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十大國際科技新聞解讀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2018年十大國際科技新聞解讀

基因剪刀

  使用CRISPR基因調控技術直接操縱細胞基因組,研究人員將老鼠的皮膚細胞變成了誘導多能幹細胞。

曲面加速光束

  美國和以色列科研團隊實現了光束軌跡偏移。此實驗可用於模擬廣義相對論現象。

幽靈粒子

  來自太空的一個高能中微子橫穿南極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科學家認為其來源可能是耀變體。

探訪「貝努」

  人類探測器首次探訪小行星「貝努」,發現其巖石外表下暗藏著水留下的蹤跡——羥基。

  躍遷

  100多年前,科學家首次在氫原子內觀察到其最基本躍遷,如今在反氫原子內實現並觀察到這一躍遷。

  科技創新發現,改變著地球上的生活並改變著我們對現實的看法。2018年的十大國際科技新聞,再次向我們證明了人類思維的深刻和創造能力的無窮:石墨烯旋轉特定角度可變超導體、精確定位「幽靈粒子」起源、首次造訪小行星並發現水……如果你還沒有了解這些最新的科學進展,現在是時候了。這些成果正在為無數科學家提供靈感,帶領他們繼續突破人類能力的極限。

  1 49量子位超導測試晶片交付

  又一家科技企業接近實現「量子霸權」目標。

  英特爾公司今年宣布,已成功設計、製造並交付49量子位超導測試晶片「Tangle Lake」,這一名字源於阿拉斯加湖泊,意指這些量子位需在極冷溫度等條件下工作,其將使研究人員能評估和改進糾錯技術,並模擬一些計算問題。

  計算界「新秀」——量子計算潛力巨大,當前最好的超級計算機需數月或數年才能解決的問題,比如藥物開發、金融建模、氣候預報等,未來的量子計算機有望在較短時間內解決。

  「量子霸權」被認為是量子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奇點。「量子霸權」指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超過傳統計算機,實現對於傳統計算機的「霸權」。有觀點認為,超過50(左右)量子位後,量子計算機的能力將一騎絕塵,令傳統計算機望洋興嘆。目前,「量子霸權」已引英特爾、IBM和谷歌等巨頭競折腰。IBM去年底宣布成功研製出一款50量子位處理器原型;谷歌也計劃很快推出49量子位產品。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目前量子計算仍處於初期階段。業內人士估計,量子計算離解決工程規模問題或許還有5—7年;而要想具有商業實用價值,可能需要100萬甚至更多量子位。

  「實現霸權」的量子計算機將掀起怎樣的「腥風血雨」?且拭目以待。

  2 彎曲空間內首次實現雷射束加速

  這是曲面加速光束的第一次演示,操作卻很簡單,通過向白熾燈泡殼內發射雷射得以實現。

  美國和以色列物理學家團隊今年實現了光束軌跡偏移。此前,科學家已經證實光束可以在平坦表面上被加速,加速度使其沿著彎曲而不是直線的軌跡行進。新研究發現,被加速的光束也並非沿著測地線(又稱大地線或短程線,可定義為空間中兩點的局域最短或最長路徑)移動,而是發生了偏移。

  平面加速光束的軌跡,完全由光束寬度決定,而新研究表明,曲面加速光束的軌跡,由光束寬度和表面曲率共同決定。

  這個看似「莫名奇妙」的實驗,其實是突破性的,它擁有各種各樣的潛在應用,其中之一就是模擬廣義相對論現象,以進一步研究諸如引力透鏡效應、愛因斯坦環、引力藍移或紅移等現象。此外,它還能提供一種新技術,用於控制血管、微通道和其他彎曲環境中的納米顆粒。

