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不受控制的出現罪惡的畫面和語言,該怎麼面對著這種心理?

2020-12-05 真我智慧

所謂善惡一念之間。

所以,善惡其實不僅僅是已經有了行動,有了善惡之果。善惡從念頭的發端就被注入了貴賤的品性。

人本善良,惡者源於惡念。人之所以作惡,只是因為他不願意分辨善惡,不願意抑惡揚善。

很多時候,生命意義的真相所在,隱藏在生命的歌舞昇平之中,顯露在崎嶇坎坷的心理世界。

面對內心的種種惡念、惡感,我們該怎麼生活和實踐?

案例故事:

老師好。我覺得自己好像得了精神病一樣。自己的腦袋裡面總會出現一些令人難堪的場景,或者一些不好的話語。就像那種不受控制的大喊大叫,或者對旁邊人罵髒話。很無奈。我也想控制來著,可是我越想控制,這些畫面和髒話就越是蹦出來。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自己特別害怕,又不敢和人講,害怕別人知道了。在人多的地方,我就儘量咬著嘴唇,防止自己胡亂發聲說話,搞得自己特別緊張,我還會用手機錄音,防止自己有什麼遺漏。

這是什麼原因啊?怎樣控制呢?

舵主導航:分析及建議。

非常理解你所經受的這種心理狀態。大腦中不由自主地出產生一些畫面,出現一些罵人的念頭,甚至於有強烈的行為動力。忍不住就會罵出口,傷到人。這種大腦功能失控的狀態,誰都不會好受。而且在不斷的控制與被控制的心理衝突中,個人往往會感受到很大的挫敗感,無力感,而且找不到具體形象生動的方法,來有效地解決這個心理問題。

人最大的困境,莫過於無可奈何。

下面我們從一些傳統的心理知識角度來分析,尋找解決辦法。

「感覺自己得了精神病,我腦子裡總是蹦出令人難堪的畫面和話」,其實你說到這的時候,想到了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他提出的人格結構,也就是「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人格結構最底層,擁有本能和基本欲望,追求快樂,非理性,非社會化,混亂無序,無意識,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中間層,從本我中分化出,調節本我,受超我控制,追求現實目標合理,適當,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最高層,社會道德和規範內的結果,抑制本我並監控自我,追求完善 社會化,道德化,規範化,遵循道德原則。

為什麼會想到人格結構呢,是因為我們的超我,也就是道德觀很強大的話,會壓制本我的合理釋放,本我感到的不舒適,很想宣洩的一些不滿會得到限制,不能自如的表現。所以說就會出現向你這種情況,會不由自己的出現一些你認為不合理的,不道德的,不堪的畫面和話。就是說內心的不滿雖然暫時壓制住了,但它還存在,還會時不時會冒出來,提醒自己。其實我想罵人了,我想了一些不好的東西,本我在表達它的欲望。

可以看出你是一個很在意自己形象和素質的一個人,對自己的道德層面要求很嚴格。所以說欲望呢就不能正常的得到宣洩和表現,得不到滿足。這樣長期壓制下,本我會通過一些你所說的「蹦出來」這樣一種方式來表達。不用緊張,其實沒什麼,人就是善惡同體的生物。允許自己有不好的不堪的想法,只要不那麼行為就可以了。把道德那扇門開的松一點,讓本我可以多少釋放一些,這樣呢,人才會更健康更快樂!

專業性建議。以自我意識為分界。凡屬於自己可以決策、思維、感受和控制的,屬於自我主宰;凡屬於自己無法感知、不能控制的,屬於不能主宰,或者被控制。因此,大腦中的不受控制的畫面和語言信號,就是典型的不受個體控制的生命信號。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這些信號哪裡來的,我們該如何達成自我主宰。

而你所經歷的這種大腦功能的失控狀態,就是發現可控與不可控生命規則的入口,和最好的學習實踐材料。所謂身心自由,莫過於遵從社會規則、自然規則、生命規則下的自我主宰。當下所經歷的這種思維混亂,就是走向自我控制的發端。並非是心理問題或者什麼疾病。

結論:

我是彼岸舵主。人的大腦,是一切生命指令信號的發源地和傳播通道。生活、生命乃至於人類自身的價值、意識、生存等等,一切現實存在和觀念世界,都是由大腦來賦予不同價值和意義的。認知人事物真相的工具,就是大腦。所以,大腦中莫名的圖像和語言,不是什麼需要提防和恐懼的心理現象,它是我們探索生命真相、主宰自我人生的大機緣。

