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東北地區的地緣結構

2020-12-05 地緣看世界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108節]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如果從方面來看,燕山以北的平原地帶都被統稱為「東北平原」。但正如華北平原可以依幾條重要的河流,被切割為數個半獨立的地理單元一樣,「東北平原」的內部,也是存在差異的,而區別這些差異的地理基礎就是那幾條橫亙於其間的大河,以及與各自支流所形成的水系。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松花江——嫩江」水系(嫩江河以被看作是松花江的北源),和遼河水系。

從平原劃分的角度來看,所謂的「東北平原」大體上是由北部的「松嫩平原」,以及南部的「遼河平原」所組成。前者主要由黑、吉兩省佔據;後者最為肥美的土地則是遼寧省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地理結構來看,東北平原是一個由小興安嶺、大興安嶺、燕山山脈、長白山脈合圍而成的,一個倒三角型的,具有很強封閉性的地理單元。事實上這個地理單元,受行政和政治因素的影響,一般還會加入小興安嶺東側,長白山脈北端的「三江平原」。

對於三江平原,我們在中俄邊境部分已經分析過了。這片由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三江合流,所共同衝擊而出的三角形平原,實際上是由中俄兩國所共有的。而它的大規模開發,則要到那個如火如荼的政治年代了,在此之前,「北大荒」是它的地理標籤。

也就是說,在整個古典時期,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才是東北漁獵民族,與燕山以南的華夏農耕民族,地緣博弈的基礎。而在松嫩平原與遼河平原之中,位置靠南的「遼河平原」,則是四方博弈的焦點,無論是誰想在這場博弈中取得優勢,都必須控制「遼河平原」。

我們之前已經從大的地理格局上分析過了「遼河平原」的地緣位置,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四戰之地。首先,活躍於松嫩平原(在未開發之前,是屬於森林覆蓋區)的漁獵民族,基本可以無障礙的進入遼河平原。由於氣候的原因,那些在南方溫暖氣候作用下,能夠發揮重要地緣切割作用的河流,在這裡很難起到同樣的作用(結冰後就不具備防禦功能了)。

其次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可以從大興安嶺與燕山山脈之間的缺口進入遼河平原。也正是由於這個缺口的存在,地緣背景更具有相通性的森林漁獵民族和草原遊牧民族,往往要先在遼河的上遊地區達成同盟後,再共同應對燕山以南強大無比的農耕民族。

在這裡,遼河的西源:西拉木倫河——西遼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條發源於蒙古高原,穿行於大興安嶺和燕山山脈之間的河流,引領著遊牧民族進入這片樞紐地區,也為他們攻擊華北平原,提供了一條新的路線。

與絕大多數大河上遊有不同的分支一樣,遼河的上遊也分為東、西兩源,被分別命名為東西兩源。其中西遼河是主源,所衝擊出來的「西遼河平原」也是北「遼河平原」的主體。但西遼河其實又有兩個名字,其西段被重新命名為「西拉木倫河」。這種情況一般代表著同一條河流的不同部分,所孕育出的地緣文化有所差別。在河流的上下遊部分經常會有這種情況,源頭的高地民族和下遊的低地民族都認為自己有權力,為流經自己領地的河流命名。

不過「西拉木倫河」有情況有些特殊,因為它不僅包括大興安嶺以西,蒙古高原部分,還包括了大興安嶺東側的部分丘陵、平原地帶。換句話說就是「西遼河平原」內的部分河段,也被命名為這個帶有遊牧民族氣息的名字所覆蓋。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出現,主要是這裡正位於草原遊牧民族向東滲透的前線,也就是說蒙古高原之上的遊牧民族,經過長期的地緣博弈也在「遼河平原」這個四戰之地佔有一席之地。

由於遊牧民族的生產方式為放牧,因此最早覆蓋西拉木倫河流域(包括山地、丘陵和部分平原)的森林已經不復存在了。當然,農耕民族同樣也沒有將之變身為農業區,草原是西拉木倫河流域的生態特徵。