  這僅僅是個開始,這個聯合團隊現已著手研究光線在極薄的彎曲膜中傳播的可能性。

  3 兩層石墨烯旋疊可變超導體

  根據1957年的超導電性理論,某些材料能夠以零電阻導電。然而,許多材料表現出所謂的非常規超導電性,無法用該理論解釋。

  今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發現,當兩層石墨烯以1.1度的「魔角」旋轉疊加在一起時,可模擬被稱為銅酸鹽的銅基材料的超導行為。也就是說,研究團隊在兩層石墨烯中發現了新的電子態,其可以簡單實現絕緣體到超導體的轉變。

  這種「神奇角度」石墨烯除了會形成超導態,還會形成另一種電子態。在同時發表的第二篇論文中,團隊展示了交疊的雙層石墨烯系統會出現一種新的絕緣態——莫特絕緣體態。

  兩個系統可以通過改變旋轉角度和電場來輕易調整。這意味著,該成果將提供一個全新的二維平臺,以供科學家們理解曾長期困擾物理學界的高溫超導電性的起源問題,並打開了一扇研究非常規超導體的大門,同時也為全新電學性能的開拓和工程化鋪平道路。

  這一發現轟動業界,被稱為石墨烯超導的重大進展。更令人驚訝的是,在傳說中斃稿率高達90%的《自然》雜誌上連發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年僅22歲,他就是年輕的中國物理學家曹原。

  4 「基因剪刀」首次讓皮膚細胞變身幹細胞

  2006年,格萊斯頓研究所的山中伸彌,用4種被稱為轉錄因子的關鍵蛋白處理普通的皮膚細胞,製造出了誘導多能幹細胞,標誌著未成熟的細胞能夠發展成所有類型的細胞。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格萊斯頓團隊不使用轉錄因子,而是通過向細胞添加化學品混合物,製造出了誘導多能幹細胞。

  而在2018年的研究中,格萊斯頓團隊提供了製造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第三種方法——使用CRISPR基因調控技術,直接操縱細胞的基因組,將老鼠的皮膚細胞變成了誘導多能幹細胞。新方法不僅有助於科學家更方便地獲得重要的細胞,也能進一步了解細胞的重編程過程。

  其實,誘導多能幹細胞就像胚胎幹細胞一樣具備分化成多種細胞的潛力,可用於修復受損的組織和器官。而「基因剪刀」則能精確查找一串代碼在基因組中的位置,進行刪除或修改。

  現在的新方法與之前的截然不同,可幫助人類更簡單快捷地製造出誘導多能幹細胞,未來也能將皮膚細胞直接重編程為心臟細胞或腦細胞等,它為治療多種疾病提供了巨大助力。

  5 科學家首次精確定位「幽靈粒子」起源

  2017年9月,來自太空的一個高能中微子橫穿南極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一石激起千層浪,科學家爭相為其追本溯源。今年7月,數十個科研團隊在《自然》《科學》雜誌撰文稱,這個「落入凡間的精靈」可能源自一個距地球約37.8億光年的耀變體(Blazar)。耀變體是由星系中央的巨大黑洞吸積大量物質而產生的劇烈天文現象。

  科學家稱,產生中微子的耀變體可幫助解決天文學的一個百年謎團:不時拜訪地球的宇宙射線從何而來?

  宇宙射線是由宇宙中的「爆發事件」拋射出的帶電粒子(主要是質子),是自然界中能量最高的粒子。100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希望找到其源頭,但通過對其行進路徑進行反向追蹤不可能做到,因為在抵達地球前,其飛行路徑已被地球磁場嚴重扭轉。

  但無論宇宙射線起源何處,有「幽靈粒子」之稱的高能中微子都很可能與其「相依相伴」。中微子幾乎沒有質量,並可以保持穩定不變,這使其成為研究宇宙射線的極佳「信使」。中微子給科學家指出了一條穿越迷霧的路,不過,關鍵是要在它們抵達地球時捕捉到它們。