相關焦點

  • 大腦不受控制是什麼原因
    核心提示:大腦不受控制,特別容易興奮,無法集中注意力,反覆想發生過的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晚上入睡困難,雖然十分疲倦,大腦卻興奮地無法順利入睡,勉強入睡後容易醒,醒後再難入睡。那麼,大腦不受控制,總是胡思亂想,晚上入睡困難,這些是怎麼回事呢?
  • 女性很容易胡思亂想,大腦不受控制,該怎麼辦?
    #貴圈八卦圖鑑#朋友小慧和我訴說她感覺大腦不受控制,總是自我懷疑,在意他人評價還老是沉浸在過去,被各種負面情緒包裹,不知該怎麼辦。科學研究對大腦做了分析,發現大腦中存在兩種意識形態,第一種叫表意識,另一種叫潛意識。表意識是可以控制的意識,比如定目標、學習工作等。而潛意識是不可控的意識,比如發呆、走神做夢。
  • 機體大腦如何控制我們的語言功能?
    如果利用盲人點字法來進行閱讀,你就會利用到大腦頂部的感覺皮層,如果你聽別人在閱讀,你就會用到距離耳朵不遠的聽覺皮質。大腦中後部的系統區域能夠幫助我們對文字進行解釋,這其中就包括大腦頂葉中的角回結構,也就是常說的威爾尼克語言區域(Wernicke’s area)、島葉皮質、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結構;威爾尼克語言區域主要由大腦顳葉後面的部分所組成。
  • 兒童看屏幕太久或永久改變大腦構造:將影響語言和自我控制能力
    近日,據外媒報導,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藥中心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兒科學》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孩童盯電子屏幕時間過久,會改變大腦管理語言和自我控制部分的構造。很多家長會認為看電視和手機能夠開發孩子大腦,孩子觀看這些屏幕時會試圖認識和理解畫面,將有助於大腦的開發。
  • 腦電生物反饋,調節焦慮抑鬱,奏響大腦的交響曲
    精神科醫生權力最多,開藥為主,掙得最多;其次是心理諮詢師,接個案,做諮詢,掙辛苦錢;物理治療因為價格便宜,而且方案固定,看似沒啥技術含量,在醫院內就不太受待見,從操作的人到醫生都缺乏對它的認同感,而甚至有很多從業多年的心理諮詢師完全不清楚物理治療是做啥的。
  • 大腦的語言功能
    如果利用盲人點字法來進行閱讀,你就會利用到大腦頂部的感覺皮層,如果你聽別人在閱讀,你就會用到距離耳朵不遠的聽覺皮質,因此大腦的語言功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同時大腦的語言功能又是可以相對定位的。1825年,法國一內科醫生提出:語言功能是由額葉特異地控制;1864年,Broca提出語言表達只由一側大腦半球控制,且幾乎總在左半球,法國神經科醫生Broca是將科學天平扭向大腦功能定位側的第一人,他曾遇到一位病人,該病人能理解別人的言語,但卻自己不能說話。病人死後,Broca對其進行 解剖,發現左額葉上有損傷。
  • 童年長期生活在貧困環境中,控制情緒的大腦功能有可能受到損傷
    如果父母一直都傾聽孩子的聲音,經常同他們交流,就好像西蒙娜和卡爾的為人父母之道,那麼孩子們成長在這種環境中,就會發展出更高級的語言技巧;相形之下,父母若是很少同孩子們進行語言交流,比如斯特芬妮便是如此,她曾經解釋過,「我們沒時間做這種事,大家一起聊聊每日的見聞什麼的」,那麼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語言能力就要相形見絀。簡言之,兒童的大腦並不是一臺可孤立運轉的計算機,而是一種社會性的器官和機制。
  • 想像的畫面很模糊,夢中卻很清晰,大腦存儲機制和電腦根本不一樣
    我曾經多次試過,躺在床上,閉著眼睛,在某種條件下,腦海裡突然出現某幅畫面,特別清晰。比如說有一次,一朵不知道什麼花突然出現腦海中,完全就是面對面近距離看著的樣子。更奇怪的是,當時我是完全清醒的,除了不睜開眼睛,腦子可以想到其他地方,也可以聽到外面的聲音!我們清醒的時候,可以想像很多畫面,但是想像出來的畫面是很模糊。
  • 陳根:一個大腦,兩種語言,轉換並不費力
    文/陳根目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學習和運用多種語言的人數不斷增加,他們能夠精準地來回切換不同語言。這也促進了關於語言轉換的大腦機制研究。2017年就有一項研究發現,短期的雙語切換訓練可以調節雙語者的語言控制機制,並引起相應的行為、腦電和腦功能激活的改變。
  • 語言進化研究的跨學科思考:語言是心理時間旅行的外延
    他認為人類一出生時大腦中就存在UG,通過後天刺激,個別語法才從UG中選擇選擇出來,UG是人類掌握語言的決定因素,語言的遞歸性是人與動物語言的根本區別。單詞本身已經成為記憶的一部分,語言的出現很可能擴展了我們的MTT能力,尤其是對於想像性擴展到小說和講故事的能力。因此,語言和MTT之間的聯繫是雙向的。
