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虎」印度在印度洋的戰略是什麼?

2021-01-16 地理沙龍號

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達到了298萬平方千米,人口數量更是超過13億,在世界範圍內也算是一個大國。印度是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近些年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不斷提升,2018年GDP達到了2.72萬億美元,印度在軟體、非專利藥、電影等產業在世界範圍都十分突出。

印度洋

雖然印度國內還存在基礎設施落後、貧富差距大、國內市場沒有統一等問題,但是不可否認,印度是一個有雄心的正在快速成長中的大國,很多人都把印度看成是幾十年前的中國。印度和中國一樣也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國家,在印度的內心也有一顆雄心,那就是成為「印度洋霸主」。印度獨佔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向南深入北印度洋,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度超過7000千米。

印度及北印度洋航線示意圖

印度洋是世界上面積排名第三的大洋,比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面積要小得多,周圍被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非洲包圍,從印度洋沿岸國家來看,除了遠在東南角的澳大利亞,印度是當之無愧的印度洋老大。而且,印度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位於印度洋的中心位置,扼守北印度洋重要航線,印度附近的印度洋海域是歐洲、北非和西亞地區與東南亞和東亞地區海運的必經之地。

印度海軍「超日王號」航母編隊

所以「南亞虎」印度一直視印度洋為自己的「後院」,極力擴大自身在印度洋的影響力。印度為了實現控制印度洋的目標,就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印度比中國早就擁有了航空母艦,目前現役航母一艘,而且印度還在建造另一首航母,將來擁有雙航母的印度將會更加彰顯自身在印度洋的勢力,雖然印度的航母經常壞。

