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開始變得有點怪異 科學家認為大家忽略了宇宙的基本成分

2020-09-20 科普百分百

宇宙開始變得有點怪異 科學家認為大家忽略了宇宙的基本成分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葉傾城):國外媒體報導,目前,宇宙開始變得有點怪異,近幾年來,宇宙學家一直被宇宙膨脹速度的差異性所困擾,依據早期宇宙釋放的遠古光線,他們能分析出宇宙膨脹速度,但顯然現代宇宙膨脹速度太快了。對此科學家提出一個重要線索,認為大家忽略了宇宙的基本成分,或者忽略了這些基本成分是如何混合在一起。

目前,科學家提出第二個重要線索——「宇宙可能形成的標準模型」,今年7月底,科學家宣稱,現代宇宙看起來出乎意料地薄,星系、氣體和其他物質並未按照預期那樣聚集在一起。早先的一項研究也給出了類似的提示,但目前科學家基於7年觀測數據的最新分析,是迄今最為清晰地指向異常現象的獨立證據。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宇宙學家麥可·哈德森(Michael Hudson)說:「如果現在將天體物理學家聚在一起,那麼所有的討論都將圍繞以上結果展開。」像大多數測量當今宇宙大尺度結構的方法一樣,該項研究充滿了技術挑戰和各種困難,也有可能最終結果具有偶然性。然而,一些研究人員想知道,是否越古怪的測量方法能預示著發現一種新的宇宙介質。

哈德森說:「我們已發現宇宙存在暗物質和暗能量,我不希望再引入其他什麼『暗事物』。」

另一組警鐘

研究宇宙結構的主要困難主要在於宇宙是無形的,天文學家在星系聚集成閃亮星團的區域能觀測到較大的宇宙結構,但是他們仍然無法察覺到昏暗的氣體束,這些氣體束以節點的形式編織成一個巨大的宇宙網絡。更糟糕的是,大多數人認為星系和氣體軌跡只不過是構成宇宙大部分無形「暗物質」的堅固框架上的裝飾性金屬絲。

這項最新調查是迄今為止揭示宇宙不可見事物的最完善技術實施,當來自遙遠星系的光線到達地球時,它經過了暗物質纖維和昏暗的氣體雲,較密集區域將對星系光線產生引力牽引,使光線路徑發生扭曲。當遙遠星系的光線到達地球陸基望遠鏡時,它已發生了微妙地扭曲變化,可能被擠壓成一個誇張的橢圓結構。然後,天文學家試圖通過測量分布在廣袤宇宙區域的大量遙遠星系的形狀統計扭曲現象,從而繪製不可見的暗物質。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千度勘測(KiDS)」是一項天文廣域勘測活動,觀察了地球100億光年之外的3100萬個星系,然後天文學家利用這些觀測數據計算宇宙隱藏氣體和暗物質的平均分布,結果顯示宇宙氣體和暗物質比之前創立的宇宙模型——冷暗物質模型(ΛCDM)稀薄10%。

從統計學角度看,這種差異非常大,以至於取樣不均導致結果誤差概率約1400分之一,遠高於該領域的嚴格標準(誤差概率為170萬分之一)。英國愛丁堡大學宇宙學家瑪麗卡·阿斯加裡(Marika Asgari)稱,這種令人緊張的差異數據令人耐以尋味或者引發人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其他獨立測量結果也支持這樣的發現,即現今的宇宙似乎變薄了。

哈德森說:「這是另一組警鐘!」他試圖通過觀察星系如何在宇宙中漂浮來解釋宇宙中隱藏的神秘物質,如果這些神秘物質完美地分布在宇宙之中,宇宙的膨脹過程會以一種被稱為「哈勃流」的漂移運動,將所有宇宙物質平移地分離。然而,宇宙充滿了空隙和富含暗物質的超星系團,超星系團的引力將星系拉得更近,而宇宙空隙則讓星系「自由漂移」。通過測量超新星的「特殊速度」——偏離哈勃流的速度等級,哈德森和同事繪製了宇宙隱藏質量地圖。

2015年,哈德森首次暗示宇宙還沒有聚集足夠多的物質,隨後的本動速度地圖描繪了同樣令人不解的物質平滑移動。他和同事在今年7月份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推斷出一種缺少宇宙物質聚塊的現象,幾乎和千度勘測(KiDS)發現的結果相近——宇宙中的氣體和暗物質比之前創建的宇宙模型稀薄10%。

