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108節]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如果從方面來看,燕山以北的平原地帶都被統稱為「東北平原」。但正如華北平原可以依幾條重要的河流,被切割為數個半獨立的地理單元一樣,「東北平原」的內部,也是存在差異的,而區別這些差異的地理基礎就是那幾條橫亙於其間的大河,以及與各自支流所形成的水系。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松花江——嫩江」水系(嫩江河以被看作是松花江的北源),和遼河水系。
從平原劃分的角度來看,所謂的「東北平原」大體上是由北部的「松嫩平原」,以及南部的「遼河平原」所組成。前者主要由黑、吉兩省佔據;後者最為肥美的土地則是遼寧省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地理結構來看,東北平原是一個由小興安嶺、大興安嶺、燕山山脈、長白山脈合圍而成的,一個倒三角型的,具有很強封閉性的地理單元。事實上這個地理單元,受行政和政治因素的影響,一般還會加入小興安嶺東側,長白山脈北端的「三江平原」。
對於三江平原,我們在中俄邊境部分已經分析過了。這片由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三江合流,所共同衝擊而出的三角形平原,實際上是由中俄兩國所共有的。而它的大規模開發,則要到那個如火如荼的政治年代了,在此之前,「北大荒」是它的地理標籤。
也就是說,在整個古典時期,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才是東北漁獵民族,與燕山以南的華夏農耕民族,地緣博弈的基礎。而在松嫩平原與遼河平原之中,位置靠南的「遼河平原」,則是四方博弈的焦點,無論是誰想在這場博弈中取得優勢,都必須控制「遼河平原」。
我們之前已經從大的地理格局上分析過了「遼河平原」的地緣位置,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四戰之地。首先,活躍於松嫩平原(在未開發之前,是屬於森林覆蓋區)的漁獵民族,基本可以無障礙的進入遼河平原。由於氣候的原因,那些在南方溫暖氣候作用下,能夠發揮重要地緣切割作用的河流,在這裡很難起到同樣的作用(結冰後就不具備防禦功能了)。
其次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可以從大興安嶺與燕山山脈之間的缺口進入遼河平原。也正是由於這個缺口的存在,地緣背景更具有相通性的森林漁獵民族和草原遊牧民族,往往要先在遼河的上遊地區達成同盟後,再共同應對燕山以南強大無比的農耕民族。
在這裡,遼河的西源:西拉木倫河——西遼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條發源於蒙古高原,穿行於大興安嶺和燕山山脈之間的河流,引領著遊牧民族進入這片樞紐地區,也為他們攻擊華北平原,提供了一條新的路線。
與絕大多數大河上遊有不同的分支一樣,遼河的上遊也分為東、西兩源,被分別命名為東西兩源。其中西遼河是主源,所衝擊出來的「西遼河平原」也是北「遼河平原」的主體。但西遼河其實又有兩個名字,其西段被重新命名為「西拉木倫河」。這種情況一般代表著同一條河流的不同部分,所孕育出的地緣文化有所差別。在河流的上下遊部分經常會有這種情況,源頭的高地民族和下遊的低地民族都認為自己有權力,為流經自己領地的河流命名。
不過「西拉木倫河」有情況有些特殊,因為它不僅包括大興安嶺以西,蒙古高原部分,還包括了大興安嶺東側的部分丘陵、平原地帶。換句話說就是「西遼河平原」內的部分河段,也被命名為這個帶有遊牧民族氣息的名字所覆蓋。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出現,主要是這裡正位於草原遊牧民族向東滲透的前線,也就是說蒙古高原之上的遊牧民族,經過長期的地緣博弈也在「遼河平原」這個四戰之地佔有一席之地。
