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印度洋已成地緣政治中戰略博弈之洋

2021-01-16 人民日報海外網
摘要:中國擁有遼闊的海域及豐富的海洋資源,中國大陸海岸線18000公裡,島嶼6000多個,島嶼岸線14000公裡,領海面積37萬平方公裡,200海裡專屬經濟區300萬平方公裡,其中部分海域與其他國家的主張重疊。

  海外網1月4日電 據香港中評網報導,隨著國際社會對海洋意識的不獨那提高,海洋在各國發展中的重要性日趨上升,世界各大國都非常重視海洋和經略海洋。

  綜觀歷史,中國的發展興衰與海洋密切相關。海洋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國擁有遼闊的海域及豐富的海洋資源,中國大陸海岸線18000公裡,島嶼6000多個,島嶼岸線14000公裡,領海面積37萬平方公裡,200海裡專屬經濟區300萬平方公裡,其中部分海域與其他國家的主張重疊。海洋經濟的發展不僅可以保證中國未來能源供應擁有新的來源,而且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支柱和重要動力。中國必須實現從陸地大國向海洋大國的轉型。

  目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由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中國的崛起依賴於海洋通道的保障。中國未來戰略利益要求中國必須確保海外經濟利益和海上通道安全。海洋通道安全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並成為維護國家利益與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控制周邊海域、擴大沿海地區的海上戰略縱深是中國崛起的必然戰略選擇。

  印度洋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貫通歐亞非與大洋洲,東靠資源豐富的南中國海,並通過馬六甲海峽通向廣闊的太平洋,隨著印度洋的地緣價值和戰略地位的不斷上升,中國更應重視經略印度洋。印度洋是中國提出的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海洋,在全球化形勢下充分確保在印度洋上自由航行的權利,對未來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應經略印度洋,積極實施積極的、和諧的「印度洋戰略」。此戰略依託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海權理論,以構建「和諧印度洋」為目標。呈現出「非擴張性」、「非霸權性」和「非排他性」的新特徵,採取有效措施謀略中國在印度洋的戰略利益。依靠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海軍力量維護中國的海洋權益。

    中國在實施「印度洋戰略」進程中,既需要積極發展與印度洋沿岸國家尤其是與印度、巴基斯坦、斯裡蘭卡、孟加拉國、緬甸、馬爾地夫等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發展中印戰略夥伴關係尤為重要。又要處理好與域外大國的關係。即在發展雙邊關係的同時努力尋求多邊合作。為構建「和諧印度洋」創造良好的合作條件。
  同時,中國應積極構建直達印度洋的國際大通道,在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下,儘早建成以雲南為中心的連通印度洋的國際通道,以有效破解「馬六甲困局」,促進和帶動中國周邊國家的發展,儘快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實現互連互通,共同推進中緬、中孟、中印公路、鐵路、航空、油氣管道、電信等網絡建設。加大對印度洋沿岸落後國家的投資,加快當地產業轉型與發展,使國際大通道成為共同富裕的希望之路、發展之路。 
  隨著印度新總理莫迪上臺執政,中、印兩國彼此都進入了新一屆領導人執政的歷史新時期。隨著中、印兩國關係進一步深入發展,印度洋正成為中、印兩國密切合作的重要平臺。
  而且,隨著對能源需求的增加,印度對印度洋的作用也在不斷上升。印度希望長期保持在印度洋地區的海上強勢存在。儘管許多國家的利益在印度洋匯聚,但印度洋相對而言仍然不存在爭端。
  但是,中國在印度洋面臨諸多障礙。除了巴基斯坦之外,中國在印度洋地區並沒有真正的盟國和合作夥伴,而美國在這個地區既有盟國,也有合作夥伴。就美國而言,比起整個太平洋地區,與印度等合作夥伴以及與澳大利亞等盟國的合作相對不那麼複雜。而且,這樣的合作天然地契合印、澳兩國的戰略傳統。
  中國「印度洋戰略」已成為中國海洋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現階段的目標應以保衛印度洋航線為主。採取先易後難策略,穩步推進,不斷擴大中國在印度洋區域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利用公共秩序保證海上通道安全的同時,積極嘗試建立補充性的通道備份,形成有效對衝,避免其他國家以海上通道安全訛詐中國。有效拓展中國的出海口,使相關國家成為中國印度洋安全架構上的利益攸關方,最終實現中國由區域性海洋大國向世界性海洋大國的戰略轉型。(胡志勇)


(責編:)

