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港集團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孔憲雷(攝影 中國網/馮竹)
中國網3月31日訊(記者 馮竹 葛蕾)日照港始建於1982年。2014年日照港的吞吐量達3.3億噸,位列全國港口第八名,全球第十一位。可就在勢頭迅猛的時候,面對整個城市發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日照港石臼港區規劃調整建設,這樣不僅使日照港環境更好,港口搬遷的經濟效益也將同樣顯著。由此,由國家海洋局組織的海疆萬裡行採訪活動來到日照港進行實地採訪工作。
港城和諧發展的升級版
據日照港集團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孔憲雷介紹,日照港目前有兩個港區,即石臼港區和嵐山港區,它們相距35公裡,規劃吞吐能力為7.5億噸。山東是全國率先對港口用海進行評估論證的省份,日照港是全省第一家繳納海洋生態補償金的單位,也是全國第一家繳納海洋生態補償金的港口企業,可見其對海洋環境的重視程度。
日照有美麗的金沙灘,1982年建設的時候還是一個漁村。1989年建立地級日照市,城市得以快速發展。然而隨著日照旅遊產業不斷升級,港口與城市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一邊是城市的發展,一邊是港口的生計,權衡之下,當地決定對石臼港區進行部分調整,對北港池實行搬遷。北港池是日照第一個用於對外出口煤炭交流貨物的碼頭,在改革開放之初立下了大功。但北港池與城市的距離太近了,距離美麗的燈塔廣場僅有兩公裡,可以說港口與城市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拉近。按照「既要港口發展,更要藍天碧海」的理念,為實現港口與城市的和諧發展,通過調整建設,港口把燈塔廣場兩公裡以外的兩千多畝地還給城市,變成城市用地,把港口用地的兩公裡岸線恢復成原來的金沙灘。
4年投資150億規劃遠景7.5億噸
對於港口搬遷項目的時間表,孔憲雷表示,第一期把北港池進行「東煤南移」,也就是開發新的作業區,向深海要效益,同時也使得港口遠離居民、城區、旅遊區,總工期需要4年時間,總投資150億資金。
第二期是把石臼港區通用泊位轉到南面來,靠近城市改造成貨櫃、郵輪等潔淨的港區。孔憲雷說,既要港口發展、更要藍天碧海,這當然是第一目的。此外,這不是簡單的平面搬遷,搬遷可以實現港口轉型升級。原來的老港口是露天港,未來將規劃實現封閉化,還將引進世界先進技術,進行智能環保安全升級。
孔憲雷表示,搬遷也是適應港口大型化發展的需求,新港區將規劃設計四十萬噸級的泊位。除此之外,三十萬噸級、二十五萬噸級泊位也將一併投入使用。
港口人30年寫就「傳奇」二字
搬遷並非一蹴而就的事兒,要實現一邊建設一邊轉化。港口的責任是服務社會。自1982年建港以來,日照港在夾縫中求生存,在競爭中謀發展,在30年時間裡吞吐量突破3億噸,走過了許多世界著名港口上百年的發展歷程,成為世界港口史上的發展奇蹟,目前已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物流中心,中原地區通往港口最便捷的通道,承擔著巨大的貨物運輸責任。
港口搬遷工作不能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區域經濟統籌發展,要有序分步實施分布搬遷。數量提升、等級提升、規模擴大是港口搬遷顯而易見的三大效果。經過調整,日照港整體吞吐能力達到7.5億噸,石臼港區規劃4.5億噸,嵐山港區規劃3億噸。相信不遠的將來,國際強港、世界名港的蔚藍夢想必將逐步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