由於遊牧民族的生產方式為放牧,因此最早覆蓋西拉木倫河流域(包括山地、丘陵和部分平原)的森林已經不復存在了。當然,農耕民族同樣也沒有將之變身為農業區,草原是西拉木倫河流域的生態特徵。
當古典時期最後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蒙古族佔據此地時,這條為蒙古族滋養草場的河流被正式命名為「西拉木倫河」(蒙古語「黃色的河流」)。而對蒙古史略知一二的朋友都知道,蒙古族內部又被劃分為不同的部落。而佔據西拉木倫河流域的部族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嫡系子孫——科爾沁部,所以這片草原的正式名稱被命名為「科爾沁草原」(也正因為此,現在內蒙古的管轄範圍,得以從南面滲入東北平原)。
農耕民族並非在西拉木倫河流域沒有留下過足跡,當年的紅山文明正是興盛於此。只是當古典時期的農耕民族再滲透此時,卻很難在此立足了。當你需要同時面對來自兩個方向的地緣壓力,而對手又分別是那些「野蠻漁獵和遊牧民族時,退出這片接觸區可能是你唯一的選擇。
不過5000多年前「紅山文明」的消失,卻並非是由於受到遊牧、漁獵民族的壓力。在馬匹這兩個邊緣族群,不能憑藉馬匹而擁有強大機動性之前,他們是很難對生產力更高,人口密度更大的農耕族構成實質威脅的。造成紅山文明消亡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氣候。
處在這個蒙古高原與東北平原的接觸點上,遊牧民族並非是唯一從蒙古高原東進的入侵者。那些反覆無常的氣流往往更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地區的地貌。因此對氣候要求更高的耕地,讓位於生存能力更強的「草原」也就不足為奇了。
氣候對於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影響力,並不僅限於農耕民族,只不過農耕民族的依賴性更強,更容易退出罷了。雖說在古典時期,遊牧民族似乎在此佔據了上風,但如果你現在想要去「科爾沁草原」領略上面藍天白雲,下面「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光,肯定會感到失望的。因為現在的「科爾沁草原」又更換了標籤,被命名為更酷的「科爾沁沙地」了。所謂的沙地,和沙漠還是有區別的,可以理解為沙漠進行時,或正在向完全黃沙一片的「沙漠」無人區轉變。
科爾沁草原的沙化,從表面看是過渡放牧的結果。就象有些地方的耕地消退,被認為是過度耕種的結果一樣。其實這並非是根本原因,因為所謂的「過度」現象,在人類還沒有主動保護環境的意識之前,存在於地球的各個角落。只不過有些地區「過渡」後,可以自然恢復(你在南方多雨地區燒了座山,用不了多少年,植被就會自然恢復);而有些地區的生態結構則比較脆弱,即使人沒人類幹涉,也可能會發生自然變化。
而在人類過渡開發後,這種變化會變得更快罷了。就西拉木倫河流域而言,處在蒙古高原下風口的位置,它的生態演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大同盆地,在那裡,大同盆地也正是因為缺乏連續的山脈作為屏障,來抵禦蒙古高原惡劣的氣候影響,而變得生態脆弱(雪上加霜的是,大同盆地地下居然還發現了煤,為了取煤這個「火」之源,綠色生態系統的基礎之一「地下水」資源,也正在快速的流失。這種全方位,立體式的環境影響,估計把大同盆地的煤賣完了,也不一定能修補好)。
說到「遼河平原」,它大至可以被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北部,以西遼河為核心的平原地帶,我們可以稱之為「西遼河平原」(包括所謂「西拉木倫河」東段的部分低地)。當然,如果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被沙化的那部分土地,已經很難歸入我們心目中,本該是綠色的「平原」概念了。
不管土地的情況如何,我們所說的平原,並非單指可以作為耕地的平整土地,而是包括所有相對高差較為平緩的土地。這其中即包括海拔相對較高的高原盆地,也包括被黃沙、泥澤覆蓋的低地。只不過出於農耕民族的願望,希望這些平整的土地,都能變為耕地罷了;遼河平原的另一部分,也就是南部被稱之為「下遼河平原」。顧名思義,這一地區主要是由遼河下遊所滋養的。