相關焦點

  • 《印度洋地區藍皮書:印度洋地區發展報告(2020)》發布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印度洋的地緣戰略環境正在發生較為顯著的變化。在印度洋地區,印度試圖鞏固在南亞次大陸的主導地位,積極扮演印度洋淨安全提供者角色,並努力追求在印度洋地區獨一無二的影響力。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基斯坦、伊朗、沙特等國則試圖發揮中等強國的作用。與此同時,美中日俄等域外大國正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對印度洋地區施加影響力。
  • 靖海略洋|美海軍擬組建第一艦隊對付中國,但受三大因素制約
    川普在其上臺後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明確聲稱,中國與俄羅斯的「野心」、伊朗和朝鮮的「流氓政權」,以及企圖對美國發動攻擊的國際恐怖組織是美國面臨的三個主要挑戰。拜登更是把俄羅斯稱為頭號敵人,並認為中國是首要競爭對手,在這樣的認知下,美國針對中俄兩國的軍事動作自然有增無減。其次是地緣政治。
  • 從裏海到鹹海,阿姆河改道,對19世紀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
    已經乾涸的烏茲伯河河床阿姆河在地緣政治博弈中的作用據稱,從中世紀開始,阿姆河曾數次改道。最近的一次發生在1573年,從流入裏海改道至流入鹹海。而這一次改道,對之後幾個世紀的地緣政治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對19世紀英俄帝國「大博弈」影響深遠。1573年,一位哥薩克首領帶領人數不多的一支隊伍,選擇希瓦可汗帶兵外出的日子,越過阿穆爾河攻入希瓦城,搶掠了可汗的一名愛妃。汗妃同時愛上了哥薩克首領,勸他趁可汗未歸儘早逃出希瓦,但是哥薩克首領貪戀溫柔鄉,錯過了出逃時間,被可汗帶兵剿滅了。
  • 印度洋與中國政策(上)
    一、世界海權體系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概括,中心就是印度洋 (一)「世界和平規劃的基礎必然是世界地理」 (二)地緣政治戰略要有鮮明的針對性和關節點 (三)印度洋是世界海權的中心 二、印度洋是古今大國政治家密切關注的地帶 (一)地緣政治的本質是資源政治 (二)印度洋成為大國爭奪焦點
  • MH370背後的地緣政治與國際主義
    孫興傑3月24日晚間,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宣布MH370已經墜毀,並且公布了飛機墜毀的大致範圍,各國搜救力量也前往澳大利亞珀斯以西的印度洋海域。MH370自3月8日失聯以來,二十多個國家先後加入搜救行列,共同應對這一災難彰顯了超越國界合作的國際主義精神,而在此過程中各國對一些信息披露又不夠及時,對本國安全信息的洩露問題深懷戒備,地緣政治的邏輯依然左右著人們的思維。MH370最終墜毀於南半球的印度洋海域,而各國衛星圖像似乎更加確認了這一事實。
  • 溫駿軒:印度一直想控制海上命脈,但印度洋不是印度的
    然而,如此完美的「三洋之國」也不是沒有薄弱環節,印度洋就是美國本土勢力所難以直接到達的地方。 英國租借給美國的迪戈加西亞島是美國在印度洋中唯一能穩定擁有的海軍基地。除此之外,在整個印度洋周邊,也就是遠在東南角的澳大利亞與美國在地緣利益上一致,屬於能夠長期結盟的對象。當然,美國還能夠通過租賃其他印度洋國家的軍事基地來延伸其在印度洋上的影響力。
  • 解放軍首度在吉布地駐軍 新德裡憂印度洋已是中國人的天下
    中國已首度在第一個海外基地吉布地(Djibouti)展開駐軍,據《環球時報》報導,解放軍駐吉布地保障基地成立暨部隊出徵儀式7月11日舉行,而海軍新聞發言人梁陽已經出任吉布地保障基地司令員。解放軍艦艇已航向這位於東非的中國第一個海外基地,準備展開部署。中國去年在具有高度戰略地位的吉布地建設後勤保障中心,準備為在葉門與索馬利亞外海執行維和及人道救援任務的海軍艦艇提供補給。
  • 印度洋和印度河屬於誰?
    印度更是打算利用從東部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到西部的馬爾地夫施加對印度洋的巨大影響力。確實作為印度洋周邊最強大的存在印度確實可以輻射更寬廣的領域,這也是美國拉攏印度實施印太戰略的原因所在。但是作為四大洋之一的印度洋絕大多數還是公海,印度海域面積也只能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劃定。而印度河全境幾乎都在巴基斯坦境內,所以屬於巴基斯坦境內的主要河流幾乎與印度無關。
  • 新疆西藏雖然荒涼,但是對中國地緣戰略卻極其重要
    我國西部邊疆的兩個大省雖然地處西部邊陲,但是對中國的整個地緣戰略卻是極其重要的存在。在新疆和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這幾百年中,始終屏障著我國的西部。甚至可以這樣說,一旦歷史上中國失去西域,那麼中原王朝馬上會因為穩定的後方而陷入被動。
  • 美日頻拉南海這個國家,它的地緣戰略價值在哪?
    幾天前,日本首相輔佐官和泉洋人同印尼海洋與漁業部長蘇茜進行了會談。國內很多人並沒有關注這個消息。戰略價值印尼是東協最大國家,地理上屬於「海洋東南亞」(有別於大陸東南亞或者中南半島),是東南亞海洋國家當中唯一沒有同中國有海上邊界糾紛的國家。再加上印尼地處西太平洋並直接參與控制馬六甲海峽的航行安全,其地緣戰略價值應當受到重視,甚至應該更進一步探索印尼各個區域和島嶼當中,對中國的潛在價值。
  • 會議通知 | 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第三屆地緣關係學術研討會