當古典時期最後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蒙古族佔據此地時,這條為蒙古族滋養草場的河流被正式命名為「西拉木倫河」(蒙古語「黃色的河流」)。而對蒙古史略知一二的朋友都知道,蒙古族內部又被劃分為不同的部落。而佔據西拉木倫河流域的部族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嫡系子孫——科爾沁部,所以這片草原的正式名稱被命名為「科爾沁草原」(也正因為此,現在內蒙古的管轄範圍,得以從南面滲入東北平原)。

農耕民族並非在西拉木倫河流域沒有留下過足跡,當年的紅山文明正是興盛於此。只是當古典時期的農耕民族再滲透此時,卻很難在此立足了。當你需要同時面對來自兩個方向的地緣壓力,而對手又分別是那些「野蠻漁獵和遊牧民族時,退出這片接觸區可能是你唯一的選擇。

不過5000多年前「紅山文明」的消失,卻並非是由於受到遊牧、漁獵民族的壓力。在馬匹這兩個邊緣族群,不能憑藉馬匹而擁有強大機動性之前,他們是很難對生產力更高,人口密度更大的農耕族構成實質威脅的。造成紅山文明消亡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氣候。

處在這個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的接觸點上,遊牧民族並非是唯一從蒙古高原東進的入侵者。那些反覆無常的氣流往往更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地區的地貌。因此對氣候要求更高的耕地,讓位於生存能力更強的「草原」也就不足為奇了。

氣候對於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影響力,並不僅限於農耕民族,只不過農耕民族的依賴性更強,更容易退出罷了。雖說在古典時期,遊牧民族似乎在此佔據了上風,但如果你現在想要去「科爾沁草原」領略上面藍天白雲,下面「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光,肯定會感到失望的。因為現在的「科爾沁草原」又更換了標籤,被命名為更酷的「科爾沁沙地」了。所謂的沙地,和沙漠還是有區別的,可以理解為沙漠進行時,或正在向完全黃沙一片的「沙漠」無人區轉變。

科爾沁草原的沙化,從表面看是過渡放牧的結果。就象有些地方的耕地消退,被認為是過度耕種的結果一樣。其實這並非是根本原因,因為所謂的「過度」現象,在人類還沒有主動保護環境的意識之前,存在於地球的各個角落。只不過有些地區「過渡」後,可以自然恢復(你在南方多雨地區燒了座山,用不了多少年,植被就會自然恢復);而有些地區的生態結構則比較脆弱,即使人沒人類幹涉,也可能會發生自然變化。

而在人類過渡開發後,這種變化會變得更快罷了。就西拉木倫河流域而言,處在蒙古高原下風口的位置,它的生態演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大同盆地,在那裡,大同盆地也正是因為缺乏連續的山脈作為屏障,來抵禦蒙古高原惡劣的氣候影響,而變得生態脆弱(雪上加霜的是,大同盆地地下居然還發現了煤,為了取煤這個「火」之源,綠色生態系統的基礎之一「地下水」資源,也正在快速的流失。這種全方位,立體式的環境影響,估計把大同盆地的煤賣完了,也不一定能修補好)。

說到「遼河平原」,它大至可以被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北部,以西遼河為核心的平原地帶,我們可以稱之為「西遼河平原」(包括所謂「西拉木倫河」東段的部分低地)。當然,如果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被沙化的那部分土地,已經很難歸入我們心目中,本該是綠色的「平原」概念了。

不管土地的情況如何,我們所說的平原,並非單指可以作為耕地的平整土地,而是包括所有相對高差較為平緩的土地。這其中即包括海拔相對較高的高原盆地,也包括被黃沙、泥澤覆蓋的低地。只不過出於農耕民族的願望,希望這些平整的土地,都能變為耕地罷了;遼河平原的另一部分,也就是南部被稱之為「下遼河平原」。顧名思義,這一地區主要是由遼河下遊所滋養的。