此外,在過去8年時間裡,科學家使用不同技術至少進行了12次調查發現,結果顯示現今的宇宙有點薄了。每項研究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但一些宇宙學家越來越懷疑,所有的測量結果都低於理論預測,而不是宇宙物質均勻分布。

哈德森說:「當你開始在一大堆不同數據集中發現共同特徵時,我想這足以說明點什麼了!」

矛盾的異常現象

如果現今的宇宙開始變薄,科學家仍不清楚其具體的意義。宇宙的標準模型與觀測結果非常吻合,理論家們不能隨意添加新數據,對早期宇宙最精確的測量來自普朗克的合作項目,該項目於2018年公布了最終結果,美國杜克大學研究宇宙膨脹率的宇宙學家丹尼爾·斯科拉尼克(Daniel Scolnic)稱,我們很難提出不突破普朗克測量結果的研究結果。

他們現在試圖完成兩項相互矛盾的任務,為了解決宇宙膨脹的原始問題,他們需要一種能給宇宙一個額外推力的現象,但要解決這個新的異常現象,他們必須削弱使宇宙凝聚的引力影響。當這兩個問題擺在一起時,普朗克合作小組成員、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理論宇宙學家朱利安·萊古爾格斯(Julien Lesgourgues)說:「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合理解釋真得很難,就像一場噩夢!」

例如:為了解釋宇宙膨脹速度,一些理論學家試圖在早期宇宙中加入「暗輻射」理論,但是他們必須用額外的宇宙物質平衡額外的宇宙輻射,這些宇宙物質會使宇宙變得更厚。因此,對於現今所觀測到的宇宙,必須是各種暗成分之間創造額外的相互作用,才實現宇宙變得更薄。

另一種可能性是,將宇宙聚集在一起的暗物質轉變成暗能量,從而促使宇宙物質分離;也可能是地球處於一個巨大的宇宙空隙,導致我們的觀測結果發生了扭曲。或者這兩種異常現象可能毫無關聯,哈德森說:「我還沒有觀測到任何令人信服的事物,但如果我是一個理論學家,我現在會非常興奮!」

隨著觀測數據逐漸增多,其中一種或者兩種解釋觀點將被推翻,千度勘測(KiDS)是當前正在進行的三個弱引力透鏡勘測調查之一,另外兩個是在智利進行的國際暗能量調查,以及基於夏威夷斯巴魯望遠鏡進行的日本「超主焦點相機(Hyper Suprime-Cam)」調查項目。每一個勘測調查都可以掃描宇宙不同區域,不同深度。暗能量調查的最新活動結果將在未來幾個月公布,該勘測活動覆蓋宇宙範圍是千度勘測的五倍,每個人都在期待著,這將宇宙學的下一個重大發現!

美國杜克大學的麥可·特路賽(Michael Troxel)在暗能量調查中從事弱引力透鏡工作,他讚揚了KiDS研究團隊將這項技術推向了精確新高度,並且覆蓋了前所未有的宇宙空間。但他也強調稱,堆積如山的技術挑戰使我們很難深入解讀一種測量方法。在數十億光年的距離上,星系看上去只是像素,使得對其形狀的分析變得非常複雜。研究人員還需要知道每個星系距離我們有多遠,距離產生的不確定性處理可能會弱化或者誇大這種張力。