  • 新研究:學習第二語言會影響大腦結構,提高大腦效率
    例如,一些研究發現,雙語或多語成年人的皮層區域和皮層下灰質結構與單語者的不同。這些發現與其他觀察結果一致,此前的其他觀察強調,掌握一項新技能(如雜耍、彈鋼琴或操作特定工具)的人大腦結構也會發生變化。由於這些變化通常發生在與習得技能相關的大腦區域,因此掌握雙語和多語預計會影響與語言處理、學習和控制相關的大腦區域。
  • 潤安傑大腦生物反饋治療儀——抗擊疫情,做好心理防控!
    緩解心理壓力,用正確的心態看待疫情,才是抗擊疫情的精神基礎,因此,2020年2月3日,人民日報發送了有關國家衛建委疫情心理疏導指南的微博,對於患者、患者家屬以及延學延工的普通人等群體緩解疫情焦慮做出了正確的指引。但實際上,對於孕婦、抑鬱症患者等特殊群體,引導性質的語言內容是遠遠不夠的。
  • 植入這東西能控制你的大腦?
    對於我來說,這樣的描述聽起來就像從伊隆·馬斯克的劇本裡摘下的一頁:馬斯克和他的公司Neuralink正打賭,一旦人類能與機器融合在一起,我們將對人工智慧的威脅高枕無憂。和帕特爾聊天的時候,我們討論了Neuralink對大腦區域的新探索、大腦的語言,以及他怎麼看待通過人機結合增強人類的前景。帕特爾憧憬著一套新的大腦控制方式,但這與一個反烏託邦的未來無關。「這純粹是好奇所致,」他說。
  • 信息成癮症:被刷屏控制的大腦
    現實中隨處可見,這樣痴迷於刷屏的行為,這也是時代高速發展所引發的弊端——信息成癮症,伴隨著網絡虛擬社會發展而出現的獲取信息成癮的行為。每當拿起手機刷新微博、朋友圈、百度、抖音、快手、頭條、小紅書、知乎等手機APP的時候,總是想,我看完這一屏就結束,就去睡覺或者去幹別的。但這個時候總是有一種不受控制的力量促使我們一屏一屏的看下去。
  • 「媽媽,求求你別再罵我」哈佛醫學博士:語言暴力能改變大腦結構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打壓式教育、激將式教育是很多家長慣用的手段,卻不知道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讓孩子變得自卑、怯懦甚至抑鬱,而且這種傷害是終生的,孩子可能需要耗費一生的時間來治癒這樣的童年。綜藝《少年說》自播出開始就經受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很多人表示,孩子所說的問題都真實的存在於自己的童年。
  • 人類7000種語言塑造7000種大腦認知體系:語言和思維的相互塑造
    語言和思想之間的相互作用遠遠超出了理論範疇,並且每天都體現在生活中。《世界青年說》節目裡的孟天提到,在說母語和第二種語言時,人表現出的性格和行為可能是不同的。比如,當你和一些外國人交流,或者出國講外語時,表現出來的生活狀態可和思維方式可能和你說母語的時候不一樣。你是不是有類似的經歷呢?那麼,語言和思維是如何相互塑造的呢?
  • 哈佛醫學博士:語言暴力會改變孩子大腦結構,對其造成不可逆傷害
    這類家長冠以"鍛鍊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為由,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暴力、承受不該承受的壓力,使得孩子們脆弱的心理建設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來自父母的重擊,漸漸地孩子的性格也變得愈發謹慎、膽怯、甚至是自卑,這對於孩子來說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 堅持30天對著鏡子問「你是誰」,會發生什麼?日本小夥心態崩了!
    在歷史上科學家所進行的實驗並不在少數,但是有些實驗的進行卻超出了人類的控制範圍之內,除了一些生物實驗之外,最讓人感到恐懼的就是一些心理學實驗了,這會讓一個人的神經產生錯亂,在歷史上這樣的實驗並不在少數。這些心理實驗導致最為糟糕的結果就是,讓實驗者的心理崩潰產生錯覺。
  • 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
    文|墨默你的大腦並不是你,你的大腦是(屬於)「你的」大腦。乍看到這一行字的時候,感覺是在玩文字遊戲,但看完李笑來《把時間當朋友》之後,就明白了,大腦與其它器官一樣,是人體的一部分而已,大腦不應成為我們的主宰,我們只是利用大腦來進行思考而已,原來我們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
  • 世界上已出現控制人腦的腦控武器雛形
    連揣測人的心思都如此困難,何談對人腦加以控制?如今,世界上真有人琢磨如何把武俠小說中控制他人意念的場景變成現實,只需使用一個「殺手鐧」——腦控武器。據外媒報導,腦控武器主要通過物理和化學手段對人腦造成影響,控制人腦思維活動。事實上,有些國家腦控武器的雛形已經出現,將來一旦技術發展成熟,或許會在未來戰爭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