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張照片放進「時間膠囊」吧
信件收集區
活動現場的「時間塔」
文/張映武
隨著畢業季的臨近,即將離校的畢業生心情複雜,不舍、興奮、傷心、遺憾、茫然……大學四年的生活轉眼即逝,即將畢業或在校的學生,總有許多的感慨,大學期間的美好事物、遺憾的事情、不堪回首的經歷令人難以忘懷,有什麼辦法可以為自己的大學經歷留下一點痕跡紀念呢?將它們放入「時間膠囊」,讓它將見證你的成長曆程吧。近年來,在大學校園裡,「時間膠囊」活動在校園內陸續興起,如由華南理工大學學生組織每年在畢業季組織的「時間膠囊」活動,就引起了很多同學的反響。
將回憶「慢遞」給未來的自己
「通過動員即將畢業和在校的同學,給未來的自己寫一封信或送一件物品,最後全都裝進一個特定的容器,封存好他們留下的信物,等約定的時間到後,再度開啟,分別寄回給他們。」 活動組織人員之一李朝峰告訴記者。據了解,除了在「時間膠囊」活動提供的特殊信紙留言外,學生們還可以送一張現在的照片給未來的自己,或給未來的他(她)送一份小禮物……活動的工作人員任珂告訴記者,在大四畢業生即將離開校園的最後一段時間,我們希望用這樣一種特別的方式喚起他們四年校園生活的深刻回憶,若干年後當他們收到時間膠囊「慢遞」的信件時,相信會勾起他們許多美好的回憶。
不過,裝著同學們信物的時間膠囊並非真的要埋在地下,而是被工作人員集中封存在一個地方,李朝峰告訴記者,活動一般每年都會組織,但是否需要掩埋「時間膠囊」,我們還有很多的問題要考慮,「所以我們採取了另一種方式,就是利用『時間膠囊』概念來組織系列的畢業季活動,但沒有真正將『時間膠囊』埋在地下的環節,我們嘗試以『慢遞』形式(即約定未來某一時間寄回給原信物的主人)來開展這些活動,隨著條件的成熟,這些方式都會進一步改善。」
活動很快就收到了200多名同學的信物,「時間膠囊」的黑箱子很快就裝得滿滿的,不少畢業的同學路過時停留在攤前,現場給未來的自己寫了一封信。一些當時還未畢業的同學也很感興趣 ,也紛紛參與其中。「因為不管是否自己畢業,在這個季節,大家都會對畢業充滿了各自各樣的感悟。」一位參與者感嘆說。
若干年後,或許你忘記了自己曾經寫下的這封信,淡忘了曾在一起學習的同學,但當我們拿到當年在「時間膠囊」留下的信物時,將會勾起大學的許多美好記憶,「大學有許多值得留念的事物,也許很多人眼下覺得它很平常,但對於多年後的學生來說,它們將是非常深刻和珍貴的一段經歷。」李朝峰向記者介紹說。
什麼是「時間膠囊」?
「時間膠囊」,是指人們把一堆現代發明創造的有代表意義的物品集中放到一個容器裡,密封處理後深埋到地下,等待約定的時間到後再打開查看。隨著時代的變遷,「時間膠囊」被現代人賦予了許多新的意義,有人利用它重溫多年前的美好回憶;有人將其作為見證自己立志追逐夢想的憑證;有人通過它預測未知的未來;也有的戀人利用它來封存愛情信物和承諾……
參與者崔健:不拆信,等到時機成熟再看
崔健曾在2011年的「時間膠囊」活動上給自己的未來寫了一封信,當時他在讀大二,「那時畢業對自己來說更多是想像,但在學校的學生組織認識了很多師兄師姐,更多的是對他們將要離去的不舍吧。」他在現場拍了一張自己的照片,在攤位上給「末日」後的自己寫了封三四百字的信,大意是預言大四後的自己會完成什麼事情,臨畢業之際可能從事的工作方向,身邊的人或如何等等。然後用信封包裝好照片和信紙,投進了「時間膠囊」之中。一年多以後,正忙於學業的他突然收到一年前寄給自己的信物,驚訝之餘,他將這份資料珍藏起來,「我覺得時機還未成熟,並不想馬上把信封拆開,我要繼續留著,等到未來某個時刻打開,重溫當年寫下的內容。」
參與者孔詳聰:
收到往日寄給自己的信,感覺自己正在成長
曾參與活動的學生孔詳聰向記者介紹,「時間膠囊」活動開始在校園舉辦的那年,她特意去現場為未來的自己郵寄了一封信,「當時對未來感覺很迷茫,不知道以後的方向怎樣,在宿舍樓下的宣傳欄了解到這個活動後,覺得挺有意思的,就到了活動現場,寫了封關於『未來自己』的內容,大概是幾位師兄師姐給我的勉勵、想像未來自己會在什麼地方工作,或者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等方面的內容。」前不久,孔詳聰收到一年多以前的自己發來的信,「當時感受最深的就是信裡提到的人都不在自己身邊了,師兄師姐都已畢業或者讀研,有些傷感,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 孔詳聰告訴記者,但再看到信的時候,已經不會像當初那樣因為迷茫而特別焦急,即使還是不那麼確定自己未來會做什麼,「但還是會一直努力下去,我們都在成長,心境也在一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