能量為10兆電子伏特(0.1億電子伏特)的質子束流。這臺加速器主要用於開展醫用短壽命同位素製備、快中子治療癌症等核技術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2年完成天然青蒿素的人工合成。青蒿素具有十分奇特的結構,含7個手性特徵分子,人工合成難度很大。

研究青蒿素

一九八三年

12月,鍺酸鉍(簡稱BGO)晶體通過中國科學院鑑定。BGO晶體是一種人工合成礦物,在高能粒子或高能射線(g射線、X射線等)激發下可以發出綠色螢光。利用這個發光機制,可以用來製造高能粒子和高能射線的探測器,如在高能核物理領域可以用來監控快中子增殖反應堆,在醫學領域可以用做X射線斷層掃描儀的探頭。

12月6日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的中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I」計算機在長沙通過國家鑑定,填補了國內巨型計算機研製的空白。

「銀河-I」計算機

一九八四年

4月8日 中國首次成功發射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衛星通信能力的國家。

本年,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馮康首次系統提出哈密爾頓系統的辛幾何算法,從而開創了計算物理、計算力學與計算數學之間的一個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的前沿領域。大量的數值實驗表明:辛算法在天體力學、彈性力學、大氣、海洋計算、微觀分子動力學計算中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九八五年

2月20日,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在南極喬治王島建成。此後,我國又陸續建成南極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

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實施旨在依靠科學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星火計劃」。

11月,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將雲南澄江帽天山頁巖系中發掘出的動物化石群命名為「澄江動物群」。澄江動物群生物門類種屬極為豐富,幾乎涵蓋了所有現代動物門類,以及某些已經滅絕的動物。展示出生物門類廣、數量多、形狀奇特、保存完好,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

一九八六年

3月5日,鄧小平對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提出的關於跟蹤研究外國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作出批示。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這個計劃因鄧小平首次批示的時間為1986年3月,又稱「八六三計劃」。

5月底,經過中美專家的通力合作,第一座地球資源遙感衛星地面站安裝完畢並投入試運行。12月20日,地面站正式投入使用。衛星地面站在資源勘探、國土普查、環境監測及農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7月8日,中國國內衛星通信網正式建成。

一九八七年

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由趙忠賢、陳立泉領導的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研究組在釔鋇銅氧多相氧化物體系中發現了起始轉變溫度在100開以上,超導中點轉變溫度為92.8開,零電阻溫度為78.2開,在93開時出現對抗磁性的超導樣品,且重複性很好。2月22日,公布了釔鋇銅氧(yBaCuO)超導材料的組成。這一成果,標誌著中國超導研究躍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11月13日,當時中國口徑最大的天文觀測設備——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和25米射電望遠鏡,在上海天文臺舉行揭幕式。25米射電望遠鏡是釐米波段射電天文觀測設備,具有口徑大、多頻段、寬頻帶、低噪聲、指向精度高和工作範圍大等特點,與國際同類設備水平相當。

上海天文臺25米射電望遠鏡

一九八八年

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9月14日-27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飛彈核潛艇在東海海域進行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並取得成功。

10月16日,中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

12月12日,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系統在中國科學院蘭州近代物理所建成出束,標誌著中國回旋加速器技術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一九八九年

4月26日凌晨,合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專用同步輻射裝置成功產生同步輻射光。這是繼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之後,中國高科技領域的又一重大成就。

5月15日,由高能物理所自行設計建成的北京35MeV質子直線加速器通過鑑定。該設備綜合了高電壓、高真空、超高頻、精密機械、電子學、高精度光測及電磁測量、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許多領域的尖端技術。主要用於醫學上短壽命同位素的製備和中子治癌的研究。

一九九〇年

9月1日,中國大陸興建最早的高速公路——瀋大高速公路(瀋陽至大連)正式通車。

4月6日,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所秦大河研究員參加國際橫穿南極考察,勝利完成任務,載譽歸來。

秦大河研究員參加國際橫穿南極考察

一九九一年

11月27日,上海生物化學所洪國藩領導的課題組首創了高溫DNA順序測定技術通過專家鑑定。DNA順序的測定,是當前生命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高溫DNA測定技術突破原有限制,使酶和有關試劑耐受65℃,並可在24℃室溫環境存放兩個星期而活力不變。

12月15日,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併網發電。

秦山核電站

一九九二年

3月8日 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

7月26日,中美兩國科學家發布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北京譜儀(BES)上連續對τ輕子質量進行精確測量的結果。該測量精度較原有結果提高5倍,被認為是「近期國際高能物理領域最重要的實驗結果之一」。該測量結果已被載入粒子表中。