相關焦點

  • 真當自己是印度洋警察了?中國8艘軍艦在此部署,被印度軍方警告
    印度洋是世界上面積第三大的大洋,因為其北部的中心位置為印度,所以被命名為印度洋,也是唯一一個以地理名稱命名的大洋。而因為名字的獨特性,長期以來,印度都懷有一個小心思:印度洋就是印度的洋。秉持著這一理念,印度對其他域外國家在印度洋的正常軍事活動,都會有密切的關注和監視。據印度防務新聞網站報導,因為中國向印度洋地區部署了8艘軍艦,印度軍方對此發出了警告。印度方面的說法是,隨著中國在印度洋的活動越來越密集,這裡將成為中國建立保護全球貿易路線「野心」的一部分。
  • 溫駿軒:印度一直想控制海上命脈,但印度洋不是印度的
    單從位置來看,迪戈加西亞島倒真算得上是印度洋的中心。然而這樣完美的位置也意味著:駐紮於此的美軍將兵力投送到哪個方向都不會太近。正因為看到了這一點,印度才對主導印度洋這件事有想法。 儘管印度洋被貼上了印度的標籤,但以印度為主的南亞次大陸並不是印度洋唯一的地緣力量,非洲、東南亞、澳大利亞分列它的周邊。不過在其他幾個大洋中,主要的地緣力量都分布在兩側。
  • 印度洋和印度河屬於誰?
    導讀:野心勃勃的印度在南亞稱王稱霸,除了巴基斯坦外印度對南亞其他國家都有巨大的影響力。印度更是打算利用從東部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到西部的馬爾地夫施加對印度洋的巨大影響力。確實作為印度洋周邊最強大的存在印度確實可以輻射更寬廣的領域,這也是美國拉攏印度實施印太戰略的原因所在。
  • 印度想在印度洋上稱霸,美帝同意了嗎?
    一旦印度失去了對印度洋的影響力,就等同於將國家經濟命脈拱手讓人。更尷尬的是,印度自身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也大都要靠海床開採,這樣一來,印度根本沒有膽量放棄對印度洋的控制。 除此之外,印度也很清楚地看到,如果不通過印度洋來實現「走出去」,那麼印度永遠只能在南亞次大陸這片不大的地頭上當個小小的地頭蛇,還得時刻擔心隔壁鄰居中國。
  • 《印度洋地區藍皮書:印度洋地區發展報告(2020)》發布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印度洋的地緣戰略環境正在發生較為顯著的變化。在印度洋地區,印度試圖鞏固在南亞次大陸的主導地位,積極扮演印度洋淨安全提供者角色,並努力追求在印度洋地區獨一無二的影響力。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基斯坦、伊朗、沙特等國則試圖發揮中等強國的作用。與此同時,美中日俄等域外大國正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對印度洋地區施加影響力。
  • 歷史上的今天 印度洋大地震並引發南亞海嘯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並引發南亞海嘯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消亡邊界。 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此次海嘯的波及範圍達到6個時區之廣,肯亞、索馬利亞(東三區)、模里西斯、法屬留尼旺、塞席爾(東四區)、馬爾地夫(東五區)、印度(印度半時區)、孟加拉國、斯裡蘭卡(東六區)、緬甸、澳屬科科斯(基靈)群島(緬甸半時區)、印度尼西亞(西部)、泰國(東七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遭遇了海嘯的衝擊,導致不同程度的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
  • 胃口太大,印度稱印度洋是印度的「後花園」,為何我國不承認?
    印度洋並非印度所有,為何印度把世界第三大洋視為「後花園」?近日從外媒資料看到,有些印度官員稱印度洋是印度的「後花園」。此話當即被有關國家笑話,任何一個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印度洋雖然以「印度」命名但並不是印度的,這是一片國際海域,任何國家都可以在此自由航行。歷史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開始為了找到印度。
  • 印度洋又不是印度的,中國航母憑什麼不能去?
    近期,印度國防部長秘書阿賈伊·庫馬爾說,繼南中國海之後,印度洋地區正成為新的活動焦點,印度需要加強安全防範,需要建設強大的海軍和空中力量,來保障印度洋戰略!既然要加強安全防範,自然要找個「敵人」出來。巴基斯坦太弱,看不上。
  • 英媒:中國俄羅斯海軍在印度洋存在感上升 挑戰美國印度洋霸權地位
    中國小康網1月14日訊 老馬 隨著俄羅斯和中國軍事合作加深,俄中海軍在印度洋的合作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有分析認為,俄中在印度洋對美國的海上主宰構成了挑戰。報導說,紅海基地令俄羅斯能夠維護其在蘇伊士運河和亞丁灣的戰略利益。2017年在扼守紅海和亞丁灣的吉布地中國建立了自己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美國報導曾說,該基地顯示了中國海軍加強在印度洋部署。另外,俄羅斯海軍和中國海軍近年同南非和伊朗舉行過的兩次聯合演習也被視為俄中海軍聚焦印度洋的證據。
  • 安達曼-尼科巴群島:扼控印度洋的兩道「閘門」
    ●郭宏軍  印度洋是連接四大洲、兩大洋、貫通五大海峽的重要海域。從拿破崙時代以來的三百年間,每一個霸權國家無不把控制印度洋做為其稱霸世界的重要目標。英國與法國、英國與沙俄,二戰期間的德、日與同盟國,冷戰期間的美國與前蘇聯,均曾在印度洋上追波逐浪,搶地奪隘。近年來,位於印度洋上的一個並不為人熟知的群島———安達曼-尼科巴群島「浮出水面」,成為戰略家的熱門話題。  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東南面,孟加拉灣的南部。