  主要科學目標是藉助中微子尋找高能宇宙射線起源的「冰立方」天文臺此次立下大功。如果結果正確,那麼,這個耀變體可能是宇宙射線首個「驗明正身」的來源。

  6 火星極地冰蓋下存在液態水

  「沒有水,就沒有生命。」至少在目前,當人們尋找地外生命時,這仍是圭臬。

  2015年,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告訴我們,紅色星球的溝壑,很可能是高濃度鹹水流經所產生的,這是火星存在流動液態水「迄今最強有力證據」。但還不是實證。

  直到今年,義大利科學家報告在火星上首度發現了一個地下鹽水湖,這座湖位於火星南極冰蓋之下,直徑約20千米。研究人員稱,這是火星首次發現持久水體存在的痕跡,解決了關於紅色星球是否存在液態水的曠日持久的爭論。

  這處水體的發現,不僅僅是增加了人們對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期待。

  從長遠角度來看,火星雖然溫度不太好、大氣不太足,但也不會像一些奇葩的星球那樣完全不可改造,且火星與我們距離適當,表面積也與地球的陸地面積相當,當人類考慮到移民外星球時,火星經常是第一選擇。現在,液態水的發現使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可能。

  從近處來說,這對科學家利用冰蓋解讀火星氣候變化歷史十分關鍵,是未來數年天體生物學研究的科學目標,同時,它也將是本世紀人類登陸火星前,基地建設的最重要資源。

  7 反氫內基準能量躍遷首次實現

  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就是:反物質去哪兒了?

  物理定律表明,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巨大能量應該創造了等量物質和反物質。等量物質和反物質相遇,就會「同歸於盡」,但大爆炸之後到現在,宇宙仍充滿由物質組成的各種天體。既然物質還在,那反物質去哪兒了?

  氫原子最簡單,所以反物質研究由反氫原子開始。

  100多年前,科學家首次在氫原子內觀察到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躍遷——萊曼-α(Lyman-alpha)躍遷,即當氫原子的一個電子從低軌道轉移到高軌道時,會發出一系列紫外線輻射。

  8月22日,加拿大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在《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首次在反氫原子內實現並觀察到了萊曼-α躍遷,向冷卻和操縱反氫原子邁近了一步,有望開闢反物質科學的新時代。

  操控反氫原子有何意義?從理論上來說,500克反物質產生的破壞比世界上最大的氫彈威力都要大,雖然科學家已能製造並抓獲反物質,但其存在時間太短,且代價太過昂貴。反物質如能操控,將能成為人類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8 科學家造出全新光物質形式

  光學行為能「彎曲」物理規則嗎?

  光子作為幾乎沒有質量的基本粒子,是一種「超然」的存在——如果你把兩束雷射相對,光子只會連個招呼都不打,互相穿過。但在2013年,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聯合團隊,讓光子相互作用產生一種物質形式,人們不知道它是什麼,都說這就像一個真實版的「光劍」——光束之間會彼此推拉產生對抗。

  2018年,仍然是這個團隊在《科學》上發表論文,宣布他們實現了三個光子之間相互作用,即粘在一起形成了此前未被觀察過的一種全新光子物質。

  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弱雷射照射,它們不是作為單個、隨機分離的光子通過緻密的超冷銣原子云,而是成對或者三個光子結合在一起——這表明在光子之間發生了相互作用。結合後的光子,實際上得到了電子質量的一部分,這些有質量的光粒子傳播速度變慢,比沒有相互作用的常規光子速度慢10萬倍。

  這個團隊的「主業」,其實是量子計算機的研究。他們的實驗結果告訴人們,光子確實可以相互吸引或者彼此纏繞;並且,如果它們可以其他方式相互作用,那麼未來一定會被用於超快的量子計算以及由光組成的複雜晶體中。

  9 人類探測器首次造訪小行星「貝努」

  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人類所有的追尋,都只不過是回答這三大「天問」的嘗試。

  我從哪裡來?也就是生命如何起源的?傳說約45億年前,太陽系剛剛形成,地球還是一顆充滿熔巖的星球,恍如地獄。突然,一顆不知「鄉關何處」的小行星「誤入藕花深處」,闖入太陽系,與地球進行了一次猛烈的撞擊。這次撞擊引發的「蝴蝶效應」可能帶來了有機物和水,為地球提供了孕育生命的關鍵條件。