如果說基於地理位置的關係,西遼河平原主要是來自松嫩平原的漁獵民族,與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博弈的主戰場,那麼「下遼河平原」則主要是來自華北平原的華夏農耕民族,與東北漁獵民族膠著的地區了。當然,如果遊牧、漁獵兩大邊緣民族,能夠在西遼河流域達成共識,他們往往會共同對下遼河平原滲透。

就「下遼河平原」的地理結構而言,比較有利於那些馬上民族的是:本身與西遼河平原,乃至整個東北平原的主體,並不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特別是在冬季結冰之後,那些以騎射為本的邊緣民族,很容易由北至南攻入農耕民族所佔據的「下遼河平原」。

而相比於那些馬上民族可以任意在下遼河平原馳騁而言,華北平原的華夏族要想進入下遼河平原卻要困難許多。現在如果我們想從河北平原進入東北平原,沿燕山山脈東麓,渤海的西側,那條狹長的沿海平原北上,是最為便捷也最為通暢的線路。這條介於山、海之間的戰略通道由於北端位於遼河以西,因此也被稱之為「遼西走廊」,而它南端的關口,就被命名為「山海關」。

既使是單純對比接觸面,通過遼西走廊與「下遼河平原」保持聯繫的華夏族,也遠比不上東北漁獵民族(也包括進入西遼河平原的遊牧民族),進入下遼河平原來得容易。這種地理優勢的差異,使得華夏民族如果希望經營下遼河平原的話,往往要花費成倍的資源,好在就資源而言,農耕民族要遠強於那些邊緣民族的,因此在歷史上中原政權曾多次成功滲入下遼河平原。

其實對於戰國時期的燕人而言,他們甚至無法通過遼西走廊向下遼河平原乃至整個東北平原滲透。因為溫度的原因,當時的海平面要比現在高。雖說不至於讓中央之國的輪廓發生大的變化,但海水要想淹沒這條狹長的伴海通道,卻再容易不過了。

因此燕國如果想滲透入東北平原的話,唯一的選擇就是在燕山山脈之中,尋找合適的道路。這和當年晉人準備華北平原滲透時,所要考慮的問題是一樣的。只不過身在華北平原之中的燕國,之前並沒有足夠的動力打通那些艱險的山地通道。而燕人之所以在戰國後期迎難而上,則是看到了華北平原已經被瓜分完畢,僅憑燕國現有的戰略縱深,所面臨的已經不是擴張,而是生存的問題了。

和燕人在同一時期遇到同樣問題的還有秦人,二者都很好的解決了道路和戰略縱深的問題。只不過前者藉此躋身為七雄之列,而後者則成為新的天下共主罷了。秦人是如何做的,將是戰國部分的收尾之作,而燕人是如何打通燕山通道,又是如何經營的,則是我們後面要分析的方向。

關於燕人是如何在燕山中行走的,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路是人走出來的,再高的山脈,人也是有辦法越過去的。對於尋找新生存空間的國家或者族群來說,能夠長期佔據新獲得的土地,才是最為重要的。

如果農耕民族要想在一塊地區立足,首先要考慮的是這一地區是否能夠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活動。從土地的平整度,及淡水的供應來說,下遼河平原顯然是合格的。

最為不利的因素應該是氣候,基於緯度的原因,燕山以北地區已經由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暖溫帶,向中溫帶轉變了。而這個轉變的過渡區,就是遼河平原。也就是說,如果地球的整個溫度高一些,遼河平原的氣候就有可能成為暖溫帶,而如果反過來,那麼辛苦播下的種子,可能在無霜期結束之前,還沒有成熟。

就氣候而言,下遼河平原對於農耕民族還是有諸多有利條件的。一方面是因為它位於整個東北平原的南端,緯度最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南接渤海,能夠從海洋中接收溫潤的氣流。除去這兩點,還有一個地理方面的原因,使得農耕民族能夠多次成功滲入「下遼河平原」。而這個原因是什麼,則是我們明天分析的方向了。

