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區是國家在本戰略方向最高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在戰時將履行聯合作戰指揮職能,承擔著所有擔負戰區作戰任務的部隊實施統一指揮和控制的重任。一旦建立戰區體制,戰區司令在戰時將擁有對所屬三軍部隊的絕對指揮控制權。目前,中美俄等大國都已組建了相應的戰區模式,針對各自戰略方向的安全威脅,不斷發展聯合作戰能力。
近期,美國外交學者網站發表題為《印度新的海上戰區司令部:巨大飛躍》的文章,稱印度將新成立「海上戰區司令部」,這將成為印度首個新的「地緣」戰區司令部,也是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實施的規模最大的軍事重組計劃的一部分。
印度海軍「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
自莫迪上臺以來,印度軍事改革動作頻頻。2019年8月15日印度獨立紀念日當天,莫迪宣布首次設立權傾三軍的國防參謀長一職,2020年初,印度再次宣布即將推出自己的戰區司令部體制。
按照計劃,印軍將會在2022年前,對現有司令部進行改制,重新確立其職責範圍,創建中美俄等大國戰式的戰區體系,以提高部隊的反應速度,形成無縫銜接的行動指揮體系。
軍改之後,印度版圖將會被劃分五大戰區,歸為5個戰區司令部管轄,分別為北方司令部、西方司令部、半島司令部、防空司令部和海上司令部。另外還將建立獨立的後勤和訓練聯合指揮部。從已知的信息來看,這5個戰區部署得十分具有針對性。假想敵分別為中國、巴基斯坦、斯裡蘭卡等海外軍事力量以及國內納薩爾派軍事組織。
此次印度計劃成立的海上戰區司令部,就是戰區體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長期以來,印度的軍事機構弊端一直被人詬病,各軍種內部管理混亂,勾心鬥角、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嚴重影響了總體作戰規劃和效率,使得軍隊行動能力被嚴重拖累。
印度軍正規軍超過120萬人,在數量上是不容小覷的。但由於種族、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原因,軍隊內部有著許多廣為人知的矛盾。而龐大的規模,無疑放大了這些矛盾,再小的問題乘以龐大的基數也會導致嚴重後果。另外,由於種姓制的根深蒂固,高級軍官基本都是高種姓出身,對於底層士兵來說,不僅晉升無望,還會被軍官肆意打罵,甚至剋扣飲食。這一切都導致了軍隊內部分歧嚴重,紀律渙散,甚至造成非戰鬥減員。印度士兵自殺現象已經不算新聞了,由印度聯合服務機構(USI)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印軍每年因自殺和「自相殘殺」而死亡的士兵,甚至比在對抗敵人時戰死的還要多。
在武器裝備上,印度向來是捨得花錢的。但由於買來的武器制式不同,印度各軍種之配備的武器也五花八門,作戰系統互不兼容。如空軍、海軍和陸軍都擁有自己的飛機、雷達和飛彈,使用單獨的通信頻率,無法共享數據,更談不上協同作戰。
印度海軍「查克拉」號攻擊型核潛艇
印度也認識到,如果戰爭真的打響,這樣的部隊必然會面臨調令、配合等多方面問題,毫無勝算可言。為此,莫迪政府一直在積極推動軍改。
據報導,海上戰區司令部將駐紮在印度西海岸的格爾瓦爾,擁有對印度現有的西部和東部海軍艦隊、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海上攻擊機和運輸機,以及安達曼-尼科巴聯合司令部麾下的兩個兩棲步兵旅等部隊的全面作戰控制權,可以一次性集中印度西海岸的全部海空軍力量。印度最近部署在南部空軍司令部轄區內坦賈武爾的蘇-30MKI戰鬥機中隊將成為海上戰區司令部的一部分,該戰鬥機中隊在配備了「布拉莫斯」超音速飛彈後,可以為印度海軍武器庫中唯一可以用於作戰的 「超日王」號航母提供有效護航,為其在西海岸進行監控和巡邏任務提供強力保障。
印度蘇-30MKI
「海上戰區司令部」的成立,將會有效保衛印度海上方向的島嶼領土,使其海上通道保持暢通無阻。海上戰區司令部還能在協調各種軍種作戰力量,擴大作戰範圍,提升作戰效率,大幅度提升印度在海上方向的綜合軍事實力。
「深耕印度洋、東進太平洋」是印度長期以來的國家戰略。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印度已經不滿足於作為地區國家的存在,開始把「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國家」當作印度的國家戰略目標。海上戰區司令部的陳成立對印度來說無疑增強了其軍改的信心。但從長遠看來,印度這種軍改將深度牽涉到印軍各方利益,而且長期以來印各軍種之間相互掣肘,都在積極捍衛自己的地盤,經常為資源分配不公而鬧不和,再加上近期由於新冠病毒疫情持續造成嚴峻財政形勢,印度軍隊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很難獲得必要的資金預算,這些勢必都將會對其「傷筋動骨」的戰區體制改革構成極大掣肘,能否如期順利完成軍改,還有待觀察。(瑤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