相關焦點

  • 宇宙開始變得有點怪異 膨脹速度太快可能變得更薄
    目前,宇宙開始變得有點怪異,近幾年來,宇宙學家一直被宇宙膨脹速度的差異性所困擾對此科學家提出一個重要線索,認為大家忽略了宇宙的基本成分,或者忽略了這些基本成分是如何混合在一起。  目前,科學家提出第二個重要線索——「宇宙可能形成的標準模型」,今年7月底,科學家宣稱,現代宇宙看起來出乎意料地薄,星系、氣體和其他物質並未按照預期那樣聚集在一起。
  • 宇宙開始變得有點怪異 膨脹速度太快可能變得更薄!
    目前,宇宙開始變得有點怪異,近幾年來,宇宙學家一直被宇宙膨脹速度的差異性所困擾,依據早期宇宙釋放的遠古光線,他們能分析出宇宙膨脹速度,但顯然現代宇宙膨脹速度太快了。對此科學家提出一個重要線索,認為大家忽略了宇宙的基本成分,或者忽略了這些基本成分是如何混合在一起。
  • 宇宙開始變得有些怪異:膨脹速度太快,可能變得更薄
    北京時間 9 月 15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宇宙開始變得有點怪異,近幾年來,宇宙學家一直被宇宙膨脹速度的差異性所困擾,依據早期宇宙釋放的遠古光線,他們能分析出宇宙膨脹速度,但顯然現代宇宙膨脹速度太快了。對此科學家提出一個重要線索,認為大家忽略了宇宙的基本成分,或者忽略了這些基本成分是如何混合在一起。
  • 為什麼有些科學家認為宇宙仍然在膨脹,而有人卻認為宇宙在坍縮呢
    為什麼有些科學家認為宇宙仍然在膨脹,而有人卻認為宇宙實際上在坍縮呢?不過事實上沒有人真正認為宇宙正在「坍縮」,至於原因,請看下文。如果我們留心觀察那些非常遙遠的星系,就會發現其中有些看起來是紅色的。 那些紅色的星系就是宇宙正在膨脹的證據。
  • 宇宙中存在一種新的宇宙張力,導致宇宙變得比以往認識宇宙更稀薄
    宇宙開始顯得有些奇怪。幾年來,宇宙學家一直對宇宙膨脹速度的差異感到困擾。他們知道它應該以早期宇宙的古老光為基礎,但顯然現代宇宙已經加快了速度——科學家可能忽略了宇宙的基本成分之一,或者這些成分是如何攪拌在一起的。
  • 宇宙大膨脹在加速,科學家發現宇宙正出現異常情況,未來將會如何
    這種膨脹的速度令很多科學家感到非常可怕,甚至他們已經發現宇宙似乎變得有一些怪異,那麼具體是怎麼回事呢?美女小倩給大家具體的來分析一下,讓朋友們了解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朋友們喜歡科普類文章,一定要加美女小倩粉絲和關注,我會給大家推出一系列的文章,希望朋友們能夠喜歡。歡迎大家說出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探討神秘的宇宙。
  • 地球可能是宇宙的中心?科學家認為:哪裡都是中心
    浩瀚的宇宙充滿著神秘、無形,並且極有可能是無限的,幾乎不可能完全探索宇宙。幾個世紀以來,地心說思想,一直統治著主流的學術思想,在古羅馬也被稱為託勒密體系。這是一種古老的信仰,認為地球是一切事物的中心,在宇宙中它是靜止不動的。
  • 宇宙大爆炸並非宇宙的開始,而是我們認識宇宙的開始
    ,舀出的米粒質量總和都差不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各向同性 3.各處米粒的營養成分都差不多——各處宇宙早期形成的元素豐度以特定比例存在 4.米糰與米糰之間離得越來越遠——宇宙結構網越來越密集,星系之間空間越來越大 這是奠定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四個基石。
  • 宇宙終點可能不是熱寂,一種新理論認為宇宙可以無限重生
    自1998年發現暗能量以來,科學界逐漸認為現有理論和觀測結果將推導得出宇宙最終走向熱寂。因為暗能量的存在,宇宙不斷地加速膨脹,直到所有恆星死亡並且連黑洞都蒸發了,宇宙中只剩下一些基本粒子。要達到最終的熱寂,將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但再長的時間都有一個盡頭,對宇宙來說這是很可悲的。有一個新理論打破了這樣悲慘的未來,是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科學家羅傑·彭羅斯提出的。他認為宇宙是不朽的,它將一遍又一遍的無限重生。
  • 宇宙的怪異一面:自然規律可變?
    不久前有科學家發現,在宇宙的不同方向上測得的哈勃常數——也就是宇宙膨脹的速度——不統一;而現在,又有科學家發現另外一個物理學基本常數——精細結構常數——在宇宙的不同方向上也呈現出了不一致。因為基本常數的差異可能表明在宇宙的不同時空中,物理學規律不一樣。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科學家Michael Wilczynska和John Webb等人在《科學進取》雜誌上刊文宣稱,他們在對來自一個距地球約130億光年的類星體發出的光進行了4次測量後發現,之前的一個存疑研究結果——宇宙不同方向上精細結構常數存在微小差異的現象可能確實存在。
  • 科學家認為,那可能是縮小的宇宙
