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雕鴞
早在百年前,海權論提出者馬漢說過這樣一句話:「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控制了整個亞洲。」這句話放到今天看上去似乎不完全靠譜,但已經明顯地勾勒出了印度洋對於亞洲乃至世界局勢來說的重要性。
馬漢
從面積上看,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表面積佔據了世界海洋面積中的19.8%。但是,印度洋北部就是如今劍拔弩張的亞洲大陸,西部則是硝煙瀰漫的中東和混亂與落後的非洲,東部則是至關重要的馬六甲海峽以及東南亞諸國、澳大利亞,再過去就是廣袤的太平洋。
從分布上來看,印度洋周圍聚集了世界上最混亂的地區、最落後的地區、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以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再加上對世界航運業的重要作用,印度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印度洋
多年來,一些國家借著印度洋開發的「東風」合法經商、提升經濟水平,頻繁進行對外交流和貿易,為國家富強打下了基礎。還有一些國家卻因為軍事實力加強,就對整個印度洋抱有非分之想,甚至欲將其收入囊中。在印度洋周邊各國中,印度顯然屬於後者。
「印度」的洋
對於一部分印度人來說,印度洋既然以印度為名,那就理直氣壯的應該屬於印度。進入了21世紀後,印多次採取實際行動,欲拉攏周邊國家共同對抗印度眼中的潛在對手,將整片印度洋納為己有。
航母對印度海軍至關重要
早在2004年,印度就開始加強與印度洋國家的合作,甚至不惜花費6000萬盧比的巨資,借著「軍事援助」的名頭向馬爾地夫等周邊國家施以賄賂。而近年來,印度更是頻繁拉攏澳大利亞、美國和日本等國,宣稱要組成所謂的「四國同盟」,其本質還是想借著「聯軍」的名,幹著稱霸印度洋的事。
印度想稱霸印度洋其實不無道理——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經說過:「印度想要在陸地上變得強大,首先就必須在海洋上強大起來。」因為印度本身石油資源並不充足,超過75%的石油需要從中東進口,甚至不惜違抗美國禁令,偷偷從伊朗手頭上買。
一旦印度失去了對印度洋的影響力,就等同於將國家經濟命脈拱手讓人。更尷尬的是,印度自身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也大都要靠海床開採,這樣一來,印度根本沒有膽量放棄對印度洋的控制。
除此之外,印度也很清楚地看到,如果不通過印度洋來實現「走出去」,那麼印度永遠只能在南亞次大陸這片不大的地頭上當個小小的地頭蛇,還得時刻擔心隔壁鄰居中國。
一直懷揣著「世界大國夢」的印度人很清楚,控制整個印度洋,才是讓印度國際影響力劇增的最佳也是唯一具有可行性的手段——畢竟要是馬六甲海峽給印度卡著了,美國、中國等一票航運業大國還不得急的跳腳?
印度洋與至關重要的馬六甲海峽
美國:我不同意
有趣的是,印度一直試圖拉攏美國作為自己的「地區盟友」,但美國對於印度的野心卻一直「裝傻充愣」。但如果你以為是美國人傻,那就完犢子了——印度洋不僅對於印度至關重要,對於稱霸全球的美國也同樣重要。
911以後,美國遂行所謂的「全球反恐戰略」,馬不停蹄地派遣特種部隊滿世界追殺各路恐怖分子。那麼世界上恐怖分子最密集的地區在哪呢?答案是中東、東非和東南亞。而這三個地方還碰巧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在印度洋周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又怎麼可能放任印度取得印度洋控制權?
此外,美國在本世紀初將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列為潛在競爭對手。一旦美國控制了印度洋,美軍就可以同時遏制俄海軍南下,掐住中國的石油運輸命脈,甚至可以通過印度洋迅速向中東或中亞投送軍事力量。
迭戈加西亞群島上的B-2和B-52戰略轟炸機
美國在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亞群島上還設立了可供B-2「幽靈」戰略轟炸機起降的軍事設施,從此地可以直接起飛,對中東、印度和東南亞三個方向構成威脅,一旦遭遇意外還可以得到澳大利亞的支持。因此,美國是絕不可能將印度洋拱手送人的。
目前,美國和印度在印度洋政策上之所以有所合作,是因為美國和印度都面臨共同的對手中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美國祭出印度-太平洋戰略,甚至把司令部都改名叫印太司令部,不斷加強自己在印度洋上的軍事存在。但是,美國是絕不可能允許印度凌駕於自己之上的,這將直接威脅到美國的全球軍事霸權。
心有餘,力不足
如今,中國海軍正在穩步走向「深藍」,不僅下水了第一艘國產航母,還在吉布地建立了軍事基地,這極大地刺激了印度海軍。在他們看來,最先擁有航母的是印度,最有資格控制印度洋的也應該是印度。但是,和美國海軍在印度洋缺乏立足點不同,印度之所以一直無法實現自己的野心,是因為自己太菜。
事實上,印度的確比中國先擁有航母,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有足夠的海軍實力能夠控制印度洋。時至今日,印度也僅僅擁有一艘可供部署的航母,而國產的維克蘭特號航母從2006年開工至今都未能完工。
中國海軍的強大令印度非常忌憚
然而,印度至少需要三艘航母,才可以維持兩艘航母在值編制,才能同時應對東西兩個方向產生的壓力,這也是印度想要控制印度洋所必需的。
除此之外,印度海軍僅擁有一艘從俄羅斯借來的阿庫拉級攻擊型核潛艇,以及一艘攻擊距離賊短的「世界最小彈道飛彈核潛艇」殲敵者號。除開這兩者,印度只擁有15艘常規動力攻擊型潛艇。這意味著印度海軍的水下力量只能保證對自家近海的控制,一旦到了遠海,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威懾。
除此之外,印度缺乏足夠數量的專業反潛機與反潛系統、海洋監控衛星系統、空中預警平臺等等。一旦印度和中國或美國在印度洋上爆發衝突,印度很可能只能在其陸基雷達的監控範圍內打防衛作戰,根本無法將武力投送到遠海。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又怎麼可能實現對印度洋的控制?
印度海軍實力不足
改主意了?
近年來有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印度政府高層改變了多年來堅持的海洋政策,轉為實施陸地擴張政策。印度國防白皮書公開的數據顯示,印度海軍在印度三軍軍費分配中的比例已經從2012年的18%下降到了2019-20財年的13%,海軍新型艦艇採購數量從200艘砍到了175艘。
顯然,印軍將更多的經費用於採購法制陣風戰鬥機、T-90主戰坦克等空軍和陸軍裝備,海軍似乎除了新建第三艘國產航母和新型彈道飛彈核潛艇外,並沒有更遠大的規劃。
如果說往年的印度是好高騖遠,那麼今天的印度就已經開始腳踏實地了。塔克薩拉國際研究所專家蘇耶什 賽德表示,印度正在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並通過行動證明自己對南亞次大陸的控制權。
美國海軍在印度洋上有著不小的影響力
他表示,印度將「由陸向海」,在確立了自己的陸上霸權後,再一步步對馬六甲海峽、安達曼群島等關鍵地帶實施「軟控制」,最終實現對印度洋核心地帶的絕對掌握,讓印度真正作為「世界大國」而崛起。
不過,印度薄弱的國防工業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海上軍事力量,將成為印度稱霸印度洋的第一個障礙。如果印度連這個坎都過不去,那也甭想和中國、美國一較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