本年,上海原子核所和蘭州近代物理所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並鑑別了鉑-202、汞-208和鉿-185三種新核素。

一九九三年

5月26日,由高能物理所謝家麟等承擔的國家「863」高技術項目——北京自由電子雷射裝置(BFEL)成功地實現了紅外FEL振蕩雷射,又於12月28日凌晨順利地實現了飽和振蕩。使中國成為繼美國、西歐之後又一個利用直線加速器獲得紅外自由雷射的國家,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高科技領域跨進國際先進行列。

7月1日 國家教委印發《關於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若干意見》,提出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點的計劃,簡稱「211工程」。1998年5月,教育部決定努力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簡稱「985工程」。

一九九四年

4月20日,北京「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實施示範網絡」(NCFC)通過美國Sprint公司的64K專線,實現了與國際網際網路的全功能連接。至1994年底,NCFC共連接中科院中關村地區30個研究所和北大、清華兩校的各類工作站及大中型計算機500臺,PC機及終端2000臺。網上每天國際傳輸數據量達300兆字節,相當於1.5億漢字。

一九九五年

5月6日10時55分,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科學考察隊勝利到達北極點,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北極點。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是非官方的民間組織,所以此次北極點科學考察是利用民間力量籌集資金成行的。

12月15日,我國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描述利用圖譜為基礎的克隆技術,從水稻基因組分離出白葉枯病抗性Xa21基因的研究。這一成果標誌著我國水稻生物技術和基因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首次遠徵北極點

一九九六年

6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構建了高解析度的水稻基因組物理圖。

8月,由近代物理所和高能所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並鑑別出新核素鋂-235,使中國新核素合成與研究進入另一個重要核區——超鈾缺中子區。

一九九七年

5月21日至6月27日,由瀋陽自動化所及聲學所等單位研製的6000米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圓滿完成了太平洋海底的各項調查任務。

6月4日 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決定製定和實施《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隨後,科技部組織實施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又稱「九七三計劃」)。

11月8日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成功實現大江截流。2012年7月4日,三峽工程最後一臺70萬千瓦巨型機組正式交付投產。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實現大江截流

一九九八年

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孫革研究員和他領導的課題組在中國遼寧北票地區首次發現迄今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果枝,距今約1.45億年,較以往國際公認的"最早"被子植物化石要早1500萬年至2000萬年。這一重要發現。對解決全球被子植物起源及早期演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物理所解思深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製備出長達2-3mm的超長定向碳納米管列陣,並實現了利用常規實驗手段測試碳納米管的物理特性。該研究成果在1998年英國《自然》雜誌第394卷發表後,引起科技界的關注,認為這是首次將碳納米管的長度提高到毫米量級。

一九九九年

8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23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技術創新大會。

二〇〇〇年

11月8日,貴州省洪家渡水電站、引子渡水電站、烏江渡水電站擴機工程同時開工建設,我國西電東送工程全面啟動。

西電東送工程

二〇〇一年

2月9日,國務院作出《關於200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自2000年起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6月29日,青藏鐵路開工典禮在青海格爾木和西藏拉薩同時舉行。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建成通車。

青藏鐵路

二〇〇二年

7月4日,西氣東輸一線工程(新疆輪南至上海)開工典禮舉行。此後又建設了西氣東輸二線工程、三線工程。

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典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和江蘇省、山東省施工現場同時舉行。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南水北調工程

二〇〇三年

10月15日-16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並安全返回,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實施太空人空間出艙活動,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

二〇〇四年

7月28日,中國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建成並投入使用。2013年5月15日,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

中國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

二〇〇五年

10月9日,國家測繪局宣布了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獲得的新數據:珠穆朗瑪峰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米。經專家評審認為,這組數據是迄今為止國內乃至國際上歷次珠峰高程測量中最為詳盡、精確的數據。與1975年所測得的珠峰高度相比,降低了約3.7米。

10月12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順利將兩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國家測繪局測量珠穆朗瑪峰高度

二〇〇六年

3月10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利用自行研製的氫原子裡德伯態一交叉分子束裝置,首次在實驗中觀察到了明顯的化學反應共振現象,並被理論模型所證實,解決了國際上三十多年來化學研究中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並將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精度。這項研究成果發表《科學》雜誌上。

9月28日,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在進行首輪物理放電實驗過程中,成功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表明世界上新一代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人運行。

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二〇〇七年

4月14日 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北鬥二號導航衛星,正式開始獨立自主建設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