- END -

相關焦點

  • 詳解諸葛亮南徵時期雲貴高原的地緣結構
    漢嘉郡是劉備稱帝以後新設的郡,前身為蜀郡屬國(西漢曾經設過),地理上對應的是成都平原南部附屬山地,行政上大體對應現在的四川省雅安地區,郡治為漢嘉縣,與現在的雅安市相距約30餘公裡(四川省蘆山縣東北)。漢嘉郡的北部流淌的是青衣江,南部流淌的是大渡河,前者因更靠近四川盆地而地緣地位更高,漢嘉縣原來的名稱也是青衣縣。
  • 李凱:全面釋放東北地區向東北亞的開放潛能
    從遼寧的貿易國別結構來看,日本佔第一位,日韓都佔有相當突出的地位,儘管貿易總額不大,但是結構非常突出。在吉林的貿易結構中,日本也非常突出。黑龍江省的貿易結構中,俄羅斯非常突出,2018年與俄羅斯的貿易佔了72%,這個很難想像。
  • 北極冰融對我國地緣經濟的影響
    北極冰融對我國地緣經濟的影響----李大海、張熒楠    摘要:北極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為顯著的地區。北極地區的積冰消融使其航道、油氣等資源開發價值逐步凸顯。對我國而言,北極冰融帶來了北極航運、油氣、漁業及旅遊業開發機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和資源供給優化均具有正面影響。
  • 東北地區「最難考」的5所大學,4所985高校,最後一所經常被搞混
    中國的高校按照地域來劃分,可以分為西北地區的高校,東南部地區的高校,華北地區高校,華中地區高校以及東北地區高校等,我國高等教育在資源上分配存在的東西部不均的問題,而且有的大學由於所在地區不佔區位優勢,近些年來的發展較為滯後,比如位於東北地區的高校最近這些年來發展大不如從前。
  • 美國東北和五大湖區
    文章內容整理自本公號連載《美國是怎樣煉成的》(簡稱《美國論》)將發布的「地緣影響」部分 # 美國的東北地區和五大湖區(有時候也合稱美國東北部)是美國的工業基礎和商業發源地。隨南北戰爭北方取得對南方的決定性勝利,這裡更成為美國政治、經濟和文化重心,在美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該區域也是美國和加拿大關聯最緊密的部分。
  • 歐洲地緣與公考備戰的「高度」(上)
    今天就結合前段時間推送的「地緣看世界」這一知識點,從較為淺顯的角度來談談怎樣從本質上來分析事物。而這一結構,就決定了歐洲難以統一(甚至難以部分統一)的命運。歐洲的整體面積和中國差不多大,且有一點和中國類似,那就是「海邊有一大塊平原」。
  • 超高清3D地圖看中國地緣格局
    一,中國地緣得天獨厚,靠山面海,弱依靠山川險固足以自保,強則可以向周圍其他地區傳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臺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 印度東北各邦為什麼與本土格格不入
    也許有人會說我國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在我國民族融合與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如今的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在上古時代是山越民族聚居的蠻荒之地,然而如今這些地區和中國其他地區使用著同樣的方塊字。如果用印度和中國進行對比就不難發現:如今的印度仍有14種官方語言,英語只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用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話說「英語在其他13種語言中起著連結的作用」。
  • 我的家在東北|東北人,為何天生幽默?(深度解讀東北)
    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深刻影響著東北的經濟走向。東北的快速崛起,大致經歷了日俄衝突、偽滿洲國、再到共和國長子這三大過程。第一階段,日俄兩大新興帝國主義豪強在東北亞迎頭相撞,導致東北的地緣重要性急劇升溫,再加上鐵路帶來的大量資本輸出,東北就這樣被列強生拉硬拽,進入近代工業社會。
  • 東北地區有關水土資源配置、生態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若干...
    為響應中央關于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決策,中國工程院從2004年4月啟動了「東北地區有關水土資源配置、生態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戰略問題研究」的諮詢項目。 三、基本結論與建議 綜合對各方面的分析,提出以下結論與建議: (一)東北地區土地利用的總體格局應當是:耕地總量不再增加,林、草、溼地不再減少,城市和工礦用地合理控制 林、草、溼地是東北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也是東北地區的重要資源;是東北有別於我國其他地區的獨特優勢,也是振興老工業基地、創造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條件
  • 東北冷渦——東北地區天氣氣候的重大影響系統