    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都想當然的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那就是當時很有名的「地心說」,後來偉大的科學家哥白尼給我們又提出了「日心說」,認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當然到那都是限於時代的產物,那兩種說法在現在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觀測到的宇宙,已經達到了960億光年,在這龐大的空間中,有著數不清的星際天體,有無數的星雲,星系和恆星等。
  • 恆星死去後,宇宙會變得更加宜居?整個宇宙都會成為我們的花園!
    恆星死去後,宇宙會變得更加宜居?根據天文學家的預測,50億年後,太陽會膨脹為一顆紅巨星,在緩慢變暗前會吞沒整個內太陽系,但這僅僅是未來時一瞬間的畫面。實際上,這個瞬間無窮短,但這並非意味著終結。恆星形成這個宇宙現象,確實在很久之前就已經過了它最光輝的時期,但宇宙並未死去,奇異的新物種將會進入天文學家的動物園。
  • 浩瀚的宇宙到底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氣味存在?
    大家都知道咱們現在所生活的宇宙是非常廣闊的,而這麼大的宇宙充滿了很多不同的物質,還有很多未知的空間和事物,就會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心,在我們地球上有著許多的氣味,那麼這個宇宙這麼大,物質這麼多會不會也存在一些比較特殊的氣味,像是一些比較怪異的味道,這個問題可是讓廣大民眾十分感興趣。
  • 宇宙未來的命運是什麼樣的?科學家認為宇宙會有5個不同的時代
    科學家認為宇宙會有5個不同的時代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現在我們知道了宇宙是無限大的,目前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直徑大約是900多億光年的距離,這個距離對於人類來說絕對是天文數字,而且科學家認為宇宙還在不斷地膨脹,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停下來,如果宇宙一直膨脹下去,那麼恆星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比光速還要快,所以我們觀測不到它們,這種現象被科學家稱為是一種暗能量的物質在背後操作
  • 真實的宇宙是什麼樣子的?科學家認為宇宙或許一個「漆黑的大網」
    宇宙的樣子是什麼?相信這個問題困擾著無數人,不論是普通人還是科學家,內心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給出準確的答案。曾經的人類,甚至無法理解腳下的大陸是什麼樣子的,直到第一次環球航海我們才證實腳下的大陸其實只是一個星球的表面。
  • 宇宙最怪異奇特的八個星系,每一個都讓人們大開眼界
    138億年前,一個質量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神秘奇點發生了大爆炸,隨後宇宙誕生。誕生後的宇宙在不斷膨脹的同時也開始形成各種物質,通過138億年的演化和發展,才有了現在浩瀚而神秘的宇宙世界。可能有人會問:組成宇宙的基本單元是什麼?可能有人會回答是恆星或行星,其實都不是。組成宇宙的基本單元是星系。
  • 宇宙大爆炸理論很好解釋了宇宙的誕生,宇宙不是神創造的
    哈勃的宇宙最初極小,然後不斷膨脹,直到它變得非常巨大。不過,我們現在知道,它並沒有真正膨脹成為一切事物,儘管它在膨脹的同時創造了時空維度。這就讓我們很難想像它的形態。千萬不要認為宇宙存在一個核心或邊緣。它根本就沒有,就好像地球表面沒有中心和邊緣一樣。哈勃對宇宙做出現實的描述了嗎?或者他的結論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幻覺?最初,沒有人能夠給出確定的回答。
  • 宇稱不守恆,是因為忽略了鏡像宇宙?
    在某個不為人所知的區域,有一個與我們宇宙完全鏡像的平行宇宙存在?為了驗證這個看上去瘋狂的假說,實驗物理學家已經開始了行動。如能證實鏡像宇宙的存在,暗物質謎題也可能迎刃而解。第一眼看上去,一切都很熟悉。牆上的鐘表滴滴答答地走著,汽車從窗外呼嘯而過,你閱讀的故事書上有引人入勝的插圖。然而,有點不對勁:鐘錶在逆著走,汽車在道路上逆行,你看的故事也是從後往前寫的。
  • 科學家發現一種宇宙悖論,開始懷疑宇宙的起源
    科學家發現一種宇宙悖論,開始懷疑宇宙的起源。而這種悖論就是,科學家已經確認一顆比宇宙還要古老的恆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為什麼科學家不認為宇宙一直存在且無限大,而是認為宇宙有限制?
    為什麼科學家不認為宇宙一直存在且無限大,而是認為宇宙有限制?在看星空的時候,根據不同的時間時節,其實不同的時間看到的星空並不是完全一樣的,除了南北天極方向的部分星星,其他星星都是根據地球處於太陽的不同方位而變動的,但是我們在肉眼觀看的時候,其實很難分辨這些星空的變化,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人類認為宇宙是亙古不變、且無限大的穩定空間,那麼是什麼打破了這樣的定論呢?只是因為科技的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