10月24日 中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11月5日進入環月軌道,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二〇〇八年

8月1日 中國第一條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到2018年底,中國高速鐵路營業裡程超過2.9萬公裡。

9月25日21時10分04秒,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搭乘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空。27日16時41分,翟志剛打開艙門,身著國產艙外航天服,進行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並成功取回放置在艙外的實驗品。28日17時37分,神舟七號返回艙成功著陸,第三次載人航天任務圓滿完成。

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落成。LAMOST完全由我國自主創新設計和研製,是我國最大的光學望遠鏡、世界上最大口徑的大視場望遠鏡。單次觀測可同時獲得3000多條天體光譜的能力,是世界上迄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大天區面積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

二〇〇九年

1月27日,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崑崙站在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建成。

世界上第一根太陽能冶煉的單晶矽由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理論物理所陳應天等專家製成。這一成果發表在《中國物理快報》第26卷第7期。文章作者之一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介紹,這是我國光伏發電技術領域的一項重大創新,使高效廉價冶煉高純矽成為現實。

中國第一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崑崙站

二〇一〇年

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作為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嫦娥二號的主要任務是為嫦娥三號實現月面軟著陸開展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繼續進行月球科學探測和研究。10月28日,解析度達1.3米的月面虹灣影像圖的傳回,標誌著嫦娥二號任務所確定的工程目標全部實現。

5月31日至7月18日,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在我國南海進行了3000米級海上試驗,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759米。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後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

二〇一一年

11月3日1時36分,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在太空成功實現首次交會對接。從接觸到最後鎖緊,用了8分鐘。對接機構完成鎖緊後,天宮一號姿態啟控,建立起組合體飛行模式,開始組合體運行,進行一系列相關科學試驗。繼美俄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完整的太空對接技術的國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馬蘭教授研究團隊經3年多研究,發現一種在體內廣泛存在的蛋白激酶GRK5,在神經發育和可塑性中有關鍵作用。這一發現揭示了GRK5在神經系統中的功能,以及調節神經元形態和可塑性的新機制,也給神經元發育異常引起的孤獨症和唐氏症候群等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發現刊登在美國《細胞生物學雜誌》上。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二〇一二年

3月8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王貽芳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首次發現了電子反中微子的消失,這是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其振蕩機率為9.2%,誤差為1.7%,此測量結果的置信度為5.2西格瑪。

6月18日、24日,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先後成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和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

9月25日 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

二〇一三年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發射成功並於14日在月面成功軟著陸。

1月26日 我國自主研製的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2016年7月6日,運-20大型運輸機正式列裝空軍航空兵部隊。

4月26日 中國成功發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首星高分一號。2014年8月19日,高分二號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遙感衛星進入亞米級「高分時代」。2015年12月29日,高分四號衛星成功發射。2016年8月10日,高分三號衛星成功發射。2016年12月15日,北極衛星地面站建成並投入試運行。2018年5月9日,高分五號衛星成功發射。2018年6月2日,高分六號衛星成功發射。

運-20大型運輸機

二〇一四年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包信和院士團隊,在甲烷高效轉化相關研究中獲重大突破,成功實現了甲烷一步高效生產乙烯、芳烴和氫氣等高值化學品。其成果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12月18日,中國第一座鈉冷快中子反應堆——中國實驗快堆首次實現滿功率穩定運行72小時,標誌著我國全面掌握快堆這一第四代核電技術的設計、建造、調試運行等核心技術。

中國實驗快堆

二〇一五年

5月6日 中國自主創新、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首堆示範工程正式落戶福清核電並開工建設。

12月17日 中國成功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

二〇一六年

6月22日-8月12日,中國「探索一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域開展首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活動。其中,「海鬥號」無人潛水器最大潛深達10767米,中國成為第3個研製出萬米級無人潛水器的國家。

9月25日,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巨型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平塘落成啟動。

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升空,在軌飛行期間,2名航天員在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組合體內開展了為期30天的駐留,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11月18日成功返回。

11月1日,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20首次公開亮相參加中國珠海國際航展。不久,殲-20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

「海鬥號」無人潛水器

二〇一七年

5月5日 中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首飛成功。這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幹線民用飛機。

5月18日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採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

6月25日 中國標準動車組被命名為「復興號」並於26日投入運行。中國高速動車組技術實現全面自主化。

11月5日,北鬥三號第一、二顆組網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標誌著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開始。這是和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歐洲伽利略系統並列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天然氣水合物鑽探平臺

二〇一八年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中繼星成功發射。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2018年12月27日,北鬥三號基本系統宣告建成,並開始提供全球服務。