    主 席宋長青(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執行部長、教授)衛建國 (山西師範大學校長、教授)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教授)李貴才(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授)成升魁(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長,中國太平洋學會地緣政治分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研究員)朱曉華(中國地理學會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原秘書長,《地理研究
  • 美國撤軍波蘭接招 專家:新的地緣衝突或起
    對於世界地緣政治局勢又有著怎樣的影響?承擔軍費不足,駐德美軍大幅減員作為北約的盟主,美國在軍費上的投入無疑比其他國家更多,這也是美國總統川普一直以來強烈要求北約其他國家提高軍費支出的原因。作為美國駐軍最多的歐洲國家,德國便首當其衝地成為了美國重點「炮轟」的對象。
  • 會議通知|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第三屆地緣關係學術研討會通知(第一號)
    主   席:宋長青(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執行部長、教授)衛建國 (山西師範大學校長、教授)委   員:王國梁 (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地理學會理事長,山西師範大學教授)王尚義(山西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太原師範學院原黨委書記,教授)方創琳 (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吉力力∙阿不都外力(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 詳解東北地區的地緣結構
    從地理結構來看,東北平原是一個由小興安嶺、大興安嶺、燕山山脈、長白山脈合圍而成的,一個倒三角型的,具有很強封閉性的地理單元。事實上這個地理單元,受行政和政治因素的影響,一般還會加入小興安嶺東側,長白山脈北端的「三江平原」。對於三江平原,我們在中俄邊境部分已經分析過了。
  • 會議通知 | 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第三屆地緣關係學術研討會通知(第二號)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執行部長、教授)衛建國 (山西師範大學校長、教授)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王國梁 (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地理學會理事長,山西師範大學教授)王尚義(山西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太原師範學院原黨委書記,教授)方創琳 (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 中印將在21世紀正式打響印度洋的制海權爭奪戰
    印度航母「維拉特」號「印度洋將取代太平洋和大西洋成為21世紀的全球中心。」美國國際安全專家羅伯特•卡普蘭在最新一期美國《外交事務》雜誌上對印度洋的戰略地位提出了新構想,並預測「中印將在21世紀正式打響印度洋的制海權爭奪戰」。對於西方學者的這一構想,中國學者認為,隨著能源在國際政治博弈中影響力的增加,印度洋的戰略地位與日俱增。
  • 「地球第三極」錫亞琴冰川的現狀與地緣政治
    控制錫亞琴冰川,就意味著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優勢,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權,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在獲悉印軍突然搶佔錫亞琴冰川後,巴軍立刻組織軍隊反擊,但在這場「登高競賽」中已是落了下風,最後只得搶佔冰川南部、地理位置相對較差的哥央拉山口。據美國《時代》周刊估計,「美格朵」行動讓印度控制將近2600平方公裡巴方宣稱擁有的領土。後來,印度「研究分析處」吹噓稱,巴軍原計劃於4月17日發動對錫亞琴冰川的突擊行動,因此印軍搶先四天發動「美格朵」,可謂「時間就是勝利」。
  • 姜鵬:兩極格局下同盟政治中的「科林斯難題」研究
    但沿用過時的地緣政治話語及思維仍可能導致同盟主導國在世界權力三大核心區「技術核心區」、「生產核心區」和「資源核心區」分別陷入到「心臟地帶推論」、「多米諾推論」與「黃金之國推論」的戰略迷思。同時,通過對兩極格局下同盟類型與同盟管控的研究發現,在「威脅一致型」與「權威支配型」同盟中,主導大國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對盟友的約束力。
  • 斯裡蘭卡又成為大國地緣角力的新戰場,印度國家安全顧問親自出馬
    為什麼多瓦爾要訪問斯裡蘭卡,印度又在玩地緣平衡戰略。印度洋上的明珠斯裡蘭卡,是東西方通道上的戰略棋子,大國都想在這裡建立勢力地盤。知情人稱,多瓦爾對科倫坡的訪問現在將幫助印度,斯裡蘭卡和日本共同開發和運營科倫坡港的東部貨櫃碼頭,對平衡某些國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