  小行星是約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遺留下來的碎片。有科學家認為,對小行星樣本進行原子級分析有望為上述假說提供重要證據。於是,201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肩負重要使命的「源光譜釋義資源安全風化層辨認探測器」(OSIRIS-Rex)朝小行星「貝努」(Bennu)整裝出發了。

  12月10日,NASA興奮地宣布,OSIRIS-Rex發現小行星的巖石外表下暗藏著由氫分子和氧分子組成的羥基的蹤跡,這使直徑500米的「貝努」具有孕育生命的潛力,或許也蘊藏著關於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

  2023年,探測器會將這些物質的樣本送回地球,屆時,科學家將獲得與太陽系歷史和演化有關的寶貴資料,幫助人類進一步認識地球的過往與未來、更好地洞悉生命的起源。

  10 嫦娥四號探訪月背

  12月8日2時23分,中國的嫦娥四號乘坐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將於明年1月進行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如果成功,它將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投放著陸器和月球車;同時也將實現國際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測控和中繼通信。

  誰不曾仰望蒼穹星海,渴望窮盡宇宙的奧秘?月球這顆陪伴了地球40多億年的鄰居,自古以來就寄託了國人團圓和滿之願景,國人也因此對它多了一份感性。

  但正如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指出的:「濤之起也,隨月升衰。」由於引力的潮汐鎖定效應,月球只有一面朝著地球,從未有人見過月球背面,這給其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且因為月球本身的阻隔,任何飛行器到達月球背面區域後會失去通信能力。

  面對如此神秘的月之背,中國在今年5月成功發射了「鵲橋」中繼衛星,為嫦娥四號探測器與地面測控站之間搭建了一座傳輸信號與數據的橋梁。

  嫦娥四號此次背負著勘探艾特肯盆地——馮·卡門隕石坑的重要使命,該隕石坑被認為是月球最古老的撞擊特徵。而此次前所未有的太空探秘旅程,將為人類了解月球、地球、太陽系的演化提供第一手數據和線索。