  • 中印將在21世紀正式打響印度洋的制海權爭奪戰
    印度航母「維拉特」號「印度洋將取代太平洋和大西洋成為21世紀的全球中心。」美國國際安全專家羅伯特•卡普蘭在最新一期美國《外交事務》雜誌上對印度洋的戰略地位提出了新構想,並預測「中印將在21世紀正式打響印度洋的制海權爭奪戰」。對於西方學者的這一構想,中國學者認為,隨著能源在國際政治博弈中影響力的增加,印度洋的戰略地位與日俱增。
  • 開伯爾山口南亞次大陸唯一缺口,成為印度地區永遠的噩夢!
    從地理上看,南亞次大陸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因為南亞次大陸撞擊亞歐板塊,兩大板塊接觸區域迅速隆起形成高山高原,使得次大陸與亞洲其他區域隔絕,在古代航海技術比較落後的情況下
  • 效仿中美俄,印度設海上戰區司令部,這是要制霸印度洋?
    戰區是國家在本戰略方向最高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在戰時將履行聯合作戰指揮職能,承擔著所有擔負戰區作戰任務的部隊實施統一指揮和控制的重任。一旦建立戰區體制,戰區司令在戰時將擁有對所屬三軍部隊的絕對指揮控制權。目前,中美俄等大國都已組建了相應的戰區模式,針對各自戰略方向的安全威脅,不斷發展聯合作戰能力。
  • 張家棟:印度正釋放一個戰略探空氣球
    中國在意的是:這一地區是否會出現一個美日印澳四國海上準同盟體系,從而形成一種陸地對海洋的新戰略對峙格局。這不僅對中國,對整個地區甚至是整個世界的穩定、和平與繁榮,都將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印澳之間實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戰略競爭關係。作為印度洋地區兩個最強大的國家,印度與澳大利亞之間的相互警惕很深。
  • 社評:印度洋已成地緣政治中戰略博弈之洋
    中國應經略印度洋,積極實施積極的、和諧的「印度洋戰略」。此戰略依託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海權理論,以構建「和諧印度洋」為目標。呈現出「非擴張性」、「非霸權性」和「非排他性」的新特徵,採取有效措施謀略中國在印度洋的戰略利益。依靠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海軍力量維護中國的海洋權益。
  • 樓春豪:新冠肺炎疫情與印度對外戰略新態勢
    從官方表態及具體政策實踐來看,印度認為疫情加速了國際秩序的變革、加劇了中美戰略競爭、加快了全球產業鏈重塑,對印度來說有挑戰更有機遇。印度戰略界普遍認為,疫情削弱了中美對國際秩序變革的領導力,印度有責任、也有機會成為多邊主義的領導者。因此,印度在疫情期間積極謀篇布局,甚至重啟了一度被其擱置、冷落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下稱「南盟」),尋求將「抗疫外交」與既有對外戰略和國內發展規劃相對接。
  • 史之今日: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並引發南亞海嘯災難
    印度洋海嘯,也稱為南亞海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的消亡邊界。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測量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
  • 科普:南亞為何多發熱帶氣旋
    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記者馮玉婧)熱帶氣旋「法尼」近日分別在印度東部和孟加拉國西南部登陸,在兩地造成數十人死亡。熱帶氣旋肆虐南亞國家並非偶然事件,近年更呈現出破壞力增加、次數更頻繁的趨勢。全球海洋平均每年出現強熱帶氣旋40多個,多數在印度洋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南印度洋、東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等海域。溫暖的海水是熱帶氣旋形成的主要能量來源。海面蒸發的水蒸氣在上升遇冷後會凝結成水滴,伴隨釋放出大量的熱,在這個過程中會形成空氣漩渦。海水表面越溫暖,水蒸氣就會越多,氣旋也就能得到更多「燃料」。
  • 南亞不亮東南亞亮,印度東進加速拉攏東協十國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北京時間1月26日是印度的第69個共和國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中,印度沒有邀請歐美的戰略領導人,而是選擇了東協十國,東協作為東南亞的聯合組織,幾乎囊括了整個東南亞各國,隨著印度實力的逐漸增強,
  • 1942年印度洋之戰:英國艦船遭日軍大屠殺(圖)
    在隨後數月內,日軍席捲大半個太平洋,並計劃將魔爪伸向資源豐富的南亞。此時,長期控制印度洋的英國遠東艦隊就成了日本擴張的最大阻礙。為了消滅該地區的英國海軍,日本謀劃針對駐紮在南亞的英國艦隊實施「第二個珍珠港」計劃。  戰前態勢  在1942年上半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打得順風順水,僅以微小代價拿下美國、英國、荷蘭在亞洲的大片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