10月20日 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成功實施首次水上試飛任務。

10月23日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

港珠澳大橋

二〇一九年

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3月30日 中國首個行政區域5G網絡在上海建成並開始試用。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4家運營商頒發5G牌照,中國通信行業進入5G時代。

12月17日下午,中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號」在海南軍港交付海軍,山東號是中國自主設計、研發、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艦,比起遼寧號有不少改進,型號為002型,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

「山東號」國產航空母艦

來源:新華網、中國科學院、黃埔科協

原標題:《憶崢嶸歲月 新中國科技事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61 名抗戰老兵相聚南京,憶崢嶸歲月訴戰友之情
    61 名抗戰老兵相聚南京,憶崢嶸歲月訴戰友之情 2018-10-16 09:52:00 來源:     現代快報訊 10 月 14 日,來自江浙滬地區的 61 名抗戰老兵相聚南京,一起歡度重陽佳節。
  • 憶往昔崢嶸歲月 願祖國繁榮強盛——奉化市嶽林中心小學 李博文
    一九二一年,和煦的春風吹遍了中華大地,在嘉興湖畔的一艘小船上,中共一大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革命的腳步邁開了堅實的一步。從九一八事變到渡江戰役,從列強侵略到民族的自強。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在一步步走向光明,一步步邁向輝煌。  撫今追昔。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始終站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最前列,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動歷史不斷進步。
  • 憶崢嶸歲月,拍「最美軍裝照」,中山西區為退伍老兵送拍攝禮物
    南都訊 記者侯玉曉 實習生李倩姸 通訊員遊玉華7月17-19日,中山西區武裝部、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聯合轄區社會工作服務,給轄區退伍老兵送上一份充滿心意的節日禮物——以「憶崢嶸歲月,敬退伍老兵」為主題的軍裝拍攝活動。
  • 孫家棟戚發軔等老一代航天人憶崢嶸歲月
    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仿佛又回到了往昔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飽含著對老一代航天人的高度嘉許,飽含著對新一代航天人的殷切希望,飽含著對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託期待,這是極大的勉勵、鼓舞和鞭策。」
  • 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白晝流星 ——《我和我的祖國》
    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白晝流星 ——《我和我的祖國》 《前夜》 「孩子們,那是你們的星星,快追」有牧人說:「要是有一天,人們能在白晝裡看到夜晚的流星的時候,這片窮土,才會被改變。」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闡述中國夢來源:新華社作者:齊聲責任編輯:張詩夢2019-11-23 14: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和闡述了「中國夢」。從這時起,「中國夢」就成為全黨全社會乃至全世界高度關注的一個重要思想概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 互動百科發布2018十大熱詞,「憶」字當選年度漢字
    、國際局勢動蕩,我們回「憶」偶爾出現過的和平時間,期待世界的大同。以此背景,互動百科聯合權威機構發布「2018年度漢字——憶」。2018年度漢字:憶2018年度十大熱詞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 「憶芯科技」推出高端消費級晶片STAR1000P,打造自主可控SSD主控...
    北京憶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憶芯科技」)主控晶片,其自主研發的高性能低功耗NVMe SSD主控已量產出貨。憑藉是一家賦能大數據應用的晶片及方案公司,業務方向覆蓋消費級和企業級SSD自主研發和創新,獲得了全球首創多核同構SSD控制器架構、最高IOPS的Star NVMe技術、業界最低功耗的Star LDPC技術等120餘件發明專利。
  • 「青」聽總書記的聲音 「習語合風」讀書會走進中國科大
    在第一篇章「新徵程  畫合肥之藍圖」中,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主任陳林應邀作主題演講《青年志存高遠,創新引領未來》,部分青年代表朗讀分享《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部分章節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青年要勇於創新創造》《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習總書記勉勵我們做「六有」大學生》《習近平鼓勵我們要多嘗試學科交叉研究》。「參加這次讀書會,並現場誦讀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我感到非常榮幸。