如果說基於地理位置的關係,西遼河平原主要是來自松嫩平原的漁獵民族,與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博弈的主戰場,那麼「下遼河平原」則主要是來自華北平原的華夏農耕民族,與東北漁獵民族膠著的地區了。當然,如果遊牧、漁獵兩大邊緣民族,能夠在西遼河流域達成共識,他們往往會共同對下遼河平原滲透。
就「下遼河平原」的地理結構而言,比較有利於那些馬上民族的是:本身與西遼河平原,乃至整個東北平原的主體,並不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特別是在冬季結冰之後,那些以騎射為本的邊緣民族,很容易由北至南攻入農耕民族所佔據的「下遼河平原」。
而相比於那些馬上民族可以任意在下遼河平原馳騁而言,華北平原的華夏族要想進入下遼河平原卻要困難許多。現在如果我們想從河北平原進入東北平原,沿燕山山脈東麓,渤海的西側,那條狹長的沿海平原北上,是最為便捷也最為通暢的線路。這條介於山、海之間的戰略通道由於北端位於遼河以西,因此也被稱之為「遼西走廊」,而它南端的關口,就被命名為「山海關」。
既使是單純對比接觸面,通過遼西走廊與「下遼河平原」保持聯繫的華夏族,也遠比不上東北漁獵民族(也包括進入西遼河平原的遊牧民族),進入下遼河平原來得容易。這種地理優勢的差異,使得華夏民族如果希望經營下遼河平原的話,往往要花費成倍的資源,好在就資源而言,農耕民族要遠強於那些邊緣民族的,因此在歷史上中原政權曾多次成功滲入下遼河平原。
其實對於戰國時期的燕人而言,他們甚至無法通過遼西走廊向下遼河平原乃至整個東北平原滲透。因為溫度的原因,當時的海平面要比現在高。雖說不至於讓中央之國的輪廓發生大的變化,但海水要想淹沒這條狹長的伴海通道,卻再容易不過了。
因此燕國如果想滲透入東北平原的話,唯一的選擇就是在燕山山脈之中,尋找合適的道路。這和當年晉人準備華北平原滲透時,所要考慮的問題是一樣的。只不過身在華北平原之中的燕國,之前並沒有足夠的動力打通那些艱險的山地通道。而燕人之所以在戰國後期迎難而上,則是看到了華北平原已經被瓜分完畢,僅憑燕國現有的戰略縱深,所面臨的已經不是擴張,而是生存的問題了。
和燕人在同一時期遇到同樣問題的還有秦人,二者都很好的解決了道路和戰略縱深的問題。只不過前者藉此躋身為七雄之列,而後者則成為新的天下共主罷了。秦人是如何做的,將是戰國部分的收尾之作,而燕人是如何打通燕山通道,又是如何經營的,則是我們後面要分析的方向。
關於燕人是如何在燕山中行走的,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路是人走出來的,再高的山脈,人也是有辦法越過去的。對於尋找新生存空間的國家或者族群來說,能夠長期佔據新獲得的土地,才是最為重要的。
如果農耕民族要想在一塊地區立足,首先要考慮的是這一地區是否能夠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活動。從土地的平整度,及淡水的供應來說,下遼河平原顯然是合格的。
最為不利的因素應該是氣候,基於緯度的原因,燕山以北地區已經由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暖溫帶,向中溫帶轉變了。而這個轉變的過渡區,就是遼河平原。也就是說,如果地球的整個溫度高一些,遼河平原的氣候就有可能成為暖溫帶,而如果反過來,那麼辛苦播下的種子,可能在無霜期結束之前,還沒有成熟。
就氣候而言,下遼河平原對於農耕民族還是有諸多有利條件的。一方面是因為它位於整個東北平原的南端,緯度最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南接渤海,能夠從海洋中接收溫潤的氣流。除去這兩點,還有一個地理方面的原因,使得農耕民族能夠多次成功滲入「下遼河平原」。而這個原因是什麼,則是我們明天分析的方向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