  它也為太空探索注入了新的激情與活力。歐洲空間局(ESA)相關人員稱,嫦娥四號著陸器和月球車預計會對月球的組成和歷史產生新的認知,將是解開月球奧秘的一個裡程碑。

  《科學》雜誌稱嫦娥系列任務「雄心勃勃」,是偉大的先鋒工程。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2018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27日,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資深科技記者共同評選出的2018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入選的2018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首隻體細胞克隆猴誕生;中興事件引發對「卡脖子」技術高度關注;國務院部署全面加強基礎科研;人造出首個單染色體生物;科研誠信事件頻發呼喚科學精神;「超級顯微鏡」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港珠澳大橋開通,創多項工程紀錄;哺乳動物首次「雄雄生子」;基因編輯嬰兒引爭議;嫦娥四號探訪月背。
  • 2018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解讀
    2018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解讀1月,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所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培育出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2018,令人喜悅,令人驚訝。一連串科技新聞史的高光時刻,我們與您見證和分享。國之大事,首重科技。
  •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科技日報】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2019-12-30 科技日報 高博 陸成寬 【字體:大 中 小】
  • 兩院院士評選2018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1月2日在京揭曉。
  • 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解讀也來了!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科技界的重磅新聞,像雪片一樣飛落眼前,折射出這個時代的光亮。12月27日,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入選的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抗擊新冠彰顯中國科技力量;中國史前人群遷徙與族源之謎揭開;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北鬥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五中全會《建議》專章部署科技創新;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後終獲證;嫦娥五號月球挖土1731克;華龍一號併網發電成功;「奮鬥者」號載人深潛10909米;「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引發世界關注
  • 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出爐;2021年什麼會繼續;藏在深海中的12個...
    今日關鍵詞: 2020、CRISPR、COVID-19、DeepMind、特斯拉、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2020 年是 CRISPR 的突破之年
  • 2018年度十大求真教育新聞
    "『南京大學2018年12月15日針對該校39歲教師梁瑩抄襲和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公開給予一系列處分』等新聞入選2018年度十大求真教育新聞。"12月27日,在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2018學術年會上,求真教育實驗研究院院長王旭明發布了2018年度十大求真教育新聞和十大求真教育數據。
  • 專家解讀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專家解讀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科技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2月27日 10:23 A-A+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現場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科技之光永照星河:2020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解讀
    二〇二〇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解讀  本報記者 張夢然變局中我們前所未有地認識到,攜手同行是這樣重要,一切的不安惶恐終究只是過客,對前行者來說,頭頂不熄的科技之光永照星河。  1 全球加速 新冠疫苗研發  「我希望人類在凝視深淵後會變得更聰明,意識到我們是多麼的脆弱。」前牛津大學熱帶病學教授傑裡米法拉說。  新冠讓超百萬條鮮活生命離開了這個世界。
  •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兩院院士評選2017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8-01-02 08:32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量子通信、國產大飛機、「天使粒子」、引力波等榜上有名。
  • 兩院院士評選出2014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201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5年1月3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1次,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中新網1月2日電 近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餘夢倫、楊寶奎等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內從事科技報導的權威媒體記者共同評選的「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全國13家新聞單位及經濟學家聯合評出 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經濟新聞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記者趙東東 周武英 劉超)12月29日,由經濟參考報主辦,全國13家新聞單位及特邀經濟學家聯合評選出2020年國內十大經濟新聞和國際十大經濟新聞。這一評選活動旨在全方位多視角梳理盤點2020年發生的國內、國際經濟新聞熱點,力求掌握政策脈搏,洞悉經濟走向。
  • 【科技資訊】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解讀2017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 日前,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0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並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贏得了較高的聲譽。本版特邀高校專家對2017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入選項目進行解讀,剖析科技成果的深層意義。
  • 上海科技大學陳秀雄團隊成果入選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
    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工作者共同評選出的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揭曉。「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後終獲證」入選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這則新聞報導了上海科技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創始所長陳秀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兵教授在國際知名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發表關於高維凱勒裡奇流收斂性的工作成果。該文章率先證明了哈密爾頓-田猜想(Hamilton-Tian conjecture)和偏零階估計猜想(PartialC0-conjecture)。
  • 2016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解讀
    4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實驗首獲許可  如何平衡科技進步與倫理實踐,是整個科學界面臨的永恆命題。當新技術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都以「人類福祉」立論的時候,與其劍拔弩張,不如且行且自律。  去年,中國中山大學科學家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幾個胚胎的地中海貧血基因,引發廣泛關注,成為去年重大科學事件之一。
  • "九大行星"重排座次 2006十大國際科技新聞解讀
    "九大行星"重排座次 2006十大國際科技新聞解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7日 18:04 來源:科技日報   「星塵」號飛船於1999年2月發射升空,2004年1月近距離飛過位於太陽系邊緣冥王星以外的「維爾特二號」彗星,伸出由氣凝膠材料製成的網球拍狀塵埃採集器,成功捕獲到許多彗星物質粒子和星際塵埃顆粒。這些塵埃是太陽、月亮、地球等太陽系天體最初形成物質中保存最完整的標本,有助於深入了解太陽系和宇宙生命的起源奧秘。
  • 央視公布 2019 十大國內國際科技新聞:人類獲得首張黑洞照片
    IT之家1月1日消息 1月1日凌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了2019十大國內國際科技新聞。2019十大國內科技新聞包括:嫦娥四號首次在月球背面發現月幔物質、長徵五號遙三火箭成功發射、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屠呦呦團隊在「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中獲新突破、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首次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首臺國產碳離子治療系統獲批註冊上市、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問世、京張高鐵實現無人駕駛、「基因編輯嬰兒」案一審宣判
  • 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