  • 探訪中國兩彈城 感受中國核武器探索的崢嶸歲月
    這裡就是中國兩彈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機關舊址。繼青海金銀灘原子城後,兩彈城成為我國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總部。1999年,23位為國家「兩彈一星」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中,于敏、王淦昌、鄧稼先等8位獲獎者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
  • 【靜夜有聲】憶江南
    中國文化中,文字是根,成語是枝,唯有詩詞是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在《靜夜有聲》特別策劃【印象國潮】系列,這一季跟著著名主播棟棟娜娜和70位小主播讀詩詞,你還記得這些詩歌嗎?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詩詞是白居易的《憶江南》。
  • 憶江南小區 樓長推出公告
    為更好的開展業委會工作,讓小區業主們緊緊團結在一起,我們在前期開展了樓長招募工作,完善了憶江南小區業委會的組織架構。經過前期熱心業主的報名、組織談話、嚴格審核,現將樓長確定情況向廣大業主進行公示。樓長主要工作內容:1.主理本樓棟工作(負責收集、整理、上報、協助處理本樓棟群的建議和問題。
  • 比亞迪汽車開啟『憶江南』深度自駕品鑑會
    近日,「尋夢大唐 漢為觀止」比亞迪汽車『憶江南』深度自駕品鑑會在安徽隆重開啟。由專業媒體老師們駕駛的比亞迪汽車扛鼎之作全新『漢』『唐』成為初冬時節皖南美麗山水間的一道靚麗風景線。自駕車隊由合肥啟程經G3京臺高速,到達位於銅陵市境內的永泉·憶江南12景。
  • 關於憶江南小區就新物業費管理辦法 收費民意調查情況報告
    民意調查情況報告關於憶江南小區就新物業費管理辦法收費民意調查情況報告根據市發改價格[2020]18號 《西安物業服務收費管理辦法》第四條 已成立業主大會的及其他服務費實行市場調節價。為充分了解民意,更好的開展憶江南小區物業服務,明確責權利,憶江南小區業主委員會於2021年1月6日就本小區現有物業服務滿意度、期待服務等級等內容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信息數據處理已於2021年1月10號晚24時結束。
  • 抗戰十二圖鑑:崢嶸歲月裡的「微表情」——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央視網消息:2020年9月3日,我們迎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憶往昔,那是一段不可忘卻的歷史;展未來,那將是一段永不會被塵封的記憶。它刻在漫漫歷史長卷中,它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它還有著更具象的表達,更細節的「呼吸」。銘記歷史,是為了啟迪未來。
  • 重溫崢嶸歲月 激發愛國熱情
    一個個紅色故事,把產業工人帶到了往昔的崢嶸歲月,激發起他們愛國熱情。 此次播放電影得到伍李成廠長的大力支持,他說:「我們工業園區的產業工人,平常休閒生活比較單調,他們渴望有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桔塘社區的這場紅色電影送得真好!我希望用多樣的形式,讓愛國精神傳遞到每個產業工人心中,鼓勵他們敢於追夢!」
  • 中國兩彈功臣重返核武基地憶氫彈首爆試驗圖
    本報將陸續推出連續報導,帶你走進核基地,憶往昔崢嶸歲月。  退休後常夢見221廠  讀了「中國首個核工廠49年後解密」的連續報導,激發起核武研製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由於前蘇聯撕毀向我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國防新技術協定》,並撤走了所有的技術專家,而我所做的工作在設計圖中只是一個極小的、並無任何標註的框框,必須到京、川、青許多地方協作。因此我的23年核武工作就在深山與高原間來回奔波,既住冰雪高原,也鑽高山深溝,雖然艱苦奮鬥,卻也其樂無窮。畢竟為國防作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付出什麼都是值得的。
  • 李維國:新中國七十年華誕,憶往昔煉鐵崢嶸歲月稠
    考察澳洲高爐 寶鋼高爐200kg/t大噴煤被評為寶鋼特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煉鐵工藝採用非高爐煉鐵,是我國第一次採用大型的熔融還原新技術。下面的照片記錄了羅涇工程的建設過程。
  • 聚焦科協十大事件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新聞—科學網
    經社會公眾投票和專家評審,中國科協面向社會發布了「2019年度科協十大事件」。 圍繞「2019年科協十大事件」,採寫「聚焦科協十大事件」系列文章,解讀2019年中國科協的重要事件全面體現中國科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守正創新、服務發展、不斷開拓工作新局面的切實行動,忠實呈現奮鬥足跡。
  • 徵文展播:回望崢嶸歲月,不負時光
    點擊查看詳情回望崢嶸歲月,不負時光中國何以建立?前人鮮血肆意,低潮浮沉,粉身碎骨開闢路。中國何以立足?前人懸梁刺股,聞雞起舞,發憤圖強創輝煌。中國二字,簡單卻又沉重。祖輩為她前赴後繼,鏗鏘前行,後人受她遮陰庇護,昂首闊步。位卑未敢忘國憂。古有無畏的將士們血戰沙場,奮勇殺敵,今有英勇的軍人誓死守護邊疆,護得一方平安。中華民族上下五千,有榮譽亦有欺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