    影響前夏天氣的主要環流系統  東北冷渦天氣特點在國內研究很多。東北冷渦一年四季均可出現, 6月是東北冷渦活動的盛期,也是東北的冷渦雨季,其次是7月。平均每次冷渦過程持續4天左右,最長可達13天。東北冷渦是影響東北地區前夏天氣的主要環流系統,其盛期幾乎與江淮梅雨同期。
  • 為什麼我國的「東北地區」,是同緯度地區之間年均溫最低的地區?
    北方地區主要包括關中地區、關東地區、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等地區。東北地區主要是指由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四盟構成的區域,總面積約為145萬平方千米,在這裡生活的人口數量超過1.2億人,從氣候類型角度來看,東北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
  • 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聯邦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
    為協調實施中俄地區發展戰略和中國《東北地區振興規劃》與俄羅斯《遠東及外貝加爾地區2013年前經濟社會發展聯邦專項規劃》,並根據2007年3月26日在莫斯科籤署的《中俄聯合聲明》第一章第八部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實施綱要(2009—2012年),制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2009—2018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
  • 問答 |為什麼我國的「東北地區」,是同緯度地區之間年均溫最低的地區?
    東北地區主要是指由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四盟構成的區域,總面積約為145萬平方千米,在這裡生活的人口數量超過1.2億人,從氣候類型角度來看,東北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北主要屬於中溫帶和寒溫帶地區,在農作物的熟制上只能實現「一年一熟」,而且水稻等農作物為了能夠保證成熟,通常需要延長生長期,這也是我國東北地區種植的水稻口感較好的原因之一。
  • 我國東北地區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併網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11月25日15時52分,隨著#45風機併網發電,標誌著三峽新能源大連市莊河Ⅲ(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正式全容量併網,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建成達產的海上風電項目。
  • 我國東北地區強降雪持續 氣象專家解析其成因
    中國氣象報記者謝忠軍報導 11月11日至12日,黑龍江中部和西北部、吉林大部、遼寧大部、內蒙古東部偏南地區出現明顯降雪或雨雪天氣,內蒙古局地積雪深度超過歷史同期記錄極值。12日,記者採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
  • 簡說地理時間-中國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亦稱中國東北地區、中國東北、東北,是中國的一個地理大區,也屬於第二階梯的經濟大區,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對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 中國與美國相比,誰的地緣環境,地理位置更好?
    今天和大家說一個比較高大上的話題,中國和美國在地緣上比較,哪個國家更有優勢?那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個高端名詞「地緣」,地緣及地理緣由,分析某地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外交等方面,時常需考慮地理緣由,而不是單一的地理環境。
  • MH370背後的地緣政治與國際主義
    MH370自3月8日失聯以來,二十多個國家先後加入搜救行列,共同應對這一災難彰顯了超越國界合作的國際主義精神,而在此過程中各國對一些信息披露又不夠及時,對本國安全信息的洩露問題深懷戒備,地緣政治的邏輯依然左右著人們的思維。MH370最終墜毀於南半球的印度洋海域,而各國衛星圖像似乎更加確認了這一事實。
  • 東北地區最大出海口,更是東北人民永遠的痛!
    符拉迪沃斯託克,位於俄羅斯的遠東地區,並且是該地區最重要的城市,在俄語裡的意思為「統治東方」。這個地方除了符拉迪沃斯託克以外還有另一個名字,名為「海參崴」。可能大家都知道,海參崴曾經是一個中國城市,直到1860年時,此地還是歸為東北的吉林省管轄。17世紀時,當時的沙皇俄國就開始覬覦這個地區,所幸,當時的清政府還不算是個軟柿子,還能夠做出抵抗,俄國人的野心也並未得逞。但是,貪婪的俄國人並沒有放棄佔有這片土地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